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读好课文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讲的
是哪一课吗?我先把人物的名字写出来。(板书:严监生)
(生齐读)
生:严监生。
师:知道这篇课文的名字
了吗?
生:《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大家齐读课题。(课件出示)
生:《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这篇课文选自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它是两百多年前的作家吴敬梓的作品,所以很多用语与我们现在的用语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结合注释,来把课文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现在开始吧。
(生读课文)
師:我们刚刚读了一遍课
文,看看这些词语都认识吗?(课件出示)先自己小声读。
(生读)
师:同桌之间检查一下有
没有不认识的。
(同桌互相检查读)
师:都会了吗?
生:会了。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监
生——
生:监生、郎中、哥子、登时、诸亲六眷。
师:这些词语的意思大家
都明白吗?有不明白的举手示意一下。
生:“登时”我不明白。
师:谁能来帮助他?“登时就没了气”的“登时”换一个词。
生:立马。
师:“立刻”“马上”都可以,其他词还有不懂的吗?
(生摇头)
师:这篇课文有很多长句
子,其中有两句特别难读。(课件出示)先看第一句,自己先小声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好,谁来读一下?
生: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师:不错,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下面这句话是这篇课文最长的也是最难读的句子。(课件出示)请大家也先小声读一读。(生小声读)谁来读?
生: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注意“挑”的读音。
(生正音)
师:大家帮你纠正了,再重新读一下。
生: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非常好,我们把这句话再重新读一下。
(生读)
师:《儒林外史》是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是由宋元时的话本发展而来的,也就是古代说书艺人讲故事的本子。所以我们在读这样的课文时就像是和大家说话一样,我们要读出章回体小说的韵味来。打开书,我们这次读,不但要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出味道来,谁先来试一试?
生: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师:很好,激情再放低一
点,像说话一样。
师:你再起来试一试。
生: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师:很好,你接着读。
生: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
三摇。
生: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师:别着急,把最后一句再重新读一读,你看你浑身有些发抖,放松再来。
(生读错了“发”的字音)
师:正音别着急,我们再读一遍。
(生重读,读得非常好。)
师:我们给他些掌声好不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你接着来。
生: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嗯,很好。你接着来。
生: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生: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二、品读细节
师:嗯,有点意思,严监生在他临死的时候,做了一个经典的动作,给了大家一个难解的谜。这个动作是什么?用文中的话一起说。
生:伸着两个指头。
师:(板书:伸着两个指头)正是这个动作引发了众人的猜测。(课件出示)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部分内容,动手画出描写严监生神态动作的语句。找到的请举手示意一下。
生:第一处,“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这句话是对严监生的动作描写。再看第二处,“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第三处,“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第四处,“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师:你们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把书放下,我们再齐读一下这四句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仔细看一看严监生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比较一下前后的神态和动作有什么变化?
生:他第一次的动作表示你们错了。
师:你就说他的动作。 生:他第一次的动作是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接下来什么动作。
生: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摇了几摇。
师:嗯,狠狠摇了几摇,接下来有什么变化?
生:把眼闭着摇头。
师:你看他注意到了头部的动作,还有一个动作谁发现了,有变化的,同桌说。
生: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那是第几句话?
生:第三处。
师:还有呢?
生:越发指得紧了。
师:还有呢?
生:登时就没了气。
师:手部的动作。
生:把手垂下。
师:他这神态和动作的变化背后是他复杂的心理,我们把这几句话再放回到课文当中,同学们想一想,他每一次变化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批注在相关的语句旁边。
(生看课文,做批注。)
师:(巡视指导)把他心里想的话简单地写在旁边。
师:好了,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生同桌交流)
师:我们交流一下,假如现在你们就是严监生,大侄子来了说:“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听了大侄子的话,你看你直摇头,你心里一定想说什么?
生:不是有亲人没见面,而是灯里有两茎灯草。
师:是呀,他还想说什么?
生:我是一个爱财的守财
奴,才不会想那两个亲人呢。
师:他还想说什么,提到两个亲人。
生:气死我了,我的钱呐。
师:还想说什么。
生:大侄子呀,你猜得不对,我是为了两茎灯草。我算是白疼你了,唉!
师:你们看他多失望呀,(生大笑)他想说却说不出来,他只能——(课件出示)读。
生: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二侄子来了说:“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这一回跟第一回他心里想的不一样了,对不对,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他心里只想着钱,亏我们待在一起的时间那么长,一点骨肉亲情都没有了,他太令我们失望了。
师:这时,二叔在想什么呢?
生:不对、不对,什么银子,我想的是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
师:怎么你就不明白呢,我就是想的两茎灯草。说得真好!还会想什么呢?
生:我最喜欢钱,我才不会把两笔银子交给你呢。
师:你把他的本性都说出来了,你看他的二叔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他一定想说——
生:你个小兔崽子,你就想着钱,就算有钱也不给你花。
师:你看把严监生气的。
生:气死我了,你怎么不懂呢,要是我有下輩子,看我怎么揍死你。
师:这简直就是愤怒了,他想说却说不出来,他只能——(课件出示)读——
生: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师:奶妈抱着哥子过来了,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这一回跟前两回又不一样了,他一定想说——
生:我才不想那两个舅爷
呢,赶快把那灯给灭了。
生:哎呀,一点不对呀,那灯有两茎灯草,那么费油,我的钱呐。再说了,他俩跟不跟我见面有什么关系。
师:给严监生急的呀,他还能想些什么呢?
生:奶妈呀,你在我家里待了这么多年,跟了我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我的意思,我算是指望不上你了。
师:这简直就是无奈呀,他想说却说不出来,他只能——(课件出示)读。
生: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刚才呀,我们抓住严监生的神态、动作的语句,(板书:神态、动作)体会出严监生心里的起伏变化,这就是细节描写。(板书:细节描写)
师: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小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对它加以细致的刻画。细节描写是中国古典小说常用的一种方法。再比方说,严监生只有这三个亲人来安慰他吗?
生:不是。
师:我们看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手指,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其家人都来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纷纷不一,严监生却只管摇头。还有哪位亲人过来猜测呢?这个时候严监生的神态、动作发生了哪些细小的变化呢?打开练习本写下来。
师:来,同学们,我们交流一下。
生:三侄子说:“难道是生
意没有人接管,或是有笔银子没有分?”严监生听了把头轻轻地摇了几摇,手抖动了一下。
师:你说得很好,手抖动了一下,和前面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我们给他热烈的掌声,好不好?你真了不起!
生:郎中说:“老爷,您是不是还有两笔钱没付给我?”严监生气得像只老虎,把两只手伸出来,好像要打他,一个劲地咬牙,恨不能把自己的牙咬碎。
师:看看这神情,看看这动作,简直就是一位作家,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生:婆婆来询问:“你莫不
是还有两份债单没有了结?”他拼命地摇了摇头,手还是一动不动地伸着两个指头。
师: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吴敬梓呀,我们把掌声送给她。再找两名同学,谁来?
生:大儿子走过来说:“爸,是不是门外的两棵树买得太浪费钱,我明天就把它们给砍了,拿去卖钱。”他狠狠地瞪了大
儿子一眼,两根手指还是一动
不动。
师:孩子,他就一个儿子,就是奶妈怀里抱着的未成年的哥子。这个是我的原因,没有告诉你,但是你写得很好。我们把掌声也送给你。
师:我们五年一班的同学写得都很好,下课以后再交流一下,最后一个谁来? 生:三侄子走上前来问道:“莫不是山头还有两亩地不曾交代?”严监生无奈地摇了摇头,流露出失望的神情,但手还依然狠狠地指着。
师:看出了他的无奈,看出了他的失望。你还有话说,你是最后一位同学了。
生:这时他的三侄子三步并作两步飞奔过来,忙开口询问:“二叔是不是因为我现在还没有娶到正妻?”再看严监生将手放到床上,狠狠地捶打了几下,两眼瞪得像对铜铃,随后又将两根手指伸出,一动不动地指着一个地方。
师:你想象力真丰富!看来大家已经会细节描写了,细节描写不但可以用神态和动作,还可以用什么?
生:语言。
(师板书:语言)
师:还可以用——
生:外貌。
(师板书:外貌)
师:对,只要我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那我们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师:最懂严监生的人出现
了,谁呀?
生:(齐)赵氏。
师:赵氏的话,我们开课前读了,非常不好读。现在老师想找同学上前面来读,谁敢接受挑战?
生: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跟你“丈夫”说话还这样
像法院送传票一样吗,他都要死了,她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
生:赵氏慌忙揩揩眼泪。
师:对着你的“丈夫”,对着临死的严监生,揩揩眼泪。
(生做动作)
师:说。
生:爷——
师:带点哭腔。
生: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
师:孩子,跟老头说话呢,而不是给老头读课文。来,我们给点掌声鼓励一下。
(生读)
师:有很明显的进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同学们,现在你的同桌就是严监生,对你的同桌说一说这句话。
(同桌互相交流)
师:好,咱们五年一班的同学读得都非常好,我想和你们比试比试,敢不敢?
生:敢!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我们给他热烈的掌声,我再找一个同学。
(生读)
师:我们五年一班的同学
真厉害!你看,最了解严监生的人是谁呀?
生:赵氏。
师:听了赵氏的话,严监生就放心地走了。(课件出示)读。
生: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三、推荐阅读
师: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借助这些细节,我们看严监生,他临死前想的不是两个亲人,不是两个舅爷,不是两亩田地,他想的却是那微不足道的两茎灯草。从这个细节中你觉得严监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爱财胜过爱命的守财奴。
师:再简单点,一个词。
生:吝啬鬼。
师:吝啬鬼。(板书:吝啬)
師:这就是他的性格特点,借助细节描写我们记住了严监生,记住了严监生的经典动作,所以,以后一提到吝啬鬼,我们就会想到——
生:(齐)严监生。
师:在《儒林外史》中像严监生这样生动的人物还有许多,就让我们走到《儒林外史》当中,去感受,去品味吧,下课!
【评析】
冯永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高水准的语文课,学生在冯老师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学会了细节描写,学生上得轻轻松松,教师教得扎扎实实,从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方面体现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另外,这节课极具育人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艺术性,应该说这节课有很多亮点,很多思想值得我们一起去思考。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评这节课。
第一,核心问题确定得非常准确。小语界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那就是语文课不再教课文内容,而是把课文当作例子,用课文来教语文。《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篇,本单元的作文是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物,“严监生”就成为学习细节描写的例子。这节课上,冯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把核心问题确定为学习并运用细节描写,这样的核心问题指向了习作,这样的核心问题使得冯老师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从而使得这节课板块非常清晰。这样的课,由阅读指向习作,指向语文要素,并让学生在课上学会了细节描写。“一课一得”,“得”的就是温儒敏教授所说的“干货”。
第二,这节课夯实了基础。这节课是五年级的课,冯老师用了足足七分钟的时间进行了识字写字教学,要求会写的三个词语当堂听写。当堂听写是传统,永远不会过时,我想冯老师一定知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
第三,这节课关注了表达的实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冯老师很注意方法策略的引导。我们回顾一下,在听写的时候,他一连读了三个词,而且只读一遍,这是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记能力。在朗读的时候,“你就是赵氏……”他用的是情景再现、角色转换的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理解的时候,更高明的是冯老师两次运用了对比阅读,第一次是把文中四处描写严监生表情、动作的句子放在一起,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发现了什么;第二次是将细节描写的句子和非细节描写的句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不仅仅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学会思考。学生的审美、思维两个核心素养的维度得到了体现,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细节描写之后,冯老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在这里利用文本的空白让学生继续写“还有哪些亲戚朋友过来猜测”“严监生的表情动作又有什么变化”。这种当堂习作,让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写出的“两眼直翻”等语句,这缘于真实的经历才能有真实的习得。冯老师不仅落实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理念,更重要的是他带给我们一种思想,语言实践比方法习得更重要。
最后一点,这节课非常重视阅读实践。从开篇的“《儒林外史》是两百多年前的作品”,到中间的“《儒林外史》是章回体小说,是说书艺人讲故事时用的本子”,到最后的“让我们走到《儒林外史》当中,去感受、去品味吧”,目的就是让学生实现由一篇到多篇、由名篇到名著,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想这一点很重要,正如吴忠豪教授所说的,“读书习惯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莲南小学/辽宁大连市金普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田 晟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讲的
是哪一课吗?我先把人物的名字写出来。(板书:严监生)
(生齐读)
生:严监生。
师:知道这篇课文的名字
了吗?
生:《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大家齐读课题。(课件出示)
生:《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这篇课文选自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它是两百多年前的作家吴敬梓的作品,所以很多用语与我们现在的用语不同。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结合注释,来把课文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现在开始吧。
(生读课文)
師:我们刚刚读了一遍课
文,看看这些词语都认识吗?(课件出示)先自己小声读。
(生读)
师:同桌之间检查一下有
没有不认识的。
(同桌互相检查读)
师:都会了吗?
生:会了。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监
生——
生:监生、郎中、哥子、登时、诸亲六眷。
师:这些词语的意思大家
都明白吗?有不明白的举手示意一下。
生:“登时”我不明白。
师:谁能来帮助他?“登时就没了气”的“登时”换一个词。
生:立马。
师:“立刻”“马上”都可以,其他词还有不懂的吗?
(生摇头)
师:这篇课文有很多长句
子,其中有两句特别难读。(课件出示)先看第一句,自己先小声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好,谁来读一下?
生: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师:不错,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下面这句话是这篇课文最长的也是最难读的句子。(课件出示)请大家也先小声读一读。(生小声读)谁来读?
生: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注意“挑”的读音。
(生正音)
师:大家帮你纠正了,再重新读一下。
生: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非常好,我们把这句话再重新读一下。
(生读)
师:《儒林外史》是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是由宋元时的话本发展而来的,也就是古代说书艺人讲故事的本子。所以我们在读这样的课文时就像是和大家说话一样,我们要读出章回体小说的韵味来。打开书,我们这次读,不但要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出味道来,谁先来试一试?
生: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师:很好,激情再放低一
点,像说话一样。
师:你再起来试一试。
生: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师:很好,你接着读。
生: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
三摇。
生: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师:别着急,把最后一句再重新读一读,你看你浑身有些发抖,放松再来。
(生读错了“发”的字音)
师:正音别着急,我们再读一遍。
(生重读,读得非常好。)
师:我们给他些掌声好不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你接着来。
生: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
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嗯,很好。你接着来。
生: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生: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二、品读细节
师:嗯,有点意思,严监生在他临死的时候,做了一个经典的动作,给了大家一个难解的谜。这个动作是什么?用文中的话一起说。
生:伸着两个指头。
师:(板书:伸着两个指头)正是这个动作引发了众人的猜测。(课件出示)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部分内容,动手画出描写严监生神态动作的语句。找到的请举手示意一下。
生:第一处,“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这句话是对严监生的动作描写。再看第二处,“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第三处,“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第四处,“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师:你们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把书放下,我们再齐读一下这四句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再仔细看一看严监生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比较一下前后的神态和动作有什么变化?
生:他第一次的动作表示你们错了。
师:你就说他的动作。 生:他第一次的动作是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接下来什么动作。
生: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摇了几摇。
师:嗯,狠狠摇了几摇,接下来有什么变化?
生:把眼闭着摇头。
师:你看他注意到了头部的动作,还有一个动作谁发现了,有变化的,同桌说。
生: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那是第几句话?
生:第三处。
师:还有呢?
生:越发指得紧了。
师:还有呢?
生:登时就没了气。
师:手部的动作。
生:把手垂下。
师:他这神态和动作的变化背后是他复杂的心理,我们把这几句话再放回到课文当中,同学们想一想,他每一次变化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批注在相关的语句旁边。
(生看课文,做批注。)
师:(巡视指导)把他心里想的话简单地写在旁边。
师:好了,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生同桌交流)
师:我们交流一下,假如现在你们就是严监生,大侄子来了说:“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听了大侄子的话,你看你直摇头,你心里一定想说什么?
生:不是有亲人没见面,而是灯里有两茎灯草。
师:是呀,他还想说什么?
生:我是一个爱财的守财
奴,才不会想那两个亲人呢。
师:他还想说什么,提到两个亲人。
生:气死我了,我的钱呐。
师:还想说什么。
生:大侄子呀,你猜得不对,我是为了两茎灯草。我算是白疼你了,唉!
师:你们看他多失望呀,(生大笑)他想说却说不出来,他只能——(课件出示)读。
生: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二侄子来了说:“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这一回跟第一回他心里想的不一样了,对不对,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他心里只想着钱,亏我们待在一起的时间那么长,一点骨肉亲情都没有了,他太令我们失望了。
师:这时,二叔在想什么呢?
生:不对、不对,什么银子,我想的是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
师:怎么你就不明白呢,我就是想的两茎灯草。说得真好!还会想什么呢?
生:我最喜欢钱,我才不会把两笔银子交给你呢。
师:你把他的本性都说出来了,你看他的二叔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他一定想说——
生:你个小兔崽子,你就想着钱,就算有钱也不给你花。
师:你看把严监生气的。
生:气死我了,你怎么不懂呢,要是我有下輩子,看我怎么揍死你。
师:这简直就是愤怒了,他想说却说不出来,他只能——(课件出示)读——
生: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师:奶妈抱着哥子过来了,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这一回跟前两回又不一样了,他一定想说——
生:我才不想那两个舅爷
呢,赶快把那灯给灭了。
生:哎呀,一点不对呀,那灯有两茎灯草,那么费油,我的钱呐。再说了,他俩跟不跟我见面有什么关系。
师:给严监生急的呀,他还能想些什么呢?
生:奶妈呀,你在我家里待了这么多年,跟了我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我的意思,我算是指望不上你了。
师:这简直就是无奈呀,他想说却说不出来,他只能——(课件出示)读。
生: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刚才呀,我们抓住严监生的神态、动作的语句,(板书:神态、动作)体会出严监生心里的起伏变化,这就是细节描写。(板书:细节描写)
师: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生活中细小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对它加以细致的刻画。细节描写是中国古典小说常用的一种方法。再比方说,严监生只有这三个亲人来安慰他吗?
生:不是。
师:我们看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手指,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其家人都来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纷纷不一,严监生却只管摇头。还有哪位亲人过来猜测呢?这个时候严监生的神态、动作发生了哪些细小的变化呢?打开练习本写下来。
师:来,同学们,我们交流一下。
生:三侄子说:“难道是生
意没有人接管,或是有笔银子没有分?”严监生听了把头轻轻地摇了几摇,手抖动了一下。
师:你说得很好,手抖动了一下,和前面又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我们给他热烈的掌声,好不好?你真了不起!
生:郎中说:“老爷,您是不是还有两笔钱没付给我?”严监生气得像只老虎,把两只手伸出来,好像要打他,一个劲地咬牙,恨不能把自己的牙咬碎。
师:看看这神情,看看这动作,简直就是一位作家,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生:婆婆来询问:“你莫不
是还有两份债单没有了结?”他拼命地摇了摇头,手还是一动不动地伸着两个指头。
师: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吴敬梓呀,我们把掌声送给她。再找两名同学,谁来?
生:大儿子走过来说:“爸,是不是门外的两棵树买得太浪费钱,我明天就把它们给砍了,拿去卖钱。”他狠狠地瞪了大
儿子一眼,两根手指还是一动
不动。
师:孩子,他就一个儿子,就是奶妈怀里抱着的未成年的哥子。这个是我的原因,没有告诉你,但是你写得很好。我们把掌声也送给你。
师:我们五年一班的同学写得都很好,下课以后再交流一下,最后一个谁来? 生:三侄子走上前来问道:“莫不是山头还有两亩地不曾交代?”严监生无奈地摇了摇头,流露出失望的神情,但手还依然狠狠地指着。
师:看出了他的无奈,看出了他的失望。你还有话说,你是最后一位同学了。
生:这时他的三侄子三步并作两步飞奔过来,忙开口询问:“二叔是不是因为我现在还没有娶到正妻?”再看严监生将手放到床上,狠狠地捶打了几下,两眼瞪得像对铜铃,随后又将两根手指伸出,一动不动地指着一个地方。
师:你想象力真丰富!看来大家已经会细节描写了,细节描写不但可以用神态和动作,还可以用什么?
生:语言。
(师板书:语言)
师:还可以用——
生:外貌。
(师板书:外貌)
师:对,只要我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那我们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师:最懂严监生的人出现
了,谁呀?
生:(齐)赵氏。
师:赵氏的话,我们开课前读了,非常不好读。现在老师想找同学上前面来读,谁敢接受挑战?
生: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跟你“丈夫”说话还这样
像法院送传票一样吗,他都要死了,她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
生:赵氏慌忙揩揩眼泪。
师:对着你的“丈夫”,对着临死的严监生,揩揩眼泪。
(生做动作)
师:说。
生:爷——
师:带点哭腔。
生: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
师:孩子,跟老头说话呢,而不是给老头读课文。来,我们给点掌声鼓励一下。
(生读)
师:有很明显的进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同学们,现在你的同桌就是严监生,对你的同桌说一说这句话。
(同桌互相交流)
师:好,咱们五年一班的同学读得都非常好,我想和你们比试比试,敢不敢?
生:敢!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我们给他热烈的掌声,我再找一个同学。
(生读)
师:我们五年一班的同学
真厉害!你看,最了解严监生的人是谁呀?
生:赵氏。
师:听了赵氏的话,严监生就放心地走了。(课件出示)读。
生: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三、推荐阅读
师: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借助这些细节,我们看严监生,他临死前想的不是两个亲人,不是两个舅爷,不是两亩田地,他想的却是那微不足道的两茎灯草。从这个细节中你觉得严监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爱财胜过爱命的守财奴。
师:再简单点,一个词。
生:吝啬鬼。
师:吝啬鬼。(板书:吝啬)
師:这就是他的性格特点,借助细节描写我们记住了严监生,记住了严监生的经典动作,所以,以后一提到吝啬鬼,我们就会想到——
生:(齐)严监生。
师:在《儒林外史》中像严监生这样生动的人物还有许多,就让我们走到《儒林外史》当中,去感受,去品味吧,下课!
【评析】
冯永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高水准的语文课,学生在冯老师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学会了细节描写,学生上得轻轻松松,教师教得扎扎实实,从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方面体现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另外,这节课极具育人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艺术性,应该说这节课有很多亮点,很多思想值得我们一起去思考。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评这节课。
第一,核心问题确定得非常准确。小语界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那就是语文课不再教课文内容,而是把课文当作例子,用课文来教语文。《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篇,本单元的作文是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物,“严监生”就成为学习细节描写的例子。这节课上,冯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把核心问题确定为学习并运用细节描写,这样的核心问题指向了习作,这样的核心问题使得冯老师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从而使得这节课板块非常清晰。这样的课,由阅读指向习作,指向语文要素,并让学生在课上学会了细节描写。“一课一得”,“得”的就是温儒敏教授所说的“干货”。
第二,这节课夯实了基础。这节课是五年级的课,冯老师用了足足七分钟的时间进行了识字写字教学,要求会写的三个词语当堂听写。当堂听写是传统,永远不会过时,我想冯老师一定知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
第三,这节课关注了表达的实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冯老师很注意方法策略的引导。我们回顾一下,在听写的时候,他一连读了三个词,而且只读一遍,这是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记能力。在朗读的时候,“你就是赵氏……”他用的是情景再现、角色转换的方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理解的时候,更高明的是冯老师两次运用了对比阅读,第一次是把文中四处描写严监生表情、动作的句子放在一起,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发现了什么;第二次是将细节描写的句子和非细节描写的句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不仅仅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学会思考。学生的审美、思维两个核心素养的维度得到了体现,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细节描写之后,冯老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在这里利用文本的空白让学生继续写“还有哪些亲戚朋友过来猜测”“严监生的表情动作又有什么变化”。这种当堂习作,让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写出的“两眼直翻”等语句,这缘于真实的经历才能有真实的习得。冯老师不仅落实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理念,更重要的是他带给我们一种思想,语言实践比方法习得更重要。
最后一点,这节课非常重视阅读实践。从开篇的“《儒林外史》是两百多年前的作品”,到中间的“《儒林外史》是章回体小说,是说书艺人讲故事时用的本子”,到最后的“让我们走到《儒林外史》当中,去感受、去品味吧”,目的就是让学生实现由一篇到多篇、由名篇到名著,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想这一点很重要,正如吴忠豪教授所说的,“读书习惯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莲南小学/辽宁大连市金普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