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这是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对培养人才素质的要求。将课堂生活化,是改变教学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学习生活化”趋势的一种必然要求。
(二)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往的现状告诉我们,大多数学生都存在课本知识掌握的很好,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生活知识拓展的不够。这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公认的学生素质教育的短板。
(三)健康生活的要求
用生物是学生物的归宿,而在以往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生物知识的教学,只关心学生考试考得怎么样,而很少关注学生学会了生物知识会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
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生物的价值,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决定进行“让生物走进生活,生物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尝试。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化生物资源、进行生活化探究活动
1.建立“让生物走进生活”笔记本,要求同学们无论那儿,随见随抄或剪贴,整理成册。
2.将自己的日常小观察、小考察都写在笔记本上。
3.将各种新发生的生活事件进行探究分析,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
(二)在板报、墙报上专门成立“关注生活”栏目。
(三)多做“应用与实践”。
如“无心插柳柳成荫”它指的是柳树等植物可通过扦插等无性生殖的方式快速繁殖后代,因柳树枝条易生根,所以容易成活。“作茧自缚”,作茧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但是金小蜂常把卵产于棉红铃虫的茧内,繁殖后代,成为棉红铃虫的天敌。由此可见,生物的适应是相对的。“葵花朵朵向太阳”,它反映植物的向光性。原因是太阳光引起葵花茎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面生长素分布少,细胞长得慢;背光面分布多,细胞长得快。使它弯向太阳。
(四)利用节假日布置生活探究性题目让学生真实体验。
如:在寒假时,布置“栽蒜苗”的作业,让学生做出完整的探究实验记录,内容包括各对照组大蒜的发芽率、温度、水分、光照等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等,这样,既让学生应用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耐心、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组织开展“生物与生活”小型知识竞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以“生物与生活”为主题的小型知识竞赛,促进学生愿学会用。比如,我曾出过这样一些题目:“小刚的爷爷的腿常常抽筋,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对他的饮食你有什么建议?”“有人说清晨不宜在公园或树林里锻炼,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看法。”“你在长跑时有肌肉酸胀的感觉吗?原因是什么?”“小红嘴里常常含着一个棒棒糖,有人说这样容易患龋齿,说说你的观点”,等等。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不甘落后,踊跃抢答。
三、取得的成效
(一)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课本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缺乏某些科学性的认识,常会对相关生物学知识形成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及时地更正经验性错误,以加强教学效果。例如:发烧时,为加强其营养,通常逼其吃鸡蛋一一发烧时,由于体温高,影响消化酶的活性,使病人消化能力下降,如强迫其进食,则会导致消化不良。并且鸡蛋主要含有卵蛋白和卵球蛋白,是一种完全蛋白质,99.7%能被人体吸收。进食后能产生”额外”的热量,这种”额外”热量可高达30%。发烧的病人(特别是孩子)吃鸡蛋,能使机体热量增加,热量无法散发,
如同”火上加油”,烧得更厉害。所以,发烧的病人不宜吃鸡蛋。
(二)用生物学思维思考生活现象。
班里的小王同学发现了邻居有位十几岁的傻小子,这引起他的兴趣,经深入调查,小王同学得知,傻小子的父母原来是表兄妹关系,况且傻小子的家族有近亲结婚的习俗,种种迹象表明这“都是近亲结婚惹的祸”。小王将自己的看法带到课堂上交流,起到了积极效果,另一方面也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学生探究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桔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狗的学习能力比鸡的强吗?”“怎样的人才叫体质好?”等问题都是同学们自发提出的有效探究问题。
(四)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了。
正如一个学生在笔记中所写:“以前我觉得生物课是那么的乏味,它一点也不让我感兴趣。而现在,我发现生物是多么温馨的一个词,它变得有趣,甚至是好玩,它与生活息息相关。
(一)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这是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对培养人才素质的要求。将课堂生活化,是改变教学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学习生活化”趋势的一种必然要求。
(二)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往的现状告诉我们,大多数学生都存在课本知识掌握的很好,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生活知识拓展的不够。这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公认的学生素质教育的短板。
(三)健康生活的要求
用生物是学生物的归宿,而在以往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生物知识的教学,只关心学生考试考得怎么样,而很少关注学生学会了生物知识会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
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感受不到生物的价值,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决定进行“让生物走进生活,生物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尝试。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引导学生积累生活化生物资源、进行生活化探究活动
1.建立“让生物走进生活”笔记本,要求同学们无论那儿,随见随抄或剪贴,整理成册。
2.将自己的日常小观察、小考察都写在笔记本上。
3.将各种新发生的生活事件进行探究分析,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
(二)在板报、墙报上专门成立“关注生活”栏目。
(三)多做“应用与实践”。
如“无心插柳柳成荫”它指的是柳树等植物可通过扦插等无性生殖的方式快速繁殖后代,因柳树枝条易生根,所以容易成活。“作茧自缚”,作茧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但是金小蜂常把卵产于棉红铃虫的茧内,繁殖后代,成为棉红铃虫的天敌。由此可见,生物的适应是相对的。“葵花朵朵向太阳”,它反映植物的向光性。原因是太阳光引起葵花茎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面生长素分布少,细胞长得慢;背光面分布多,细胞长得快。使它弯向太阳。
(四)利用节假日布置生活探究性题目让学生真实体验。
如:在寒假时,布置“栽蒜苗”的作业,让学生做出完整的探究实验记录,内容包括各对照组大蒜的发芽率、温度、水分、光照等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等,这样,既让学生应用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他们耐心、细致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组织开展“生物与生活”小型知识竞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以“生物与生活”为主题的小型知识竞赛,促进学生愿学会用。比如,我曾出过这样一些题目:“小刚的爷爷的腿常常抽筋,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对他的饮食你有什么建议?”“有人说清晨不宜在公园或树林里锻炼,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看法。”“你在长跑时有肌肉酸胀的感觉吗?原因是什么?”“小红嘴里常常含着一个棒棒糖,有人说这样容易患龋齿,说说你的观点”,等等。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不甘落后,踊跃抢答。
三、取得的成效
(一)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课本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缺乏某些科学性的认识,常会对相关生物学知识形成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及时地更正经验性错误,以加强教学效果。例如:发烧时,为加强其营养,通常逼其吃鸡蛋一一发烧时,由于体温高,影响消化酶的活性,使病人消化能力下降,如强迫其进食,则会导致消化不良。并且鸡蛋主要含有卵蛋白和卵球蛋白,是一种完全蛋白质,99.7%能被人体吸收。进食后能产生”额外”的热量,这种”额外”热量可高达30%。发烧的病人(特别是孩子)吃鸡蛋,能使机体热量增加,热量无法散发,
如同”火上加油”,烧得更厉害。所以,发烧的病人不宜吃鸡蛋。
(二)用生物学思维思考生活现象。
班里的小王同学发现了邻居有位十几岁的傻小子,这引起他的兴趣,经深入调查,小王同学得知,傻小子的父母原来是表兄妹关系,况且傻小子的家族有近亲结婚的习俗,种种迹象表明这“都是近亲结婚惹的祸”。小王将自己的看法带到课堂上交流,起到了积极效果,另一方面也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学生探究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桔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狗的学习能力比鸡的强吗?”“怎样的人才叫体质好?”等问题都是同学们自发提出的有效探究问题。
(四)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了。
正如一个学生在笔记中所写:“以前我觉得生物课是那么的乏味,它一点也不让我感兴趣。而现在,我发现生物是多么温馨的一个词,它变得有趣,甚至是好玩,它与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