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魏晋风度,就是“装”得恰到好处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魏晋风度”,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魏晋名士们率性而为、任诞放达的惊世骇俗之举。譬如,刘伶嗜酒如命,在屋里“脱衣裸形”,视儒家礼法如无物;阮籍服丧饮酒,穷途而哭,弃纲常教化于不顾……究其原因,是动乱的政局让人的身心漂泊无所依放,黑暗的社会让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无處寄托。于是,名士们崇尚老庄、酗酒佯狂,借放浪形骸之举,宣泄内心的无奈与悲凉。
  但是,如果认为魏晋风度就是“放荡不羁”,未免有些片面了。事实上,魏晋风度至少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外在容貌举止、风姿谈吐的优雅,二是内在精神气质、个性人格的高远。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就名士的外在而言,应该俊逸潇洒、挺拔脱俗。堪称“魏晋名士教科书”的《世说新语》里,就常用“松柏”“美玉”“日月”“云龙”等美好的意象形容名士的风度。比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的美男子,时人或评价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称誉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或赞叹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连喝醉酒时的踉跄失态,都是“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书圣”王羲之,则享有“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美誉。至于不修边幅、形象欠佳的,则总会被时人“鄙视”——写出《三都赋》等不朽之作的左思因为相貌“绝丑”,又效仿潘安出游,结果受到“群妪齐共乱唾之”的待遇,只能“委顿而返”。
  就名士的内在而言,首先应该宠辱不惊、临危不惧,气量要宽大。如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兵微势弱,前秦兵强马壮,而东晋先锋却以少胜多、反败为胜。捷报传至大军,主帅谢安面不改色,十分从容镇定。再如,嵇康蒙冤临刑前,仍然神色自若,索琴弹奏《广陵散》。这种气度,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正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宠辱不惊之外,还要清雅脱俗、不为物累。魏晋名士们最关心的,不是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自在快意。魏晋风度,追求“不滞于物”,即不因外在之物影响内心感情。张季鹰想念家乡的鲈鱼和菰菜,发出“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感慨,毅然辞官回乡。王子猷“雪夜访戴”,一时兴起,便冒雪乘舟,看望友人戴安道,结果一夜行舟后兴味变淡,便也不计较劳顿之苦,飘然而去。王子猷“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的话语,正是魏晋风度自由洒脱、不滞于物的生动注解。
  魏晋名士们崇尚老庄之学,推扬清谈、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鄙弃儒家的礼法教化。相反,儒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的义利观,“入则孝,出则悌”的道德观,等等,依然是名士们尊崇的原则。儒家思想与老庄、佛学一起,构成了魏晋风度的思想底色。
  我们常说魏晋风度“越名教而任自然”(超越儒家伦理纲常的束缚,追求自然本性),在动乱的时代,魏晋名士确实有反常叛逆、怪诞出格的一面,但这种愤世嫉俗所指向的,除了有对现实的不满,更代表着“人”的自觉和解放,代表着魏晋人士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重视生命的价值,展现出人格上的独立和对世俗的超越。
其他文献
好书在手,芬芳自有。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精心挑选了下面这些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这里有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有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荣光,也有党和群众心连心的力量……同学们细细品读,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  《玫瑰绽放的年代》(2003)  石钟山/著  推荐理由:但凭时光流转,激情永不褪色  岁月不泯,激情至燃,背负着国恨家仇,练就了神枪身法,柳秋莎就像那银辉铺洒的月亮……该书是石钟山“激情岁月三部曲
期刊
一个叫冯文炳的年轻人在日记中写道:“从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名字,就叫作废名。”这位独辟蹊径的、有着如春水秋月般才情的作家着实吸引了我不少。我曾尝试过去读他的文章,但略感隐涩难懂,我要经过反复品读,再多加揣摩,才能勉强置身于他所营造的境界之中。  其实废名并不会刻意去精琢故事情节的天衣无缝,他更多的是在意人物的心理领悟与故事的静寂意境。这种创新的艺术手法让他的文章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矛盾性,这种
期刊
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南唐的“首都”金陵(今南京)被宋朝大军“包了饺子”,围得水泄不通。此前,南唐已去除国号,使用宋朝的年号,向之俯首称臣。但赵匡胤仍然不依不饶,誓要扫平江南,一统天下。  眼看国家危在旦夕,国主李煜却无计可施。想打,打不过;想逃,逃不了。无奈之下,他只好派使者去宋朝向赵匡胤求饶。  然而,李煜等来的不是宋军撤退的消息,而是一句冷冰冰的回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显然,赵
期刊
这个月你读了吗?读到一篇好文,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大呼过瘾之际,不免想要分享,毕竟天下读友是一家。  阅读素养的提升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每日坚持不了,那就每月。从今天开始,加入我们的阅读大家庭吧。每月阅读一打卡,选择你喜欢的好文、好书,写下读后感或推荐理由,以手写、打字或拍照等方式发给《课外阅读》(高中)吧!一经采用,将获得稿费和样刊哟!  投稿请注明“一期一会”,别忘了留下你的笔名、真名和联系方式
期刊
①彼得·海斯勒,美国作家,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他在获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开启了旅游文学写作之路。作为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第一部,《江城》一经推出便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彼得本人被《华尔街日报》称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②涪陵,原为四川省涪陵市,现为重庆市辖区,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
期刊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话说出口无法收回,指说话算数。这里的“驷马”是指四匹马吗?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古代的车马。战国以前,车马通常不分家,驾车的马数量不同,也各有不同的称呼。两驾马叫“骈”,指相并的两马;三驾马叫“骖”,字从马、参(三)会意;四驾马叫“驷”,从四、马会意。所以,“驷马”其实是指四匹马拉着一辆车。为什么要用四匹马拉的车去追呢?当然是因为四匹马拉的车牵引力更大。古代
期刊
/历史科普——棉花入我国/  棉花是全世界农作物中,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国家。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的棉花生产国与消费国。  从现有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我国边疆地区(西部边疆、东南沿海)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比中原地区要早,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仍比较稀缺。大约在宋元之际,棉花开始向内地移植。但宋朝时期,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棉花的经济价值,多是将棉花视作观赏之物。到了明朝,棉花
期刊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忧郁而又热情、辛酸而又犀利的文学鬼才,可惜始终没有成为阅读界的“网红”。所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芥川龙之介和中国还有一些渊源。  芥川从小受养父影响,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1921年春天,他以《大阪每日新闻》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游历120余日,回国后写成了半自传半随笔性质的《上海游记》等。2019年,NHK(日本放送協会)播出了根据《上海游记》改编的SP剧(日剧中的“特别篇”)
期刊
在初高中语文课堂上,王国维和他的《人间词话》一直显得很热闹。学生们跟着老师重复着“一切景语皆情语”,探讨着所谓“人生三境界”的“境界说”。但同时,王国维和他的《人间词话》又是冷清的。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去体会所谓的“境界”指的是什么,去思考《人间词话》为什么叫“词话”而不是“诗话”。幸运的是,还有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单读《人间词话》的确有些乏味艰难,先从《人间词话七讲》读起
期刊
我们在生活中与人交流,有时会与对方持不同意见。这时,便需要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重新思考,巧妙地传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立场,尽可能地让对方与自己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同理,写作议论文也需要和材料发生共振,让我们的观点更全面、更深刻,让读者与我们达成共识。这便要求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精准分析材料,避免因为细微的认知差错而导致下笔偏离材料旨意。而如何在精准地分析与掌握材料旨意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