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七讲》:读词,一段探索“境界”的旅程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52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高中语文课堂上,王国维和他的《人间词话》一直显得很热闹。学生们跟着老师重复着“一切景语皆情语”,探讨着所谓“人生三境界”的“境界说”。但同时,王国维和他的《人间词话》又是冷清的。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去体会所谓的“境界”指的是什么,去思考《人间词话》为什么叫“词话”而不是“诗话”。幸运的是,还有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单读《人间词话》的确有些乏味艰难,先从《人间词话七讲》读起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以“解人”之态,描述独立与自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自诩是个“解人”,他说在南唐中主李璟的《摊破浣溪沙》里,人人都称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写得好,但其实真正最好的两句词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因为前两句只是在写一个思妇对良人的牵挂与愁绪,后两句才真正藏着诗人自己对美好事物凋零的深切感慨。
  王国维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在细雨绵绵之中梦到渺远的塞外风物,在小楼上将相思的曲目从头到尾地吹奏,一直到玉笙因为天气寒冷变得音声不畅,这固然动人,但其指向是明确的,人人都知道,所以人人都能欣赏;但荷花凋零、荷叶枯残,西风吹起荷塘中阵阵水波却是更隐秘的抒情。作者不称荷花为荷花,而用了更典雅的“菡萏”一词,同时绿叶不叫绿叶,而叫“翠叶”,不由令人联想到翡翠。这不仅仅是在写荷花的凋零,还在写荷花的高贵、荷花的易逝、荷花的无可奈何。就像在北方政权的威胁之下,时刻面临着亡国危机的南唐朝廷一样。也许作者本人并未刻意表达这一点,但作为南唐的帝王,这种危机意识可以说是“此情无计可消除”,随时都会从他的潜意识中跑到他笔下来。
  王国维说这两句词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而他之所以生发出这样的感悟,是因为他读人词作,不但读到了画面上的风物,还读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忧患。这样的阅读是很难得的,所以他颇为得意地说“解人正不易得”。“解人”难寻,而他就是李璟的“解人”。从这个角度上看,叶嘉莹的《人间词话七讲》也可以称为她以一个“解人”的姿态对《人间词话》的深度感受之作。
  《人间词话七讲》这本书多次提到陈寅恪对王国维的评价:“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意为整部《人间词话》最珍贵的并不是那些深刻的洞见,而是王国维独立思考、自由钻研探索的精神。而叶嘉莹本人在《人间词话七讲》里也反复表示,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学问,新时代就应该用新眼光去看待《人间词话》这本书。我认为这正是本书最难得的地方:“七讲”讲的不仅仅是观点、内容、含义,更是这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本合格的解读《人间词话》的书,这种精神是绝对不能缺席的。
  以“境界”之悟,解读诗词不同
  《人间词话七讲》提到了“词”与“诗”的不同。不是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的浅显区别,而是两者在“境界”上有着根本的不同。诗有境界,但起承转合之间,无论多么复杂的情感,总是生发于具体的事件,而词不一样。词不能有太多直接抒情的句子,否则就变成了大白话。像“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种句子,全篇最好只有一句,更多的空间要留给更细腻的描绘。因为凄切的寒蟬、黄昏的长亭、初歇的骤雨更有着千言万语。这是离别之人此后年年岁岁浮现在脑海的场景,所有的情感都藏在其中,等待后面悄然想起,而不是由谁将其一语道破。
  把感慨留给听词之人,而不是掌握在写词之人手中——这仍然不能算是词的深沉之处。词真正的深沉在于:柳永的一生都是坎坷的、不得志的,这种痛苦时刻存于心间,于是在他的词的意象画面之中,这些“痛苦”都在一一展现。他对离别后的想象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不仅仅是离别带来的伤痛,也是他对人生之路的真切体会。就像李璟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他眼中看到的是荷花与荷叶的凋零,心中感受到的却是美好高贵的事物终将破碎的忧愁。这种深沉的思索在诗歌里有没有呢?当然也是有的。但诗歌是直接的、明白的。当你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时,大家都会赞同这里面所表现出的盛大气象与杜甫本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有关。诗是没有争议的,而词却是有争议的。
  当你说柳永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某些感慨,说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表达了词人的忧患意识,他们自己却未必承认。柳永也许会说,这只是一首寄赠离别之人的词作;李璟也许会说,这真的只是在写思妇牵挂良人。他们说的也许是对的,但由于词的细腻、词的句式变化,作者很多潜在的情感不经意地就在字里行间流露了出来。因为词给了他们足够的空间。
  同样流露出来的,还有作者本人的胸襟与格局。王国维说,自己拿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句词来表达人生三境界,这三人未必会同意,因为他们只是在抒发某种特定的情感。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是可以用来表示探究学问过程中那种摒弃了一切杂念,看得极高极远的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可以用来形容人们追寻真理时的无怨无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可以用来描绘几经寻觅终于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这不是因为原词有这样的意思,而是因为原词作者格局够高,写出来的词在审美层面有了更多延伸的可能。这些都是属于词的“境界”。
  《人间词话》第一个提出了“境界说”,而《人间词话七讲》则用“七讲”的内容,把这些“境界”细细地展示给读者。这本书我在一个月内看了三遍,越看越觉得,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词、对境界的理解,更是对人、对世界的理解,还有最重要的,是对独立思考与探索的理解。若没有这一点,王国维如何写《人间词话》,为词作传?叶嘉莹又如何写《人间词话七讲》,为王国维先生作传?
其他文献
一、浪漫主义风格  在走向生命的终点之际,海涅对自己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如下总结:“尽管我对浪漫派大举讨伐、‘赶尽杀绝’,我依然是一个浪漫派,其程度超过我自己的预料。”这段话道出了海涅同德国浪漫派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他在德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他既是德国古典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遗产的继承人,又是现代精神的新生儿。  《歌集》是海涅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奠定了诗人世界性声誉的作品中,有大量富有浪漫主义民歌风
期刊
19世纪初,随着英、法、荷等国殖民势力的扩张,印度文化也随之传入西方。在这个过程中,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对海涅的影响尤深。其诗歌创作中常常使用源于印度的诗歌意象,或者化用印度的文學题材,表达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  一、使用源自印度的诗歌意象  对于印度,海涅并不带有大多数殖民者所固持的傲慢与偏见。相反,他在诗中总是以接近童话的浪漫笔触,勾勒着这座拥有古老悠久文明的国度。  在
期刊
好书在手,芬芳自有。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精心挑选了下面这些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这里有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有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荣光,也有党和群众心连心的力量……同学们细细品读,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  《玫瑰绽放的年代》(2003)  石钟山/著  推荐理由:但凭时光流转,激情永不褪色  岁月不泯,激情至燃,背负着国恨家仇,练就了神枪身法,柳秋莎就像那银辉铺洒的月亮……该书是石钟山“激情岁月三部曲
期刊
一个叫冯文炳的年轻人在日记中写道:“从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名字,就叫作废名。”这位独辟蹊径的、有着如春水秋月般才情的作家着实吸引了我不少。我曾尝试过去读他的文章,但略感隐涩难懂,我要经过反复品读,再多加揣摩,才能勉强置身于他所营造的境界之中。  其实废名并不会刻意去精琢故事情节的天衣无缝,他更多的是在意人物的心理领悟与故事的静寂意境。这种创新的艺术手法让他的文章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矛盾性,这种
期刊
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南唐的“首都”金陵(今南京)被宋朝大军“包了饺子”,围得水泄不通。此前,南唐已去除国号,使用宋朝的年号,向之俯首称臣。但赵匡胤仍然不依不饶,誓要扫平江南,一统天下。  眼看国家危在旦夕,国主李煜却无计可施。想打,打不过;想逃,逃不了。无奈之下,他只好派使者去宋朝向赵匡胤求饶。  然而,李煜等来的不是宋军撤退的消息,而是一句冷冰冰的回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显然,赵
期刊
这个月你读了吗?读到一篇好文,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大呼过瘾之际,不免想要分享,毕竟天下读友是一家。  阅读素养的提升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每日坚持不了,那就每月。从今天开始,加入我们的阅读大家庭吧。每月阅读一打卡,选择你喜欢的好文、好书,写下读后感或推荐理由,以手写、打字或拍照等方式发给《课外阅读》(高中)吧!一经采用,将获得稿费和样刊哟!  投稿请注明“一期一会”,别忘了留下你的笔名、真名和联系方式
期刊
①彼得·海斯勒,美国作家,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他在获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开启了旅游文学写作之路。作为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第一部,《江城》一经推出便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彼得本人被《华尔街日报》称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②涪陵,原为四川省涪陵市,现为重庆市辖区,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
期刊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话说出口无法收回,指说话算数。这里的“驷马”是指四匹马吗?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古代的车马。战国以前,车马通常不分家,驾车的马数量不同,也各有不同的称呼。两驾马叫“骈”,指相并的两马;三驾马叫“骖”,字从马、参(三)会意;四驾马叫“驷”,从四、马会意。所以,“驷马”其实是指四匹马拉着一辆车。为什么要用四匹马拉的车去追呢?当然是因为四匹马拉的车牵引力更大。古代
期刊
/历史科普——棉花入我国/  棉花是全世界农作物中,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国家。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的棉花生产国与消费国。  从现有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我国边疆地区(西部边疆、东南沿海)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比中原地区要早,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仍比较稀缺。大约在宋元之际,棉花开始向内地移植。但宋朝时期,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棉花的经济价值,多是将棉花视作观赏之物。到了明朝,棉花
期刊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忧郁而又热情、辛酸而又犀利的文学鬼才,可惜始终没有成为阅读界的“网红”。所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芥川龙之介和中国还有一些渊源。  芥川从小受养父影响,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1921年春天,他以《大阪每日新闻》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游历120余日,回国后写成了半自传半随笔性质的《上海游记》等。2019年,NHK(日本放送協会)播出了根据《上海游记》改编的SP剧(日剧中的“特别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