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2008两年高考文综学科的许多题目是通过材料、情景设置的,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阅读理解、综合归纳、分析思维、学科思想和书面表达能力。但是许多学生不会有效地阅读材料,导致大面积失分。新教材增添了大量阅读内容,无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阅读要求,同时也预示着2009年高考将会在更大层面上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缺陷,严重制约着学生的高考成绩,导致高三复习课中低效或无效阅读的现象普遍存在。笔者认为,如何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实施“有效阅读”,是每一位高三历史教师眼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有效阅读”是提高复习效率,实现考前复习的有效复习策略。“有效阅读”的目标应包含三点:第一,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情感态度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第二,有效地改善学生的阅读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第三,有效地发展教师的阅读教学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其中,对于高三学生来说,知识的深化、能力的发展是复习效果的主要指标。如何实现“有效阅读”,避免陷入“低效”或“无效”阅读呢?
  
  有效形成正确的阅读现和阅读态度
  
  进行“有效阅读”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和积极的阅读态度。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一个错误观点:高考历史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阅读历史书本就是炒冷饭。要让学生在示范和比较性的阅读过程中明白只有掌握了阅读技巧,才能真正读懂读透教材,才能正确提取、分析出有效信息,才能应对高考改革对能力的要求,从而端正阅读态度。其次,在反思中提高阅读的效用性。从考试中知识应用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很怕非选择题,这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欠缺的一种表现。由于平时没有重视对教材的整体阅读和理解,也没有去思考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应用归位,所以,学生无法形成对知识背景呈现方式发生改变的有效应对。
  
  有效选择阅读内容和策略
  
  有效阅读的内容选择是高考历史复习课中的重中之重,阅读内容选择离位,有效复习就会“偏之千里”。因此,我们要明确有效阅读主要集中为两项内容,一是读教材,二是读例题。
  有效阅读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托,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试题答案的依据。历史高考复习培养学生的教材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的高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
  2008年高考历史考题涉及到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洋务运动、世界大战与科技、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成果、新中国成立、工业化、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与世界的联系、世界大战的起因、两极格局的发展、二战后朝鲜半岛局势、中国古代科举制、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的人才选拔制度)、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民族问题)等知识点,都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干知识。因此,熟悉教材,对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融合贯通,应用自如是考前准备的基本要求。
  
  要实现“有效阅读教材”,就要选择好阅读策略。在阅读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过程中的预测、提问、总结和澄清这四个环节反映了阅读活动的一般步骤,它们是建立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认识方式基础上的。有效阅读就是对阅读策略的有效运用。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就可以在高考考点的引导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预测,迅速调动相关的背景知识,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和精细加工。这是一个自我解释和说明的过程。更是一个对教材更深入地自我加工和意义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材要处理好与参考资料等辅助材料的关系。看起来,参考资料对主要知识点进行了加工,往往以较清晰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但问题恰恰是知识的结构体系绝不是平面化、单一性的,而仅仅以这样的知识结构来掌握知识,就严重割裂了知识发生的背景,影响了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也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因此,在历史高考复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明确参考资料只是辅助工具,分清阅读内容的主次关系,不可盲目地迷信参考资料而忽视教材,走人误区。
  阅读教材要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整理。阅读教材要充分理解概念,要通过理解、联系、分析搞清知识发生的过程,找出隐藏在知识背后的诸多联系,体会知识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总结文综学科对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现象进行分析认识的主要学科思想方法,并运用一定的学科思想方法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整理。
  阅读教材要注意对图表资料的理解。文综学科有大量知识信息以图表资料形式表现出来,学生阅读图表资料,一方面要把图表资料要表达的知识信息挖掘出来;另一方面要学会独立运用图表来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一定要形成对图表资料的敏感,能迅速捕捉到图表资料要表达、或要说明的主要含义,这是高考文综十分重视的学科能力之一。
  对教材的通读、精读、泛读是高考历史复习的主要内容,贯穿后期复习始终,在此基础上,随着高考日期的逼近,阅读例题的时间逐步增加,而到了临考准备阶段,方才以阅读例题,体会问题情境,调整心理状态,激发解题思维的活跃性为主。
  有效阅读例题
  后期复习时,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要多引人材料,让学生在阅读、审题中提高分析题目、解答题目的能力。与此对应,应用“阅读例题”来强化对材料信息、问题情境的理解能力,训练解题技巧、思维方法及表达能力的应用水平以及进行自我诊断,总结得失,积累经验,矫正思维,指导复习方向,明确复习重点,会产生十分明显的复习效果。因此,在后期复习和考前进行思维调整、心理准备的过程中,应采取阅读例题的办法,是一个耗时少,信息量大,针对性强的有效复习途径。如何实现“有效阅读例题”呢?
  精选典型例题。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垃圾试题,做的或读的题多不见得有意义,有时还会适得其反。首先,一定要明确哪些试题可以作为典型例题。应该说,始终具有典型例题价值的基本上只有近年高考题。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典型例题的试题不能太多,要精,要确有再读、再析、再体会的价值。而且在不同的复习阶段就会有不同的增减,教师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思维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复习效率,做到心中有数。
  实现阅读例题的复习指导价值。一定要会读题,能在阅读过程中将例题分析透彻。比如,充分理解试题中的材料信息、问题情境和答案要点;清楚材料和设问之间,设问与设问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问题指向及运用什么知识和什么思想方法去做答;理清答案与设问、答案要点内部的逻辑与层次关系;学会应用基本的解题技巧;善于发掘有效信息;形成对解决问题所应用的主要知识点,主要思维方法,学科思想方法,表达技巧的心理敏感性和思维敏捷性。
  例:(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 37)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指导策略:
  第一步,引导学生研读材料,把握设问(审题能力。注重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研读品质)。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和西方文官制度以及工业革命的知识。
  第二步,结合问题分析材料,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如例题中设问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在解这类题时,应做到仔细阅读材料,理清题意,审好题,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
  第三步,归纳总结,指导构建答案(表述能力)。在高考答案的构建中,要坚持理论与具体材料的有机统一。只罗列观点,不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这样的答案是不完美的。解题时注意是否能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捕捉有效信息,打开思维的视野,增加分析问题的思路。如,材料中提到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并对此进行分析阐述,也必将克服针对问题无话可说或空发议论的缺点。显而易见,阅读、理解、应用材料解决问题的技能在高考复习中十分重要,而看清题意,明确设问指向在考试中又十分关键。
  第四步,阅读参考答案(深化答题方式)。
其他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的16472名中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占到了20.6%、17.1%和17.3%。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比较严重,切实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作为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载体,语言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从语言能力发展的顺序来说,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内部语言的发展不够完善,要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之前需要用外部的口头语言来代替内部语言发挥作用,就要借助口头语言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而随着口语表达能力的增强,要逐渐强化
班主任要掌握高超的沟通和表达技巧,精通一点爱的艺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班主任的爱。班主任在工作中对自己用以师生沟通的言行。容不得丝毫的马虎与随意。有时班主任一个微小的表现,他自己可能都没有注意到,但却已经对学生产生了深刻、深远的影响。从下面几个案例,我们就可以知道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多么大。    一个不经意的眼神    班主任工作手记:一次有一个学生,在早自习时趁我不在,偷偷溜往厕所,没想到
针对小学英语毕业考试中的最后一大题给出的写话主题,学生是惧怕的,老师也是无奈的。因为在平时写话练习很少,写话也是错漏严重、语不成句、书写不规范、内容贫乏。老师为了应付抽测,总复习时给学生一些范文进行背诵,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好。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缺乏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写作基本功的训练。笔者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进行英语写作能力的指导和训练作了一些尝试。  一、渗透语法和基本
社团是以共同的理想、积极的兴趣为动机而成立的团体。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不同潜质的学生发展创造了条件,帮助高中生规划未来的人生。高中阶段是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身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每位高中生都渴望拥有自我成长的空间和自我展现的舞台。社团的出现满足了现代中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社团通过社团活动、社团交际和社团文化共同作用于高中生知、情、意、行的辩证运动过程,全方位参与高中
苏教版必修五第四专题第一板块的第二篇文章《兰亭集序》中有一句关于王羲之思想的重要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这个句子的解释,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认为是王羲之对当时一些人谈玄说理、逃避现实的批评。可笔者认为,这是王羲之对自己狭隘精神世界的自省,对老庄深邃而丰盈的精神世界的肯定。    还原庄子    “一死生”“齐彭殇”指把“生和死”“长寿和夭折”等同看待。大家都认为这种观点是荒谬、虚妄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教学评价》指出:听力测试在英语测试中所占的比例不得少于百分之二十。同时,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培养。《牛津初中英语》这本教材,在每个单元的Integrat-edSkills板块的PartA部分,都设置了相应的听力部分。    初中英语听力专项训练方法    英语听力的专项训练,就是在学习每一个单元的时候,教师都要抽出单独的时间,让学生在语音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丰富的内涵,且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多元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为小组成员营造包容、开放的学习氛围,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以及落实新课标的需求。因此,教师有必要树立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加强小组合作研究,努力探寻新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当前,关于大学“去行政化”的争论已成为各界关注的一大焦点。不久前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政策甫一推出,立即引来一片议论。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时,便提出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
中国是礼仪之邦,素有尊师传统。古人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足见其受重视程度,也足见其重要性。何以至此呢?恐怕还是因为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韩愈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对魏晋以来直到唐代社会上形成的以从师为耻的风气颇为不满,激愤不已,于是写出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专门论述教师的文章《师说》。  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