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份16页的《中国“黑户”群体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再次唤起大家对“黑户”群体的关注。
“我做这个研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为了研究收入分配。”谈及做此报告的初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万海远说。
“黑户”群体的量化指标,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已被估算出来。而对于“黑户”群体的生存状态调查研究,万海远及其调研组走在全国前列。
这份报告还原出“黑户”群体怎样的生存状态?“黑户”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哪些?破解之道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万海远。
由“基尼系数”到“黑户群体”
关于“基尼系数(衡量居民间收入差距的综合指标)不准确”的讨论,在学界由来已久。多数质疑者认为,“实际的收入差距”要比数据显示的大很多,因为高收入家庭的实际收入被低估了。普通人直接的反应是这个系数上升、下降与个人的感觉不相符。
对于研究方向是收入分配问题的万海远来说,真正低收入人群同样存在被低估的问题。
“同一口径算出来的系数,为何争论这么激烈?问题出在样本上。”万海远认为,国家统计局抽取的13万个样本,普遍是略低收入样本,而极低收入人群没有被纳入样本库。
于是,将极低收入人群纳入样本库的想法在他脑海中产生了,并最终将调研对象锁定在“黑户”群体。
之所以选择这个群体,万海远说:“我来自农村,曾经也是个‘黑户’,对这部分人有所了解。‘黑户’就属于典型的低收入群体,他们可能是没有收入或者是负收入。”
锁定调研目标后,通过何种方法找到并获取这些“黑户”样本是当务之急。
经商议,调研小组利用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各城市调查队和农村调查队的300万调查员资源,在15个省份基层派出所民警、民政人员、乡村干部的配合下,最终确定1928个“黑户”样本。
最终,调研组利用设计好的访谈提纲,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面对面对“黑户”个体进行访谈。
不过,随着访谈深入,万海远课题组原本设计好的提纲数不断增加。他说:“黑户群体的生存现状之差,超出我的预期,访谈内容也从单一的经济指标扩展至生活、心理等方面。”
1928个样本
2014年8月,历时14个月,万海远调研组对1928个“黑户”样本的抽样调查告一段落。
调查数据显示,多胎超生、未婚生育、历史遗留没有主动上户口、大学毕业生户籍档案断档是导致“黑户”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不符合生育政策的约占60%,这部分人群至少780万人,在“黑户”总人口中占比最高。此外,历史遗留没有主动上户口和大学生“黑户”各占15%,人口在390万左右。
那么,“黑户”群体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黑户”问题又给社会稳定带来哪些影响呢?
有些数据较简单,比如性别,在“黑户”群体中,男性成为“黑户”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仅为38.7%,而女性达61.3%;就受教育程度来说,“黑户”中的纯文盲比例为44.2%,加上小学教育水平30.7%,接近文盲的比例已达75%。
由于学历低,“黑户”流动到城市,通常从事最累最苦的工作,却无法得到正常公民的各项权利。从调查结果来看,没有稳定工作的比例达43.8%(包含农业劳动),有稳定工作没签过劳动合同者占37.4%。
“他们很敏感、自卑、没有安全感、缺乏合作精神。长期下去,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万海远说。
其实,万海远的这种说法有据可查,受访者性格悲观占34.8%,生活不幸福比例为35.78%,78.6%认为日常生活无意义。
从“黑户”分布地区特点来看,超过一半生活在农村,占比57.8%。在不同城市流浪比例为13.2%。
此外,还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由于没有正式身份,无法得到社会承认,不少“黑户”基本上不参加公共活动,他们中大多数甚至连基本的出行、住宿都不能正常进行,没有坐过飞机、火车,住过正规宾馆者比例为39.3%;使用别人证件的占到30.1%;不参与公共活动、社会活动少于3次的占比高达19.7%。
这组数据颇令万海远担忧,由于“黑户”群体习惯游离于公众视线之外,活动轨迹不被记录,因此容易成为一些非法组织努力争取的对象。
一张芯片管理户籍
调查结果表明,“黑户”问题如不解决,不仅损害他们心理健康、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社会不公平、制约人才流动,还会导致社会管理部门之间扯皮、推诿不作为、乱作为。
除此以外,重新办理户口的成本取决于不同的“黑户”成因。大学生因档案衔接而导致重新落户的成本最高,但成功的可能性最大。超生而没有缴纳社会抚养费或其他罚款是阻碍“黑户”主动办理户口的原因所在。其次是往返交通费、协调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较高,使得“黑户”没有很强的动力去“漂白”身份。
据万海远介绍,“黑户”问题的根源在于户籍制度的附加功能。解决“黑户”问题的首要任务是把当前户籍的利益分配功能还原为基本的信息收集功能,把与其不相关的计生罚款或相关的福利补贴功能全部剥离开来。
为降低“黑户”发生率,万海远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一个人只拥有唯一的社保卡号,并把所有的相关信息全部集成到一张芯片上,由此居民可以自主流动。
对于各部门之间将如何管理这些信息,万海远提出,可以把个人信息分成不同等级的信息,不同的管理部门根据其权限获得不同的信息,这样就不会出现某个证明丢失而导致“黑户”群体激增。
另外,他还建议,国家应规定居民需自主到相应部门进行户口信息登记,而有关部门应无条件给予在中国出生的公民进行登记。同时,国家应該规范社会抚养费和各种办理户籍产生的费用标准,最大程度减轻办理者负担。
“我做这个研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为了研究收入分配。”谈及做此报告的初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万海远说。
“黑户”群体的量化指标,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已被估算出来。而对于“黑户”群体的生存状态调查研究,万海远及其调研组走在全国前列。
这份报告还原出“黑户”群体怎样的生存状态?“黑户”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哪些?破解之道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万海远。
由“基尼系数”到“黑户群体”
关于“基尼系数(衡量居民间收入差距的综合指标)不准确”的讨论,在学界由来已久。多数质疑者认为,“实际的收入差距”要比数据显示的大很多,因为高收入家庭的实际收入被低估了。普通人直接的反应是这个系数上升、下降与个人的感觉不相符。
对于研究方向是收入分配问题的万海远来说,真正低收入人群同样存在被低估的问题。
“同一口径算出来的系数,为何争论这么激烈?问题出在样本上。”万海远认为,国家统计局抽取的13万个样本,普遍是略低收入样本,而极低收入人群没有被纳入样本库。
于是,将极低收入人群纳入样本库的想法在他脑海中产生了,并最终将调研对象锁定在“黑户”群体。
之所以选择这个群体,万海远说:“我来自农村,曾经也是个‘黑户’,对这部分人有所了解。‘黑户’就属于典型的低收入群体,他们可能是没有收入或者是负收入。”
锁定调研目标后,通过何种方法找到并获取这些“黑户”样本是当务之急。
经商议,调研小组利用国家统计局在全国各城市调查队和农村调查队的300万调查员资源,在15个省份基层派出所民警、民政人员、乡村干部的配合下,最终确定1928个“黑户”样本。
最终,调研组利用设计好的访谈提纲,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面对面对“黑户”个体进行访谈。
不过,随着访谈深入,万海远课题组原本设计好的提纲数不断增加。他说:“黑户群体的生存现状之差,超出我的预期,访谈内容也从单一的经济指标扩展至生活、心理等方面。”
1928个样本
2014年8月,历时14个月,万海远调研组对1928个“黑户”样本的抽样调查告一段落。
调查数据显示,多胎超生、未婚生育、历史遗留没有主动上户口、大学毕业生户籍档案断档是导致“黑户”产生的主要原因。其中不符合生育政策的约占60%,这部分人群至少780万人,在“黑户”总人口中占比最高。此外,历史遗留没有主动上户口和大学生“黑户”各占15%,人口在390万左右。
那么,“黑户”群体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黑户”问题又给社会稳定带来哪些影响呢?
有些数据较简单,比如性别,在“黑户”群体中,男性成为“黑户”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仅为38.7%,而女性达61.3%;就受教育程度来说,“黑户”中的纯文盲比例为44.2%,加上小学教育水平30.7%,接近文盲的比例已达75%。
由于学历低,“黑户”流动到城市,通常从事最累最苦的工作,却无法得到正常公民的各项权利。从调查结果来看,没有稳定工作的比例达43.8%(包含农业劳动),有稳定工作没签过劳动合同者占37.4%。
“他们很敏感、自卑、没有安全感、缺乏合作精神。长期下去,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万海远说。
其实,万海远的这种说法有据可查,受访者性格悲观占34.8%,生活不幸福比例为35.78%,78.6%认为日常生活无意义。
从“黑户”分布地区特点来看,超过一半生活在农村,占比57.8%。在不同城市流浪比例为13.2%。
此外,还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由于没有正式身份,无法得到社会承认,不少“黑户”基本上不参加公共活动,他们中大多数甚至连基本的出行、住宿都不能正常进行,没有坐过飞机、火车,住过正规宾馆者比例为39.3%;使用别人证件的占到30.1%;不参与公共活动、社会活动少于3次的占比高达19.7%。
这组数据颇令万海远担忧,由于“黑户”群体习惯游离于公众视线之外,活动轨迹不被记录,因此容易成为一些非法组织努力争取的对象。
一张芯片管理户籍
调查结果表明,“黑户”问题如不解决,不仅损害他们心理健康、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社会不公平、制约人才流动,还会导致社会管理部门之间扯皮、推诿不作为、乱作为。
除此以外,重新办理户口的成本取决于不同的“黑户”成因。大学生因档案衔接而导致重新落户的成本最高,但成功的可能性最大。超生而没有缴纳社会抚养费或其他罚款是阻碍“黑户”主动办理户口的原因所在。其次是往返交通费、协调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较高,使得“黑户”没有很强的动力去“漂白”身份。
据万海远介绍,“黑户”问题的根源在于户籍制度的附加功能。解决“黑户”问题的首要任务是把当前户籍的利益分配功能还原为基本的信息收集功能,把与其不相关的计生罚款或相关的福利补贴功能全部剥离开来。
为降低“黑户”发生率,万海远认为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一个人只拥有唯一的社保卡号,并把所有的相关信息全部集成到一张芯片上,由此居民可以自主流动。
对于各部门之间将如何管理这些信息,万海远提出,可以把个人信息分成不同等级的信息,不同的管理部门根据其权限获得不同的信息,这样就不会出现某个证明丢失而导致“黑户”群体激增。
另外,他还建议,国家应规定居民需自主到相应部门进行户口信息登记,而有关部门应无条件给予在中国出生的公民进行登记。同时,国家应該规范社会抚养费和各种办理户籍产生的费用标准,最大程度减轻办理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