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人物四题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ozhanwude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余书林,笔名愚拙。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潜江市作协副主席。近三十年来,《长江文艺》《短篇小说》等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各类文学作品三百多件。多篇作品被选入选刊、选集、年选和获奖。出版有小小说集《蛇缘》。
  榨 油 蔡
   蔡记榨坊在蒿子口场的短颈项巷东南头与河街的拐角处。一坊拥有两街的门面。单凭这地理位置的优势,就可见这个榨油坊老板的精明之处。
   蔡记榨坊有三间门面,虽然宽敞,还是被装菜籽、囤芝麻、储棉籽的黄桶、圈席、囤子占满了屋子,这些大仓小囤甚至高出人头许多。前来打油的人,感受到的是在蔡记榨坊车个身都难,体会到的是蔡记榨坊的生意好生红火。
   蔡记榨坊的匾额挂在短颈项巷门面正中间门楣的上方,两边的门柱上挂着一副紧贴柱子的半圆形朱红条屏,条屏上面用行书体阴刻着二十字的嵌字对联。书法家遒劲有力的墨宝用金粉涂抹得金光闪闪:
   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
   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每当打油的客官,走近这蔡记榨坊,欣赏这副一动一静的对联时,有可能被突如其来的“雷声”吓你一跳。这就是撞榨发出来的铿铿撞击声。
   蔡记榨坊的两台枣木榨设在门面后的一座宽敞高大的“坊子”里。因坊子里摆放和砌垒着与榨油有关的木榨、蒸汽灶、炒籽的歪锅、碾籽的碾盘、筛籽的笼筛,所以才称得上榨坊。
   发出那铿铿雷声的是撞榨时,撞杆上的铁铊撞击木榨上一支撞钎上的铁铊发出来的共鸣声音。这声音短暂,却清脆!随后从撞榨师傅的喉咙里挤出来的撞榨歌:“哟嗬,我的小幺妹,赏你这一锤……呃。”却悠悠绵长,余音绕梁。
   这蔡记榨坊的历史,与蒿子口场的历史是能相提并论的。听一些老人说,有蒿子口场,就有这蔡记榨坊。这话也许不假,也不错,有人居住生活的地方,就需要油过日子。
   蔡记榨坊的老板名叫蔡志,听起来与榨油的菜籽同音。蔡志也说不清白他是第几代蔡记榨坊的传人。他只记得他记事时起,就在榨坊里抻饼草、学踩饼,后来他父亲爬不动了,便由他当了老板。这门面后的榨坊是在他手里扩建的。原来的蔡记榨坊只有一台木榨,生意也没这么红火。蔡老板说他父亲不会经营榨坊。他父亲一日三餐少不得酒,一旦饭熟,就丢下撞杆去喝酒,不管这榨还要不要撞。他好像不懂得“铁冷了是打不拢的”这个大道理。榨冷了,即使使再大的劲去撞榨,出油量也会降低的。还有平常,一些关键的事——比方油脂蒸气,是讲究均匀、蒸透而不能伤水的,特别是菜籽,伤了水,如稀屎,成饼也困难。上到榨膛,一响榨,饼受挤压,油料就会从饼草缝隙往外飚射,稍好一些的,会出一半的油,差点的,根本出不了油。碾籽也是一样,什么油脂该碾到什么程度:芝麻破皮,菜籽如泥,棉籽要碾得像锅巴皮。这些行业俗语,干这一行的人,谁都清楚,唯他父亲不放心上。
   蔡记榨坊到了蔡志的手上,他对大师傅的管理,形成了一套较规范的规则,比如踩饼,餅箍周围的围草一定要严、密,不能有缝隙。避免撞榨时,油脂从围草缝隙里“飚”出来。饼块一定要踩平,薄厚必须一致。如厚薄不匀,撞榨时受力不一致,对出油率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还有下雨天,泼洒了油,是要扣工钱的,蔡志的理由是:雨天本该倍加谨慎和小心,不是失错的时候。他要求炒籽的大师傅,油脂要炒得焦而不糊,颗颗到堂,只有炒到这种程度的油脂,做出来的油才纯净而无水分,油香纯正,可以久存。舍近求远而来蔡记榨坊兑换食油的人,都是冲他的油质过得硬、信任而来的。
   蔡志老板的精明,在于他对棉籽油的季节性的度把握得很好。棉籽在收获棉花的季节是油脂,一旦过了立冬,它就变成了种子,出油率会以减半的程度下降。因此,他榨坊里兑换棉油都是按时令的出油率论棉籽斤两的。收进榨坊的棉籽都得尽快榨完。不做赔本买卖。
   蔡志老板对前来兑换食油的客人,十分客气,基本上都要管他们一餐饭。他有一句至理名言:“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一辈子穷。”这些客人都是来自十里八乡,挑着担子远道而来。特别是兑换棉油的客人,都是挑着两条齐地的叉口袋,并且外带两个陶瓷坛子。走到蒿子口场来,力气都耗得差不多了,肚子也是空的了。蔡老板要留客人一定吃了饭再走。安置客人的菜里,很舍得用油,就是以油代汤,客人们吃后,抹着油嘴,对蔡老板心存感激,决定不管家里是芝麻、菜籽还是棉籽,都要拿到蔡记榨坊来兑换。绝不往那周家榨坊和王家榨坊去。
   蔡记榨坊突发一场大火。大火殃及半边短颈项巷,乃至八仙桥大街。是皮匠陈和郎中李两户善良人家把他们的房子拆了,断了火路,一条街道,乃至蒿子口场方才幸免涂炭。
   坊间传说:放火人,是被蔡志老板休了的妻子。有的说是他家生意太旺,压制了同行,同行生嫉妒……莫衷一是。
   蔡志老板不忘街坊救火之情,拿出榨油所得,修复了为火灾所毁,所损之商铺。蔡志赢得了街坊、乃至十里八乡更好的口碑。
   新一年菜籽上市时,蔡记榨坊如雷的榨声如期铿铿炸响。榨歌:“哟嗬!我的小幺妹,赏你这一锤……呃!”依然悠悠绵长,余音绕梁。
  糖 坊 邹
   邹家糖坊坐落在蒿子口场的沿河巷。沿河巷是八仙桥大街西头的一条横街,沿着西荆河往南延伸到河街的拐弯处。
   沿河巷一整条街上都是卖吃食的,红白案应有尽有。什么包子坊、豆腐铺、锅盔店、火烧粑堂、早堂面馆、便饭酒馆……都在这条巷道里。从早到晚,无论辰巳午未,还是申酉戌亥时,只要是从这条巷道走过,就可以看到每家每户的灶口蹿出来的火苗。可以嗅到从各铺各店的锅里溢出来的香气。可以听到从这行那业的门口跑出来的吆喝。这里的热情,这里的香味,这里的吆喝,不诱惑人也感染人。不愿留步也舍不得走开。不想吃也想买。
   邹家糖坊的老板名叫邹代学。邹代学也未能脱俗,硬说他是制糖祖师爷邹和尚的某代子孙。有抬杠者与邹代学开玩笑说:“你们的祖师爷本来就是和尚,哪来你们这些子孙?是不是你们的祖师爷与何仙姑有私情,生的你们这些后代?”    邹代学老板也有他的道理,听了这话,没有愠色,也不恼火:“我们的祖师爷是有了九子十八孙之后才出家当和尚的。我们就是他九子十八孙的后人。”
   邹家糖坊经营糖稀和麻糖。
   邹家糖坊制作的糖稀色泽绛红,甜而不涩,久放不酸,不变稀,也不干枯。麻糖白而酥脆,一敲即碎,落口生花,不粘牙,不黏塊。
   邹家糖坊的人缘极好,街坊条边平常都喜欢来他糖坊坐坐。说是坐,其实是来喝热糖稀的。他熬糖的时候,对前来喝糖稀子的街坊邻里,从来不收钱。特别是周家周大爷,甚至天天来,他还带來一个土陶缸子,打个鸡蛋在里头,用热糖稀冲糖稀蛋花喝。他说他与周家是一笔难写两个邹。邹老板听了,总是笑着说:“周大爷既然乐意舍周取邹,乃我邹家之兴旺。”
   来邹家糖坊喝糖稀子的人,都略通邹家糖坊熬制糖稀和麻糖的过程。
   邹家糖坊熬糖稀用的都是头等糯米,从来不用细米,半头米也不用。糯米也是用甑子蒸,而不是用水煮。用水煮的糯米,虽然出糖稀多一成,但带酸味,糖糟却不好卖。邹家糖坊用来分解、稀释糯米糖分的都是选用的大麦芽,从来不用小麦芽。大麦芽熬出来的糖色正味纯。不像小麦芽糖,色差难得把控,味道时酸时甜。邹家糖坊生大麦芽都是在种植麦子的“霜降”时节才生麦芽的。只有这个时令的气候才是适应大麦发芽生长阶段。任何作物都有它的生长时令。比方,立夏前后,种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规律都不能人为。违反了都不那么规范。如果你阳春三月种麦子,八月十五种花生,是难得有收成的。所以,邹家糖坊都是霜降时节,准备好糖坊里一年要用的大麦芽的。
   来邹家糖坊喝热糖稀的人,不是都像周大爷,宁可舍周姓之尊严,与邹攀同姓,天天喝那一土陶瓷缸子糖稀。街坊们过来喝糖稀多为凑热闹,因为熬糖时间较长,仅此老板伙计每天熬到深夜,难免孤单寂寞。他们来喝碗糖稀,时常打个帮手,皆大欢喜。比如滤糖,这门活路,不要技术,人人会做。滤糖,就是把"咬"好了的“糖糟”连水带糟舀进纱布袋子滤出糖水,用来熬糖。过滤有用糖架和摇包两种。
   糖架子的样式,是两根木杠之间横着楔进一个“工”字形状的格子架。工字中间的一竖是一块较宽的木板,与两边的木杠之间只留有较窄的缝隙。糖糟袋就是放上这块木板进行挤压滤干的。
   摇包的架子是用两根与锅沿直径稍短一些的木棒做成一个十字架。一个纱布包袱的四角各系在十字架的一端。十字架的连接拴还拴着一根长木捧。就是用这根木棒上下左右摆动十字架,摇滤糖糟的。用摇包滤糖糟,人不弯腰不用胳膊使劲挤压,劳动强度比用糖架子滤糖小一些,但糖糟滤得不是那么干。
   滤出来的糖糟,带有酒香和麦芽清香。焙炒至焦黄后,磨成粉,是一种别具风味的糖糟炒面。上风人吃炒面,下风人闻香气,周围人欠得流口水。
   来喝糖稀的街坊,帮忙滤完糖糟后,都围坐在灶口往灶肚子里喂火。熬糖多用劈柴一一较粗的树木劈开的木块。劈柴火旺,经烧,不用经常往灶里添加。
   熬糖时,邹老板有闲空也会坐下来与街坊们侃些熬糖的步骤和诀窍。
   邹老板告诉街坊:“熬糖没得巧,只要麦芽配得好。”如果用新鲜麦芽,要用刀把麦芽剁碎,让麦芽汁尽量释放出来,一般一斤糯米用一两新鲜麦芽,足够。如果用干麦芽,麦芽要磨碎,五斤糯米用二两,也就够了。
   糯米蒸好后,掺入适量的热水,将糯米润透,再混进麦芽。麦芽与糯米一定要拌匀。入锅后,上头用棉絮捂严实,不让热气散发,锅底灶膛要塞满糠壳子,让其燃而不烧。一天到晚不断火。
   糖坊邹老板不喝糖稀子,喜欢喝茶。但只喝红茶,并不浓。他跟街坊讲这些时,时不时要续上一杯。水滚烫时也不喝。待稍冷,连续喝几口,喝一口,哈一声气一一哈!好像这茶下肚特别舒坦。
   邹老板只要手中没事,会不断地和街坊讲那些熬糖的事。
   开始熬的只是从糯米饭里稀释出来的糖水,浓度不高。要用武火煮到糖水“起篷”时,糖水才有点浓度。由稀变稠。这时转换为文火熬煮。怎么才叫起篷?
   糖坊邹讲到这,忽然锅里的糖水腾地冒出锅来,刚才还只半锅的糖水,一下子涨满了一锅。锅中心的糖水泡沫甚至堆积成了一座小山包。
   糖坊邹说:“起篷了。”他赶快站起身,三两步就迈到了灶台后,放下茶杯,捡起了锅铲,忙从锅里舀起糖水,从上往下掺,接连不断。锅里糖水的沸腾局面,被糖坊邹掺下的糖稀自个击破了——“篷”塌了。
   糖坊邹走近灶口,从灶膛里退出了些未烧完的大块木柴。灶膛里的火变小了,锅里不再沸腾。糖稀渐渐变稠。糖坊邹用锅铲舀起糖水,侧着锅铲往下掺,有糖稀挂在锅铲的下沿,成片状。糖坊邹一声吆喝“喝糖稀”了。第一个伸出陶瓷缸子接糖稀的肯定是周大爷。糖坊邹总是戏谑地说:“一笔难写两个邹,第一碗糖稀是我家邹大爷的。街坊也莫急,十人喝了十人香,一人喝了无名望。一个一个地来,都有都有,这么一口牛三牛四的大锅,你们难得喝完。”
   糖稀熬到一定程度,糖坊邹会舀出一些来,作糖稀卖。这种糖稀,家家户户都用得上,可以拯米子糖,芝麻糖,吃糖糍粑,糍浆粑……
   剩在锅里继续熬的糖稀是糖坊邹用来扯麻糖的。要熬得老一些。
   糖坊邹从不保守,每天都要把熬糖稀、扯麻糖的事儿一古脑儿地来个竹筒倒黄豆,说个一干二净。这不,他又提起了扯麻糖的事儿。
   扯麻糖全凭“扯”。其实是拉。糖稀子熬到一定程度,盛出一些来,放进一个装有一些熟糯米粉的簟窝里,将糖稀滚成条状,然后搭上扯麻糖的一根横档上,扯麻糖人两手各拉一头往下拉,断了,合拢来再拉。麻糖越拉越有黏性,由粗拉细,越拉越长,甚至不断。要扯到麻糖里头有了蜂窝眼,才可住手。
   街坊邻居家过年时都要自己熬些糖稀用,来请糖坊邹去作指点,或者帮忙下麦芽。都是有求必应,从来没有人开过“黄口”。
   邹家糖坊的人缘好,熬糖的灶口三百六十天都有红红的火苗蹿出灶口,那长长的火舌总会蹿到街上,舔住巧了沿河巷南来北往的客商的匆忙脚步……这糖稀子,这麻糖的甜和香,经过门前的过客,不留来买一些,也要停下来闻一闻香气!   酿 酒 杜
   杜记槽坊在蒿子口场八仙桥街稍东头一些,如若逢东风,出甑的酒糟香气会顺着街道从东跑到西。闻到酒香的人们会逆风而来,或沽两斤刚出锅的头字酒,或撮两撮热酒糟回家喂牲口。
   杜记槽坊的酒取名“宜寿”酒。多以高粱和荞麦酿造。
   蒿子口一帶种植的粮食,除水稻之外,就是高粱和荞麦。高粱多种于闲散的田边地头和坡地田埂。一畦菜地的蔬菜瓜果周围,勤俭的人家,也不忘栽植一圈高粱。荞麦则种于早稻收割后的地里。立秋前后,早稻收割归仓后,正是种植荞麦的好时光。人勤地不懒,农人是把土地当成他们的化身的,也不会让土地有闲空。因这两样粮食作物不占正经地,价格也不是很高,用来酿酒最适宜。
   宜寿酒好,好在杜记槽坊后院里的一口老井。这井里的井水本来就含有酒香。
   杜记槽坊的老板叫杜糠。叫起来和听起来,与发明酿酒的杜康是一个名字,其实蒿子口场这个酿酒的杜糠和发明酿酒的那个杜康的康字多了一个米旁。因此,这糠不是那康,这糠与他的酒糟一样,只算得猪吃之糟糠。这杜糠硬说他是那杜康之后。究竟是不是,外人也难说。
   这杜糠有两样东西很舍得。是好多生意人不及的。
   一是舍得让人品味他的酒。只要有人来买他的酒,他都会给你舀上一陶瓷缸子二锅头让你品尝。他清楚——酒是卖钱的。他更清楚喝了他的酒的人不好意思空手而归,也不会只买他一陶瓷缸子酒。这样一来二去,他既赚了银两,又赚了人缘。
   二是舍得说话——话虽然不值钱,但是,通过说话,别人能了解他的能力和本事,甚至还能人知道他的口才和知识。其实,杜糠好多话都是为赚钱而说,与酒有关。比方说酒的祖师爷当属杜康。他还知道杜康之前的很早以前就有了酒,并且是早在黄帝时期,帝女令一个叫仪狄的人酿造美酒,敬与禹王,禹王饮后,方知酒的甘味。禹王知道酒的甘味后,不是高兴,而是叹息:“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上疏仪狄而绝旨酒。
   杜糠说,东周(夏朝)时期,他的老家陕西渭南白水出了个与他同一个名字的祖先杜康。当时,那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每天都有些剩饭。一天杜康这家伙,发现他家搁了两天的剩饭馊了,这馊了的饭反而散发出了一种特别的香气来,杜康有些好奇,于是,把这些软化了的馊饭又多放了一两天,馊饭的表面长出了白霉,馊饭底下却渗出了清凉透明的液体,香气反而浓郁,他加了些水煮了來吃。一尝,甜而醇。
   杜康就是这样发现(明)了酒,很简单。
   杜糠还对客人说,他现在的这个杜记槽坊,在很多年前,并不叫杜记槽坊,而是王记槽坊。并且经营这槽坊的人不是男子汉,而是一个姓王的婆婆。这王婆婆与他一样,生财有道,有人来买酒,总是先送一碗给人尝。一天,一个陌生人来买酒,尝了一碗王婆婆的酒,连声叫酒好,酒好。他口里叫好,又不见他伸手掏钱买酒,王婆婆又沽了一碗酒给他喝,他一仰脖子,一碗酒又倒进了肚子里,又是连声叫:酒好酒好。还是不见他有要买酒的举动。王婆婆又添上一碗酒让他喝,他仍然是喝完了酒叫酒好,总是不见他要买酒。王婆还要去给这个客人沽酒,被客人拦住了。客人说,我又没钱买酒,老板你甚至不知道我是哪里人氏,就这样信任我,再喝,我也过意不去了。王婆婆回答客人说,客官能接二连三地把我的酒喝下去,证实我的这酒还不错。这就是对我这酒的最好奖赏,我哪里好收客人的钱,理应赏给你喝。
   客人听后,故作沉默地好像在想什么。好一会才问王婆婆,您家酿酒用的是河水还是井水?
   王婆婆答曰,院内自家酿酒始,就筑砌了一口砖井。
   客人听说院内有井,忙问,可否带我去一观?
   当王婆婆带着客人还没走进古井,井口升腾起一阵热气,并飘溢出一阵酒香来。客人是随着这阵升腾的酒气从院子上空飘走的。
   从此,王氏槽坊便以井水当酒卖。
   过了些日子,当客人再次走进王氏槽坊时,王婆婆便向客人诉说起自从井水当酒卖之后,街坊都埋怨她没糟卖的事,她也感到有些苦衷,无法向街坊交待沒糟卖的理由。还望这位高人赐些酒糟街坊的牲口吃。
   客人听后,用手指醮口水在院子里写了一首嘲讽王婆婆的诗句:
   天高不为高,人心比天高。
   井水当酒卖,还嫌猪没糟。
   杜糠继续说,王氏槽坊倒闭后,我家祖上刚好从陕西渭南迁徙来到蒿子口,便买下了这栋破败的王氏槽坊,重操起老祖宗的旧业,换上了杜记槽坊的招牌,酿造起这人见人爱的宜寿酒来。
   只要有人来打酒,杜糠总是一边招呼客人品他的酒,一边讲述着上面的这些话。
   对了,杜糠总不忘对客人说,杜糠酒是用来解忧的,古人云:“何以解忧?唯有杜糠!”
   客人纠正说:“不是杜糠,是杜康。”
   杜糠强调说:“是杜糠!不是杜康,杜糠才是粮食……”
  郎 中 李
   郎中李,是李记药铺的掌门郎中。
   李记药铺在蒿子口场的八仙挢街稍东一些通往河街的一条巷子里,这两街一巷,好似汉字里的一个“工”字。巷子就是工字的一竖,巷子不太长。巷名很符合它的特点,名曰短颈项巷。是的,巷子两边的门面加起来也过不了五十户,作为一条街道,的确是短了些。
   郎中李是从外地迁来短颈项巷的,之于他的身世,知之者甚少。郎中李介绍他是蕲春人,说那个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是他家的祖先。
   李郎中在短颈项巷置下了两间座东朝西的门面,开起了药铺。取名“李记药铺”。请了个姓权名不懂的人来做他的司药掌柜。
   李记药铺卸下门板,门前是三根褪了些色泽、并排而带门框的朱漆木柱。郎中李购置这栋门店后,在两边的门框上挂上了一副黑底蓝字的木屏对联。对联对仗工整,内客很厚道: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忧架上药生尘。
   药铺左边一间,靠墙壁一面摆放着组合的中药架,与阁线平齐。与右边一间相连的空山架处,放着一张柏木的长条柜台。柜台上与其它药铺一样,摆放着一个黃铜舂筒,一杆称药的戥子,还有一叠不白也不黑的包药纸。    右边的一间算是李郎中的诊室。上首的神龛上供奉着他的家祖李时珍的雕像,神龛下挂着一幅孙思邈的采药图。图片前放一张方桌,方桌上方有一把太师椅,桌子的左右两侧各放一条大板凳,可供诊脉的病人和陪护人员落坐,就诊。
   街人聽说郎中李是李时珍的后人,药店开张之日,有不少人前来就诊,药店若市。
   因蒿子口场方圆十多里的地盘,有一种大肚子怪病,得了这种病的人,肚子大得像片鼓,颈项细得像磨芯。人离门槛还有一尺五,肚子早就进了屋。女人不生娃,男人不长肉。只要听说来了郎中,都要去打听、求诊。
   来找李郎中看病的都是这样的病人。李郎中没见过这种病,当然不知道用什么汤头来医治它,李郎中见了,既为难,又着急。白天吃不香,夜里睡不着。他身为李时珍的后人,对这种大肚子病却束手无策,真是愧对先祖李时珍。他把《本草纲目》翻了一遍又一遍,总是找不出来一个适合这种病的汤头。李郎中,决定到病疫区去寻根源。于是,他第二天就背着诊包出了门。
   话说在家司药的权不懂在铺子里守着,忽然来了个抓药的,他却不知道如何是好,给别人抓药吧,连药名也认不得,不给别人抓吧,又怕别人嫌他不懂行。拿着药单子左看了右看,看到药单上有白芨这味药,但药架上没有这味药的标签。他认为白芨就是“白鸡”,于是对抓药的人说,这味药店里沒有,我到集市去买,稍等片刻。
   不一会,权不懂提着一只纯白的白鸡走回药店时,经过隔壁的皮匠店。这家皮匠店的老板姓陈,见权不懂提着白鸡,问他买鸡是不是做午餐。权不懂说,这是中药——白芨。陈皮匠一听,吓出一身汗来,心里想,他今天把白芨当白鸡,如果哪一天,有一位抓药者来要陈皮,权不懂不要把我当陈皮卖给别人。我得赶紧搬家,免得招来冤枉。
   那个来抓药的也不识字,以为中药要用白鸡煮着喝。提起鸡和药就走,家里病人等着要喝药啊!
   在外采药问病的郎中李,不知道家里发生了这些事。等他回来时,隔壁的陈皮匠巳经搬走。
   接着,又有几个大肚子病人找上门来,哀求李郎中救救他们,并许诺:医死了也不找他李郎中。性急中的李郎中救命心切,用了华佗先生治胀气肚的一个偏方,多加了点砒霜,结果还真惹出了一宗人命案。虽然病家信守诺言沒找李郎中理论。但李郎中心里难受,他给死者买了一具棺木,并与之披麻戴孝。这件事感动了蒿子口场远近的人们。首先是隔壁的“陈皮”又搬了回来,打算永久与李郎中为邻。
   这件择邻而居的事,更加坚定了李郎中要找出这种病的根源,治愈这种病的决心。李郎中在探病采药时,发现了水边的坡地和草丛上都有一种与别地不同的小螺蛳,这种螺蛳的螺旋为七转半。名为钉螺。这里的人们都是渔民和农民,一年到头少不了在水里,多有与这种螺蛳接触的经历,这种病一定与这些螺蛳有关。
   找到了病因,治愈它用什么药?《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里没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里也没介绍。那只有他李郎中再去尝百草了。
   这天,李郎中再次走出李记药铺,去探寻治病的药草。他出蒿子口场,顺西荆河向南走了十五里,来到一个叫长形垸中间的水月村。时至中午,暑气袭人。他看到不远处有一片树林,林子里只有一户人家,心生了去讨口水喝的想法。
   老大娘给李郎中端上一碗水来。李郎中接过一看,以为是“三匹罐“放多了的茶水,喝到口里寡苦寡苦。
   老大娘却说,我二老没力气到河里去挑水,只好用林子里的一口老井水烧水煮饭。客人你只好将就了。
   李郎中喝了一口绛紫色的老井水,这水且苦且涩。他放下碗,盯着两位身材单薄,红光满面,精神矍铄的老人看了又看,他突然感到这两位老人肚子不大的原因与这林中老井之水有关。
   李郎中放下碗,要老大娘带他去看这口老井。老井的确很老了,井口不再圆正光滑,一圈转的豁口,显示着它苍桑而古老的经历。
   老井周围生长着当地特有的一些柳树和苦栋。树上的老叶都落进了老井,浮在水面,层层叠叠,被井水浸泡着。李郎中见了,喜出望外。
   李郎中回到药铺,从《本草纲目》中查到了苦楝树的根叶均有杀虫、消气之功效。李郎中心里有了底。他还是大胆地在楝树根叶汤中加进了华佗治疗胀气肚汤头里的少许砒霜。
   蒿子口场周围的大肚子病很快得到了治疗和抑制。
   消息一传开,江陵、荆门的患者也前来问医求药。李记药铺这时却门庭若市,两个人的药铺,人手显然不够了,李郎中把街上的两个半大不小的孤儿收进药铺来做学徒,并把那个被他医死了的病人的儿子收为义子,承诺要抚养他攻书成人。
   街坊们知道后,说李郎中是看上了孩子的母亲!
   责任编辑/文媛
其他文献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已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而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个自主合作的机会,改变了传统的以接受型为主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大多仅仅是浮于形式,缺乏其内在的实效性。针对这样的现状,现阶段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应从养成高效预习的习惯、合理编排学习小组、明确组内分工、教师要参与学
摘 要: 本文采用定性案例研究考察了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通过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分析揭示了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是开发和实践民族音乐、民族体育及旅游校本课程的。分析其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反馈与时俱进地完善,对其他地方高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 民族音乐 民族体育 旅游地理 校本课程  一、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的地理优势  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是位于湘鄂渝黔边区
记者:吴老师,您说“因学而导,是教学之本”,您能具体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吴淼峰:教学应该体现“以人为本”,应该走向“因学而导”,这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共识和自觉行为。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此话可谓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事实上,教师的教学很容易想当然,以
摘 要: 校企合作育人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广西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大量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广西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校企合作实践为例,分析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合作模式 培养方案
摘 要: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互评、自改的能力和条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尊重,努力构建“互评、自改、后记”的多元化作文评价体系,有利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高中作文 评价方式 有效性  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不断更新完善,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当我们已经认识到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既累人又无效时,就真的到了改变观念的时候了。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环节都离不
摘 要: 城市街道、单位、商店名称的翻译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信息,长沙市街道、单位、商店名称的翻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零翻译、半翻译、误译、翻译中的拼写及书写错误及一致性等方面分类举例说明。正确规范的城市街道、单位、商店名称翻译,对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中部崛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翻译 类析 规范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内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地处中部的湖南等省面临
一、绘本的特点及教学价值  1.绘本的特点  绘本,又称为图画书。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图画书研究者彭懿在《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中曾这样论述:“图画书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曾用一个公式表达:“图×文=图画书。”由此可见,图画书不仅是“图画”和“文字”的叠加,当它们糅合在一起,就有了成倍的效用。所以,读懂绘本要读文字的故事、图画的故事、图文合奏的
马站底这条街一年到头空气中永远飘散着浓郁的扑鼻的各种小吃的香味和香气。马站底这条街上的小吃店几乎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像一串陈旧而蹩脚的石头项链,大大小小,凹凹凸凸,杂乱无章。但不妨碍它的拥挤、热闹、喧嚣,热气腾腾,尤其到了晚上,每个小店门口,人头攒动喧喧闹闹热气绕绕氤氲漂浮,店门上的霓虹灯仿佛在雨雾中闪烁。小店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经营名种小吃:有鸭头、鸭掌、兔头、鱼头、鸡爪、鸡排、鸡脖、鸭脖、手抓龙
3月27日,2019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各评审委员会项目评审结果出炉,共有155项成果获评2019年度北京市科技奖,包括:自然科学奖16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技术发明奖12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奖12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3项,二等奖93项。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进科技奖制度改革。2019年8月,北京市发布了最新修订的科技奖励办法,在奖项设置、奖励等级、提名
摘 要: 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引入与推广正适应了这一需求。“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掌握学习”等教育理论对实践“翻转课堂”的一线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们需要深入了解、掌握这些理论的真实涵义及正确的应用方法,从而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翻转课堂 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人本主义 建構主义  翻转课堂是建立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