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标点符号是一种微小却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在书面语言的表述中,与文字一样是辅助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跟文字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现在一些学生或不重视标点符号,或不懂得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习作中常常造成语句不通,读来费力。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的意义,巧妙地使用标点符号,促进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标点符号 阅读教学 品味 情感
标点符号简称标点,是配合文字准确记录语言的一套辅助书写符号。《标点符号词典》指出:“标点符号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 语的性质和作用的,它可以帮助文字精密地、准确地记录语音,表情 达意,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郭沫若曾强调“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
小标点,大学问,阅读教学中若能巧妙地借助标点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就能更深刻的品味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匠心,领会作品的涵义。
一、领会其含义
案例一: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
第4段中: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阅读这一部分,你有没有关注到标点?其实,标点也是作者情感的独特表现。
生:我关注到了省略号。
师:从省略号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还有更多的小动物们经过荷花身边。
师:你能举例说说看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来过的身边吗?
教师利用此处的省略号,结合课后的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引导孩子创造性地补白,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说:“青蛙轻快地跳上来,告诉我要在这美丽的舞台上举办一场演唱会。”
有的说:“小燕子从头上掠过,告诉我外面的趣事。”
还有的说:“小露珠眨眨眼睛,告诉我滚动着的欢快。”
标点符号内敛而开放的性格与我们民族“虚实相生”的审美概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省略号的作用类似国画的“留白”。充分利用这种“以无胜有”资源,引领学生去联想,去补充,在“无”中寻“有”,不知不觉之间加深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厚度。只有让学生把自己也比作一朵荷花,并把它当作有感情的人来想想,才能体会到作者出于对荷花的深深情感,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到美妙的荷花世界中。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更得到了美得感受和体验。
案例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师:这个课题和我们平时学的课文题目有什么区别?
生:课题加上了引号。
师:猜猜为什么要这样?相信大家通过认真读书,仔细揣摩,一定会弄明白的。
生:这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路,而是指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互联网。
生:把互联网看成信息高速路,说明上网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方便、快捷。
生:在这儿,高速的不是平常的路,而是信息。
生:高速路让我感受到,这信息不是一般的快,而是十分快。
教师由课题的标点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把握文章选课意图,引起学生对网络和现代科技的兴趣,领略网络魅力的同事,了解网络的特点和作用,真切感受现在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体会文章字词和标点的表达效果,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标点是静止的,无声的,只要教师指导得当,标点就能动起来。动起来的标点就会给学生阅读文本以新的启示。我们不仅要琢磨文字的含义,小小的标点也能告诉你许多有用的信息。
二、体会其情感
案例一: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为什么强调了真棒,谁告诉你的?
生:感叹号!
师:你来读读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一种激动。
生:由衷的自豪。
这是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故事。这堂课从一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关注题目,关注感叹号,尤其是由此引导学生一遍遍朗读课题,更是震撼人心,扣人心弦。导入新课的最高层次就是在此过程中孕伏教学的重点,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案例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画杨桃》
在理解7到18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以标点绘形,从文章中的标点去感受和想象当时的情景。文中有一处用到了“----”,六处用到了“?”,四处用到了“!”,三处用到了“……”。“好——笑!”中的“——”表示声音的拖长,描摹了几个同学自以为是、洋洋得意的神态。而六个“?”,“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是同学们的责问;“这幅画画得像不像?”“它像什么?”“那么,像什么呢?”是老师的提问;“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是老师的反问。这是老师和“有的同学”对“我”画的杨桃截然不同的反应。四个“!”,“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不像!”“像五角星!”“好——笑!”则是“有的同学”幼稚可笑的表现。而“不……像。”“像……五……角星。”这里的三个“……”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有的同学”知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由此可见,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
由标点而引出一连串的思考和回答,顺其自然地把标点和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连接到了一起。我们阅读文本,不仅要琢磨标点的作用,还要琢磨标点所传达的情感。
三、琢磨其形式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画杨桃》
抓住“不像!”“像五角星!”“不……像。”“像……五……角星。”等关键部分,细细体会同学们思想感情的变化。
师:老师和同学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这两者之间有不同之处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前面的“不像!”“像五角星!”是同学们不假思索答的。
生:带有一点自鸣得意,等着看人家的笑话。
生:后面的“不……像。”带着一点儿犹豫。
生:有点不相信,自己眼睛所看见的,但,事实上发现確实如此。
生:“像……”说明这个人在观察,“五……”说明不是很肯定,犹豫不决,“角星”真的是如此。
生:看来,即便是一样的内容,甚至是一样的回答的字,但是,加了小小的“……”就会发现,许多的不同之处,标点符号功不可没。
普普通通的词语,简简单单的文字,只因使用了不同的标点符号,就是得简单的文字顿时具有了不简单的意思,构建了两幅不同的画面情景,给人不寻常的阅读美感。作者匠心独运,非常精当地调动标点符号为传情传意服务。甚至,让前后两种情景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反差。教师略加点拨,却提示了学生品味语言形式的角度和方法.
我们阅读文本,不仅要琢磨标点所传达的情感,还要琢磨标点缔造的美的形式。
标点符号无愧是“文章中的无声英雄”,不语而语,不言而言。相同的标点,在不同的句子中,产生的效果迥然不同;相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标点,产生的效果也有天壤之别。小标点里暗含大世界,重视标点符号,舍得花力气,让学生习得标点的技能,让学生养成运用标点的良好习惯,让标点符号真正在阅读教学中演绎它的简约之美,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志湘,文学作品中标点符号的超常规运用及其功能意义《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第03期
[2]张国东,品出标点符号的非语法功能《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1期
[3]罗国新,此时无声胜有声——例谈标点符号的表情达意功能《考试(教研版)》2007年第12期
[4]陈根生,匠心独运,锦上添花——鲁迅杂文使用标点符号的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12期
[5]贾淑彦,标点符号亦传情《学院教育》2010年第14期
关键词:标点符号 阅读教学 品味 情感
标点符号简称标点,是配合文字准确记录语言的一套辅助书写符号。《标点符号词典》指出:“标点符号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 语的性质和作用的,它可以帮助文字精密地、准确地记录语音,表情 达意,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郭沫若曾强调“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
小标点,大学问,阅读教学中若能巧妙地借助标点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就能更深刻的品味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匠心,领会作品的涵义。
一、领会其含义
案例一: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
第4段中: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阅读这一部分,你有没有关注到标点?其实,标点也是作者情感的独特表现。
生:我关注到了省略号。
师:从省略号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还有更多的小动物们经过荷花身边。
师:你能举例说说看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来过的身边吗?
教师利用此处的省略号,结合课后的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引导孩子创造性地补白,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说:“青蛙轻快地跳上来,告诉我要在这美丽的舞台上举办一场演唱会。”
有的说:“小燕子从头上掠过,告诉我外面的趣事。”
还有的说:“小露珠眨眨眼睛,告诉我滚动着的欢快。”
标点符号内敛而开放的性格与我们民族“虚实相生”的审美概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省略号的作用类似国画的“留白”。充分利用这种“以无胜有”资源,引领学生去联想,去补充,在“无”中寻“有”,不知不觉之间加深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厚度。只有让学生把自己也比作一朵荷花,并把它当作有感情的人来想想,才能体会到作者出于对荷花的深深情感,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进入到美妙的荷花世界中。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更得到了美得感受和体验。
案例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师:这个课题和我们平时学的课文题目有什么区别?
生:课题加上了引号。
师:猜猜为什么要这样?相信大家通过认真读书,仔细揣摩,一定会弄明白的。
生:这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路,而是指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互联网。
生:把互联网看成信息高速路,说明上网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方便、快捷。
生:在这儿,高速的不是平常的路,而是信息。
生:高速路让我感受到,这信息不是一般的快,而是十分快。
教师由课题的标点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把握文章选课意图,引起学生对网络和现代科技的兴趣,领略网络魅力的同事,了解网络的特点和作用,真切感受现在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体会文章字词和标点的表达效果,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标点是静止的,无声的,只要教师指导得当,标点就能动起来。动起来的标点就会给学生阅读文本以新的启示。我们不仅要琢磨文字的含义,小小的标点也能告诉你许多有用的信息。
二、体会其情感
案例一: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为什么强调了真棒,谁告诉你的?
生:感叹号!
师:你来读读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一种激动。
生:由衷的自豪。
这是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故事。这堂课从一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关注题目,关注感叹号,尤其是由此引导学生一遍遍朗读课题,更是震撼人心,扣人心弦。导入新课的最高层次就是在此过程中孕伏教学的重点,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案例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画杨桃》
在理解7到18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以标点绘形,从文章中的标点去感受和想象当时的情景。文中有一处用到了“----”,六处用到了“?”,四处用到了“!”,三处用到了“……”。“好——笑!”中的“——”表示声音的拖长,描摹了几个同学自以为是、洋洋得意的神态。而六个“?”,“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是同学们的责问;“这幅画画得像不像?”“它像什么?”“那么,像什么呢?”是老师的提问;“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是老师的反问。这是老师和“有的同学”对“我”画的杨桃截然不同的反应。四个“!”,“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不像!”“像五角星!”“好——笑!”则是“有的同学”幼稚可笑的表现。而“不……像。”“像……五……角星。”这里的三个“……”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有的同学”知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由此可见,文中的标点符号具有多么神奇的作用!
由标点而引出一连串的思考和回答,顺其自然地把标点和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连接到了一起。我们阅读文本,不仅要琢磨标点的作用,还要琢磨标点所传达的情感。
三、琢磨其形式
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画杨桃》
抓住“不像!”“像五角星!”“不……像。”“像……五……角星。”等关键部分,细细体会同学们思想感情的变化。
师:老师和同学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这两者之间有不同之处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前面的“不像!”“像五角星!”是同学们不假思索答的。
生:带有一点自鸣得意,等着看人家的笑话。
生:后面的“不……像。”带着一点儿犹豫。
生:有点不相信,自己眼睛所看见的,但,事实上发现確实如此。
生:“像……”说明这个人在观察,“五……”说明不是很肯定,犹豫不决,“角星”真的是如此。
生:看来,即便是一样的内容,甚至是一样的回答的字,但是,加了小小的“……”就会发现,许多的不同之处,标点符号功不可没。
普普通通的词语,简简单单的文字,只因使用了不同的标点符号,就是得简单的文字顿时具有了不简单的意思,构建了两幅不同的画面情景,给人不寻常的阅读美感。作者匠心独运,非常精当地调动标点符号为传情传意服务。甚至,让前后两种情景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反差。教师略加点拨,却提示了学生品味语言形式的角度和方法.
我们阅读文本,不仅要琢磨标点所传达的情感,还要琢磨标点缔造的美的形式。
标点符号无愧是“文章中的无声英雄”,不语而语,不言而言。相同的标点,在不同的句子中,产生的效果迥然不同;相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标点,产生的效果也有天壤之别。小标点里暗含大世界,重视标点符号,舍得花力气,让学生习得标点的技能,让学生养成运用标点的良好习惯,让标点符号真正在阅读教学中演绎它的简约之美,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志湘,文学作品中标点符号的超常规运用及其功能意义《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第03期
[2]张国东,品出标点符号的非语法功能《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1期
[3]罗国新,此时无声胜有声——例谈标点符号的表情达意功能《考试(教研版)》2007年第12期
[4]陈根生,匠心独运,锦上添花——鲁迅杂文使用标点符号的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12期
[5]贾淑彦,标点符号亦传情《学院教育》201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