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回归生活本真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gui1981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引领学生丰富社会知识,进行自我教育,促进个性成长的主要渠道。我们的课堂提问应该站在学生理解的高度上,而不能不顾学生自己在那儿唱高调,或者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偷袭”。提问时机把握不好,最好的问题都不能发挥作用,学生照样一问三不知,毫无参与热情,甚至变得厌。本文就“什么时候问”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 社会课 生本化 课堂提问时机
  传统教学模式下,“满堂灌”式的教学已经为人们所摒弃。新课程视野下,启发式教学的再度红火,使得人们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方兴未艾,就是仅仅关联到小学品德课的提问策略的讨论也是林林总总。探讨提问的方向也是多方触及: 谁问?问谁?问什么?什么时候问?怎么问?怎么答……但是我发现,稍有不慎,课堂教学又陷入了“满堂问”的误区,该问的时候不问,不该问的时候却喋喋不休。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戴着脚镣跳舞”的感觉,使他们不再拥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再度剥夺!
  一、 在心境平静时设问:激“愤悱”,波澜跌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亦然。课堂中有些内容看似学生都懂了,实质上他们的理解往往没有到达教材所要求的高度,更没有情感的参与,这时巧妙的提问就成为引导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进入探究大门的钥匙。
  案例回放:教学“孝敬父母长辈”这一主题时,很多学生觉得这时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觉得没有必要再学了。有位老师在课伊始学生静下来后播放MTV《父亲》,一边声情并茂地说:“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旋律一起穿梭于回忆的长河中,让时光伴着音乐回到从前……”音乐声毕,学生的注意力已经高度集中,老师启发道:“在音乐声中,你的回忆之河流淌出了哪些片段和哪些画面?”学生纷纷讲述了父母的体贴、关爱……学生孝敬父母之情油然而生。这时老师又加一问:“从小到大,我们又给父母带来了哪些麻烦呢?”学生略思片刻,七嘴八舌地说了不少,内疚之情溢于言表。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世界由此开放,为整节课感恩父母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抽象的“感恩父母”难以切实把握。尽管有音乐与画面的渲染,但真正能打开学生记忆闸门的却是老师的两个问题。
  二、 在理解偏颇处设问:触“神经”,操控要义
  小学生受理解能力与知识经验的局限,对教学意图的理解往往拘泥于一些感性的内容。教师通过提问的引导,却可以让他们真正操控起教学内容的本质内涵。
  案例回放:一位教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助人为乐。
  生1:助人为乐就是扶老人过马路,或者帮助同学解答难题。
  生2:助人为乐是指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擦去脸上的泪水,告诉他可以求助警察叔叔。
  师:( 感觉学生的理解只局限于助人而没有体现“乐”,于是追问) 你有过得到他人帮助的时候吗?
  生3:我那天丢了五块钱的中饭费,是王凯将中饭分了一半给我,我很感谢他。
  师:王凯,你来说说,你把中饭分一半给同学,你不觉得自己要挨饿吗?
  王凯:是的,后来我觉得很饿,但是如果陈思洋没吃的话,肯定会更饿,所以我觉得自己这样做还是值得的。
  老师:是感觉难受吗?
  王凯:是感觉这样做很值得,陈思洋把我当成好朋友了,我太高兴了!
  生4:我明白了,助人为乐是帮助别人心里却很快乐,没有什么后悔的。
  上述对话中,开始学生将助人为乐简单地理解为帮助别人,教师就通过提问让一个学生说了自己的助人经历,并挖掘出了他既饿又觉得很值、感觉很快乐的心情。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时,学生对“助人为乐”的内涵理解就不只是局限于语言文字的层面了,而是触及了内在的神经,有助于他们真正去接纳助人行为,践行“助人为乐”。
  三、在感觉歧义时设问:促理解,融会贯通
  思想品德课教材是由编写者精心组织编写的,但是学生受阅读能力与思想感悟能力的局限,往往会发现一些理解上的前后不一致,而这些理解上的不一致正是教师应该着力引导而帮助学生澄清的地方。
  案例回放:教学“劳动最光荣”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引用了老舍《养花》一文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有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句话,来让学生感知劳动的个中滋味。有一个学生大胆提出: 既然是有喜有忧,还会有伤心的眼泪,那为什么作者还会感觉有乐趣呢? 教师趁机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通过理解就有了新的思考:
  生1:我觉得这是快乐多于悲伤,所以作者总体上感觉养花是其乐无穷的事。
  生2:作者的忧伤中含有对养花这一份劳动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期待与向往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就像妈妈有时会骂我,但她是爱我的表现呀!
  生3:也有可能这是一种殷切期望的泪水或者说是感动的泪水,难道眼泪一定是痛苦的吗?
  现行教材中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正是学生认知增长的关节点,比如类似“平凡而伟大”、“普普通通的一个工人却做出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壮举”,“我们要珍惜时间,但也要学会生活娱乐”,“我们要听从父母的教导,但也要委婉指出父母身上的一些缺点”,“尊敬老师,但也不能迷信老师的每一句话”,“我们要关心集体,爱护公共财务,但是不要上山去救大火”。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心不能理解的矛盾化解了,可以给学生种下辩证法的种子,避免一些过于偏激的想法。
  四、在回答肤浅时追问:“剥”表层,显现本质
  品德课的有些教育意图是比较深刻的,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回答经常比较浅显,没有触及问题的深刻本质,教师适时追问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案例回放:在教学“卧冰求鲤”这一故事时,有学生提出这是不可能的。
  生1:我觉得王祥这样做是不可能得到鲤鱼的,因为科学老师告诉我们:鱼是一种智商很低的动物,它不会因为人们的诚意而感动。
  生2:王祥应该去钓鱼,而不是去求鱼。
  生3:不对,天这么冷,鱼早就在深水里冬眠了,不可能出来吃鱼饵。再说冰那么厚,王祥怎么可能去钓鱼呢?
  师:同学们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大家知道民间故事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生4:民间故事可以表达一些我们所想不到的现象,比如“孟姜女哭倒长城”其实是不可能的,但这样写更能感动人。
  生5:我觉得故事的写法可以表示人们的一种虔诚的心情,王祥这样做,就说明他的孝心,他的继母应该为此而感动。
  中国历史上的道德教育重在借艺术的手段来感召人们,平时教学时,教师要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通过主人公行为的表层来探求主人公内在的思想,让学生学会感动而不仅仅是行为的简单模仿。
  五、在領悟松散时提问:抓整体,巧搭“桥梁”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在后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两者相互关联,后来的知识学习就固定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之上。现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将社会知识的学习与道德品行的成长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形成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共四个阶段的螺旋式循环,教师的提问在系统复习时就可以为学生的知识梳理“铺路搭桥”。
  六、在自我评价时提问:找楷模,明理导行
  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的行为学习主要是受观察学习的影响,他们可以从他人的行为中习得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针对学生年龄偏低、认知水平尚浅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要多结合学生以及身边其他人在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实际事例的体验中,学会向优秀人物学习。但是学生的视野有限,他们不可能很快找到自己要学习的榜样,更不能很快悟通教材的要求,这时我们的课堂提问就可以发挥及时的引领作用。
  总之,在有关课堂提问方式的讨论不绝于耳的今天,笔者以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只有着眼于生本思想,有效把握课堂动态的提问才是有效教学的有力抓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权且抛砖引玉,以期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能真正向着生本理念全面回归。
其他文献
运用所学语言能轻松自如的交际交流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要达到这一目的,词汇是关键,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有助于提高听、说、读、写作能力;词汇量越大,学习的效果肯定会越好。英语词汇教学要遵循词句结合,语篇综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运用中掌握、训练策略,形成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内课外并举,拓展词汇学用渠道、循序渐进,提高词汇学习效率,英语词汇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任务型词汇教
期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更是这样。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对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前提  “亲其师而信其道”。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只有在爱的氛围中,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
期刊
我们正在使用新目标英语教材(Go for it)。这套教材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该套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列出明确的语言目标、主要的功能项目与语法结构以及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Section A部分是基本的语言内容,Section B部分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每个单元还附有Self Check部分,学生可用来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
期刊
摘要:单元教学设计就是从一章或者一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做好单元教学设计要注意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整体特点,要保证各阶段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全册教学的阶梯性和课堂评价的综合特点,保证知识技能完整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单元教学 设计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非常随意,
期刊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科学的奥秘。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更有效呢?结合本次教研活动和自身的实践,我从以下五方面阐述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合理分组打好基础  
期刊
“两案”是指“学案”和“教案”。“两案”是以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主动学习”原则,以及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为依据,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参与中学习,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知识—方法—题目”为“问题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要搞好阅读教学,我认为应从如下做起,才能有效果。  一、首先要弄清目前的阅读现状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两种现象:(1)传统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到写法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
期刊
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就学生个体而言,指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就群体而言,指的是“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所以说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惯彻“因材施教”原则,就要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
期刊
课堂是师生共同演绎的舞台,课堂教学是每个主角都必须积极参与一个双边过程,演绎是否成功,效果如何。首先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潜能作用,真正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注入原动力,教师教得也轻松自如,学生学得也得心应手。要使每位学生不知
期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