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口服强的松与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3年至2014年在我院门诊以及住院确诊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口服强的松,B组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分别观察两组疗效。结果:B组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时间、甲状腺疼痛缓解时间、触痛消失时间、甲状腺肿胀消退时间均短于A组,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结论 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具有起效快、疗程短、不良反应少等优势。
关键词:甲状腺炎,亚急性 ; 强的松 ; 地塞米松 ;注射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常见的甲状腺非细菌性炎症,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可表现为发热、咽喉及颈部疼痛,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扁桃体炎、咽喉炎等。随着该病的诊治逐渐规范,目前其检出率明显提高。由于本病属于非细菌性炎症,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消炎药以及糖皮质激素,本文系统观察2013-2014年我院门诊及住院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40例,分析口服强的松以及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在治疗疗效、不良反应等的区别。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为2013-2014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2例,病程最短为2d,最长为两月。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以及颈部疼痛,经口服非甾体消炎药无效,其中A组(口服治疗组)及B组(局部注射组)各20例。两组平均年龄为44.2 ±15.2岁和43.5±14.6岁,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A组口服强的松10mg/次,3次/d,连用1~2周,以后逐步每周递减至5mg/d,总疗程6~8周。B组在超声引导下,予1ml注射器抽取5mg地塞米松,注射至单侧或者双侧甲状腺内,每周两次,两周后改为每周一次,至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所有患者若存在甲亢症状,则加用普奈洛尔10mg-20mg口服,每日三次。
1.3 疗效观察:①临床表现: 体温、甲状腺大小、质地、触痛的变化。②副作用: 观察体重增加、腹部不适、高血压、血糖异常、骨质疏松以及骨折等副作用。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改善时间 B组治疗后临床表现包括体温正常时间、甲状腺疼痛缓解时间、触痛消失时间、甲状腺肿胀消退时间均短于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改善情况比较(d)
2.2 不良反应:A组中5例出现上腹部不适,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好转,B组病例无消化道症状。A组中12例体重较治疗前增加,最多1例增加4kg,B组中有2例体重增加,最多1例增加1kg。A组有5例合并糖尿病,血糖较治疗前均有升高,B组有6例合并糖尿病,有3例血糖较治疗前升高,且血糖升高主要于注射两天内,两组加用降糖药物或(和)增加胰岛素用量后血糖平稳。A组中有4例血压较治疗前升高,加用降压药物后血压平稳,B组治疗前后血压无明显波动。两组病例治疗期间均无骨折发生。
3 讨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生目前认为与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相关。患者发病前常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从患者甲状腺组织中可检出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从患者血液亦可检出以上病毒抗体,所以病毒感染目前认为是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病因素。但同时部分病例在疾病发作期可检出甲状腺自身抗体,疾病缓解后抗体消失,所以认为自身免疫在该病占据重要作用。亚急性甲状腺炎为一类自限性疾病,但病程长短不一,轻症患者仅需口服非甾体消炎药物,而重症患者常常需要糖皮质激素治疗。常规治疗方案为每日口服强的松30~40mg,8~10天后逐渐减量,总疗程6~8周。甲状腺局部注射地塞米松作为近年来流行的治疗方案,被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我院自2008年开展该治疗方案自今,我们发现与传统口服强的松相比,患者临床表现包括体温正常时间、甲状腺疼痛(触痛)时间以及肿胀缩小时间均明显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口服组亦大大降低,针对损伤喉返神经风险,我院采取在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未出现损伤喉返神经以及其他周围组织器官现象发生。综上,我们认为B超引导下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具有起效快、疗程短、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尤其适合基础病多的老年患者,值得我们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段文若.亚急性甲状腺炎[M].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2012:303-308.
[2]刘志民,顾明君,张慧,等. 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4):256-257.
[3]蒋琳,刘超,甲状腺疾病局部免疫调节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9):851-853.
关键词:甲状腺炎,亚急性 ; 强的松 ; 地塞米松 ;注射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常见的甲状腺非细菌性炎症,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可表现为发热、咽喉及颈部疼痛,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扁桃体炎、咽喉炎等。随着该病的诊治逐渐规范,目前其检出率明显提高。由于本病属于非细菌性炎症,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消炎药以及糖皮质激素,本文系统观察2013-2014年我院门诊及住院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40例,分析口服强的松以及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在治疗疗效、不良反应等的区别。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为2013-2014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2例,病程最短为2d,最长为两月。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以及颈部疼痛,经口服非甾体消炎药无效,其中A组(口服治疗组)及B组(局部注射组)各20例。两组平均年龄为44.2 ±15.2岁和43.5±14.6岁,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A组口服强的松10mg/次,3次/d,连用1~2周,以后逐步每周递减至5mg/d,总疗程6~8周。B组在超声引导下,予1ml注射器抽取5mg地塞米松,注射至单侧或者双侧甲状腺内,每周两次,两周后改为每周一次,至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所有患者若存在甲亢症状,则加用普奈洛尔10mg-20mg口服,每日三次。
1.3 疗效观察:①临床表现: 体温、甲状腺大小、质地、触痛的变化。②副作用: 观察体重增加、腹部不适、高血压、血糖异常、骨质疏松以及骨折等副作用。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改善时间 B组治疗后临床表现包括体温正常时间、甲状腺疼痛缓解时间、触痛消失时间、甲状腺肿胀消退时间均短于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改善情况比较(d)
2.2 不良反应:A组中5例出现上腹部不适,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好转,B组病例无消化道症状。A组中12例体重较治疗前增加,最多1例增加4kg,B组中有2例体重增加,最多1例增加1kg。A组有5例合并糖尿病,血糖较治疗前均有升高,B组有6例合并糖尿病,有3例血糖较治疗前升高,且血糖升高主要于注射两天内,两组加用降糖药物或(和)增加胰岛素用量后血糖平稳。A组中有4例血压较治疗前升高,加用降压药物后血压平稳,B组治疗前后血压无明显波动。两组病例治疗期间均无骨折发生。
3 讨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生目前认为与病毒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相关。患者发病前常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从患者甲状腺组织中可检出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从患者血液亦可检出以上病毒抗体,所以病毒感染目前认为是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病因素。但同时部分病例在疾病发作期可检出甲状腺自身抗体,疾病缓解后抗体消失,所以认为自身免疫在该病占据重要作用。亚急性甲状腺炎为一类自限性疾病,但病程长短不一,轻症患者仅需口服非甾体消炎药物,而重症患者常常需要糖皮质激素治疗。常规治疗方案为每日口服强的松30~40mg,8~10天后逐渐减量,总疗程6~8周。甲状腺局部注射地塞米松作为近年来流行的治疗方案,被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我院自2008年开展该治疗方案自今,我们发现与传统口服强的松相比,患者临床表现包括体温正常时间、甲状腺疼痛(触痛)时间以及肿胀缩小时间均明显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口服组亦大大降低,针对损伤喉返神经风险,我院采取在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未出现损伤喉返神经以及其他周围组织器官现象发生。综上,我们认为B超引导下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具有起效快、疗程短、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尤其适合基础病多的老年患者,值得我们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段文若.亚急性甲状腺炎[M].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2012:303-308.
[2]刘志民,顾明君,张慧,等. 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4):256-257.
[3]蒋琳,刘超,甲状腺疾病局部免疫调节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9):85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