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据此,我园积极利用社区大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资源,通过真实的生活进行实践活动,让幼儿从中获得真感知、真体验、真感悟。通过对我园周边三公里范围内资源的盘点与思考,我们预设了超市、农贸市场、银行等社区资源体验活动,以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在一次社区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偶遇了何山“日照中心”。他们对“日照中心”这个名称很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是太阳中心?是阳光特别好,适合长植物的地方?是晒衣服的地方?等等。教师从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中发现了他们的兴趣点,生成了课程故事活动“‘日照中心’——社区里的老人乐园”。
1.在真正的生活环境中获得真感知
追随幼儿兴趣,我们组织了去“日照中心”参观的活动。“日照中心”每个功能独特的区域对小朋友来说都是探秘空间。他们在观察、触摸、感知、交流中推测“日照中心”可能是老人生活和活动的地方,产生了初步的知识链接——“日照中心”是针对老人的“日间照料中心”。接着,孩子们在“日照中心”的多功能室看到了正在活动的老人,并主动参与到老人们正在进行的“收藏分享会”中,欣赏爷爷奶奶们在这里做的精美的手工作品,听他们讲关于徽章、邮票那些古老而生动的故事。孩子们在听听、看看、想想的过程中喜欢上了“日照中心”以及这里的爷爷奶奶们。
2.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获得真体验
(1)小记者采访
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希望了解“日照中心”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老人的需求,比如老人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吃饭?多大年龄的老人可以来这里活动?他们在这里吃些什么玩些什么?“日照中心”有哪些工作人员?他们都做些什么?为了寻找答案,我们进行了“小记者采访”活动。我们引导幼儿将这些问题画下来形成采访稿,再以小记者的身份到“日照中心”采访。这项任务对于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却是让幼儿倍感新奇的一种交往方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到,“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并培养交往中的态度”。为了帮助孩子们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心理准备和经验准备,如:提醒孩子们练习常用的礼貌用语;鼓励他们大胆、有礼貌地向爷爷奶奶和工作人员提出自己的问题。从爷爷奶奶和蔼风趣的回答中,幼儿了解到“日照中心”老人们大约的年龄,了解他们在这里的一日生活和活动;从工作人员耐心的讲解中,了解了在这里工作的叔叔阿姨的服务内容:给老人助浴、测量血压、配餐,还有给行动不方便的老人上门送餐,组织老人活动,等等。采访后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采访结果,贴上小记者的照片,形成了一张张完整的采访稿,最后回到幼儿园一起交流分享。
(2)小演员表演
《指南》指出:“对长辈要有关心、体贴的表现。”在与老人交流时,老人多次提出最想听小朋友唱歌了。于是,孩子们积极策划了一场到“日照中心”演出的活动。他们认真地排练节目,充分准备了道具和节目单。演出时,孩子们精神饱满,积极投入,获得了爷爷奶奶们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爷爷奶奶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邀请,和孩子们一起开心地互动了起来。最后,孩子们还将自己在美工区中制作的爱心贺卡送给他们,“日照中心”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他们用稚嫩的语言表达了对老人们的热爱之情,也充分体验了当“小演员”的愉悦感、自豪感和成功感。
3.在真切的感受比较中获得真感悟
(1)记录对比
整理采访内容时幼儿获知“日照中心”和自己的幼儿园有很多相似之处。《指南》指出,要有意识地引导中班幼儿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我们帮助幼儿将零散的经验进行梳理,引导他们分组合作,用图画等标识来呈现幼儿园和“日照中心”的一日生活和活动。结合大家的示意图,按一日活动的时间顺序用表格罗列、比对后,幼儿发现幼儿园和“日照中心”的一日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日照中心”就是老人的“幼儿园”。在那里,老人们和幼儿一样,不但可以得到很好的照料,还可以交朋友、做手工、唱歌跳舞,那里的爷爷奶奶们多次提到“很幸福,很快乐”。那“幸福”是什么?深度讨论后,我们引导幼儿试着用语言讲述在幼儿园的幸福事,然后再进一步采访老人在“日照中心”的幸福事,从而产生共鸣。孩子们领悟了幸福是有着很好的照顾,有着温暖的陪伴,有着喜欢的事情可以做,等等。这个活动整合了不同领域的发展目标,包括认知水平、绘画表达、语言讲述等,而且培养了幼儿共同协作、分享快乐、交流情感等社会性行为及品质。
(2)情感迁移
看“日照中心”的老人们这么开心,幼儿想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平时辛苦地照料自己、做家务,他们在家时会不会很无聊呢?自己的爷爷奶奶是否也可以去“日照中心”?该怎样去呢?根据幼儿的问题,老师进一步延伸了活动。首先,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爷爷奶奶年龄是否60岁以上、了解他们居住的地址是否可以去何山“日照中心”。其次,帮助幼儿用数字符号记录,比如:“爷爷奶奶和我一起住在何山花园里,爷爷60岁了,奶奶还没到60岁,那我家就是1个老人可以去‘日照中心’了。”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用表格统计出全班一共有28位爷爷奶奶居住在何山社区,其中22位老人60岁以上,可以去“日照中心”。这个过程初步发展了幼儿的数据统计能力。最后,孩子们向符合条件的爷爷奶奶发出邀请。幼儿提出设计一张邀请卡送给他们,邀请卡上画上自己了解到的“日照中心”的情况。这个过程让孩子们学着关心起自己爷爷奶奶的晚年生活,知道为他们谋幸福,产生了让更多的老人得到社会关爱的美好愿景。
1.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教育内容,拓展了幼儿的交往范围
生活即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社区资源的有效使用能够方便幼儿园实现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日照中心”与我园近在咫尺,它的物质资源和人文资源与我们的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孩子们走进“日照中心”,拓展了交往范围,了解了老人在“日照中心”的生活和这里的悉心服务。幼儿不仅发展了语言交流能力,也获得了社会交往的满足感。
2.在生活化的真实场景中,生发了美好的真实情感
陶行知认为社会是生活与教育的场所,提倡社会即学校,让学生与广阔的社会自然亲近,实现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参观“日照中心”生活场所时,幼儿知道了什么物品、设施是适合老人的,初步体验为老人设计用品需要“人性化”;亲身采访中,幼儿初步了解社会是怎样关爱老人的,并为老人提供了哪些优质的服务;互动联欢时,幼儿能初步将爱老人的情感,转化为爱老人的行为,弘扬尊老爱老的好风尚,同时还感受到自己被老人们肯定和需要的快乐。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能有效地帮助幼兒形成亲社会行为。
3.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推进,促进了幼儿深度学习
“日照中心”活动是逐步推进的。首先,教师调动了幼儿对“日照中心”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然后,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情境,让幼儿在观察、参观、采访、表演、邀请等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最后,进一步拓展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对比分析、交流分享、统计人数等的深度学习。
4.课程故事告一段落,但爱老行为在延续
课程活动只是关怀老人的开始,我们敬老、爱老行为还要延续。我们将继续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关爱老人,如在公共场所礼让老人、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等等。
利用社区资源,将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鲜活的人、事、物转变成教育契机,依托社区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和能力。让我们与社区联动,真正做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倡的“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一、课程实施
1.在真正的生活环境中获得真感知
追随幼儿兴趣,我们组织了去“日照中心”参观的活动。“日照中心”每个功能独特的区域对小朋友来说都是探秘空间。他们在观察、触摸、感知、交流中推测“日照中心”可能是老人生活和活动的地方,产生了初步的知识链接——“日照中心”是针对老人的“日间照料中心”。接着,孩子们在“日照中心”的多功能室看到了正在活动的老人,并主动参与到老人们正在进行的“收藏分享会”中,欣赏爷爷奶奶们在这里做的精美的手工作品,听他们讲关于徽章、邮票那些古老而生动的故事。孩子们在听听、看看、想想的过程中喜欢上了“日照中心”以及这里的爷爷奶奶们。
2.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获得真体验
(1)小记者采访
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希望了解“日照中心”提供的服务内容和老人的需求,比如老人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吃饭?多大年龄的老人可以来这里活动?他们在这里吃些什么玩些什么?“日照中心”有哪些工作人员?他们都做些什么?为了寻找答案,我们进行了“小记者采访”活动。我们引导幼儿将这些问题画下来形成采访稿,再以小记者的身份到“日照中心”采访。这项任务对于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却是让幼儿倍感新奇的一种交往方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到,“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并培养交往中的态度”。为了帮助孩子们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心理准备和经验准备,如:提醒孩子们练习常用的礼貌用语;鼓励他们大胆、有礼貌地向爷爷奶奶和工作人员提出自己的问题。从爷爷奶奶和蔼风趣的回答中,幼儿了解到“日照中心”老人们大约的年龄,了解他们在这里的一日生活和活动;从工作人员耐心的讲解中,了解了在这里工作的叔叔阿姨的服务内容:给老人助浴、测量血压、配餐,还有给行动不方便的老人上门送餐,组织老人活动,等等。采访后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采访结果,贴上小记者的照片,形成了一张张完整的采访稿,最后回到幼儿园一起交流分享。
(2)小演员表演
《指南》指出:“对长辈要有关心、体贴的表现。”在与老人交流时,老人多次提出最想听小朋友唱歌了。于是,孩子们积极策划了一场到“日照中心”演出的活动。他们认真地排练节目,充分准备了道具和节目单。演出时,孩子们精神饱满,积极投入,获得了爷爷奶奶们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爷爷奶奶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邀请,和孩子们一起开心地互动了起来。最后,孩子们还将自己在美工区中制作的爱心贺卡送给他们,“日照中心”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他们用稚嫩的语言表达了对老人们的热爱之情,也充分体验了当“小演员”的愉悦感、自豪感和成功感。
3.在真切的感受比较中获得真感悟
(1)记录对比
整理采访内容时幼儿获知“日照中心”和自己的幼儿园有很多相似之处。《指南》指出,要有意识地引导中班幼儿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我们帮助幼儿将零散的经验进行梳理,引导他们分组合作,用图画等标识来呈现幼儿园和“日照中心”的一日生活和活动。结合大家的示意图,按一日活动的时间顺序用表格罗列、比对后,幼儿发现幼儿园和“日照中心”的一日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日照中心”就是老人的“幼儿园”。在那里,老人们和幼儿一样,不但可以得到很好的照料,还可以交朋友、做手工、唱歌跳舞,那里的爷爷奶奶们多次提到“很幸福,很快乐”。那“幸福”是什么?深度讨论后,我们引导幼儿试着用语言讲述在幼儿园的幸福事,然后再进一步采访老人在“日照中心”的幸福事,从而产生共鸣。孩子们领悟了幸福是有着很好的照顾,有着温暖的陪伴,有着喜欢的事情可以做,等等。这个活动整合了不同领域的发展目标,包括认知水平、绘画表达、语言讲述等,而且培养了幼儿共同协作、分享快乐、交流情感等社会性行为及品质。
(2)情感迁移
看“日照中心”的老人们这么开心,幼儿想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平时辛苦地照料自己、做家务,他们在家时会不会很无聊呢?自己的爷爷奶奶是否也可以去“日照中心”?该怎样去呢?根据幼儿的问题,老师进一步延伸了活动。首先,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爷爷奶奶年龄是否60岁以上、了解他们居住的地址是否可以去何山“日照中心”。其次,帮助幼儿用数字符号记录,比如:“爷爷奶奶和我一起住在何山花园里,爷爷60岁了,奶奶还没到60岁,那我家就是1个老人可以去‘日照中心’了。”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用表格统计出全班一共有28位爷爷奶奶居住在何山社区,其中22位老人60岁以上,可以去“日照中心”。这个过程初步发展了幼儿的数据统计能力。最后,孩子们向符合条件的爷爷奶奶发出邀请。幼儿提出设计一张邀请卡送给他们,邀请卡上画上自己了解到的“日照中心”的情况。这个过程让孩子们学着关心起自己爷爷奶奶的晚年生活,知道为他们谋幸福,产生了让更多的老人得到社会关爱的美好愿景。
二、活动思考
1.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教育内容,拓展了幼儿的交往范围
生活即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社区资源的有效使用能够方便幼儿园实现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日照中心”与我园近在咫尺,它的物质资源和人文资源与我们的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孩子们走进“日照中心”,拓展了交往范围,了解了老人在“日照中心”的生活和这里的悉心服务。幼儿不仅发展了语言交流能力,也获得了社会交往的满足感。
2.在生活化的真实场景中,生发了美好的真实情感
陶行知认为社会是生活与教育的场所,提倡社会即学校,让学生与广阔的社会自然亲近,实现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参观“日照中心”生活场所时,幼儿知道了什么物品、设施是适合老人的,初步体验为老人设计用品需要“人性化”;亲身采访中,幼儿初步了解社会是怎样关爱老人的,并为老人提供了哪些优质的服务;互动联欢时,幼儿能初步将爱老人的情感,转化为爱老人的行为,弘扬尊老爱老的好风尚,同时还感受到自己被老人们肯定和需要的快乐。这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能有效地帮助幼兒形成亲社会行为。
3.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推进,促进了幼儿深度学习
“日照中心”活动是逐步推进的。首先,教师调动了幼儿对“日照中心”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然后,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情境,让幼儿在观察、参观、采访、表演、邀请等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最后,进一步拓展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对比分析、交流分享、统计人数等的深度学习。
4.课程故事告一段落,但爱老行为在延续
课程活动只是关怀老人的开始,我们敬老、爱老行为还要延续。我们将继续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关爱老人,如在公共场所礼让老人、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等等。
利用社区资源,将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鲜活的人、事、物转变成教育契机,依托社区平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和能力。让我们与社区联动,真正做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倡的“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