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教材的改革体现出它全新的亮点,体现出它独具魅力的格调。新教材为学生自主的预习提供思考的空间,以拓展学生的体验、感知、探索和分析的能力,数学教师必须理解新课改诸多因素的迁移,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教育教学出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数学教师 ;新课改 ;;理解;探索; 拓展
新課改主要涉及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新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改革。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搭建了崭新的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点,当然也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理念的改变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是现代教育的又一次革命,它的改革对教师的施教将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它的实施标志着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转变观念成为实施课程标准和贯彻新课改的关键。教育教学模式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二、教学主体位置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师生互动、密切配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这种思想当前正深刻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活”起来了,想说也爱说,课堂因此显得生机勃勃,体现“教”服务于“学”,以“学”论“教”的新课程理念。
三、教材的改变
新课改的教材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为:“新颖”、“细腻”、“精致”。
新颖:教材的设计新颖,别具一格,打破常规的章法。通常由“观察”、“说一说”、“动脑筋”、“做一做”、“抽象”、“探索”和“探究”等分节组合而成,循序渐进,行象生动。使学生在预习时得以思考的空间,特别是例题走出了直接解出结果的固定模式,并运用了文字叙述分析或人物对话,解题过程列出框架,让学生填空、补充完整、计算、写出结果,从而达到了训练思维,优化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新教材扼要地对教学例题进行点拨,引领学生自主地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意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细腻:新教材的设计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每一个知识点都紧扣生活题材,德育与数学相互渗透、数学思维训练融入生活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熟知实践活动中探索数学的奥秘,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真正体现新教材的策略。
精致:新课改的教材通过改版之后,其教材内容精致、题型具有典型化。体现出它要求具有创新精神、注重实践能力、让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用信息时代的要求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改进教学内容的顺序,把原来的单科设置改变成代数与几何交叉渗透,更具有现实性。对教师的要求也明显提高,其透明度更加清晰。新课程理念比传统教材更加透彻、全面。
对于老教材而言,只要注重书本知识就可以了。而新教材呢?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下功夫,力求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尽量体现“创设情境---把握实质--避免抽象”的结构特点,以及探究---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因此,我们要应用、拓展、驾御好新教材,备足新教材、啃透新教材、明白新教材意图,科学地按照新思维编写教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熏陶,以达到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效果。使学生受益,立足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注重知识的延伸、衔接,注重知识点与面的联系。各堂课安排的知识的难度和量度要适当,不得因为压力过大而引起学生躲课逃课。
四、 对学生要求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首先应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蹲下身子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这里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看起来非常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但那却是学生自己的思考成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轻视冷落。如果教师稍加挖掘,或许在这些可笑、幼稚、错误的背后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创造火苗。所以有人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现实表现,不管是多么正确,或多么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而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又正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如果教师粗暴地干预,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就无法生成。对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学会联想、学会猜想、善于总结,从而获得知识的快感。
通过新课改教学与探索,我深刻地体会到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数学教师必须理解新课改诸多因素的迁移,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教育教学出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数学教师 ;新课改 ;;理解;探索; 拓展
新課改主要涉及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新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改革。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搭建了崭新的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点,当然也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理念的改变
《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是现代教育的又一次革命,它的改革对教师的施教将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它的实施标志着由应试教育转轨于素质教育,转变观念成为实施课程标准和贯彻新课改的关键。教育教学模式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二、教学主体位置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师生互动、密切配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这种思想当前正深刻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活”起来了,想说也爱说,课堂因此显得生机勃勃,体现“教”服务于“学”,以“学”论“教”的新课程理念。
三、教材的改变
新课改的教材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为:“新颖”、“细腻”、“精致”。
新颖:教材的设计新颖,别具一格,打破常规的章法。通常由“观察”、“说一说”、“动脑筋”、“做一做”、“抽象”、“探索”和“探究”等分节组合而成,循序渐进,行象生动。使学生在预习时得以思考的空间,特别是例题走出了直接解出结果的固定模式,并运用了文字叙述分析或人物对话,解题过程列出框架,让学生填空、补充完整、计算、写出结果,从而达到了训练思维,优化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新教材扼要地对教学例题进行点拨,引领学生自主地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意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细腻:新教材的设计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每一个知识点都紧扣生活题材,德育与数学相互渗透、数学思维训练融入生活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熟知实践活动中探索数学的奥秘,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真正体现新教材的策略。
精致:新课改的教材通过改版之后,其教材内容精致、题型具有典型化。体现出它要求具有创新精神、注重实践能力、让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气息,用信息时代的要求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改进教学内容的顺序,把原来的单科设置改变成代数与几何交叉渗透,更具有现实性。对教师的要求也明显提高,其透明度更加清晰。新课程理念比传统教材更加透彻、全面。
对于老教材而言,只要注重书本知识就可以了。而新教材呢?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下功夫,力求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尽量体现“创设情境---把握实质--避免抽象”的结构特点,以及探究---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因此,我们要应用、拓展、驾御好新教材,备足新教材、啃透新教材、明白新教材意图,科学地按照新思维编写教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熏陶,以达到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效果。使学生受益,立足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注重知识的延伸、衔接,注重知识点与面的联系。各堂课安排的知识的难度和量度要适当,不得因为压力过大而引起学生躲课逃课。
四、 对学生要求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首先应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蹲下身子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这里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很多时候,学生的想法看起来非常可笑、幼稚,甚至是错误的,但那却是学生自己的思考成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轻视冷落。如果教师稍加挖掘,或许在这些可笑、幼稚、错误的背后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创造火苗。所以有人说,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有现实表现,不管是多么正确,或多么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关键要看教师怎样恰如其分地利用和开发这些资源,而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又正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如果教师粗暴地干预,必然造成学生心灵的封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就无法生成。对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学会联想、学会猜想、善于总结,从而获得知识的快感。
通过新课改教学与探索,我深刻地体会到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数学教师必须理解新课改诸多因素的迁移,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教育教学出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