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敬畏自然》看反问的妙用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7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修辞中,我们用的最多的可能是比喻,拟人等。但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这一课时,我们会发现课文中使用最多的是反问。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汉语句式。不少语法专家对反问句都有研究、论述,认为它是一种表示强调的句式。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认为“同样的意思,用反问句来说,比平常的肯定句否定句更有力量。”刘月华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说“反问句的作用是对于一个明显的道理或事实用反问的语句来加以肯定或否定,以达到加强语势的目的。”反问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我认为反问句是具有相当浓厚的感情色彩的。
  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我们常常把反问句和陈述句联系起来,还用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换的方式进行训练。
  那么反问句有什么作用呢?它与一般陈述句有何不同?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敬畏自然》这一课中的一些反问句,并把他们改成陈述句,体会这两者的不同:
  ① 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改成陈述句为: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作用: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的、毫无资格的。
  ②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改成陈述句为: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作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③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改成陈述句为: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
  作用: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④ 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改成陈述句为:你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作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这句话的思想、语气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主要是加强语气,还兼有“顶撞”的效果,与人辩论时犹如“回马一枪”,写作文时用上排比反问,曰:“增强气势”。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比如:
  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这里“难道”一词也可以省略。
  3.“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我们难道要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强调要保护环境。
  可见,在特定的条件下,妙用反问,能给谈话增加力度,取得预期的表达效果;反之,如果使用不当,谈话也会适得其反,遭到失败。
  最近我听了一位老师向做实验的学生介绍四种操作方法说:“同学们,你们何妨试试这四种实验方法呢?”由于少用了一个否定词“不”,把意思表达反了,变成了“不用试试这四种实验方法”,引来学生当场质疑。看来谈话运用好反问,加大力度,既要适应话题主旨表达的需要,又要注意准确到位,恰到好处,要分外小心细心,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反问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但是在现代社会的交流中间应少用。
  用反问无非就是使感情表现的更为鲜明,感情也有褒贬中性之分,但无论哪一种感情都带有对某方面的谴责与质问,比如:我们强调感情夸赞某人很伟大:难道爱因斯坦还不够伟大吗?这句话暗含的就是谴责某些人不知道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知识如此的五花八门的信息社会,我们无法要求一个人是通才或是全能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宽容与理解。
  同时反问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如“你有什么资格来提出要求呢?”这个反问就有贬义的直接谴责人的意味了,这是很让人反感的。在这个讲究人权、人人平等的社会,我们应该多用一些舒心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来跟他人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促进社会的和谐。
其他文献
新一轮的课改正如火如荼的在全国开展,我认为其核心为“减负高效”。自学校贯彻实施新课堂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以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了既适合新课程理念又符合初中生学段特点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使得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向高效跨越了一大步,下面就谈谈我们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  一、高效课堂模式具体操作步骤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简单地说是将40分钟分成三个阶段,即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初中生的阅读现状着实不太令人满意,既非常被动,又缺乏兴趣;有的除课本外不愿读其他书,或是只读与考试有关的书目。语文教学要找到一条切实的道路,要回归心灵,其实就是要回归读书。该如何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  一、营造阅读气氛  首先在教室布置名言标语,“今天,你读书了吗?”“与书为友,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把法制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法制观念的一代新人。语文学科有自身的优势,把法制和智育结合起来,是当前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近几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
期刊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教师要创设美的学习意境唤起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处在主导地位的教师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思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一、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我们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的关系。二是语文基础训练和人文素养发展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制定小组合
期刊
周口市文化小学是一所公办学校,地处文化街西段,东接中州路,西邻周口大闸,北靠有“周口外滩”之称的滨河公园,占地8000平方米,有一幢拥有14个教学班的逸夫教学楼。电教室、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等设备齐全;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三区分明;校园四季常青,环境优美,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条件,是学生理想的学习之地,是孩子成才的摇篮。我们领导班子下定决心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改变学校面貌,提出校风、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都很吃力,教师在教学时虽然花了大力气,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此,我将教学中碰到的“然”字的几种用法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然”用在词尾。这类用法的句子较多,现举出几种用法:  1、“……然”后面有谓语,并修饰这个谓语时,“然”译为“地”。如:  怡然称快——(我)高兴地拍手称快。(《童趣》)  欣然规往——(刘子冀)欣
期刊
近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各个省份的中考命题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特别是语文这一门学科,各类题的分值也在不断的改变,如以前文言文阅读只有10至12分左右,但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文言文分值来看,有一路攀升的势头,由此,做好文言文复习,势在必然。那么如何复习好文言文,本人拙见,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复习目标要明确  1、明确 复习范围,把握复习重点  根据当年中考信息,在复习文言文时就必须强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会有不着其字,尽述其义的诗句。这就是中国历代诗人讲究的“蕴藉”,“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蕴藉”,它亦作“温藉”,“酝藉”,宽和有涵容,来自中国古典诗学,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概念。辞书上的解释是含蓄有余,含而不露的意思。蕴藉一词在古文中常被提及运用,这种含蓄的艺术境界正是中国古典诗文流传至今,能不断延伸出新的意义的缘由所在。  通常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历史书籍和诗文作品,惜墨如金,
期刊
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小培养孩子自信心是帮助孩子长大之后能够立足于社会的一个重要能力,幼儿期的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家都能看见很多孩子不敢面对生人,不敢在人多的环境下表现自己,这都是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那么孩子失去自信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可能包括:  1.被要求做超过能力所及的事;  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