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将思政辅导员培养成“职业规划师”、促成高校与更多的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挖掘家庭教育潜力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策与思考
随着我国持续十一年的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在“就业难”的另一面,却存在着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与就业实际不相吻合,就业能力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这实际上折射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也反映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滞后。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人生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有目的地指导大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力措施,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1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没有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已处于发展阶段,但大部分大学生都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准确定位,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态度。还有一些学生看似对未来发展有些想法,却不晓得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等到大四就业时,受到家庭、社会等世俗观念的影响,盲目看重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而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这也导致了二次择业人数越来越多,出现了毕业前的“违约高手”和毕业后的“跳霸”。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不到位,从而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造成了就业困难,而且制约了他们以后的发展。
1.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与指导机构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都是由就业指导机构或者学生处承担的,而他们的工作重心都集中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或者在校学生的日常管理上,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缺乏。这些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仅限于新生入学时的几节职业规划课和毕业前的几节就业指导课,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也有部分高校引入了讲座、测评、职业规划大赛、职业咨询等多种形式。但这些职业规划教育都具有短期性,缺乏层次性与递进性,大学生缺乏机会真正深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这也间接造成了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定位,影响了他们的成人成才。
1.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又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既要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又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还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很少有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通常都是由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等部门的老师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没有经过职业生涯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并不具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资质和水平,再加上时间、精力投入的有限,他们在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确定职业取向,培养职业能力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1.4大学生自我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学校已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大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完成学校要求的必修学分,很少有学生会真正剖析自我,分析职业现状和制订职业目标,更谈不上去执行和调整。学校在方法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但学生自身的不重视也是主要原因。步入大学以后,他们普遍没有了高考升学的压力,紧张与繁忙之后是对自身的放松,放松无节制,以至于每年都有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生涯规划更无从谈起。也有一些学生对自己未来有一定想法,但缺少自我兴趣的分析和能力的测试,对专业的了解也是片面的,对专业是否喜爱及涉及的行业完全不知或知之甚少,导致他们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无法规划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
1.5家庭与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的教育目标、生活水平、家长的职业态度等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着重要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消费、教育与感情交流的基本单位,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对孩子就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最早、最深、最细微、最全面。就社会因素来讲,求大于供,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范围大,实现的程度就高;求小于供,则选择范围相对缩小,实现程度就低。有的大学生不在社会需求的方面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而是盲目地按个人的兴趣、喜好进行培训。这样,虽然具备了某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但不为社会现实所需,也无法凭此实现良好的发展。
2.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2.1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各级政府要支持和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给予政策扶持,以制度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要勇担教育重担,并积极发挥好引导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职业规划竞赛、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大学生自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此外,社会各界都要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项系统工程,要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2.2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高校要跳出单纯追求就业率的就业指导局限,要从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出发,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就能缓解就业压力。
学校可以通过加大对在校生源的分析、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就业市场的调查总结,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来指导和支撑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引导每位学生发现自身特点和个性特征、了解行业特色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指导档案。档案内容除了学生的基本资料外,还要对学生的生理状况、思想品德、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志向等内容进行全面跟踪与了解,建立一个动态档案。以此为切入点,切实完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2.3建立规范、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所谓“全程指导”,是指立足市场和人才的现实需求和知识技能要求,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贯穿于大学始终,要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为今后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递进性。大一,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期。着重引导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特点,进而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大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期。着重从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个性的策划、职业价值观的确定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大三,能力提升期。着重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实地考察锻炼,培养和发展同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并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作出调整;大四,就业准备期。整合自身学习成果,整理人脉资源,主动出击,寻找就业机会。二是立足校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构建学生规划平台。如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训练营、职业测评及模拟职场招聘、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等,还可以外聘企业人士、职业规划师到校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个性指导等。三是针对全校学生的普遍特点及个性特征,整合资源,探索具有创新性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平台。
2.4将思政辅导员培养成“职业规划师”,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较为了解,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对自身价值进行定位,而且他们对学生所学专业的性质、相对口的职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指导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职业评估,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同时还能时刻监督学生的执行情况。所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是符合高校客观需要的。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必要的师资培训。有计划地采取送出去学习,或引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来校开办讲座,使思政辅导员能系统地掌握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知识;其次,集中资源、拨出专项经费、设立专项课题,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考试、参与职业规划方面科研,打造出一支出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最后,开展定期的职业规划实践与调研工作。通过实践和调研,广开门路,收集各方信息,科学分析,使思政辅导员更有效开展指导工作。
2.5促成高校与更多的企业建立实习等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地了解行业特点的机会。一方面,使在校大学生通过实习等手段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实地了解职业特点,为自身的职业目标定位找准方向。另一方面,除了一般本科高校、高职高专外,一些符合规定的公办或者民办机构可以在政府支持下,为大学生提供技能培训,使其更快更专业地提高职业能力。通过高校和社会的良好互动,不仅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平台,而且促进了高校向社会输送更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了双赢。
2.6通过学校引导,挖掘家庭教育的潜力,帮助大学生成功规划职业生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学校、社会对其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家庭教育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因此需要学校引导家庭按照制定的规划,完成其难以取代的特殊教育任务。一是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机制,使家长了解学校职业规划教育方式和进程,促使家庭全力配合支持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也使家长在帮助孩子职业规划中可以有的放矢。二是学校应建立家庭教育情况数据库,了解每个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不同的指导办法,积极帮助家长逐渐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理念,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张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力提升[J].现代企业教育,2011,(1).
[2]李燕冰,路财深.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5).
[3]田淑梅,郭秀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0,(8).
[4]薛继红,程伟,构建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效机制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5]马德林,于南,施平高校职业生涯的路径依赖及其超越[J].市场周刊,2010,(10).
[6]张媚.浅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J].实践与探索,2010,(3).
关键词: 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策与思考
随着我国持续十一年的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在“就业难”的另一面,却存在着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与就业实际不相吻合,就业能力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这实际上折射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也反映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滞后。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人生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有目的地指导大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力措施,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1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没有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已处于发展阶段,但大部分大学生都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准确定位,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态度。还有一些学生看似对未来发展有些想法,却不晓得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等到大四就业时,受到家庭、社会等世俗观念的影响,盲目看重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而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这也导致了二次择业人数越来越多,出现了毕业前的“违约高手”和毕业后的“跳霸”。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不到位,从而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造成了就业困难,而且制约了他们以后的发展。
1.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与指导机构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都是由就业指导机构或者学生处承担的,而他们的工作重心都集中在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或者在校学生的日常管理上,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规划教育缺乏。这些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仅限于新生入学时的几节职业规划课和毕业前的几节就业指导课,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也有部分高校引入了讲座、测评、职业规划大赛、职业咨询等多种形式。但这些职业规划教育都具有短期性,缺乏层次性与递进性,大学生缺乏机会真正深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这也间接造成了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定位,影响了他们的成人成才。
1.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欠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又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既要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又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还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很少有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通常都是由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处等部门的老师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没有经过职业生涯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并不具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资质和水平,再加上时间、精力投入的有限,他们在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确定职业取向,培养职业能力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1.4大学生自我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学校已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大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完成学校要求的必修学分,很少有学生会真正剖析自我,分析职业现状和制订职业目标,更谈不上去执行和调整。学校在方法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但学生自身的不重视也是主要原因。步入大学以后,他们普遍没有了高考升学的压力,紧张与繁忙之后是对自身的放松,放松无节制,以至于每年都有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生涯规划更无从谈起。也有一些学生对自己未来有一定想法,但缺少自我兴趣的分析和能力的测试,对专业的了解也是片面的,对专业是否喜爱及涉及的行业完全不知或知之甚少,导致他们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无法规划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
1.5家庭与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的教育目标、生活水平、家长的职业态度等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着重要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消费、教育与感情交流的基本单位,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对孩子就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最早、最深、最细微、最全面。就社会因素来讲,求大于供,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范围大,实现的程度就高;求小于供,则选择范围相对缩小,实现程度就低。有的大学生不在社会需求的方面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而是盲目地按个人的兴趣、喜好进行培训。这样,虽然具备了某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但不为社会现实所需,也无法凭此实现良好的发展。
2.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2.1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各级政府要支持和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给予政策扶持,以制度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要勇担教育重担,并积极发挥好引导作用,要通过课堂教学、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职业规划竞赛、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让大学生自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此外,社会各界都要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项系统工程,要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2.2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高校要跳出单纯追求就业率的就业指导局限,要从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出发,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就能缓解就业压力。
学校可以通过加大对在校生源的分析、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就业市场的调查总结,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来指导和支撑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引导每位学生发现自身特点和个性特征、了解行业特色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等,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指导档案。档案内容除了学生的基本资料外,还要对学生的生理状况、思想品德、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志向等内容进行全面跟踪与了解,建立一个动态档案。以此为切入点,切实完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2.3建立规范、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所谓“全程指导”,是指立足市场和人才的现实需求和知识技能要求,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贯穿于大学始终,要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为今后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递进性。大一,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期。着重引导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特点,进而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大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期。着重从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个性的策划、职业价值观的确定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大三,能力提升期。着重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实地考察锻炼,培养和发展同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并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作出调整;大四,就业准备期。整合自身学习成果,整理人脉资源,主动出击,寻找就业机会。二是立足校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构建学生规划平台。如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训练营、职业测评及模拟职场招聘、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等,还可以外聘企业人士、职业规划师到校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个性指导等。三是针对全校学生的普遍特点及个性特征,整合资源,探索具有创新性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平台。
2.4将思政辅导员培养成“职业规划师”,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较为了解,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对自身价值进行定位,而且他们对学生所学专业的性质、相对口的职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指导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职业评估,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同时还能时刻监督学生的执行情况。所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是符合高校客观需要的。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必要的师资培训。有计划地采取送出去学习,或引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来校开办讲座,使思政辅导员能系统地掌握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知识;其次,集中资源、拨出专项经费、设立专项课题,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考试、参与职业规划方面科研,打造出一支出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最后,开展定期的职业规划实践与调研工作。通过实践和调研,广开门路,收集各方信息,科学分析,使思政辅导员更有效开展指导工作。
2.5促成高校与更多的企业建立实习等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地了解行业特点的机会。一方面,使在校大学生通过实习等手段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实地了解职业特点,为自身的职业目标定位找准方向。另一方面,除了一般本科高校、高职高专外,一些符合规定的公办或者民办机构可以在政府支持下,为大学生提供技能培训,使其更快更专业地提高职业能力。通过高校和社会的良好互动,不仅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平台,而且促进了高校向社会输送更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了双赢。
2.6通过学校引导,挖掘家庭教育的潜力,帮助大学生成功规划职业生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学校、社会对其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家庭教育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因此需要学校引导家庭按照制定的规划,完成其难以取代的特殊教育任务。一是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机制,使家长了解学校职业规划教育方式和进程,促使家庭全力配合支持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也使家长在帮助孩子职业规划中可以有的放矢。二是学校应建立家庭教育情况数据库,了解每个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不同的指导办法,积极帮助家长逐渐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理念,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张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力提升[J].现代企业教育,2011,(1).
[2]李燕冰,路财深.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5).
[3]田淑梅,郭秀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0,(8).
[4]薛继红,程伟,构建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效机制的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5]马德林,于南,施平高校职业生涯的路径依赖及其超越[J].市场周刊,2010,(10).
[6]张媚.浅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J].实践与探索,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