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后沟古村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blecle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天的记忆流过秋天的河流,时光就这样匆匆地、不着痕迹地把人带入另一个季节。还来不及整理夏天的记忆,各种秋的韵味就开始喷涌而出,满眼都是秋天的景和在秋季里忙着收获的人,心里想念的都是秋天里结识的朋友,和在秋天里发生的故事。
  我在夏热未消的初秋走过人潮涌动的老街,即将下山的太阳依然释放着十分的热情,那光线鲜红耀眼,而且带着几分燥热,斜映在老街沿街铺面的遮阳棚上,反射出橘黄柔和的光。那军绿色的遮阳棚年久之后,已经褪成浅黄色,上面有斑驳的白色斑点,像是一堵历经风雨沧桑的老墙。一辆载著杂货的三轮车一边响着喇叭,一边缓慢穿过人群,车上装满各种蔬菜和瓜果,这些新鲜的蔬果,将很快分赴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安抚心情、维系亲情和友情的佳肴。人们将围坐在餐桌前,有说有笑,那气氛应该会像现在的天气一样热烈。
  在热闹的老街市,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醉美的夕阳红,是斑驳的老墙、满载新鲜食材的小三轮,还有热情围坐一桌的亲人友人,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让我想到去年,也是这样一个秋天的下午,在友人的盛情相邀之下,我与远在家乡广西千里之外的山西晋中后沟古村不期而遇,在让人愁煞的秋天里感受了一把令人永生难忘的心灵震撼和真情交融。也因为那里的人,和在那里发生的故事,后沟古村从此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那是一个极其多彩且多情的古村落,有着别具一格的风景和令人神往的传说。
  早在此之前,我就听说过有关后沟村的介绍。后沟村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古村落。作为文学爱好者,我早已心向往之。那一日,当双脚踏上后沟古村的土地,我的内心就感受到一种来自文化源头的力量,或许在多年以前,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冯骥才先生到此处调研考察时,也有着和我一样的感受吧,我脚踩的这块土地,会不会正好就是冯骥才先生当年留下脚印的地方呢?除了冯骥才先生,中国许多文化名人都曾到访后沟古村,当年他们深入古村的那一刻,大概也会像我一样为这个远在深山的小村落感到震惊吧。这样难得一见的、浓缩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古村,一定也在众多文化名人的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吧。
  当地的友人介绍,后沟古村浓缩保留了千百年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保留了中国、特别是北方汉民族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通过古村遗留并保存至今的民房、庙堂、农具、用具,可以窥见当年古村落居民的精神信仰、生产方式、生活状态、民俗民风,当地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这里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土穴窑居,这些古民居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土坡上,与大地浑然一体。
  屋顶的翘梁飞檐,似乎还在回望千年以前的历史。那时的后沟村,应该有着四面八方都向往的繁盛和辉煌,是人们趋之若鹜的文化中心和朝拜之地,也许这里曾是周边村镇居民的精神家园,庇护着方圆百里之内的人们获得心灵的安宁。也许在千年以前,后沟村是繁华的商业重镇和文化经济的交流中心,抑或是连接两个繁华之地的中间驿站,古村中保存完好的各种高堂庙宇,足以说明这里不是一个寂寞的村庄,而是文化发展极度繁盛之地,是商业发展极度繁荣之所,因为只有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才那么迫切地去寻求精神庇护,祈求富贵延年。
  与古民居相互守望的,是历经风雨洗礼依然屹立不倒的各种庙宇,有关帝庙、文昌阁、真武庙、三官庙、魁星楼、观音堂、菩萨殿、山神庙、河神庙、五道庙等十八座神庙和一座祠堂,集合了佛教、道教、儒教文化。难以想象,一千多年以前,晋中的一个小村落里已经迎来宗教文化繁盛之春天。怪不得自古有云: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我不禁对友人天生就有这一文化地缘优势而表示艳羡。这样一片有着文化历史沿革的热土,孕育着世世代代无数文人骚客的梦想,这些梦想分散在各地,构筑着中华文化的分支和脉络,传承着千年不灭的文化精髓和灵魂。
  历经千年,斑驳的老墙有的已经坍塌,有的已经倾斜,有的出现破损,当地的人们对古村进行了保护和修缮。新建起的仿古建筑,坚持修旧如旧的风格,新建筑与古建筑融为一体,毫无违和之感。后沟村目前有常住居民七十多户二百多人,这里居住的人们传承着流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尽管新时代新思想让人们的观念和意识都提高和改变,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始终初心不变。这里多年前已经被评为中国最美古村落,对古村落文化与文明充满好奇和向往的人们,纷纷慕名而来。当地居民靠发展旅游业,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古村落迎来了新时代的新面貌、新景象,人们迎来了新生活、新发展。
  后沟村具体是哪一年设立成村已无从考证,但千年以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考古挖掘的文物,大致推断这座古村落的历史文脉。到访后沟古村的人,会从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中,依稀看见历史的光影,也可以想象出当年这个高度文明和繁荣的地方是怎样一幅景象。通过古村的村庄布局、建筑风格、水利系统,以及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可以领略到祖先超群的智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高深莫测。如果发挥想象力,或许还能从后沟古村保存完好的高堂庙阁及各种土窑、石窑、砖窑,描绘出中国南北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的精彩片段。
  那一次探访后沟古村,只是匆匆走过、走马观花,但在古村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已触及灵魂,令人难以忘怀。至今为止,我仍记得驱车离开后沟古村时的情景:夕阳斜照在黄褐色的山坡上,依崖而建的后沟古村民居,静谧地享受落日的光辉,与山坡浑然天成的砖瓦、墙壁,反射出柔和的光芒,它们仿佛都具有灵性,不慌不忙地注视着即将落山的太阳,也许这样的情景已经重复了千年,但于我而言,却是无法抹去也无法替代的绝美景象。每每遇到这样相似的情景,我就会想到后沟古村,想到那个秋天的下午我走进后沟古村的一幕幕,它们都凝结成我心底最深的眷恋。我想,后沟古村,我还会再去的。
其他文献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感兴趣,那么你一定听说过“北有长城,南有连城”这句话。“南国连城”,狭义上指的是位于广西凭祥的大连城和位于龙州的小连城,广义上指广西千里中越边境线上的边防体系。  从空中鸟瞰祖国南疆广西的中越边境线,在茫茫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道道灰色的线条在山脊上蜿蜒伸展。人若沿着山势爬行探索,就会发现这些灰色线条原来是石头垒砌成的墙。石墙经过风吹雨打,如今有的只剩下断壁残垣,有的淹
期刊
七绝·美丽装  清风俊鸟芳芬场,草盛花香蜜蜂忙。  高楼飘下颂扬曲,滩地挂出美丽装。  七律·三秋  抠紧天时抢种收,白天夜晚赶三秋。  青灵碧野金黄致,健壮耕牛大声吼。  劈旧培新堆玉粒,扬帆载物货出游。  聪明硬汉捋胳干,巧手叠山汗水酬。  夏日清晨  清晨雾霭无声动,月隐阳出暗透红。  早起勤人匆踏路,扬鞭骏马奔新城。  河边树叶  风吹翠绿着装碧,雨缀银珠叶暗翻。  蔽日遮天莹闪烁,鸳鸯戏
期刊
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一颗渴求健康长寿的心。历史上,关于“长生不老” 的传说更是层出不穷,炼丹说、寻求不死仙药說、得道成仙说,林林总总。但在广西永福县的百寿镇,健康长寿可不是传说。  今天的中国有八十个长寿之乡,其中二十五个落户广西,遍布八桂的东、南、西、北、中。其中以“寿” 字命名的,却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永福县百寿镇。  百寿镇,曾名永宁州、永宁县,后因“百寿图”石刻更名为
期刊
第七章 神犬黄豆  1  初冬的早上,晨雾还未消散,薄薄地罩在田野上,地里小麦已经有半寸高,笔直的地垄纵横交错,给荒凉的冬日涂上了一层墨绿的色彩。地面上覆着一层白霜,路旁的野草枯枝挂着晶莹的霜花,平添了几分雅致。  五月停下了脚步,田野里四处望不到人影,小路上只有自己踩出的一溜脚印儿,她跳了跳,活动一下双腿。这已经是她出来锻炼的第五天了,为了八百米跑能及格,她也是狠狠地下了决心,每天逼着自己早起半
期刊
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我读了《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代康乾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来清代儒生贾存仁将其修订和改编,并将书名改为《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中的“学而篇”第六则:“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一共三百六十句。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爱”,具体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和外出时的言行举
期刊
千百年来,兴安灵渠在人们心中有着极高的评价,历史上素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之说,足见灵渠的影响力和重要性。论年代,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论功能,灵渠作为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对秦朝统一中国,对岭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堪称“北与古长城国宝并辉,西与都江堰名气同高。”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全长37公里,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灵渠位
期刊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西街名气甲阳朔。  有人说,去桂林不游漓江,等于没去桂林;到阳朔不逛西街,等于没到阳朔。阳朔西街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以至于让这么多人魂牵梦绕?  阳朔西街位于阳朔古镇中心,道路并不是很宽阔,约八米有余,从东头走到西尽头,长度也不过八百米,它东起滨江路,西到蟠桃路,中间与县前街、城中路交会。就是这样一条说长不长说宽也不宽的老街,却历经一千四百多年风雨,依然引人入胜。它
期刊
一九六一年,电影《刘三姐》将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文化推向了高潮,影片中秀丽的桂林山水、智慧的刘三姐、动听的山歌迅速风靡全国及东南亚。从此,前来桂林寻访刘三姐、聆听山歌,便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其实,刘三姐的故乡不在桂林,而是在河池市宜州区的刘三姐镇。由于无法磨灭少年时代观影的美好记忆,我也踏上了探访刘三姐故里的旅途。  从南宁一路驱车往北二百多公里,便来到刘三姐故里。此地位于广西石灰岩地区,奇峰
期刊
到过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村寨游玩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一座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风雨桥。它们好像一道道彩虹横跨溪河两岸,供人们往来交通。据说,在秀美的三江大地上,总共有一百多座风雨桥, 游走侗族村寨,不经意间抬头就会看到一座宏伟的风雨桥。  三江侗乡风雨桥长短不一、姿态万千,背后的故事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出名的当数程阳风雨桥和岜团风雨桥。  程阳风雨桥,又名永济桥、盘龙桥,位于三江县林溪镇,是广西众多风
期刊
我每年都组织一次下乡慰问贫困户的活动。一次我们来到一个村庄,慰问五户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已搬离摇摇欲坠的土坯房,住进了钢筋混凝土建成的平房,但由于没有钱装修,房子依然是毛坯,屋内空荡荡的。  五家困难户的硬件条件差不多,但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我印象最深的,是只住着两个老人的贫困户。老人家都是六十多岁的年纪,男主人常年卧病,老妇身体也很羸弱,他们养育有一双儿女,女儿早已远嫁他乡,儿子为了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