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思维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主要能力之一,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还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许多高中地理内容可以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一、演示式探究——化“抽象”为“具体”
  演示式探究是指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演示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未知知识与所学知识联系,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方法。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原理和规律,尤其是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前教材“宇宙中的地球”)。演示式探究可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演示过程中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发现演示所包含的原理或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二、假设式探究——化“复杂”为“简单”
  某些地理问题,通过设计虚拟的逆向思维的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下以大气环流的形成为例说明此类探究步骤。第一步: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且地球不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在复习热力环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近地面、高空气压的高低,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引导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分析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形成原因上的不同。第三步:进一步假设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让学生探究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规律,进一步探究南半球冬、夏季移动规律,进而归纳气压带、风带随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第四步:进一步假设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探究亚欧大陆、太平洋气压中心的变化,带状分布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再分析东亚冬、夏季盛行风向的改变,讨论性质、影响。
  三、观测、实验式探究——化“理论”为“实践”
  地理原理和规律常以简洁的语句、理想化的图式来表示。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讨论,在轻松的氛围里使地理原理真正让学生理解。讲授“地方时东早西晚”时,准备一个地球仪,用醒目的金属线制成大圆,作为晨昏线。让学生选择某一纬线上两点,演示自转,观察东边的地点是否先经过晨昏线。可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自转方向改变的影响。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是必修1第一章的难点,也是高考重要知识点。可设计观测实验来化“理论”为“实践”。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在二分二至日测得旗杆不同时间的影长,影子最短的时候即为正午,根据此刻北京时间计算学校的经度;根据学校的纬度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并同测量结果比较。可作进一步引申探究:在不同北京时间旗杆影子的方向;经长期观测后绘制正午影长变化曲线,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为提高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可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指导学生用手表和太阳定向,培养野外定向能力。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用手表与太阳定向的两种方法运用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收集其它野外定向方法,思考包含的地理原理。拓展探究:本地新城市规划如何充分利用光照资源;本城市有大气污染工业企业的布局。
  四、观察式探究——化“感性”为“理性”
  运用世界及分区地图进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分析,利用區域地图进行地理区域的定位和区域综合分析,是中学地理学习中常遇的课题,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宜采用观察式探究教学,活化图象,让学生掌握观察式探究学习的方法。
  1、运用世界及分区地图对学生进行读图能力培养
  具体措施:选择对世界地理区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的经纬线(如0°经线、30°E、60°E、90°E、120°E、180°、120°W、70°W、60°W、0°纬线、23°26′N、40°N、60°N、23°26′S、66°34′S)为线索,沿着经线方向和纬线方向,分别通过运用世界地形图、世界政区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指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首先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明确线与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及与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复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让学生脑海中想像,上述经纬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地形区,气候区等;第三步,在复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沿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城市、交通点、地形区界线、交通线、工业区、农业区等地理点、线、面。还可进一步探究某些经纬线所构成的区域及其特征。
  2、利用区域地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定位、区域综合分析
  具体程序是:(1)设置从高考试卷、高考模拟试卷、互联网中选取的有关区域地图的例题,以及自制有关区域地图的例题。(2)让学生观察区域地图,解读相关信息。(3)提取有效信息,思考如何利用图中的经纬度、各种界线定位。应联想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联想重要国家、地区、中国重点地区的经纬网分布情况,注意界线地理事物、典型地理事物相对位置的关系,再使用推理、比较、排除等思维方法正确定位。(4)思考本区域的区位,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探讨现状,分析发展及发展的影响。(5)对比探究,分析相关区域的区位、现状、发展。(6)可分组进行,组内分工合作,探究结论,派代表相互交流和阐释观点,其它组可提出疑问,提出不同的解释。
  地理空间思维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启发”式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实施上述探究教学方法时,离不开空间想象和空间联系,还常辅以比较分析法、发现质疑法、发散探究法等多种方法。教师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学会发现与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马虎是成绩提高的绊脚石,“粗心”是成绩提高的一大克星。好多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情况,聪明颖慧而粗枝大叶。有许多问题明明已经学会但就是做不对。他们往往是同一道题,课堂会做,考卷做错,在家会做,到校不会,更甚至难题会做,简单题反而做错,这种现象在计算中表现尤为突出。为此,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是大伤脑筋,经常抱怨孩子粗心、马马虎虎。不管怎样抱怨,始终得不到改善,从而导致学生的自信心越
期刊
一提起初中地理教学,大多数老师可能都会感到很无奈,因为初中地理在八年级就进行毕业考试,不是中考学科,学生、家长乃至学校都不是很重视。那么怎么提高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的情况下,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向课堂要质量,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以下浅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课前准备  首先,新课程呼唤新型的教师,意味着
期刊
摘 要:跟数学语言、物理语言、计算机语言类似,化学也有自己的语言。化学语言是研究化学的工具,对于初中化学来说,它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材的始终,与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技能。掌握好化学语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化学语言 元素符号 化学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    化学语言是解释自然界化学现象,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概括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化学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学生探究实验,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乐于探索化学的奥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在实践中能大胆思考和勇于创新。同时探究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能使学生深刻领会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
期刊
初中一年级开设了《中国历史》这一门功课,对于刚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它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在小学或许会提到一些,但不会那么系统和全面,更不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学习,因而大多数同学在学习中不得要领,考试成绩普遍不十分理想,具体体现在优秀率低,低分率高。学生觉得《中国历史》这门学科难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一般来说,初一的考试题目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列举题、史料分析题、问答题等几种,只要掌握了有针对性的学
期刊
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要以学生为本、与时代同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才能使数学教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才能全面提高數学教学质量。  结合本人二十年来数学教学中的实际感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供同仁们参考。  一、热情对待学生  快乐的心情,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师生关系好,学生爱老师,就会有“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改变对学生的态度,特别是增
期刊
摘 要:随着新高考的逐步推行,知识记忆已不是高考考查的全部,综合能力成为了考查重点,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连续、个性化、综合化、多元化的新要求。原来普遍采用的以应对旧高考为目的、单一的讲解接受式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明显滞后,无法满足当前新高考多样化的发展要求。本文尝试在新高考背景下,探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应从教学目的、教学观念与方式、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转变。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中 历史 教学模式 
期刊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历史课程以全面、综合选择、民主科学、合理评价等特点的新理念已经确立。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变,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能力,这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正朝着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方向转变。同时,也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创新,本文就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期刊
课改后的课程,发散性强,留给学生更多的余地和空间去想象和思考,如果不去深思考,表面上看似乎缺少一定的衔接性,实则是多了灵活性和拓展性。知识的细节上似乎脱节了,其实是全章节上是有铺垫性和伏线性。对于基础层面的知识、定性的东西,起到了引发诱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是每堂课中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兴趣是人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激发、培养、探究精神的直接动力。如何在教学中引发、
期刊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列为课程目标。什么是探究教学呢?探究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索、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由于探究教学对探究过程的强调,从而保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也决定了教师组织者和协助者的地位。  新课程下的物理探究教学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应该着重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