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是幼儿美育的重要方面,它能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绘画教学又是培养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常可以看到,老师教幼儿画苹果,常常是先范画一个苹果,然后让幼儿们照着画,类似于批量生产。在如此绘画教学方式下,我们的儿童的思想被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住了,个性棱角被一点点磨平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接受”,一旦放手让他们自己做主时,他们便陷入了迷茫和不安。这不仅阻碍了幼儿绘画创造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其一生的发展也不利。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创造表现力呢?
一、尊重幼儿的意愿
1.尊重幼儿绘画表达的方式和方法。幼儿时期,由于孩子没有旧的知识经验的束缚,自由的空间比较大,想象大胆,并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表达方式。所以同样一个主题,由于幼儿各自的生活经验的差异,就会导致他们各自的想法不同,从而表达方式也各有特点。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表现方式,真诚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画自己想画的画和喜欢的画,画与别人不同的画。此外,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比较接近,孩子更容易从同伴间获得学习,产生灵感。因此每次绘画活动之后还应该让幼儿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互相启发和互相学习,更有利于丰富幼儿的表现方式,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2.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绘画发展的规律。涂鸦期的儿童只满足于“动”的快感,不在意自己画了什么,这是他们探索世界、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所以对该阶段的幼儿,教师须像鼓励他们走路说话一样鼓励他们涂鸦,以激发幼儿对涂鸦的兴趣和愿望。
象征期的儿童已经不满足于“乱涂乱画”,他们想要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画的东西有自己的见解,但是由于经验的限制,常常不能很完美地表现自己所想的。所以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应将重心放在激发、维持幼儿对色彩的兴趣与丰富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上。
二、将观察转化为绘画的符号
在幼儿园阶段的绘画教学中,孩子的应该学会用点、线、面等绘画语言来把握和表现事物的形态、情节,并能用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而教师必须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引导他们获得这些必要的技能。
1.引导幼儿对事物进行观察。观察是儿童创造表象的基础,这种观察与一般观察不同,它必须是一种审美的观察。这种观察强调对被观察事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形态、各部分的特征及结构变化的规律、相互之间的关系等要素进行观察与感知。观察后,需要引导幼儿把这些特征进行概括,并转化为绘画的符号。
2.引导幼儿研究事物结构变化的规律。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寻找事物变化的规律,变化事物部分要素的位置,发现各种姿态和动作变化的方法。
3.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积累各种体验和经验。绘画创造表现力的核心就是创造,任何创造都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要让幼儿多参与各种各样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活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及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样儿童的经验和情感积累多了,就会使一些有联系的经验和情感相互发生碰撞而擦出创造的火花。儿童在掌握一定绘画技巧的基础上,一旦在经验和情感上得到了共鸣,就能够通过想象,在绘画表现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画面具有一定的场景和情节,而不仅仅是角色形象的简单叠加。
三、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
1.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材料。丰富多样的物质材料能诱发幼儿求异创造。只有丰富多彩、难易适度的材料才能保证幼儿活动的质量,在提供材料上教师要吸引幼儿共同搜集,因为幼儿自己搜集的材料更易引发幼儿的创造力。
材料的提供要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选择,尽情发挥。材料的种类要丰富,既要有绘画必需的各种纸张、各种画笔、颜色等,又要有各种辅助材料。由于幼儿小肌肉的动作还不灵活,制作细小、复杂的部分有一定的困难,多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有利于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启发幼儿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绘画创作。一颗小石子,一个粉笔头,甚至自己的身体和衣服,都可能成为幼儿创作的对象。但是材料的选择要适当,要丰富而不杂乱,不能过分精细和复杂,应使幼儿不用太复杂的技巧就可以获得满足感,并且与绘画所要表现的内容相配合,做到相辅相成。
2.营造良好的心理、情感环境。绘画活动中教师不能只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绘画是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我们组织幼儿绘画,是为了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绘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每次绘画活动,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自始至终感受到温暖快乐的气氛;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方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情操。
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创造意识的启迪,我们要做的也就是幼儿创造力的解放。我们可以利用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泛灵论”的心灵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自由想象、自由创作。要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让幼儿体会创造美的无穷乐趣,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创造表现力呢?
一、尊重幼儿的意愿
1.尊重幼儿绘画表达的方式和方法。幼儿时期,由于孩子没有旧的知识经验的束缚,自由的空间比较大,想象大胆,并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表达方式。所以同样一个主题,由于幼儿各自的生活经验的差异,就会导致他们各自的想法不同,从而表达方式也各有特点。
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表现方式,真诚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画自己想画的画和喜欢的画,画与别人不同的画。此外,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比较接近,孩子更容易从同伴间获得学习,产生灵感。因此每次绘画活动之后还应该让幼儿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互相启发和互相学习,更有利于丰富幼儿的表现方式,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2.尊重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绘画发展的规律。涂鸦期的儿童只满足于“动”的快感,不在意自己画了什么,这是他们探索世界、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所以对该阶段的幼儿,教师须像鼓励他们走路说话一样鼓励他们涂鸦,以激发幼儿对涂鸦的兴趣和愿望。
象征期的儿童已经不满足于“乱涂乱画”,他们想要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画的东西有自己的见解,但是由于经验的限制,常常不能很完美地表现自己所想的。所以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应将重心放在激发、维持幼儿对色彩的兴趣与丰富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上。
二、将观察转化为绘画的符号
在幼儿园阶段的绘画教学中,孩子的应该学会用点、线、面等绘画语言来把握和表现事物的形态、情节,并能用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而教师必须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引导他们获得这些必要的技能。
1.引导幼儿对事物进行观察。观察是儿童创造表象的基础,这种观察与一般观察不同,它必须是一种审美的观察。这种观察强调对被观察事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形态、各部分的特征及结构变化的规律、相互之间的关系等要素进行观察与感知。观察后,需要引导幼儿把这些特征进行概括,并转化为绘画的符号。
2.引导幼儿研究事物结构变化的规律。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寻找事物变化的规律,变化事物部分要素的位置,发现各种姿态和动作变化的方法。
3.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积累各种体验和经验。绘画创造表现力的核心就是创造,任何创造都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要让幼儿多参与各种各样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活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及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样儿童的经验和情感积累多了,就会使一些有联系的经验和情感相互发生碰撞而擦出创造的火花。儿童在掌握一定绘画技巧的基础上,一旦在经验和情感上得到了共鸣,就能够通过想象,在绘画表现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画面具有一定的场景和情节,而不仅仅是角色形象的简单叠加。
三、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
1.提供丰富多样的物质材料。丰富多样的物质材料能诱发幼儿求异创造。只有丰富多彩、难易适度的材料才能保证幼儿活动的质量,在提供材料上教师要吸引幼儿共同搜集,因为幼儿自己搜集的材料更易引发幼儿的创造力。
材料的提供要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选择,尽情发挥。材料的种类要丰富,既要有绘画必需的各种纸张、各种画笔、颜色等,又要有各种辅助材料。由于幼儿小肌肉的动作还不灵活,制作细小、复杂的部分有一定的困难,多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有利于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启发幼儿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绘画创作。一颗小石子,一个粉笔头,甚至自己的身体和衣服,都可能成为幼儿创作的对象。但是材料的选择要适当,要丰富而不杂乱,不能过分精细和复杂,应使幼儿不用太复杂的技巧就可以获得满足感,并且与绘画所要表现的内容相配合,做到相辅相成。
2.营造良好的心理、情感环境。绘画活动中教师不能只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绘画是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我们组织幼儿绘画,是为了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绘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每次绘画活动,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自始至终感受到温暖快乐的气氛;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方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情操。
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创造意识的启迪,我们要做的也就是幼儿创造力的解放。我们可以利用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泛灵论”的心灵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自由想象、自由创作。要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让幼儿体会创造美的无穷乐趣,为幼儿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