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精神的无声时刻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5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沉默作为一种典型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语用功能。汉语中的沉默现象有着丰富的内涵,为影视对白的设计提供了创造空间。本文试图在对沉默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对影视对白中典型的沉默场景进行分析,来透视沉默在影视对白语言的设计中的价值。
  关键词:沉默 话轮沉默 语空 影视对白 语义价值
  有声语言并非人类语言的唯一形式,在自然会话中存在大量的语音值为零的交际形式,这便是通常所说的“沉默”。沉默是自然会话的显著特征之一,它在日常会话总时间中占的比重约在5~65%之间,一般为40~50%左右(左岩,1996)。现有文献通常将沉默归为副语言特征或非言语交际手段。恰当运用沉默,可使有声语言的含义得到丰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对会话中的沉默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得到广泛认可的是Levinson以话轮为参照进行的分类,他将沉默分为话轮内沉默、话轮间沉默和话轮沉默。本文所探讨的是交际性沉默的主要表现形式——话轮沉默在影视对白中的语用价值。
  一、沉默及其语义解读
  (一)话轮沉默与其内涵的丰富性
  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指出会话的特点是“话轮替换”,发话人从头至尾连续的一段话称为一个“话轮”, 话轮在发话者与听话者之间不断转换,以保证会话中每次都有一人说话。如果在发话者的话轮结束后,听话者以沉默作为回应,那么话轮替换中就出现了语音形式的缺省,这种由沉默单独充当一个话轮的现象,叫作“话轮沉默”。
  会话分析认为话轮替换的基本特征是“相邻对”,即“由谈话双方各说一次话所构成的对子”,双方的发话分别被称作“前轮”“后轮”,话轮沉默出现在后轮位置。由于前后轮之间存在意义关联,前轮的出现赋予后轮部分以“关联期望值”,从而使位于其处的空缺由于关联缺省而涵义丰富,所以话轮沉默又叫意义沉默。
  (二)对沉默理解的文化差异
  沉默在语言形式上的缺省并不等于信息传递意向的消失,也不意味着交际意向的藏匿。相反,它带来的语流长度的缩短常使言语的意义得到扩展,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这令对沉默意义的解读成为其价值发挥的关键。
  东西方文化对沉默现象的理解不同:在西方文化中,语言被看作人们探索和追求真理、延伸自我和影响他人的工具,人们崇尚能言善辩,对沉默多持消极态度,认为它代表了冷漠、反对、敌视、轻蔑、羞怯、难堪、不自信等;而东方文化则赋予沉默更多的积极意义,人们认为言语的力量有限,适时保持沉默更具言外之力。汉语中沉默的意义十分丰富,它既可表示心照不宣的应允,也可表达冷静果断的回绝,还能代表规避锋芒的缄默。在高语境的交际环境下,人们可根据话题性质、谈话者身份、双方关系的紧密程度等非语言因素来领悟沉默背后的意义,甚至连说话时的表情、神态等都能成为解码线索,这对低语境文化背景的人们来说显得不可思议。
  二、影视对白语言中的沉默现象分析
  沉默由于其丰富的交际功能与独特的表达魅力而被有些人称作“默语”。汉语沉默丰富的语用功能为影视作品中人物对白的设计提供了灵感与挥洒空间,使中国电影常能散发出有一种独有的魅力。在此,我们以两部电影中典型的沉默场景为例,通过对人物对白的深入剖析,来解读话轮沉默在电影对白中所展现的独特魅力。
  (一)声汇于情,情归于景——对《卧虎藏龙》对白中沉默魅力的解读
  《卧虎藏龙》是一部大量运用中国元素的电影,影片从景致风光的设计,到人物冲突的刻画都着意浸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其中一处对话场景展现的是两位主人公久别重逢后的交谈,在彼此寒暄之后,两人间出现了以下对话:
  李慕白:有些事……我需要再想想。
  俞秀莲:什么事?
  李慕白:(一段停顿后)一些心里放不下的事。(眼神转向俞,目不转睛地凝视)
  俞秀莲:……(目光的收束、眼神的回避、配以神情的慌乱)
  此处出现约5秒的语空,原本流畅的会话戛然而止,画面停留在俞秀莲欲言又止、慌乱中夹杂着领悟的复杂神情上。最后,镜头切回李慕白处,李的脸上浮现出欣然接纳的神情,配合眼神的收回和沉淀。随后,李再次发话,选择了和之前完全不同的话题:“你要出远门吗?”
  这段对话只有寥寥几句,且充斥着沉默和言辞的跳跃,实际上却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对白设计体现了精心的安排,呈现逐步深入的态势。在导入话题时,李慕白在“有些事”和“我需要再想想”之间运用了停顿,一方面显示出自身的迟疑,以使对方体察到“这些事”是说话人较难开口的,从而推测出它们应是平时不便明说、或两人间较敏感的话题;另一方面,本应流畅的句子中突然出现停顿,这一不寻常的空缺必然为听者所敏锐地捕捉,从而令“这些事”在听者的感觉上被即刻强调,使之感到对方要谈的事情敏感而关键,从而不自觉地侧耳倾听。此外,基于对彼此关系的了解,李慕白知道提及“这些事”将对对方产生的影响,故有意使用“语空”,一来吸引对方注意,另一方面也为对方留下准备的时间。
  在话题被导入后,俞秀莲开始询问“什么事?”,此处出现第二段“语空”。李慕白将目光转向俞秀莲,在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凝视与沉默后,郑重地说道:“一些心里放不下的事。”待语调落定,镜头切换到对俞神情的特写,我们可以发现俩人一直保持的眼神接触戛然而止,目光瞬间躲闪、涣散,神情变得慌乱而迟疑。在此,谈话进入第三段“语空”,即俞所保持的话轮沉默。在这段更长时间的沉默中,镜头只展现了俞、李二人的面部表情,俞的神态变化尤为突出。片刻的沉寂后,李转而询问对方是否要出门,谈话随之恢复常态。
  这一交际场景具有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特性,“高语境文化的特征是表达含蓄、用字隐晦,需要他人根据当时讲话的环境以及非语言线索,如声调、表情、动作等来揣测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姜燕,2013)。对俞秀莲的沉默,我们可通过发话人周慕白的神态、语气、眼神,及话题的推进路径等线索来解读。在李略作铺垫后,俞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对“一些事”的认真聆听上,李在之后虽未明确说出是什么事,但他的眼神授意及语调变化足以令对方猜出自己就是他心中“放不下的事”,加上李此前的几番停顿迟疑,令俞对所说之事已有警觉,而李最终的眼神示意则使其心中的假设得到印证。俞随后的话轮沉默是整段对白的亮点,这段“语空”来得唐突又不失灵巧:交谈的突然中断令主人公与观众都领略到猛然的空缺,从而体会到主人公此刻错愕的心情。虽然未用言语表述,但我们可从俞神情的改变中体会到其内心对两人情感的态度。此外,简练的对白之所以能完整地传递主人公之间的情愫,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两人因对彼此的深刻了解而存在默契,故能在情感的表达与接受中做到心照不宣。东方国家高语境文化成员在交际中常表现出的含蓄、隐晦与跳跃的特点,在这场对白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绚烂中的吞声——对《花样年华》人物对白中的“语空”现象分析
  沉默之于言辞,如同中国山水画中留白的作用,可在有声语言之外营造出一种“关乎精神的无声时刻”,令言辞更加充实。但从其产生来看,沉默常与现实的重负产生关联。电影《花样年华》中,在男女主人公分别后,出现了一场二人打电话的镜头,具体场景是苏丽珍打电话到周慕云工作的报社,要求周接电话,而在电话接通后,苏却陷入沉默,直至挂断电话,二人间的“对话”如下:
  周:喂?
  苏:……(约6秒的语空)
  周:(第二次)喂?
  苏:……(一段更长的沉默,约26秒,音乐响起,周的眼神渐渐柔和,长久的沉默后,苏默默放下听筒)
  本该一应一答的场面中却只有一人的声音出现,令对白的内涵颇耐人寻味。在周两次将发话权交给苏后,对方都选择了以沉默应对。我们认为,沉默可以分为有意沉默与无意沉默,无意沉默种下意识的,反映了听话人本能的错愕;有意沉默则更多地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刻意为之,更具有耐人寻味的涵义。苏既然打电话给周,一定是出于想念或其他目的,心中肯定有能讲给他听的话,但在听到对方的声音后,苏却吞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尽管苏的心中有些感触,但在真正听到对方声音时,现实的枷锁又瞬间清晰,也许她就在那一刻语塞,所有想说的话顷刻沉淀,再没有什么语言能比这突如其来的本能的沉默更适合表达其真实的心绪。在第一段沉默开始时,它是无意识的,这类沉默不易被预见,带有“可遇不可求”的成分。另一方面,无意沉默又存在着向有意沉默转化的可能。瞬间的沉默发生后,沉默者在经过本能的情感表现之后,理性再次回归,对处境的认识更加清晰,这时,下意识的沉默可能转化为一种有意保持的缄默。苏在本能的迟疑后意识到任何冲动的言语都不足以挽回现实的无奈,于是她选择继续沉默,将思慕和惆怅深藏其中。
  在第一声招呼未被回应的情况下,周又“喂”了一次,可这次回应他的是一段更长的沉默,伴随音乐的响起与人物神情的变化。这段“语空”的时间长达26秒,镜头定格在周的表情与苏的背影上,观众可以看出周的眼神在第二次沉默开始后明显变化,来电者虽一声不吭,但两轮沉默足以令接听者确定他的来临别有深意。在不到两秒的短暂空缺后,音乐声突然闯进画面,配以周眼神的渐渐柔和,以一种委婉黯淡的方式告知观众两人已在这深切的沉默中心照不宣。镜头画面定格在周静止的面部表情与苏寂寥的背影上,默默宣告两人今后的生活轨迹将继续错过,跳跃绚烂的音符随着镜头的远离将观众的思绪缓缓拉长。在沉默的尽头,苏默默挂断电话。
  三、结语
  沉默的魅力往往在于,它不做出任何表示,却给人借助一切可掌握的语境线索对意义作出无限解读的可能,这令沉默产生的语义效果常常突破其本义的限制,带给人更深的情感启迪与宏阔的精神层面的触发。影视对白设计中沉默的运用,在营造真实交际情境的同时,使画面意境得到了艺术的深化,给人留下品之不尽的余味,令观众在对空白的聆听中感受到内心深处被沉默唤起的强大共鸣,甚至受到“默语夺魄”般的精神触动。“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任何喝彩,只有那震耳欲聋的寂静”,沉默在人们心中唤起的无限涟漪,正是关于其语言力量的真实写照。
  (孙彦 山东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5001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场具有代表性的体操比赛解说的分析,结合Du Bois的话语三角理论,探究其两种立场互动模式。解说员运用多种词汇、语法手段,实现对自身的定位、对客体的评价以及对另一主体的联盟。通过立场三要素间关系及表达方式的对比,考察解说倾向性偏颇的话语表现。  关键词:话语立场 立场三角 体育解说  一、引言  近年来,话语立场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立场是说话人对所传达的命题意义或其他话语参与者的
期刊
摘 要:语气隐喻指被选用的语气不是表达它通常表达的言语功能,而是表达另一种言语功能。从句子结构层面来说,语气隐喻表现为句式的非一致性。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为对象,以一部英文电影和一部中文电影为载体,分别从语境依赖性、语调、标记词或语气词三个方面对比分析英汉语气隐喻。  关键词:语气隐喻 句式的非一致性 言语功能 英汉对比  一、引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给隐喻下的定义是: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日语借词为例,从语言和文化这两个角度分析了翻译对目的语产生的影响。从语言上看,日语借词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包括输入新词和词义变化等几个方面;同时也增强了汉语表现力,具体表现在构词法上。基于翻译会对目的语语言文化带来影响,译者主体性在出发语到目的语这一转换过程中也会受到影响。  关键词:翻译 日语借词 语言文化 主体性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以交流为目的的语言活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
期刊
摘 要:本文重点考察了运动事件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和主题。我们认为:1.相对于框架语义学,认知语义学理论更具有解释力;2.与词汇化模式相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从共时的角度来看,词汇化模式存在类型等级性;从历时的角度看,词汇化模式存在演变动态性。  关键词:运动事件 类型学 综合考察  一、引言  运动是我们生活中最早、最基本、最广泛的经验之一(Johnson,1987)。语言中对运动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语用顺应论剖析英若诚汉译话剧《推销员之死》的过程,包括译前的选材与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连续不断选择的过程。在该理论的框架下,作为特殊语言使用的话剧翻译活动也是一个连续选择的过程:译者从翻译目的出发,选择相应的文本和翻译策略,顺应译语受众的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英若诚选择汉译《推》剧顺应了当时中国受众的内在需求,选择增译、省译、套译和改
期刊
摘 要: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受社会环境影响也最为明显。近代社会转型使女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有关女性的新词语不断出现,这不仅反映出女性家庭、社会、职业、文化、社会等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而且折射出女性身份、地位、价值等社会心理和文化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是对旧有话语体系,即男性话语体系的冲击。通过对这些新词语的分析,可以建构出近代女性的生活图景,也可从一个侧面对近代社会历
期刊
摘 要:现代汉语中,撮口音[y]来自中古合口三等韵;有些方言中,部分中古遇摄合口三等字(如“鱼”),韵母作[iu],为撮口音[y]的前身。通过音系内部对比分析,可发现方言中这类[iu]韵母音为16世纪前古音的部分残存。  关键词:方言 [iu]韵母 语音层次 古音保留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中古遇摄合口三等鱼、虞韵的精组、见晓组及泥母字,如“徐、居、女、鱼”等,韵母为[y],为舌面前高元音。但在很多
期刊
摘 要:话语标记是人们日常会话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话语标记语数量众多,其中“然后”一词是典型的代表。“然后”由基本义表条件关系发展为表顺承关系,进而虚化为表事理顺序,最终成为不具有真值意义的话语标记。“然后”作为话语标记具有特殊的功能与特征,同时新的功能和特征的出现,也对这一用法和言语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然后 话语标记 言语规范  一、引言  汉语中“然后”一词在自然口语会话中,其
期刊
摘 要:主要讨论称谓词前加人称代词这一语言现象,具体以“家”“舍”类词语为例。文章认为“家、舍”类称谓词前可加第一人称代词“我”,构成语义上的复指关系。“我+称谓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法,与常见用法有别,明清时期常见。  关键词:称谓词 我 家 舍  谦词是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的词语。[1]汉语词汇学,无论是共时研究还是历时研究,对谦词、敬词和婉词的关注都极为不够。一般认为,谦词、敬词和婉
期刊
摘 要:字母词是台湾与大陆现代汉语中的共有现象,类型也大致相同,但是不同类型字母词的使用频次和特点各有不同。字母在台湾的使用中更加灵活、独立,词性类型更加丰富。在大陆和台湾,字母词与汉语解释的位置和关系都没有形成统一标准。  关键词:字母词 外来词 两岸汉语  只要语言有接触,就有语言的互相借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字母词的使用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广、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