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准确把握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找出影响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课题组对绍兴市四所高职院的一线辅导员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动力提出了针对性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发展动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为加强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2004年中央第16文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问题,教育部后续发布的《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更是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指出了明确方向。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还存在着专业化进程缓慢、辅导员职业倦怠和动力不足等问题,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成为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面向绍兴市四所高职院校一线辅导员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80份,有效问卷75份,回收的问卷有效率达到93.75%。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状况为男性辅导员45人、女性辅导员30人,年龄分布状况为20-25岁8人、26-30岁38人、31-35岁28人、36岁及以上1人;学历分布状况为本科及以下32人,硕士及以上43人;专业分布状况为理工类18人、经济管理类13人、人文社科类36人、艺术类8人;职称分布情况为助教44人、讲师31人;辅导员工龄分布情况为从事1-2年21人、从事3-5年22人、从事6-10年32人。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动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现状的分析
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是指辅导员群体在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过程中,对自身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和职业社会价值的内在看法。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实现工作目标和价值的心理基础。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从事辅导员工作能否实现自我价值?”这一问题,32%的辅导员回答为“是”、49%的辅导员回答为“否”、还有17%的辅导员表示“不确定”;在“是否会将辅导员工作当做自己的人生事业?”这一问题的回答上,31%的辅导员回答为“否”、42%的辅导员回答为“是”,还有27%的辅导员回答为“不确定”。从调查显示的数据来看,辅导员群体对自身工作的价值并不是充分认可,他们对从事的职业本身缺乏“干事业”的态度,当前辅导员群体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职业认同危机。
(二)辅导员职业目标规划现状的分析
辅导员职业生涯目标是指辅导员在选定的职业领域内未来时点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职业目标的确定对辅导员职业生涯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内部激励和外在导向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在“你是否有清晰的职业目标规划?”这一问题的回答中,31%的辅导员表示“没有”、30%的辅导员表示“有”、还有多达39%的辅导员表示“不确定”;在“你所在的学校是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一问题的回答中,41%的辅导员表示“没有”、23%的辅导员表示“有”、36%的辅导员表示“不确定”。以上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大多数辅导员存在着职业目标缺失或是职业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三)辅导员专业发展意识现状的分析
辅导员专业发展意识是辅导员对自身专业发展理念与行为的调控、规划的意愿自觉,它是辅导员保持持续的专业学习、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在“你是否认为专业发展对辅导员工作水平的提升很有帮助?”这一问题的回答中,23%的辅导员认为“很有帮助”、40%的辅导员认为“帮助不大”、37%的辅导员认为“帮助很小”;在“你是否认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这一问题的回答中,28%的辅导员认为“很有帮助”、42%的辅导员认为“帮助不大”、30%的辅导员认为“帮助很小”。从以上数据中不难发现,“专业发展”在高职院校辅导员中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的问题较为突出。
(四)学校辅导员队伍管理水平现状的分析
调查数据现显示,在“你所在学校的辅导员队伍中是否形成浓厚的专业发展氛围?”这一问题的回答上,25%的辅导员认为“存在”、41%的辅导员认为“没有”、34%的辅导员认为“不清楚”;在“你所在学校对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考核是否与辅导员专业发展水平挂钩?”这一问题的回答中,30%的辅导员认为“有所体现”、43%的辅导员认为“关系不大”、27%的辅导员认为“关系紧密”。从调查数据显示来看,高职院校负责辅导员队伍管理的相关部门在业绩考核与日常管理中还需要更多地引导辅导员自觉朝着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努力。
(五)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外部资源保障现状的分析
调查数据现显示,在“你工作之余是否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安排辅导员工作的专题学习?”这一问题上,53%的辅导员回答“根本没有”、32%的辅导员认为“极少有时间”、15%的辅导员认为“有部分时间”;在“你所在学校能否为辅导员提供较多的培训机会和学习资源?”这一问题的回答上,46%的辅导员认为“非常少”、34%的辅导员认为“一般”、20%的辅导员认为“较多”。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无论是辅导员的学习时间,亦或是工作培训机会、学习资料、学习平台等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资源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动力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辅导员专业发展过程中内部动力的激发
在辅导员专业发展过程中,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和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发挥着持续的内部激励作用。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出台统一的辅导员职业标准,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可加快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明确辅导员的职业资质、职业意义、职业要求和职业道德,确定职业准入机制,以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赢得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广泛认可[1]。还可以通过各级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优秀辅导员典型事迹宣传、老辅导员专家讲座、辅导员工作成果展示等形式,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其次,要积极引导辅导员科学规划职业目标。辅导员职业目标的规划应纳入职业培训体系,在辅导员入职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组织新辅导员参加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引导辅导员个体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做好短期、中期、远期职业目标规划,以目标管理的方式激发辅导员内在专业化发展动力。最后,要进一步强化辅导员内部专业化发展意识。在提升辅导员队伍职业认同感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设计与辅导员专业发展相挂钩的考核指标体系,引导辅导员关注、关心自身专业化发展。同时,要通过辅导员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职业发展专题研讨、职业成就专题交流等形式,帮助辅导员树立强大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引导辅导员队伍自觉通过专业化发展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 (二)建立客观公正的辅导员考核制度,提升辅导员队伍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同时接受学工部和分院(系)的双重领导,这也决定了辅导员的考核工作必须有多个主体参与其中,包括学工部门、分院(系)、人事处等考核主体。在考核方法上,应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平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制定具体的考核制度和先进辅导员考核标准时,要突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地位,也要明确给出不合格辅导员的考核标准,明确专业化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处罚后果,同时要基于考核体系配套制定科学的辅导员激励措施,坚持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奖赏与惩罚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基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实际,设计出辅导员在意、关心、重视的激励体系,切实做到奖有吸引力、罚有威慑力,更要做到奖励、处罚双及时。
(三)为辅导员提供必要的专业化发展的资源保障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辅导员职责并未做出明确界定,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务都被认为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辅导员因而被形象地称为“保姆”。辅导员在工作中由于职责定位模糊,导致自身工作角色迷失,绝大多数辅导员疲于应付各种“保姆”类事务,辅导员用于专业发展的学习时间被严重压缩、严重碎片化,如何为辅导员提供较为充裕的专业学习时间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学生管理与服务方面,不仅要明确辅导员职责所在,还要针对主要工作,制定目标要求,提供方法技巧,帮助辅导员提高工作效率,使其有时间将工作重心向思想政治教育回归,达到成功“减负”[2]。只有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辅导员的职责,同时加强辅导员工作方法、技巧的培训,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效率,从而保证辅导员获得较为充裕的学习时间。另外,辅导员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各种培训交流机会、学习平台、图文资料等资源的保障,学工部、分院(系)作为辅导员队伍的主要管理部门,应该创造条件为辅导员队伍配备便利、实用的基本资源,更好地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柳云.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浅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63-64.
[2]张京波.论建立和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33.
作者简介:沈华梅(1987-),男,汉族,江西都昌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2014年青年项目“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动力的实证研究——以绍兴市为例”(项目编号:KY201407)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辅导员;发展动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为加强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2004年中央第16文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问题,教育部后续发布的《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更是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指出了明确方向。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还存在着专业化进程缓慢、辅导员职业倦怠和动力不足等问题,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成为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面向绍兴市四所高职院校一线辅导员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80份,有效问卷75份,回收的问卷有效率达到93.75%。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状况为男性辅导员45人、女性辅导员30人,年龄分布状况为20-25岁8人、26-30岁38人、31-35岁28人、36岁及以上1人;学历分布状况为本科及以下32人,硕士及以上43人;专业分布状况为理工类18人、经济管理类13人、人文社科类36人、艺术类8人;职称分布情况为助教44人、讲师31人;辅导员工龄分布情况为从事1-2年21人、从事3-5年22人、从事6-10年32人。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动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现状的分析
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是指辅导员群体在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过程中,对自身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和职业社会价值的内在看法。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实现工作目标和价值的心理基础。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从事辅导员工作能否实现自我价值?”这一问题,32%的辅导员回答为“是”、49%的辅导员回答为“否”、还有17%的辅导员表示“不确定”;在“是否会将辅导员工作当做自己的人生事业?”这一问题的回答上,31%的辅导员回答为“否”、42%的辅导员回答为“是”,还有27%的辅导员回答为“不确定”。从调查显示的数据来看,辅导员群体对自身工作的价值并不是充分认可,他们对从事的职业本身缺乏“干事业”的态度,当前辅导员群体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职业认同危机。
(二)辅导员职业目标规划现状的分析
辅导员职业生涯目标是指辅导员在选定的职业领域内未来时点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职业目标的确定对辅导员职业生涯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内部激励和外在导向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在“你是否有清晰的职业目标规划?”这一问题的回答中,31%的辅导员表示“没有”、30%的辅导员表示“有”、还有多达39%的辅导员表示“不确定”;在“你所在的学校是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一问题的回答中,41%的辅导员表示“没有”、23%的辅导员表示“有”、36%的辅导员表示“不确定”。以上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大多数辅导员存在着职业目标缺失或是职业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三)辅导员专业发展意识现状的分析
辅导员专业发展意识是辅导员对自身专业发展理念与行为的调控、规划的意愿自觉,它是辅导员保持持续的专业学习、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源。在“你是否认为专业发展对辅导员工作水平的提升很有帮助?”这一问题的回答中,23%的辅导员认为“很有帮助”、40%的辅导员认为“帮助不大”、37%的辅导员认为“帮助很小”;在“你是否认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这一问题的回答中,28%的辅导员认为“很有帮助”、42%的辅导员认为“帮助不大”、30%的辅导员认为“帮助很小”。从以上数据中不难发现,“专业发展”在高职院校辅导员中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的问题较为突出。
(四)学校辅导员队伍管理水平现状的分析
调查数据现显示,在“你所在学校的辅导员队伍中是否形成浓厚的专业发展氛围?”这一问题的回答上,25%的辅导员认为“存在”、41%的辅导员认为“没有”、34%的辅导员认为“不清楚”;在“你所在学校对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考核是否与辅导员专业发展水平挂钩?”这一问题的回答中,30%的辅导员认为“有所体现”、43%的辅导员认为“关系不大”、27%的辅导员认为“关系紧密”。从调查数据显示来看,高职院校负责辅导员队伍管理的相关部门在业绩考核与日常管理中还需要更多地引导辅导员自觉朝着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努力。
(五)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外部资源保障现状的分析
调查数据现显示,在“你工作之余是否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安排辅导员工作的专题学习?”这一问题上,53%的辅导员回答“根本没有”、32%的辅导员认为“极少有时间”、15%的辅导员认为“有部分时间”;在“你所在学校能否为辅导员提供较多的培训机会和学习资源?”这一问题的回答上,46%的辅导员认为“非常少”、34%的辅导员认为“一般”、20%的辅导员认为“较多”。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无论是辅导员的学习时间,亦或是工作培训机会、学习资料、学习平台等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资源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动力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辅导员专业发展过程中内部动力的激发
在辅导员专业发展过程中,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和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发挥着持续的内部激励作用。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出台统一的辅导员职业标准,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家可加快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明确辅导员的职业资质、职业意义、职业要求和职业道德,确定职业准入机制,以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赢得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广泛认可[1]。还可以通过各级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优秀辅导员典型事迹宣传、老辅导员专家讲座、辅导员工作成果展示等形式,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其次,要积极引导辅导员科学规划职业目标。辅导员职业目标的规划应纳入职业培训体系,在辅导员入职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组织新辅导员参加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引导辅导员个体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做好短期、中期、远期职业目标规划,以目标管理的方式激发辅导员内在专业化发展动力。最后,要进一步强化辅导员内部专业化发展意识。在提升辅导员队伍职业认同感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设计与辅导员专业发展相挂钩的考核指标体系,引导辅导员关注、关心自身专业化发展。同时,要通过辅导员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职业发展专题研讨、职业成就专题交流等形式,帮助辅导员树立强大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引导辅导员队伍自觉通过专业化发展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 (二)建立客观公正的辅导员考核制度,提升辅导员队伍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同时接受学工部和分院(系)的双重领导,这也决定了辅导员的考核工作必须有多个主体参与其中,包括学工部门、分院(系)、人事处等考核主体。在考核方法上,应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平时与年终考核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制定具体的考核制度和先进辅导员考核标准时,要突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地位,也要明确给出不合格辅导员的考核标准,明确专业化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处罚后果,同时要基于考核体系配套制定科学的辅导员激励措施,坚持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奖赏与惩罚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基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实际,设计出辅导员在意、关心、重视的激励体系,切实做到奖有吸引力、罚有威慑力,更要做到奖励、处罚双及时。
(三)为辅导员提供必要的专业化发展的资源保障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辅导员职责并未做出明确界定,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务都被认为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辅导员因而被形象地称为“保姆”。辅导员在工作中由于职责定位模糊,导致自身工作角色迷失,绝大多数辅导员疲于应付各种“保姆”类事务,辅导员用于专业发展的学习时间被严重压缩、严重碎片化,如何为辅导员提供较为充裕的专业学习时间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学生管理与服务方面,不仅要明确辅导员职责所在,还要针对主要工作,制定目标要求,提供方法技巧,帮助辅导员提高工作效率,使其有时间将工作重心向思想政治教育回归,达到成功“减负”[2]。只有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辅导员的职责,同时加强辅导员工作方法、技巧的培训,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效率,从而保证辅导员获得较为充裕的学习时间。另外,辅导员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各种培训交流机会、学习平台、图文资料等资源的保障,学工部、分院(系)作为辅导员队伍的主要管理部门,应该创造条件为辅导员队伍配备便利、实用的基本资源,更好地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柳云.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浅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63-64.
[2]张京波.论建立和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33.
作者简介:沈华梅(1987-),男,汉族,江西都昌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2014年青年项目“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动力的实证研究——以绍兴市为例”(项目编号:KY2014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