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renyao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孟社长,祝贺贵社出版的《中国海军三部曲》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我们了解到学苑出版社是以“弘扬和保护中国文化传统”为主旨的出版社,选题也主要是以民俗、民间文化、文物考古、收藏、中华戏曲、传统中医为侧重。怎么会做起海军的选题呢?
  孟白:谢谢。这套书获得了2009年的“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这个奖是比较难的,因为这个奖主要是奖给文艺类图书的,而我们之前很少出这方面的书。正如你所说,我们出版社近些年一直是出中国文化遗产方面的书,现在突然出了一套《中国海军三部曲》,确实显得有些突兀。但其实还真不是,我很早就有这样一个想法了。
  这事得从头说起。1982年,我到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海洋学卷的工作,包括文字和图片的内容。我带着一位摄影的同事,沿着中国的海边跑了一遍。那时候还不像现在这么开放,很多地方都没有对普通民众敞开,只有少量驻军,也只有军舰能去,因此我就逐渐地和海军方面熟悉起来。通过这样一番考察,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研究,我有了这样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咱们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大陆国家,历来对海洋重视不够,到近代以来,好不容易想重视了,却限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和政治军事局面,一直没有办法。而到了解放后的头三十年,因为原来传统大陆观念的影响,中央依旧有重视大陆、忽略海洋的倾向。所以我们的海洋方面,包括海洋科技、海洋教育和海军建设,都比较薄弱。我因为和海洋学界很熟,加上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我对海军一直很关心,而我认为我尽管只是一个平头百姓,但是对这方面却是匹夫有责。从1982年到现在是28年,我感到,我28年的海洋情结在这套书上得到一个满足。出完这套书我感到非常幸福,所以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来表达一下我压在心里这么多年的想法。
  问:您通过策划这个选题最想向读者传达的信息是什么,或者说读者可以得到的最大思考是什么?
  孟白:我们做这个选题是有这样一个考虑的:我们现在的相关图书中对清末海军写得还比较多,但关于新中国人民海军的书就较少了,而有关民国海军的则基本是空白。所以我想通过这样一部《三部曲》把这三个历史时段串起来,从而把整个中国海军百年发展的艰辛历程都展现出来。
  因为过去一直对海军不重视,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军界对海军的发展也有不同意见,投入的力度也一直不是很大。直到2009年4月份的海军节,才搞了历史上第一次全是我们自己军舰的大规模的海军阅兵,这表明中央开始非常重视海军了。其实海军对现在的中国非常重要,因为我国相当部分的原材料都是依靠海洋运输的。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的话,我们就像一个很有钱的富商,运一大车金子在路上走,却连个保镖都没有。如果有人抢劫的话,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需要海上的安全,需要有护航能力的海军。
  然而海军的提高是非常非常慢的,基本上10年是一代。也就是说,从今天做好所有计划,到最后实施完成,至少10年。因为它包括的东西太多。从科技上讲,海军是一个高度浓缩的高科技结晶。而从部队建设上来说,还需要军队的建设和培训,而军队至少要有两三个梯队,才能保证有效战争的进行。所以从实际上来说,现在开始抓海军,是有些晚了。但是,毕竟开始了,这就很好。
  我们出这套书,就是想让读者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中国近代由于海洋科技不行,海军的实力不行,所以才一直吃亏。而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都上去了,就应当发展海军。我们不是好战、不是要称霸,而是要保护自己的利益。我希望通过这套书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海洋、关注海军建设,让大家有这样一个意识:中国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来保证我们衣食无忧。而且这套书的定位是青少年就能看懂并喜欢,我希望能从青少年中就普及这种重视海军的意识。
  另外,我在这里还想借这个机会谈一点,就是军事上的科技研究是和别的不同的,它很可能研制出来后只出样品,而不进行批量生产,甚至有些连样品都不生产。因为它的下一代、下下代还在不断地更新,而这一代可能只是个基础。所以军事科技的研究有极大的残酷性,也就需要研究者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他们很可能做了一辈子却没有成果。然而普通人对此并不了解。我希望我们的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能对军事科技的复杂性和奉献性有所认识,进而愿意献身于此。
  问:您能谈谈这套书的编辑过程,以及在这套书的编辑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您最大的收获分别是什么吗?
  孟白:《中国海军三部曲》这套书的作者有两个,一个是黄传会,他是著名的报告文学家;另一个是张帆,就是舟欲行,他是搞海军史研究的。他们两人都在海军创作室,关系很好,他们的合作也很好。3年多前张帆来找我,说他们有这么一套书接近完成,但当时没有资金的支持,问我能不能给他出版。我说没问题,我们出版社免费给他出。他后来跟我说,原来打算用一个小时来说服我,结果1分钟就搞定了。其实我们和他早在做《中国近代海战场》那套丛书的时候就有很愉快的合作了。所以他一找到我,我就同意了。
  做《中国海军三部曲》这套书最大的困难就是有些重大历史问题不太好把握。毕竟我们之前很少做历史纪实文学,对度的控制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在这个方面确实花费了很大精力。
  至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一直以来非常喜欢做、非常希望做的事情,做成了,并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问:这套书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展示了中国海军百余年的发展史,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一段艰辛而又令人震撼的历史。您对其中的哪个阶段情有独钟?您又对里面的哪些人物最感兴趣?
  孟白:我想最令我感动的是民国海军那段历史。我们现在对民国人物的评价可能不一,但当时国民政府的很多人,他们其实都说自己是革命者,从内心深处还是想让中国好的,但是因为方法或者认识的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徒呼奈何。这尤其表现在海军的建设方面。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海军经常易帜,变成了给人家看家护院的保镖。以及为自己牟利的资本。然而,到日本进攻中国的时候,尽管我们的海军水平很差,甚至很多军舰已经残破不堪,但是他们却非常英勇。原来很腐败的军队,到了抗战的时候也是做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毕竟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大家还是人同此心的。但无奈我们确实技不如人,几仗下来就不行了。但是他们仍旧搏命似地去和敌人战斗,十分悲壮。
  我举个例子,民国时候有一位海军将领,到英国去学习并实习了海军好些年,他回国后应当是担任一艘军舰的指挥任务。但当时我们的军舰已经打光了,他就只好组织一支敢死队,用小木船去炸敌舰。按说他至少是可以指挥一条中型舰艇的,但无舰可用,只好以身殉国,太悲壮了。而我对这样悲剧性人物比较感兴趣。对抗战时期的那些失败的英雄,最终没有达成什么伟大成就的英雄,我表示由衷的敬佩。   问:我注意到。您在之前的《海战场》和这套《三部曲》中,都比较关注近代以来中国的海军,您对古代的海军,或者说水军,持怎样的看法呢?
  孟白:中国文化的传统因为地理的原因,不需要往海外扩张,所以从来就没有正式的海军。我们看世界历史,历来的海外开拓比较好的,都是自己资源比较少的,比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日本。所以中国古代的海军实在没什么可讲的。其实我们当初也想做一本的,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而所谓的水军是活动于内陆的河湖港汉中,与海军不同。如果非要讲海军不可的话,我想除了郑成功收复台湾那次外,其余的数次海军的出动大都是侵略战争(比如元朝),而且也都很不成功、很不光彩。
  问:我们知道,中国海军现在已经能到海外执行任务,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您对中国海军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展望?
  孟白:中国海军到索马里护航,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开始知道应该利用一切机会让我们的海军出去;另一方面,中国原来的海军出去都是友谊性质的互访,而这次则是历史中第一次以作战为目的的出航。
  我对中国海军未来的展望是:中国能够拥有一支强大的、护航的、有震慑力量的海军;它能够有效地保护我国的领海和200海里的经济区,阻拦非法盗取我国资源的敌对力量;并能够到全世界各地保护海外中国人和华侨的生命安全和利益。当然最终要实现这个目标很困难,需要经济的、科技的、教育的,甚至是外交的努力。
  问:在《中国海军三部曲》后,您对这一方向的选题还有什么进一步的未来构思么?
  孟白:其实,我觉得国家现在对海军的宣传还是不太够。我做了一个对比,2009年11月空军节的宣传力度之大,是半年前的海军节完全比不上的。当然这跟海军不太容易展示也有关系,但是也确实能反映出一定的问题。所以我很希望通过我们的点滴工作,能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军事力量的强大,有所贡献。翻看中国的历史,近代以来充满了屈辱,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军事实力不强。而且中国历史上在很多即使经济实力很强的时候,也对军事力量重视不够,比如宋朝、明朝,结果造成遭受异族的欺侮,甚至最终被打败。这里面的教训很明显,就是只要军事弱,就会被别人欺负。所以我们需要有军事实力,这样别人才不敢欺负我们。而且中国的强大,并不是要去打别人,不是好战,只是处于自卫。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想我们以后还是会继续做这方面的书籍。
  而且随着改制后,条框严格的出版范围会越来越淡化,加上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海军,所以我想面对青少年,进一步做些工作。比如利用这套《中国海军三部曲》做一些故事性更强的,或者绘本的书。争取能让这类图书在我们出版社中成为一个很有特色的支流,能让青少年和其他普通民众,通过这些书,对我们的国防产生正面的关注。
其他文献
“五四运动”是一个含义复杂而又多面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关涉多个领域历时多年的事件总汇,人们逐渐把它当作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经历的一次复杂的文化转折,“五月四日”被浓缩成“五四”,不再是某一个太阳从升起到隐没的时间段,而成为标记这一系列复杂概念和历史记忆的结晶点。但我关心的是微观的“五四”,也就是1919年5月4日这一天在北京发生的以北京大学为首的13所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游行示威活动中的具体细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本教材更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是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另一条线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双基”、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由此可见,着眼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构建“语用型”课堂已经成为优化生本教学
由于汤一介先生的关系,我和乐黛云先生的交往也有几十年了。乐先生总是那样热忱、安详、温暖,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对汤先生也是体贴、呵护,无微不至。他们相濡以沫,鹣鲽情深。  50年代,对于乐先生之不幸遭遇,我略有所闻,但时过境迁,没有放在心上。这次在《四院沙滩未名湖》一书中看到她的自述和照片,像她那样才华横溢、光照动人,身怀一颗天真无邪、奋力报国的真心,却在瞬息之间遭“宁肯错杀,不使漏网”之“深挖细找,
在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中,我们的故事叙述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西方文化体系与话语逻辑的陷阱中。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难逃此弊。该影片讲述的是一场虚妄的救赎,而虚妄的根本原因在于:影片通过西方人的手造的那艘由基督文化构成的“诺亚方舟”,并不属于中国人。中国人如何自救,唯一的途径是重寻和重建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影片反映了中国文化精神在当代电影中的严重缺失。对中国文化精神缺乏感应,或许是当
马克吐温曾经写道:“犹太人只占全球人口的1‰。按理说,他们应当默默无闻才对。但是,他们却名扬天下,广为人知。犹太人是成功的商人,他们是百老汇最大的股东。德国有85%的利润丰厚的大企业都掌控在犹太人手中。犹太人拥有巨大的财富。”事实上,犹太人当时在全球人口中的比例还不足千分之一。马克吐温可能过高地估计了犹太人的人口,但是他却准确地指出:犹太人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就。  在21世纪的美国,犹太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十多年不删,整整教育了一代人。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直把它编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而教育部审定的现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却对它作了不同的处理,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这一大相径庭的安排,初看让老师们有点懵,细细一想,却也是别具匠心,非常值得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研究,下面试析之,仅供参考。   一、单元主题的比较分析   人教版八
1987年夏天,我从南京回北方度假时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线:乘火车去上海,转乘海轮去青岛。老友刘晓军专程从济南赶来和我同游崂山,然后前往青岛附近的胶州市(刚刚升格的胶县);与时在胶州第一农技中专的朱鲁子相会。老朱以海蛎子和啤酒款待我们。新鲜的海蛎子,肉鲜、汤鲜,是我当年罕遇的美味。山东的好啤酒差不多遍地都是。以我个人之见,崂山啤酒比著名的青岛啤酒还要好。出自一些小城市的光州啤酒、莱州啤酒等,也都不是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境界之二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国外看中国。他们看到的中国,确切地说是中国形象,这形象有欧洲人眼中的,美国人眼中的,俄罗斯人的,日本的等等,戴的是什么颜色的眼镜看到的就是什么颜色的中国。这些形象无所谓对错,美丑,偏全,但可以有正面与负面之分。简言之,没有绝对客观中立的中国形象,只有什么样的中国形象、怎样产生的中国形象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
河南农民赵作海蒙冤身陷囹圄11年,由于原来的“被害人”偶然“复活”,才使冤情得以大白于天下。据报道,赵作海出狱后,有“法院带来的记者”问他“要感谢谁”,他说感谢法院,感谢党。记者再问还要感谢谁,赵作海一时僵住了。众人散去后,他坐立不安,反复躺下又起身,最后喃喃自语:“为什么要感谢?我不感谢。”  对于记者追问赵作海“要感谢谁”,以及赵本人被动地表达“感谢”,有人评论说,赵作海被那个记者“诓”出了一
优雅的名字,简洁精辟的短语,容易流传,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在传播活动中为了达到目标传播效果,要将词语与词语组合得尽可能响亮,尽可能与社会流行趋势一致,而在其他方面,比如是否合乎逻辑倒不是很重要。  可以先参照一些专业领域的典型案例:比如建筑领域,在现代主义四位大师中,密斯将自己关于建筑的见解和思想缩略为一句话: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柯布西埃关于建筑的重要意见是:“建筑是居住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