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儿童进行经典美术文化熏陶,要有的放矢,确保行之有效。从了解学生内在需要提掘课程资源,拓宽欣赏角度,熏陶经典文化,理论联系实践,探索教学策略,使之可操作,可复制的模式。
【关键词】经典美术文化熏陶策略探索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多的关注美术学科的人文性是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明确了学美术不是为了培养"大画家",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体素质。新课程美术课标开始重视美术文化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力,关注儿童的参与度和兴趣度,更注重审美素养的培养。
那么如何对儿童进行经典美术文化的熏陶呢?
一、了解学生实际,挖掘课程资源
儿童美术欣赏课与一般的鉴赏是有明显区别的。儿童偏重于从感性层面来认识艺术作品,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加以欣赏和赞美。而对作品的背景知识、艺术基本要素局限于在教师的点拨下有所关注。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
二、欣赏内容 "童化",拓宽欣赏角度
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缘故,我们为儿童选择经典美术作品必须遵循高度艺术性与儿童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原则上要用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同时,又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使之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根据儿童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预设课程以中国画、西洋画、民间艺术、雕塑与建筑四个领域为主,选择接近儿童日常生活的题材,用名人名作向儿童作系列介绍。其中,中国画以现代名家作品为主,作品的内容则以动物、风景、儿童生活题材为中心,使之与儿童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有的名家喜欢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这恰恰与儿童经验相吻合,齐白石画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等均深受儿童的喜爱。西洋画以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派作品为主,以其新鲜与多变的特点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如梵高的《星空》、马蒂斯的《舞蹈》、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符合儿童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所接受。民间艺术作品因其原发性、恒常的主题、鲜明的色彩极易为儿童所接受;同时,儿童艺术与民间艺术在对生命的自然追求和艺术表达的纯朴稚拙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适宜于儿童欣赏。至于手工艺术品,由于它具有立体性、可操作性,很适合儿童欣赏。
由于经典美术文化的熏陶需要有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并使儿童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因而欣赏材料的选择还要遵循渐进性和程序性原则,要由近及远、由简至繁,系统安排欣赏的内容和主题,使之与儿童生活方式密切联系。
三、改变课堂模式,熏陶经典文化
1、"专题欣赏课"
专题欣赏课堂教学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儿童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在对儿童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时,实验教师要根据各学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儿童感兴趣的,易于理解的美术作品进行教学。
2、"随堂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有些课已经安排了经典美术作品的,教师应充分挖掘作品的艺术内涵,或拓展进行相关美术作品欣赏,从而有效指导绘画和工艺的创作。例如,在教"做泥人"一课时,就可以让儿童欣赏中国古代人物雕塑作品,同时感悟到美术文化的多元,以及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理论实践并重,探索教学策略
1、创设浓郁的艺术氛围
良好的美术欣赏环境非常重要,它能使儿童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儿童对美的向往。例如欣赏齐白石的鱼虫画时,可以让孩子观看、体味活虾、活蟹在水里移动时的情趣。欣赏蔬果画,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儿童选择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蔬果实物摆放、布局,以体会白石老人构图之美妙。
2、注重儿童的自主体验
我们知道儿童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儿童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儿童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儿童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儿童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儿童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儿童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儿童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儿童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儿童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儿童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儿童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儿童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3、引导儿童积极地动手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儿童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儿童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不妨让儿童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儿童理解作品。虽然中国画的技法很难,但仍应将欣赏与创作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欣赏傅抱石的山水画后,我们可以把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皱、擦、染、勾等教给孩子。至于怎样选择内容、组织画面则由孩子自己决定,以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给予适当的帮助,使其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画中国画的兴趣。
4、循序渐进、分层教学
①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儿童用直接的感知觉与美感意识接触作品,避免把教师的期望灌输给学生。
②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欣赏作品时,要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以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③表现的层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如作者是如何安排和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在与儿童的交流中,教师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对所知觉的作品结构作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④创造的层次:教师和儿童共同挖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并鼓励幼儿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让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感受大量的多元的经典的美术作品,这包含古今中外各种风格、流派的绘画雕塑建筑以及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在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的同时,让儿童在经典的文化的感染熏陶下,使他们心灵跟着成长,这是真正有意义的成长。事实已经也有很多的证明经典教育对儿童的智慧道德修养意志的养成会有很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段七丁.中国山水画技法.西南师范文学出版社 ,1996年
[2] 夏晓春.论中国近意境审美动态、装饰.2004(3)
[3] 于秉正."水彩画语言的诗性化"水彩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关键词】经典美术文化熏陶策略探索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多的关注美术学科的人文性是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明确了学美术不是为了培养"大画家",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体素质。新课程美术课标开始重视美术文化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力,关注儿童的参与度和兴趣度,更注重审美素养的培养。
那么如何对儿童进行经典美术文化的熏陶呢?
一、了解学生实际,挖掘课程资源
儿童美术欣赏课与一般的鉴赏是有明显区别的。儿童偏重于从感性层面来认识艺术作品,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加以欣赏和赞美。而对作品的背景知识、艺术基本要素局限于在教师的点拨下有所关注。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
二、欣赏内容 "童化",拓宽欣赏角度
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缘故,我们为儿童选择经典美术作品必须遵循高度艺术性与儿童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原则上要用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同时,又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使之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根据儿童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预设课程以中国画、西洋画、民间艺术、雕塑与建筑四个领域为主,选择接近儿童日常生活的题材,用名人名作向儿童作系列介绍。其中,中国画以现代名家作品为主,作品的内容则以动物、风景、儿童生活题材为中心,使之与儿童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有的名家喜欢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这恰恰与儿童经验相吻合,齐白石画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等均深受儿童的喜爱。西洋画以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派作品为主,以其新鲜与多变的特点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如梵高的《星空》、马蒂斯的《舞蹈》、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符合儿童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所接受。民间艺术作品因其原发性、恒常的主题、鲜明的色彩极易为儿童所接受;同时,儿童艺术与民间艺术在对生命的自然追求和艺术表达的纯朴稚拙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适宜于儿童欣赏。至于手工艺术品,由于它具有立体性、可操作性,很适合儿童欣赏。
由于经典美术文化的熏陶需要有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并使儿童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因而欣赏材料的选择还要遵循渐进性和程序性原则,要由近及远、由简至繁,系统安排欣赏的内容和主题,使之与儿童生活方式密切联系。
三、改变课堂模式,熏陶经典文化
1、"专题欣赏课"
专题欣赏课堂教学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儿童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在对儿童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时,实验教师要根据各学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儿童感兴趣的,易于理解的美术作品进行教学。
2、"随堂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有些课已经安排了经典美术作品的,教师应充分挖掘作品的艺术内涵,或拓展进行相关美术作品欣赏,从而有效指导绘画和工艺的创作。例如,在教"做泥人"一课时,就可以让儿童欣赏中国古代人物雕塑作品,同时感悟到美术文化的多元,以及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四、理论实践并重,探索教学策略
1、创设浓郁的艺术氛围
良好的美术欣赏环境非常重要,它能使儿童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儿童对美的向往。例如欣赏齐白石的鱼虫画时,可以让孩子观看、体味活虾、活蟹在水里移动时的情趣。欣赏蔬果画,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儿童选择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蔬果实物摆放、布局,以体会白石老人构图之美妙。
2、注重儿童的自主体验
我们知道儿童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儿童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儿童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儿童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儿童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儿童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儿童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儿童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儿童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儿童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儿童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儿童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儿童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3、引导儿童积极地动手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儿童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儿童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不妨让儿童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儿童理解作品。虽然中国画的技法很难,但仍应将欣赏与创作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欣赏傅抱石的山水画后,我们可以把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皱、擦、染、勾等教给孩子。至于怎样选择内容、组织画面则由孩子自己决定,以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给予适当的帮助,使其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画中国画的兴趣。
4、循序渐进、分层教学
①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儿童用直接的感知觉与美感意识接触作品,避免把教师的期望灌输给学生。
②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欣赏作品时,要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以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③表现的层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如作者是如何安排和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在与儿童的交流中,教师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对所知觉的作品结构作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④创造的层次:教师和儿童共同挖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并鼓励幼儿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让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感受大量的多元的经典的美术作品,这包含古今中外各种风格、流派的绘画雕塑建筑以及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在他们的眼睛明亮起来的同时,让儿童在经典的文化的感染熏陶下,使他们心灵跟着成长,这是真正有意义的成长。事实已经也有很多的证明经典教育对儿童的智慧道德修养意志的养成会有很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段七丁.中国山水画技法.西南师范文学出版社 ,1996年
[2] 夏晓春.论中国近意境审美动态、装饰.2004(3)
[3] 于秉正."水彩画语言的诗性化"水彩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