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寻常痤疮常在皮脂腺毛囊口出现开放性或闭塞性粉刺,这种粉刺主要是由角化细胞及少量类脂质所构成。此外,还可找到细菌,如痤疮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酿母菌。有人叙述痤疮杆菌的酶能使皮脂腺类脂质分解,并使脂肪酸释放而引起炎症。在治疗措施上,为了有效地阻止寻常痤疮的炎症发生,首先应除去粉刺。维生素甲酸在这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对粉刺可作为剥脱的作用而使角质层变薄,且能使粉刺溶解易被挤出或用手除去。治疗对象: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常痤疮常在皮脂腺毛囊口出现开放性或闭塞性粉刺,这种粉刺主要是由角化细胞及少量类脂质所构成。此外,还可找到细菌,如痤疮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酿母菌。有人叙述痤疮杆菌的酶能使皮脂腺类脂质分解,并使脂肪酸释放而引起炎症。在治疗措施上,为了有效地阻止寻常痤疮的炎症发生,首先应除去粉刺。维生素甲酸在这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对粉刺可作为剥脱的作用而使角质层变薄,且能使粉刺溶解易被挤出或用手除去。治疗对象:本文搜集从1974年9月至1975年2月寻常痤疮80例,病期2~10年,年龄19~25岁。
其他文献
1968年Macauley以淋巴瘤样丘疹病名称描述了一种丘疹性、多形性和复发性皮病。皮损可自行消退,然其组织象酷似血液病性皮病(Hematodermie)。
痒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偶尔伴有系统性损害如淋巴组织增生或代谢性疾病。该病往往合并异位性皮炎。过去多选择皮质类固醇外用或皮损内治疗,耐药者代以光化学疗法。该文作者以外用维生素D3治疗痒疹患者11例。
作者于5年内所见之25例眼、口、生殖器三联症中,发现7例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占28%),男2例,女5例,发病年龄19~48岁(平均29岁)。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平均在眼、口、生殖器三联症确诊后1.3年,仅1例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在疾病的开始。作者指出现在已经认识到眼、口、生殖器三联症是一种广泛的全身性疾病,超过了原来的口、眼、生殖器三联症状。
作者对84例(女性63例、男性21例)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病人进行了研究和观察,时间长达15年。这些病人的年龄为21~74岁。除3例以外,其他所有病人均有肢端动脉痉挛现象。结果发现,主要系统侵犯的发生率为食道(73%)、心脏(49%)、肺(46%)和肾(41%)。在能够准确估计从肢端动脉痉挛现象发生到出现皮肤改变的间隔时间的病人中,男性病人(17例)于肢端动脉痉挛现
癌前期状态因受各种致癌因子的影响而出现,对此类因子的认识无论对预防及正确地治疗癌病变均有必要。本文就物理性致癌因子、化学性致癌因子、慢性炎症、乳头瘤病毒及皮肤免疫机理和皮肤癌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本文报告一例69岁妇女,经鉴定为热带鼠螨[Ornithonyssus bacoti(Hirst)]叮咬所引起的皮炎患者,表现为散在性丘疹,直径1~2毫米,围绕有2毫米红晕。皮疹分布于胸、肩及臂部,以与胸罩棚接触处的皮肤,皮疹表现为最多。具有剧烈的瘙痒。经一般抗痒处理,不能制止新疹发生。
资料中有关维生索甲酸的报道,除对寻常性痤疮的疗效是一致的以外,对其他皮肤病的疗效则意见分歧。作者选择曾用其他各种药物而疗效不大或疗效不能令人满意的一些疾病,用维生素甲酸外用治疗。方法为用0.05%霜剂、0.1%霜剂及0.025%凝胶每天外涂2~3次,如皮肤症状明显好转,可酌减次数至每隔2~3天1次,甚或每周1次。掌?角化瘤则需每天1次。
作者检查了45例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IgG、IgA、IgM。病期大都自6个月到4~5年。浅部血管炎(24例)主要是变应性小动脉炎,皮损主要位于小腿,有时也可累及手,多形性,有红斑、出血性损害、结节、天疱疮样皮损,愈后留有瘢痕。深部血管炎(21例)主要为慢性结节性红斑。检查结果可见治疗前IgG、IgA含量增高而IgM则降低。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大部分与病情的严重度相符。治疗后趋向正常化。
“手、足、病”是由Robinson于1957年首先描述并予命名。当时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地区流行着一种有皮肤发疹伴有咽部损害的热性病,Robinson在71%的病例中分离得Coxsackie A16病毒,从而确立了此病。此后,各国均有关于本病的报道,但为数不多。本文作者报道了自己所见的两例,并对本病作了较系统的复习。临床表现: “手、足、病”是一种季节性、流行性、发疹性热病,主要侵犯幼儿(半数患者在5
对157例>18岁,并经临床和微生物学确诊为念珠菌性龟头炎的门诊患者行开放、平行的多中心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二组,一组81例口服单剂氟康唑150mg,另一组76例外用1%克霉唑软膏,每日二次共治疗7天。治疗前两组病情严重程度计分平均分别为3.9和4.1,无明显差异,性伴患阴道炎者均为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