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的中学音乐教育大背景下,音乐作为非考试科目,教学面临许多尴尬,而西部农村中学学生薄弱的音乐基础更加大了教学的困难。钢琴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学科,同样面临诸多问题,怎样针对现状,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把西部农村中学的钢琴教育开展好,本文尝试从多个角度来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关键词】钢琴;教学;兴趣;形象;基础;手形 ;
作品选择非常欣喜地看到在新课改后,中学的音乐教育模块化得到了加强,教学内容丰富而系统。在此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西部农村地区钢琴老师的我,面对的是从未受过钢琴教育的学生;未系统而正规开展的音乐教育;音乐课堂大量被其他科目霸占,学生没有基础,一切要从零开始的现状。在此情况下,钢琴教学如何开展呢?在此,我想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中學钢琴教学中,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音乐学科是未列入高考内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农村地区钢琴教学基础为零的情况下,首先第一课不可避免要以启蒙开头,这些启蒙内容既重要但又会比较单一而枯燥。教学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打好扎实的基础,又要避免枯燥乏味。因此,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才能逐渐形成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学生的转变自然会带动系统内对钢琴学科态度的转变。作为老师,首先就是要做到教学思维方式、教学语言、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趣味化。比如在识谱的教学中,音符、力度、速度的认知,我们不要呆板地直表其意,而要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中的形象入手。例如:渐强所表现的力度变化我让学生想像是一辆摩托车从远处渐渐开到身边,摩托车此时声音变化的效果就是渐强。那么这种声音如果以很弱突然变强行不行?很显然这样一来,摩托车就变成火箭弹了。学生听到这里,都会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却轻松理解了渐强的要点,那就是细腻的层次性,重点在一个"渐"字。而音符的介绍我也不会机械地介绍音符的结构,而是对不同音符赋予它一个生动的形象。比如音符就是一个人,四分音符是黑色人种(符头是实心的黑点),二分音符是白色人种(符头是空心的),八分音符是黑人女孩,因为她有一条马尾辫(符尾),这样去介绍,音符就好像有了生命,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接受而且记忆深刻。对于具体的钢琴作品,音乐内容抽象到具像的转变,不仅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也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和传神处理的捷径。对于抽象的乐句、乐段所传达的内涵,老师要用自己的理解用一定的意境、场景形象与之对应,让学生在演奏音乐时,头脑中有画面感。这样学生指尖下的音乐才会有灵性,而这种充满灵性,充满情感的演奏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钢琴演奏的鲜活,最大程度地弱化了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机械和枯燥。我觉得这些教学方式的转变对于现在的中学钢琴教育尤为重要。
二、几点技术技巧的教学体会
在钢琴教学中,手型毫无疑问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许多老师都强调指关节要怎样,手背要怎样,手腕要怎样,最后学生的手型表面看起来很合乎要求。可从内在状态来看,很多学生难免是一种硬和僵,尤其是在手指运动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以为是过分去分解了手型的每一个细节,而忽视了整体的协调状态。手型的规范其实是从人的生理角度出发而形成的一种最轻松而自然的状态,并非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拼接而成。所以在手型的规范上我主张要从宏观角度从整体协调性入手,少分解为宜。那么最好的演奏手型是怎样的呢,当我们在最轻松的状态下站立,双手自然下垂,我们的手会有一个自然弯曲的弧度。此时的手型就是我们演奏时的手型。我们保持这种状态把手放到琴键上就好了,而不要过度地去把某个位置过份强调,这样本来放松有弹性的状态反而变得僵化了,适得其反。而对于力量的运用来说,对于初学的同学,许多老师强调掉手与指尖的支撑。但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掉臂的过程中,由于初学者的手指力量弱,手指软,控制力差,当手臂抬高后,容易产生不稳定,继而出现手指前端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力量而塌陷。声音自然也虚弱,而虚的声音会进一步错误强化学生使蛮劲,从而出现拍皮球式的触键。此时的力量僵而重,声音自然也不通,杂而散。我以为在触键的力量上强调沉臂比掉手要好。所谓"沉"就是一个手指立好,贴键,然后把手臂重量像水中的石头一样稳稳地送到指尖,站稳然后放松,稍离键,再贴键,如此重复。此时的动作幅度不大,指尖对重量易于承受,从而避免学生用僵而死的力量。这样也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到手臂重量与指尖的关系,不会出现高抬臂所出现的不稳感和失控感,自然也就不会去打或拍琴键了,声音也就结实通透了。
三、作品选择的体会
对于中学生的钢琴教育,是普及性的,不是专业性的,每个人的条件不可能都理想,所以要重视对个体的作品选择,不然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中学钢琴教学的发展是不利的。在这里我谈谈两个方面的小体会:首先,对于学生将要弹的作品,多数老师会选择他能轻松胜任的布置给他。因为老师们觉得能轻松完成,投学生所好,让学生没有负担,这样才会让他们有着对钢琴学习持续的兴趣。其实这种看法也不尽然,因为轻松地完成没有挑战就胜利了,长期这样有什么劲呢?就像一个孩子家里特有钱,家长也放任他随便花,平时花钱不会为难,那么在他心目中钱也就不值得珍惜了,这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是很不利的,我以为要重视跳一跳摘桃子的理论,这个桃子不能伸手一摘就能吃,而要辛苦地跳一跳才能摘到。这样他才有胜利后的成就感,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演奏水平无形中也会有很大提升。所以,给学生布置的曲子要稍稍高于他轻松胜任的能力一点点。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良性的刺激,会更有利于可持续的发展。当然,难度的范围也不能太大,这样学生即使努力也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也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对于手指条件不一样的同学,也要注意因人而异,例如手小者可以多布置小跨度、快跑动的作品,而手大者则要选择能发挥跨度大的优势的同时,又侧重强化手指灵活性的作品。这样学生就能得到充分地最优化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作品类型的选择要重视综合性,特别是在复调作品方面要重视起来。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喜欢,总选择一些带通俗色彩的钢琴曲或是主调音乐,而复调音乐因其枯燥繁难而从不布置,这样是不负责任的。复调的忽视,长此以往,学生在演奏中声部线条是含糊的,思维方式是单向的,含糊而不精致的演奏自己却不能清醒认识,这是很不好的。所以在适当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复调作品的充分加入,这样学生才能有平衡而扎实的基本功。
总之,学生是有个性的个体,中学钢琴教育又处在特定的教育背景下,作为老师的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教学,针对不同个体采取相应措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变被动为主动,才能让我们的中学钢琴教育焕发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钢琴;教学;兴趣;形象;基础;手形 ;
作品选择非常欣喜地看到在新课改后,中学的音乐教育模块化得到了加强,教学内容丰富而系统。在此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西部农村地区钢琴老师的我,面对的是从未受过钢琴教育的学生;未系统而正规开展的音乐教育;音乐课堂大量被其他科目霸占,学生没有基础,一切要从零开始的现状。在此情况下,钢琴教学如何开展呢?在此,我想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中學钢琴教学中,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音乐学科是未列入高考内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农村地区钢琴教学基础为零的情况下,首先第一课不可避免要以启蒙开头,这些启蒙内容既重要但又会比较单一而枯燥。教学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打好扎实的基础,又要避免枯燥乏味。因此,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才能逐渐形成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学生的转变自然会带动系统内对钢琴学科态度的转变。作为老师,首先就是要做到教学思维方式、教学语言、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趣味化。比如在识谱的教学中,音符、力度、速度的认知,我们不要呆板地直表其意,而要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中的形象入手。例如:渐强所表现的力度变化我让学生想像是一辆摩托车从远处渐渐开到身边,摩托车此时声音变化的效果就是渐强。那么这种声音如果以很弱突然变强行不行?很显然这样一来,摩托车就变成火箭弹了。学生听到这里,都会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却轻松理解了渐强的要点,那就是细腻的层次性,重点在一个"渐"字。而音符的介绍我也不会机械地介绍音符的结构,而是对不同音符赋予它一个生动的形象。比如音符就是一个人,四分音符是黑色人种(符头是实心的黑点),二分音符是白色人种(符头是空心的),八分音符是黑人女孩,因为她有一条马尾辫(符尾),这样去介绍,音符就好像有了生命,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接受而且记忆深刻。对于具体的钢琴作品,音乐内容抽象到具像的转变,不仅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也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和传神处理的捷径。对于抽象的乐句、乐段所传达的内涵,老师要用自己的理解用一定的意境、场景形象与之对应,让学生在演奏音乐时,头脑中有画面感。这样学生指尖下的音乐才会有灵性,而这种充满灵性,充满情感的演奏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钢琴演奏的鲜活,最大程度地弱化了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机械和枯燥。我觉得这些教学方式的转变对于现在的中学钢琴教育尤为重要。
二、几点技术技巧的教学体会
在钢琴教学中,手型毫无疑问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许多老师都强调指关节要怎样,手背要怎样,手腕要怎样,最后学生的手型表面看起来很合乎要求。可从内在状态来看,很多学生难免是一种硬和僵,尤其是在手指运动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以为是过分去分解了手型的每一个细节,而忽视了整体的协调状态。手型的规范其实是从人的生理角度出发而形成的一种最轻松而自然的状态,并非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拼接而成。所以在手型的规范上我主张要从宏观角度从整体协调性入手,少分解为宜。那么最好的演奏手型是怎样的呢,当我们在最轻松的状态下站立,双手自然下垂,我们的手会有一个自然弯曲的弧度。此时的手型就是我们演奏时的手型。我们保持这种状态把手放到琴键上就好了,而不要过度地去把某个位置过份强调,这样本来放松有弹性的状态反而变得僵化了,适得其反。而对于力量的运用来说,对于初学的同学,许多老师强调掉手与指尖的支撑。但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掉臂的过程中,由于初学者的手指力量弱,手指软,控制力差,当手臂抬高后,容易产生不稳定,继而出现手指前端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力量而塌陷。声音自然也虚弱,而虚的声音会进一步错误强化学生使蛮劲,从而出现拍皮球式的触键。此时的力量僵而重,声音自然也不通,杂而散。我以为在触键的力量上强调沉臂比掉手要好。所谓"沉"就是一个手指立好,贴键,然后把手臂重量像水中的石头一样稳稳地送到指尖,站稳然后放松,稍离键,再贴键,如此重复。此时的动作幅度不大,指尖对重量易于承受,从而避免学生用僵而死的力量。这样也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到手臂重量与指尖的关系,不会出现高抬臂所出现的不稳感和失控感,自然也就不会去打或拍琴键了,声音也就结实通透了。
三、作品选择的体会
对于中学生的钢琴教育,是普及性的,不是专业性的,每个人的条件不可能都理想,所以要重视对个体的作品选择,不然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中学钢琴教学的发展是不利的。在这里我谈谈两个方面的小体会:首先,对于学生将要弹的作品,多数老师会选择他能轻松胜任的布置给他。因为老师们觉得能轻松完成,投学生所好,让学生没有负担,这样才会让他们有着对钢琴学习持续的兴趣。其实这种看法也不尽然,因为轻松地完成没有挑战就胜利了,长期这样有什么劲呢?就像一个孩子家里特有钱,家长也放任他随便花,平时花钱不会为难,那么在他心目中钱也就不值得珍惜了,这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是很不利的,我以为要重视跳一跳摘桃子的理论,这个桃子不能伸手一摘就能吃,而要辛苦地跳一跳才能摘到。这样他才有胜利后的成就感,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演奏水平无形中也会有很大提升。所以,给学生布置的曲子要稍稍高于他轻松胜任的能力一点点。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良性的刺激,会更有利于可持续的发展。当然,难度的范围也不能太大,这样学生即使努力也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也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对于手指条件不一样的同学,也要注意因人而异,例如手小者可以多布置小跨度、快跑动的作品,而手大者则要选择能发挥跨度大的优势的同时,又侧重强化手指灵活性的作品。这样学生就能得到充分地最优化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作品类型的选择要重视综合性,特别是在复调作品方面要重视起来。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喜欢,总选择一些带通俗色彩的钢琴曲或是主调音乐,而复调音乐因其枯燥繁难而从不布置,这样是不负责任的。复调的忽视,长此以往,学生在演奏中声部线条是含糊的,思维方式是单向的,含糊而不精致的演奏自己却不能清醒认识,这是很不好的。所以在适当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复调作品的充分加入,这样学生才能有平衡而扎实的基本功。
总之,学生是有个性的个体,中学钢琴教育又处在特定的教育背景下,作为老师的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教学,针对不同个体采取相应措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变被动为主动,才能让我们的中学钢琴教育焕发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