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梅花诗帖》所蕴之孤愤与旷达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然尝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一度困顿、失意、郁闷、彷徨。如其临近生命终点所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①这正是苏轼晚年对自己人生价值所做的总结与解剖,这亦是对其政治生命的自嘲,却也暗含了对自己文学艺术生命的肯定。黄州、惠州、儋州的十多年贬居生活,不仅是他文学艺术的辉煌时期,也是他人生思想范型发展、成熟乃至最后完善的最关键时期。假如没有这一段生存挫折与磨炼之玉成,也就没有如今我们心目中的苏东坡。社会存在实践影响了苏东坡的思想意识与心理转化,使其性有所适,宣之于文艺,完美其人格。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新党政见不和而发生剧烈冲突,苏轼于该年阴历八月十八入狱,到十二月二十八才结案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因言获罪,“乌台诗案”对苏轼打击巨大,促使他省识自我,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的诗句;《初到黄州》又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作为诗人的苏轼,心有所感必发于笔端,被贬黄州途中,越过关山,在春风岭上看见傲立风雪中的梅花,刚脱险境、百感交集,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愤,情不自禁吟出《梅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梅花草棘间。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梅花二首》作于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而《梅花诗帖》作于元丰三年二月十日酒后,并且只书写了其中的第一首。从这两首咏梅花的诗里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东坡内心深处所酝酿、郁结的“空谷”、“幽情”。古有“虚怀若谷”之谓,谷者,胸怀也;然这“谷”却是“空”的,大有经历人生浩劫、看破红尘、四大皆空、冬去春来、柳暗花明之谓,传达出一个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从痛苦到孤愤最后达到旷达、超脱的心理升华。
  苏轼一生咏梅42首,蕴含着他清高耐寒的士人君子人格。他爱梅,乃因其人格与梅的品格相和,苏轼“一肚皮不合时宜”,梅则“自恐冰容不入时”;苏轼“心如玉焚而不灰”,不肯“俯身从众,卑论趋时”,梅则是“尚余孤瘦雪霜枝,寒心未肯随春态”;苏轼被贬赴黄州,多情的梅花跟随“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苏轼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而儒家的理想人格正是“君子”。这个时期的苏轼,曾像许多宋代士人“君子”一样,以“忠”、“义”自许,把历史看作“君子”与“小人”的斗争史,把现实中的矛盾也看作“君子”与“小人”的斗争。他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而施展自己的满腔抱负,然而现实却如同眼前的梅花,尽管明亮鲜艳却无人赏识,自开自落,开得无聊,落得忧愁。又因“昨夜东风”而身不由己地随着漫天飞雪飘零,然而“渡关山”后又将飘向何方?内心的失落、苦闷跃然纸上。但诗人并未因自己的失意而与“草棘”同流合污,而是依然保持如梅花般“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这正是他儒家情怀的自然流露。
  《梅花诗帖》是苏轼毕生唯一的书法狂草作品,对其审美意识升华与理想人格完善有着重要的体现与影响。苏轼早年追摹晋人,笔画细致流畅;中年遍参唐人笔法,执笔甚为有力,用墨也较丰,点画肥厚。《梅花诗帖》正体现了这种转变,行笔以中锋为主,首行笔画确有晋人风韵,细致流畅;随着“的梅花草棘间”,用笔隐隐有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意味,笔随情走,力道渐强,至“飞雪渡关山”几字力挺天纵,如脱缰之野马,力尽而止。此帖起首是行草书体,作者情绪还较为平和,还是苏书惯有的端庄严谨;但两行之后,随着“昨夜东风吹石裂”,情绪波动起伏,他回想自己被群小诬陷,身心在狱中饱受摧残,感情愈加激越,在行草、小草之后,随着情感逐渐突破理性的束缚,因而随之转为大草、狂草,字行与结字也越来越大。飞动的笔画犹如决堤之洪水,顺管奔流,气势恢弘。随着激情的顶点被定格于“半随飞雪渡关山”,全文戛然而止,没有落款及年月日,这在苏轼的传世作品中绝无仅有,恰如一首悲壮的乐章,意尽曲止,余韵悠悠。正如苏轼所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从起首的低沉到最后的飞扬,如单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风格不够统一,但这正是笔法与情绪剧烈冲突的外化,也是苏轼理想人格与无奈现实激烈冲突的外化。《梅花诗帖》在创作中无丝毫做作,是以真情的自然流露而为的艺术创作,是最能反映情融于翰墨、志发于毫端的书法作品,表达了苏轼亦如梅花,虽“昨夜东风吹石裂”;但依然傲立风雪,决不屈服的顽强意志。正如苏轼所说:“特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以手。”它让苏轼拥有了情感宣泄与审美升华的方式,并对草书有了全新的认识——苏轼并不推崇狂草书体,在他看来,狂草书体只是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一种险怪之态,不符合书法规范和人格建设的标准。在人们的印象之中,苏轼每以旷达著称。但他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立志有所作为,这使他不可能一开始就心平气和、毫无怨言地接受无所事事的贬谪生活,况且贬居生活毕竟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苏轼已年过不惑,在政治上几陷绝望,济世壮志难酬,痛苦不堪;经济拮据,陷于窘困;精神落寂,心情抑郁。从痛苦到旷达,其中间必有一个历程。出世与入世的抉择是中国文人永远的疼痛与艰难,苏轼亦不例外,游乎物外只不过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憧憬而已。他写孤鸿,是“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写海棠,是“名花苦幽独”,“天涯流落俱可念”,都是他心灵的外化。同样,《梅花诗帖》、《黄州寒食诗帖》也正是这种痛苦情绪的流露。《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时在惠州写到“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②抚今追昔,从今时梅花之盛开念及昔年梅花曾令自己见而惊心、凄断孤魂,表达出心绪万千之感慨,同时可以看出作者感慨后情绪从痛苦转而走向旷达的心理过程。
  
  注释:
  ①孔凡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2月第一版,2641页。
  ②孔凡礼:《苏轼文集》?熏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一版,2186页。
  (作者单位: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CCTV第十套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开播至今已逾七年,从最初的乏人问津到如今的大红大紫,可谓跌宕起伏——诞生、发展、低谷、转型、突起、成功,其间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该栏目把精英文化的内容定位和大众群体的对象定位结合起来,把本属知识阶层的小众化的“珍馐佳肴”做成了大众化的“家常便饭”,使精英和大众得以契合,这种契合既成就了该栏目本身,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危机。本文试图以《百家讲坛》的成败得失为
期刊
近年来,电视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它以优美的画面、高雅的音乐、舒缓的解说、富有哲理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动人的情节,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着每一位热爱文学的电视观众,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和人生的启迪。在诸多的电视文学创作元素当中,笔者认为:“唯有真实最动人。”配乐、画面、解说等手段,一切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的真实,才是打动电视观众的关键所在。  选好电视文学脚本。在日常
期刊
隐性采访是一个新闻伦理和新闻法律领域的老话题。卧底、暗访、偷拍,今天,当这些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媒体报道当中的同时,其中有些问题也一直争议不断,批评与捍卫是新闻学界和新闻从业人员对它所持的两种不同态度。  新闻从业人员认为,运用隐性采访手段有助于发现真相、实现受众的知情权、维护新闻自由原则。事实也证明,一系列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新闻,特别是揭露不法活动的报道,以其真实的“再现”魅力一再激起强烈的社
期刊
已故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代表作《黄金时代》曾是大陆学者获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的首部作品。对此,王小波曾感慨道:“这小说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这点《黄金时代》写得有些境界。”  “沉默”是王小波喜欢用的一个词,在他的杂文名篇《沉默的大多数》中曾深入地对这个词做了解释:“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
期刊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而传播离不开媒介。媒介改变了教育和社会,博客(包括播客)作为Web2.0在当下的一种应用,正在影响教育教学系统。近年来,高校教师博客在构建信息时代虚拟学习共同体、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变革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明显而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而教育传播学为我们提供了寻求出路的适当框架。    从博客到高校教师博客    如何认识高校教师博客
期刊
新闻娱乐化已然成为传媒的一种时尚——它不仅是对国际传媒的借鉴,也是对当今社会心理欲求的回应。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媒体上模式化的硬新闻大大减少了,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犯罪新闻、灾害事件频频出现,原本不成气候的体育、文娱新闻一变而成各大媒体的重头戏,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更是随处可见。在表现形式上,新闻的写法提倡硬新闻软化,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追求趣味性,业已成为新一代新闻人的共识。  新闻娱乐化具体表
期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实业家们掀起了投资近代工商业的热潮,中国民族企业得以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近代广告业的繁荣。这时广告的作用逐渐为民族工商界所重视,他们更加积极地以广告来拓展销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在不断地磨砺和探索中,中国民族企业的广告传播技巧逐渐提高。在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析:    广告传播突出爱国情感诉求  广告传播中的情感诉求,主要是通过情感的作用去促使消费
期刊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家的先驱和重要代表。自身的经历和家庭背景的文化熏陶使他形成了特有的思想观和文化观。他的父亲是德国移民,曾经营纺织工厂,因失火而破产。穷困的家境使他只上了两年中学便被迫走上社会,先后当过洗碗工、机修工、汽车司机等,后受人资助念过一年大学。在校期间,对斯宾塞、赫胥黎的生物社会学思
期刊
冯梦龙编著的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明代短篇小说的翘楚,在当时就备受喜爱,甚至带动了短篇白话小说写作的蔚然风气。“三言”的这一成就当然与冯梦龙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不俗的审美情趣紧密相联,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其在内容和情节改编过程中的独具匠心:虽然“三言”的题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前代,诸如晋唐笔记小说,宋、元、明代的话本以及历史故事,但冯梦龙往往能赋予历史旧事以新的时代
期刊
电视的本质是视觉的“画”和听觉的“声”有机结合的形象传播。“画”和“声”是视听艺术的两条腿、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从总体上来说,它们是相互配合的伙伴关系,两者各显神通,缺一不可。电视中的声音包括语言(包含解说)、音乐和音响。声音的作用与地位在电视创作中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在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视觉形象世界”的同时,创造“最丰富最复杂的声音世界”。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