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孩”终长成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shui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康路上“芡实香”》是我担任编剧、导演拍摄的首部片子。由于是处女作,所以我没有简单地将它视为“作品”,更愿意把它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到随着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的不断充实,“孩子”的面目渐次清晰起来,我的心里是喜悦的;而当它最终和党员群众见面,还获得了大家的热情赞扬,我的心里是自豪的。
  挑战不断
  天长的鸡头果(芡实)可说家喻户晓,算是天长土特文化中的亮色。可是一直以来,几乎没有人拍过这方面的片子详细介绍过它,这的确是个遗憾。因此我才想拍部关于芡实的专题片,用来宣传推广芡实种植,引导乡亲们走上致富路。但当我把想法提出来后,很多人都不看好。因为芡实从播种、移苗、开花、结果、收苞到加工,一整套过程下来要至少大半年时间,跟踪拍摄工作量大,大家都觉得这是“费力不讨好”。我却坚持这个想法,心想如果拍成了一定会对芡实种植产业有很大推动,心一横,就毅然决定“上马”了。
  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确定具体拍摄对象。我坐在办公室里使劲看资料,但无论怎么看,那枯燥的文字都没法形成感官印象。最终我决定还是迈开双腿,去各个村看一看,看哪个村的芡实产业能够代表天长,能够立得住、拍得了。一番奔波后,终于在龙岗村找到了灵感——通过与当地种植大户、农技专家的促膝长谈,龙岗芡实合作社进入了我的视线;而随着对合作社的了解不断增多,我觉得这个合作社“很有故事”。就这样,片子的“主角”定下来了。
  片子的风格也让我颇费心思。开始是想拍一部技术培训片,通过龙岗芡实合作社及其带头人陈庭忠的事迹,来介绍芡实种植的全过程。但在向群众征求意见时,大家普遍反映“对说教没兴趣”。基层需求就是制片方向。我思量了许久,最终决定创新一下:还是以介绍芡实种植技术为主,但融入龙岗人对芡实的情感,打破以往说教的模式,寓教于文艺。所以,《小康路上“芡实香”》属于一个有些另类的片子;“培训片里最好的文艺片,文艺片里最好的培训片”,这就是它的定位。
  最大的挑战其实来自拍摄空间的限制。因为芡实生长在湖泊里,绝大部分拍摄需要借助船只才能到达合适的区域,不如陆地拍摄自由,有很大障碍。同时,船只的晃动也会造成镜头不稳定,影响整体画面的稳定性。经过探讨,我大胆启用了新设备——大疆精灵无人机、大疆如影MX稳定器和150cm滑轨,决定更多地采用航拍、跟拍的手法,力争使画面更有视觉冲击力。
  在为时大半年的拍摄过程中,有时会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2017年夏天,天长普降大雨,导致芡实大面积被淹没甚至死亡,存者稀稀拉拉,拍下来的画面透着一抹惨淡。难道要拖到明年再继续拍?我们都有些蒙。这时,陈庭忠打来电话说,宣城市郎溪县毕桥镇也有他们的芡实种植基地,且长势良好,问我们是否愿意去那儿拍。我们立刻驱车去了四百多公里外的郎溪县。当嫩汪汪、绿油油、宽大肥厚的芡实叶铺天盖地映入眼帘时,我们如释重负,都放下心来——拍摄终于可以继续下去了。
  收获颇多
  《小康路上“芡实香”》是我们制作骨干队伍组建以来的第一个“孩子”,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人,能否当好这个“新家长”?结果证明我们这个“家长”当得还行,拍出了不少美丽的瞬间,也留住了不少感动的场景。
  65岁的陈庭忠是龙岗芡实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也是这部专题片的主人公。每次我们一大早赶到芡实加工厂时,陈老都是早已来到厂里,在和工人们一起挑选芡实、装袋。他总是一边劳动一边和大家笑语交谈,对工人们的态度就像多年老友一样。芡实大市场的负责人,每年创造产值近两个亿,日常却如此勤快、如此朴实,这让人意外,也让人感受到陈老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与陈老交谈时,他的手机经常响起。他有点无奈地说:“太忙了,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生产销售啊,污水处理啊,必须得自己盯着。”看着略显疲惫的老人,我心里由衷感叹:成功绝非偶然,背后必然有无数辛劳和付出。
  航拍画面的大气磅礴确实是普通摄像机比不了的,大疆如影MX稳定器的使用更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它不仅能克服环境的限制,而且可以不受限制地纪实跟拍,稳定平和地记录下极富生活韵味的动态画面,让拍摄者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赋予画面更多的思想内涵。但也有一点不足,大疆如影MX比较重,对拍摄者的体力和耐力是个考验。当时是盛夏,天气非常热,摄影师单手提着它拍摄,一直都大汗淋漓。不过,每当捕捉到有价值的镜头时,大家都觉得这汗水是值得的。
  周圍人的精神激励着我,陈老的敬业感召着我,大家的专心致志更成为我向前的动力。每一次拍摄归来,我都会带着大家一起看画面、找不足,努力修正。此时大家好像忘了疲惫,总有说不完的意见。有人惋惜:“唉,当时这样拍就好了。”有人表态:“不行,这组画面明天肯定还要重拍。”一直讨论到开饭时,大家还意犹未尽。吃饭是一天中最温馨惬意的时光,摄像师因长时间托举设备,手臂累得僵硬,拿筷子的手总是会不自觉地颤抖。每当这时,大家都会争着给他碗里夹菜,让他多吃点。
  在拍摄中,总是有令人感动的场景出现,总是有满怀的收获让心灵丰盈。这种精心养育孩子一般的感觉,使我们满怀热情又谨慎小心地工作着,直到作品完成。
  感悟尤深
  经过大半年的拍摄,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也对芡实的种植和产业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我还是发现,有很多细节依然缺失,比如芡实开花的镜头,比如水下拍摄的镜头等。这是当时的疏忽,直到进入后期整理时才意识到。根据种植户介绍,芡实花期很短,如果时间没赶上就很难再拍到。而芡实生长过程的很多画面一旦错过季节,想补拍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水下拍摄,受制于设备,不能实施。这些不足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但就像养育孩子一样,做父母的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那显然不实际,所以每一对父母在孩子身上其实都是有遗憾的。而有一点亘古不变,在父母眼中,没有不可爱的孩子。
  看着面目可喜的“孩子”,我心里有种按捺不住的兴奋和喜悦,感悟也很多。过去我们拍片多是交给电视台来做,要不就是外包给影视公司,自己就只当“甩手掌柜”,全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盲目甚至是麻木拍摄。这次我们亲身经历,从选题、编剧到导演拍摄,从剪辑、制作到后期包装,全都是自己独立“出品”,结果感情上真的就有一种培养子女的心情,“捧在手心怕摔,含在嘴中怕化”。自己的“孩子”还是得自己来养,我们的片子还是得我们来拍,这才是电教人的“正办”。
  用心去拍摄、努力做精品,这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宗旨。希望今后拍摄每部专题片,我们都能有如此的心情、的志愿,尝试去拍摄,至少尝试更多地去参与。因为,看着自己的“孩子”茁壮“成人”的过程,真的是一种幸福。
  (作者朱龙、柳成林单位为安徽省滁州市委组织部,作者张清荣为安徽省天长市委组织部)
其他文献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从2003年开始试行,至今已经开展了十四年。远程教育课件是远程教育的核心载体。提升远程教育课件传播效果,更好地为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服务,是远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新课题,更是新时代对远程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以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为例,教学节目共11类22个栏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实现“双网并播”以后,不仅信息课件资源进一步
期刊
作为河北省唐山市唯一一家远教节目制作基地,丰润远教可以算是块响当当的牌子。近年来,这个牌子还在不断丰富自身内涵,通过畅通传播渠道,寻求发挥资源效能、突破学用瓶颈的路子,力争两面作战、全面发展。为此,丰润区精心调研,认真梳理,总结出了“以问题导向、抓关键节点”的工作思路,最终形成了既针对远教工作共性困难又切合丰润本地具体实际的工作新方法。  围绕“想用” 以宣传造氛围  远教工作在基层的知晓度高低是
期刊
学习十九大精神不用愁  “灯塔-党建在线”整合了现有党员干部学习培训资源,链接了全省各地的精华党建网站和优秀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资源内容,扩展了教学资源存量。尤其是,“灯塔-党建在线”本着“工匠精神”,秉持宣传教育及时、准确、适用的原则,对标中央政策精神,因应工作最新形势,及时策划和更新党员教育培训内容和学习活动,在发布教育培训内容时做到全平台同步更新。这使“灯塔-党建在线”成为“移动的远教站点”
期刊
近年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着力建成高标准、高质量远程教育站点197个,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维,积极探索新媒体与远程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逐步形成了符合阿城实际的远程教育工作品牌。  一、创新课程设置,打造特色远教大课堂  课程设置越科学、越实用、越接地气,远程教育的效果就越好,自然就越受党员群众的欢迎。契合党员学习教育,配置“能量餐”。组织开展了“区级领导讲党课”、镇街党(工)委
期刊
坚持“党网姓党”,“灯塔-党建在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始终坚定政治站位,旗帜鲜明地建强网上党建阵地,让党的旗帜在互联网上高高飘扬。面对新时代新要求,“灯塔-党建在线”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为全国“互联网+党建”工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  提升党建工作内涵,筑牢新时代意识形态阵地  “灯塔”站位高,体现了政治坚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赢得新时代意识形态竞争,就
期刊
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期刊
在当前微信公众号打开率不到5%、阅读率不到2%的“5+2”大环境下,在已经错过微信发展红利期的大背景下,肩负宣教使命的党员教育微信号如何走出一条明路?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用“原创”二字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自2017年3月开通以来,海州区委组织部的“红韵海州”微信公众号就始终坚持走原创道路,把原創当作核心竞争力,力争每一篇推送都是原创精品,还特别规定:工作日推送的信息中,每天至少保证有2条原创。为确保
期刊
晒账单,晒歌单,晒行程单……2017年年底,“晒一晒”成为了我们回顾过去的最佳方式。对于山东省胶州市委组织部远程中心而言,无论是各项设备采购的账单、几千首配乐的歌单、奔走于各地的行程单,还是一长串的荣誉单中,都有一个名字跃然其上——朱振华。他见证了远程中心八年来的辉煌历程,远程中心也同样见证了他奋进的坚实足迹。  “新兵”苦练真功夫  与大多数“半路出家”到远程中心工作的同事们不同,朱振华还在大学
期刊
天刚蒙蒙亮,陕西省凤翔县姚家沟村就驶出一辆机动三轮车,坐在驾驶座位上的是兴高采烈的李东成。每天他都要拉着自家种的苹果走上这么一遭。半个多小时后,红灿灿的苹果就摆在了县城各大超市的货架上,上千块钱的钞票也揣进了李东成的腰包。  姚家沟村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让全村贫困户按期脱贫是村民梦寐以求的头等大事。在村民大会上,头脑一向灵活的李东成大胆建言:“前些年咱们种过苹果,品质很不错,能不能考虑苹果种植产
期刊
从事党员电教工作近二十年了,做了很多片子,也一直想在创作中创新,但总是发现自己在原地打转。创作不难,难在创新。所幸,人的思想和经验可以累积,累积到一定程度,量变就会引发质变,思维的翅膀最终会得以奋飞。我们这次就是这样,在拍摄了大量想求新求变却未必如愿的片子后,终于收获了创新的果实,拍出了公益广告《我们一起改变》。如今回头细品这一创作过程,心中忽有所感:创新不是偶然的妙手得之,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节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