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国区域发展大事综述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comput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围绕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央相应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有力推动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工作。现将2009年我国区域发展领域的重大事件予以盘点,旨在与大家共同回顾波澜壮阔的2009年。
  一、新中国喜迎60华诞,地区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华诞庆典之年。60年来,伴随新中国发展改革的进程,我国区域发展相应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实施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为改变旧中国畸轻畸重的工业布局,国家将全国划分为几大经济协作区,并着力开展三线建设,将工业项目主要布局在内地,努力缩小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在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我国工业布局的调整取得重大成就,旧中国工业布局极不平衡的格局得到明显改观。第二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实施的是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央在东部沿海地区先后确立了一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赋予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沿海开放战略的强有力带动下,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迅速提高,1978—1995年,全国GDP增长了16倍,年均增长9.96%。第三个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有效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中央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日益完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地区比较优势不断发挥,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开始形成。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扎实推进,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的细化措施
  2009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得到务实推进。2009年9月,国务院以国发〔2009〕33号文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在认真总结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深化省区协作、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等九个方面提出了继续推进振兴战略的重大措施。同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9〕55号文印发了《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该文件在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的基础上,也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地震灾后重建、加大投入力度等九个方面提出了应对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具体措施。2009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正式批准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重点地区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具体部署,是未来5—15年全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纲。上述重大文件的出台,是对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细化和延伸,丰富和完善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政策体系框架,特别有利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
  三、全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地区应对金融危机企稳回升基础进一步巩固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准确判断、从容应对,及时调整宏观政策,有效扭转了经济下滑态势,在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据统计,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主要经济指标均好于预期,总体上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样,各地区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各地区经济形势普遍好于预期,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2008年相比,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同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中部、东部和东北分别回落了0.5、0.4和0.8个百分点,但与前三季度相比,各区域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中部增幅最大,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东、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比前三季度分别提高了1.0、1.0和0.8个百分点。2009年,各区域经济增长逐季加快,经济回升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
  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继续保持快于东部地区的良好态势,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2009年,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表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9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比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0.7%、11.6%、13.4%和12.6%,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前十位省份中,西部地区占5个、中部地区占3个、东北地区占2个、东部地区仅有1个(因排在第十位的有两个省份,故合计11个省份)。2009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3.0%、36.5%、35.0%和32.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7.4%、19.2%、19.7%和18.9%,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上述指标增速明显超过东部地区。除此之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等主要指标的增长速度均快于东部地区。近年来,随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地区之间相对差距不断趋于缩小,2008年以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全面超过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增速一直快于其它地区的传统增长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09年,上述格局继续保持,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五、一系列重点地区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得到国务院批复实施,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力度明显加大
  初步统计,2009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区域规划有8个,分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区域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其中,江苏沿海地区区域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5个规划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方式通过。除上述区域规划外,2009年,国务院围绕重点地区发展,还印发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关于支持福建省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若干区域性政策文件。在一年的时间里,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批复数量之多、审批层次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其产生的积极效应、引起的广泛关注也是前所未有的,充分表明了中央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问题重视程度之高,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寄予期望之切。除已批复的上述规划外,按照中央的指示,有关部门还在积极推进包括长三角地区、京津冀都市圈、皖江城市带、成渝经济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等一批重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编制上报工作。在一系列区域规划的直接拉动下,我国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力度明显加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迅速成长为引领各个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六、区域政策的作用不断加强,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宏观调控体系十分复杂,区域政策历来都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2009年,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实施了一揽子计划,其中不仅包括财政、金融政策,以及以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标志的产业政策,一个更为突出的特点是,以若干区域规划为代表的区域政策参与其中并发挥出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相比,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的空间指向性更为明确,能够清晰反映某一特定时期,国家对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与意志选择,对引导生产要素在某一区域的集聚具有重大作用,可以有效保证国民经济综合开发效率的最大化和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实践证明,2009年,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的出台,推动了重点地区的加快发展,有力地保障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而上述实绩,也使区域政策真正成为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
  七、区域合作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地纷纷推出了本地区因应危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加快推进区域合作、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一项重大举措,与以往相比,区域间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大提高,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产业区际分工趋于合理,区域之间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强。2009年,跨省区的党政领导互访日趋频繁,一揽子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相继签订,一些新的区域合作组织和形式不断涌现,区域一体化趋势更为明显,产业转移力度明显加大。“抱团取暖”、合作交流成为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有效手段。区际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势头良好,有关省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更加紧密,两岸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国际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机制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和贸易便利化等领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国家利益进一步体现。
  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受到重视,相关扶持性政策陆续出台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也是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重点支持的地区。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继此前中央出台支持西藏、新疆、宁夏、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件之后,2009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又重点开展了促进广西、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等重大问题调研,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据初步统计,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GDP同比增长16.9%,继续保持全国增速领先的位置。西藏自治区有效抵御了拉萨“3·14”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GDP同比增长12.4%,增速居全国第13位,比上一年提升了9位。广西自治区GDP同比增长13.9%,增速跃居全国第5位,比上一年提升了4位。但2009年,部分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严重破坏了新疆长久以来安定团结的大局,极大干扰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据初步统计,2009年新疆GDP同比仅增长8.1%,增速列全国倒数第二位,位次比上一年下降了11位。这一事件进一步鲜明地说明,民族地区唯有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经济发展才有望健康繁荣。
  九、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效果,农民收入继续快速提升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自2009年开始我国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新标准提高到人均1196元。新的扶贫标准将原来的绝对贫困标准与低收入标准合二为一,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按照新的政策和标准,国家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加大了投入力度。2009年全年安排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57亿元,比2008年增加30亿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6069万农民受益,新增510万沼气用户,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8万公里、农村电网线路26.6万公里,有80万户农村危房得到改造,9.2万户牧民实现定居。与此同时,国家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幅增加涉农补贴的资金规模,大幅度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农村扶贫标准,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支持返乡农民自主创业等,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7253亿元,同比增长21.8%。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提出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农村居民收入已连续6年超过6%,人民群众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按新的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0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597万人,比2008年末减少了410万人,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各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随着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强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各地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对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稳步推进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的力度,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生态保护体系不断完善。2009年,国家安排预算内资金,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等项目近3000个,积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继续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造林8827万亩,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万平方公里。加强“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流域治理取得新的进展,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上持续好转。2007年发生蓝藻爆发事件的太湖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入湖河流劣V类数量和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同比明显下降,年初确定治理目标基本实现。近岸海域299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水质标准的比例比上年提升2.5个百分点,在监测的612个城市中,有82.4%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十一五”以来,全国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
其他文献
一、时代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呼唤  老农村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30到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到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凸现。特别是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普遍存在。2003年的调查显示,群众有病时,有4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促进了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但与国内环境存在明显差异的国外经济环境所带来的各项风险,阻碍了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已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并且以它诸多的优势与长处,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无论是这流派还是那思想,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方法,才是关键。这就要求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以鱼”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以渔”的智者。教学模式也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来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笔者认为要坚持“六重”。    一、重朗读    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
2011年,云南省检察机关要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始终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准确把握六个“着眼于”,切实转变执法理念,统筹兼顾,协调
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贵州省检察机关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团结拼搏,真抓实干,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以强化法律监督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全区检察机关将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全
器乐教学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难点。说它难,一则因为学生音乐基础不均衡,接受能力不一样,二则因为学生人多,年龄小,自控力差,组织教学难,教学效果不理想,再则器乐课学生的学具准备难以统一,有些学生由于不会演奏,学习兴趣不浓,思想上不重视,种种原因给音乐教学带来了困难。本学期在小学三年级竖笛教学中,本人就碰到了一个让我头痛,不知所措的事情。  我校是一所67%为农民工子弟的公办学校,学生音乐学习的环境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中、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增长.但是从地区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我国中、东、西部的经济差距也在持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坚持贯彻和落实这一教学理念,大胆放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仅就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谈谈本人的一点做法。  “合作”是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给每个学生提供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学生都发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