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716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的教学都有差异,如何转变我们的教学并适应网络环境值得研究。这里谈一下自己的一点认识和想法。
  
  一、理论基础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改革与实践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依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具有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友好的入机界面,强大的交互功能,即时的反馈统计信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决定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并适时调整学习策略。
  
  二、教:功夫在课外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样的角色转变要求教师的教不再是知识性的讲述,而是方法的指引。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的主阵地转到了课外,教师的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这时的教更多的体现在课前的准备上:如何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搜索、寻找、利用学习资源,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如何通过网络平台完善“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
  
  三、学:主动的自我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的虽然是课本和计算机,但背后却有着无数“专家”“教师”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尽情搜索、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并加工整理成自主学习的成果。在对信息的搜索、筛选、存储、处理和发布的过程中学生完成自我构建。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与他人分工、合作、讨论、甚至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由发言的权力,可以随时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评价:即时反馈,多方评价
  
  利用网络平台的在线交互功能,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得到即时反馈,从而对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价,便于对下一步的学习进行调整。这个功能让教师可以即时地掌握全班学生的课堂练习情况,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调整思路,及时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而对于学生来说,也能很方便地掌握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如网络背景下的写作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空间和舞台,学生的习作可以上传到网络上让大家共同赏析和评议,这种基于网络的评议批改方式,可以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多方、即时的评价与传统教学中只是教师修改相比,收效是完全不同的。
  
  五、网络教学中的注意点
  
  1,如何协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的网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形成是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这种模式,并不是把学生丢在信息的海洋,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因为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对学习者有较高的要求,要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落到实处,教师的参与极其重要。况且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如信息量大,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很容易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出现漫无目的的现象,因此更需要教师发挥主体作用。
  2,如何处理好真实的情感体验。网络创设的教学情境是虚拟的,但培养学生体验生活、表达情感的目标是实在的,网络教学不能因为网络的虚拟特性,而使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处于虚无缥缈之中。因此网络教学没有必要完全排斥传统教学中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恰当地组合一些传统教学情境的创设,在使用网络工具的同时,也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更能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3,如何处理网络环境下的道德伦理。网络的强大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通过粘贴、复制和下载等功能使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获得答案。轻易地获取别人的劳动成果。因此网络环境的教学也应该进行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在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点滴行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法制意识。
  4,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信息,但大量的信息加工不能代替真实的感性实践,丰富多彩的现实学习方式变为虚拟的、理性的探究与思考后,学生往往缺少对实物的真实感受,学生的实践能力必将受到影响。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以其强大的信息量和开放性、交互性为学生获取知识、交流信息开辟了一条阳光大道。但这种教学模式不是每堂课都适用的,应是当用则用,不用则弃。先进的教学手段不能成为技术的堆砌,我们不能为辅助手段所累。相信随着我们对它的认识,其辅助教学的功能将被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其他文献
一、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创新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灵魂,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而且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我就抓住这一时机,把小学美术“激趣教学法与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研课题来研究,把它设计成小学三年级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美术活动课,以“激趣”和“创新”为切入点,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在提倡教师加强反思的同时,也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正学“懂”,学“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力呢?    一、创设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反思意识    反思意识,是指对自己一单元学习作出判断,调节、修正,并提出下阶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设想。在学习中树立反思意识,这既是“有心人”,“明白人”的标志,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的读书课。朗读应该成为教师引导中的一种创造,“读”字应该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要读出理解,读出个性。以下就低年级如何用好朗读这个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谈几点自己粗浅的做法。    一、联系生活,使学生更好地见文生义、见义生情    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缺乏的是不会从生活中提取、重组经验,有时还会受浅显的生活经验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有时候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总
科学家阿基米得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那么,能撬动学生积极有效的进行语文课堂学习的工具为何物?课堂口头评价这一语言工具便是其一。  纵观各级各类的观摩课、公开课、展示课课堂,作课教师在口头评价上精心设计、细心推敲,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本校平时的家常课、随堂课上,也注意到教师在口头评价上,已经开始摆脱传统的一些僵化、简单、粗糙的评价形式,口头评价正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开始散发
海绵宝宝是一块穿着短裤衬衫打领带、龅牙大眼睛的黄色海绵动画形象,它住在一个菠萝形状的房子里。开朗、纯真的海绵宝宝有许多好朋友,这群性格各异的家伙们聚在一起,闹出了不少笑话。孩子们非常喜欢《海绵宝宝》这部动画片,经常扮演片中的各种角色形象,尤其喜欢海绵宝宝的各种动作、表情以及发生的有趣故事。于是他们提议要用陶艺来制作海绵宝宝,陶艺版“海绵宝宝”STEAM项目就此诞生了。  一、活动目标  科学(Sc
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说中国云南昆明与美国的一个城市进行交流。美方派一个老师到中国,当时正要过圣诞节,美国老师叫学生画一幅表现节日气氛的图画,图画交上去了,却让美国老师大吃一惊,他发现所有的孩子画的都是同一内容:一棵挂满彩灯的圣诞树。原因在哪里呢?后来他发现教室里就挂着这样一幅画。于是他把这幅画摘了下来,叫同学们再画,结果同学们都不知如何下手。在传统的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在有意无意间扼杀学生的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是我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则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直观、生动的事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直观性”、“启发性”的原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改变了“接受性学习”的单一学习方式,为落实、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生长点。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探究性、自主性、开放性、交叉性、合作性等特性,决定了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指导,需要合作,需要支持,这就必然会涉及到人际关系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理好这个问题,使他们不仅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学到有关知
教育心理学研究袁明:人的内心世界总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赏识。而有效的学习和良好的成绩有赖于强烈的学习动机。叶圣陶先生提出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就是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因而,在习作批改评价中,教师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的习作多加表扬和鼓励,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所说的:“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
去年暑假,全国“书香夏令营”营地设在我校,我有幸从一位台湾省老师那儿学会了几种手制小书的做法,便把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没想到在海门市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课优课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现将自己的教学历程奉献给各位同行,希望能与大家共享。    课堂回放    一、欣赏“魔法书”——让孩子“着魔”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喜欢看书,今天老师就特地给大家带来了几本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