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末班主任工作的“作業”是读一教育类书籍并写读后感,甚合我意。
最近看的比较多的是周国平的书,第一次接触他的书《妞妞》,适逢孕期,太悲伤看不下去。之后每每翻到都被吸引但是始终不能把全书看完。之后读了他的《宝贝宝贝》,从一个大男人身上体会到那股爱女儿的拳拳之心,也观察到他在这爱心同时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甚是赞同。在阅读的过程中才发现原来他是一位哲学家,在百度百科的简介里也不被称为教育家,但是我却在他的《论教育》里体味着教育的种种。
周国平其实主张直接读大师们的经典,譬如关于教育,他引用了卢梭、苏格拉底、罗素、怀特海等各位大师级人物关于教育的观点,但是对我来说,这些经典固然是要读,他们经过国人哲学家周国平先生甄别过的精华或许更适合现在阶段的我,所以我也就安然地读着这本别人咀嚼过的“教育”真谛。其实我又何尝不是把这本书当做经典来读呢,因为在我看来,教育几乎是出自哲学的,只有弄清楚了人之何为人,才能立自身,只有立自身,才能育他人,不是么?
结合从教十年来的教育经历,我有很多感慨。
一、何为教育?
“教育即生长。”我第一次接触这个理念始终在郭思乐的“生本教育”。为之震撼,稍微有些思考力的教师总会在教书生涯的某一个阶段思考这个问题,“教育是什么?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周国平在《周国平论教育》中更详细地的引用“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并阐释教育的本意“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因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我们不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就像不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如果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首先应该是生命教育。生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谈到生命,这也无可避免的进入了哲学话题。然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可能正如作者所说,“在我看来,生命究竟是自然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而在教育者面前的,不正是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是最珍贵的。因此对于自己的生命,我们当知珍惜;对于他人的生命,我们当知关爱。如果教师们自身的教育观念以此为基础,孩子们就能在其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基本的生命教育,那么他们在生命的最初就能首先尊重和珍重自己的生命,任何学校、考试的压力都不足以大到压垮他的意志,从而轻生;然后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会因为一个iphone,或者一点零花钱就对着自己的亲人或者自己的同龄人开动拳头甚至拿起“屠刀”。等孩子长大,成为社会人,社会的问题是不是也会自然而然的减少呢?
教育其次是灵魂教育。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做人”。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才能无愧于人的称号。教育在培养人时,应该把成功与优秀的低位摆清楚,“在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不应该把成功作为首选。首要的目标应该是优秀,其次才是成功。”所谓优秀,是指一个人人的内在品质,有高尚的人格和真实的才学。一个优秀的人,即使他在名利场上不成功,他仍能有充实的心灵生活,他的人生仍是充满意义的。
二、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成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教育即生长,然而生长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说生长是为了长大。对生命而言,孩童与成人只是不同的阶段,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孩童的存在不单单是为了长大成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首先应该做的是不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意义的童年。或许,教育对于童年的摧残并不是一直这么严重的,因为我们若干代人回忆的时候说的不都是“美好的童年”吗?那么想一想那些让童年美好的事情,是不是也可以赋予给正处童年的这些孩子们呢?
三、正确的师生关系
有了前两点,其实和谐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教师把生命看做奇迹,必将呵护面前的这一个个奇迹,那么,“教师爱学生”这个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就天然地存在了。
“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作者引罗素的话作为师生关系的原则。
正如国家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教师,首先“应该是一本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的教科书”。做教师,自身首先是一个大写的人,才能有资格成为教师,因为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作为人,自身的人学不高,何以为师?
其次,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是说爱学生就是让他们为所欲为,让他们自然生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合理严格的规矩,班级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实施。但是,在实施时,要小心并谨慎,因为规矩本身不是目的,面前的孩子才是!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卢梭《爱弥尔》 彭正梅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4]百度文库 “于永正老师的二十条建议:http://wenku.baidu.com/view/a4088a00cc175527072208f9.html
最近看的比较多的是周国平的书,第一次接触他的书《妞妞》,适逢孕期,太悲伤看不下去。之后每每翻到都被吸引但是始终不能把全书看完。之后读了他的《宝贝宝贝》,从一个大男人身上体会到那股爱女儿的拳拳之心,也观察到他在这爱心同时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甚是赞同。在阅读的过程中才发现原来他是一位哲学家,在百度百科的简介里也不被称为教育家,但是我却在他的《论教育》里体味着教育的种种。
周国平其实主张直接读大师们的经典,譬如关于教育,他引用了卢梭、苏格拉底、罗素、怀特海等各位大师级人物关于教育的观点,但是对我来说,这些经典固然是要读,他们经过国人哲学家周国平先生甄别过的精华或许更适合现在阶段的我,所以我也就安然地读着这本别人咀嚼过的“教育”真谛。其实我又何尝不是把这本书当做经典来读呢,因为在我看来,教育几乎是出自哲学的,只有弄清楚了人之何为人,才能立自身,只有立自身,才能育他人,不是么?
结合从教十年来的教育经历,我有很多感慨。
一、何为教育?
“教育即生长。”我第一次接触这个理念始终在郭思乐的“生本教育”。为之震撼,稍微有些思考力的教师总会在教书生涯的某一个阶段思考这个问题,“教育是什么?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周国平在《周国平论教育》中更详细地的引用“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并阐释教育的本意“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因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我们不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就像不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如果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首先应该是生命教育。生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谈到生命,这也无可避免的进入了哲学话题。然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可能正如作者所说,“在我看来,生命究竟是自然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而在教育者面前的,不正是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是最珍贵的。因此对于自己的生命,我们当知珍惜;对于他人的生命,我们当知关爱。如果教师们自身的教育观念以此为基础,孩子们就能在其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基本的生命教育,那么他们在生命的最初就能首先尊重和珍重自己的生命,任何学校、考试的压力都不足以大到压垮他的意志,从而轻生;然后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会因为一个iphone,或者一点零花钱就对着自己的亲人或者自己的同龄人开动拳头甚至拿起“屠刀”。等孩子长大,成为社会人,社会的问题是不是也会自然而然的减少呢?
教育其次是灵魂教育。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做人”。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才能无愧于人的称号。教育在培养人时,应该把成功与优秀的低位摆清楚,“在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不应该把成功作为首选。首要的目标应该是优秀,其次才是成功。”所谓优秀,是指一个人人的内在品质,有高尚的人格和真实的才学。一个优秀的人,即使他在名利场上不成功,他仍能有充实的心灵生活,他的人生仍是充满意义的。
二、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成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教育即生长,然而生长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说生长是为了长大。对生命而言,孩童与成人只是不同的阶段,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孩童的存在不单单是为了长大成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首先应该做的是不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意义的童年。或许,教育对于童年的摧残并不是一直这么严重的,因为我们若干代人回忆的时候说的不都是“美好的童年”吗?那么想一想那些让童年美好的事情,是不是也可以赋予给正处童年的这些孩子们呢?
三、正确的师生关系
有了前两点,其实和谐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如果教师把生命看做奇迹,必将呵护面前的这一个个奇迹,那么,“教师爱学生”这个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就天然地存在了。
“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作者引罗素的话作为师生关系的原则。
正如国家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教师,首先“应该是一本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的教科书”。做教师,自身首先是一个大写的人,才能有资格成为教师,因为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作为人,自身的人学不高,何以为师?
其次,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并不是说爱学生就是让他们为所欲为,让他们自然生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合理严格的规矩,班级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实施。但是,在实施时,要小心并谨慎,因为规矩本身不是目的,面前的孩子才是!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卢梭《爱弥尔》 彭正梅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4]百度文库 “于永正老师的二十条建议:http://wenku.baidu.com/view/a4088a00cc175527072208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