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的趋势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823455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推行多年,但是许多学校的教学模式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上课“一言谈”,作业强调标准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阅读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学习任务就是记住老师所说的标准答案,到考试时定到试卷上,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升学率很高,但是学生思维能力,语文素养等方面都不会得到提升,相反却会使语文教学的路越走越窄,最后语文学科成了阻碍学生发展的“拦路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
  第一、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强调应试教育的教学,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是不受到重视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个性得不到张扬,他们成了记忆的机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更不能感受课文内容的魅力,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语言的感知等诸方面的能力都被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得不到提升。
  第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当中对课文当中所描述的优美的风景、有趣的故事、奇妙的幻境等内容全然不顾,学生只需要记住教师所讲的就行了,不需要积极的思考,他们的思维也就会变得懒惰了。
  第三、学生被动地位,容易产生烦学情绪。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之下,他们的主体得不到尊重,个性得不到张扬,他们所要做的就是简单的机械记忆,很容易产生烦学情绪。
  语文是一门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学科,是一个能充分展现学生主体个性的学科,针对同一主题,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由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进行理解,简单地强调标准答案的应试教学带来的只有学生对语文的讨厌。而对于一篇文章也往往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正是这一点,为语文学科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空间,这是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了,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学生将老师讲的内容记住了多少,或者老师讲给了学生多少,而要看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多元化,这既是课改是否真正得到推进的迫切要求,更是语文教学的潜在需求,这是因为:
  第一、从学生发展方面来说阅读教学需要多元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知识储备也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强,再加上社会思潮的冲击,个性也越来越强,对待事物他们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这就决定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再加上文本存在的多义性,学生出现多元化的理解就显得很正常,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
  如果教师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将教师自己的理解或者是教材上所提供的答案强迫学生来记忆,而不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学习效率是很低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全然不顾,学生怎么可能喜欢学习呢?对于学生的发展又有什么好处呢?因此为了学生的发展,阅读教学需要多元化。
  第二、学生获取知识多元化,必然要求阅读教学需要多元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再不仅仅靠教材了,各种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学生在阅读时,没有了标准答案,完全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理解阅读内容的,学生的交流方式也多样化,因此学生更喜欢个性化的理解方式,教师应当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必然要求阅读教学多元化。
  第三、语文阅读教学特征需要多元化。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学生学习获取语文知识、领略语言之美、感悟语文魅力、提升鉴赏能力的主渠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评判、欣赏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性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既是学生顺应学习发展与需要的教学趋势,也是深入落实新《课标》所必须的,多元化的教学不但不会阻碍学生的学习,相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
  戎曌,教师,现居甘肃张掖。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对话教学,而对话的前提是问题的提出,所以,需要在阅读对话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对话教学中问题情境主要有两种:教师教学前的预设质疑情境和教学对话中即兴生成的问题情境。无论哪一种问题情境的对话,都应是为学生的“学”而创设的,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  一.预设质疑,以问导学  与传统的“问题预设”不同,这里的预设质疑情境是指教师以“学伴”,即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习,以问题的预
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
新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如一夜春风,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机械式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理念和实践相统一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实施呢?“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连云港市推行了“建构式生态课堂”新模式,就是从各个角度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建构中,充分交流展示自学的成果?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精彩的交流须有充分的准备  1.教师的准备  学生的交流展示要有的放矢,就如同放风筝。不管风筝飞多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开展探究性阅读则成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什么是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有哪些特点?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对探究性阅读特点的把握  所谓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学生课外有时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有哪些书可读,不知道哪些书读起来有意思,处于一种盲目的读书状态,因此这个时候语文老师向他们推荐合适的书就显得很必要了。其实,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就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而且也推荐了一些文学作品,当然《课程标准》只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的作品,语文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学生的阅读兴趣来推荐。  一般情况下,初中生喜欢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
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文本大多饱含着深厚感情,如果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阅读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学生如果没有被文中情感所熏陶,也就不能产生深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融入于文本的情境中,体验作者的欢乐与悲苦,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境界中,得到心灵的洗礼,使其身心健康成长。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呢?  一.植根文本诵读,
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注定会产生出层出不穷的新词汇,这是社会变革在语言层面的自然体现,且不说“屌丝”、“表哥”、“房姐”这些网络热词,即使是在新世纪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维权”与“维稳”恐怕也是出现频率颇高的新词。打开百度百科的解释,“维权”指维护合法权益,维权意识指作为行为主体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维稳”即维持稳定,宗旨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
“布白”乃中国绘画艺术处理空间问题的重要理论,而笔者此处所说的课文空白,是指在教学中努力发掘教材中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来填补这一空白,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发展想象力的艺术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因此,这种“空白”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并从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探
所谓“多元渗透”,是指突破课本常规的文本样式,引进影视、戏剧、小品、音乐等各类艺术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诱发学生的多样的体验,从而激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达到课堂教学艺术化的效果。  一.戏剧元素的课堂渗透  戏剧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她之所以能够历经古今永葆魅力,源于她永远不老的艺术形式,人物语言台词化、课本情节剧本化以及课本故事小品化等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