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传递的生命历程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huity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西方绘画大师伦勃朗·范·赖恩留给了我们大量宝贵的自画像,这样一些在西方油画史及在个人的生命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的自画像作为一种图像资料亲切而生动地向我们诉说他非同一般的生命历程。由表及里,不断地进行自我解剖,化生命的真实变化为艺术的神奇,是伦勃朗自画像传递给人们的艺术真谛。
  关键词:图像 伦勃朗·范·赖恩 自画像
  一幅画所要表达的东西往往胜过千言万语。著名瑞士美术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指出图像作为历史文献,往往比文字资料更直接、更可靠地反映历史面貌,这样的反映往往因为没有任何刻意的痕迹而更值得信赖。绘画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像形式,它是艺术家所处社会环境及历史文化的产物。通过图像,我们得以清晰地、敏锐地、形象地理解过去,通过图像,我们得以真实地再现往昔。
  伦勃朗·范·赖恩(1606-1669年),著名荷兰画家,他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财富,同时也以自画像的形式为自己留下了一部独一无二的传记。从时髦的青年才俊到贫穷孤寂的老者,伦勃朗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人生命由胜而衰的变化和一个伟大人物的不屈不挠的意志。这些自画像一方面饱含了他对于绘画艺术的不懈探究与追求,流露出伦勃朗的现实情感和人生感悟,同时也承载了他的生命与灵魂。著名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指出我们对伦勃朗比对其他大师熟悉,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关于他生平令人惊异的记录,那就是他的一系列自画像。透过这种特殊的图像艺术形式,我们得以更加深刻、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理解伦勃朗。
  一 伦勃朗的自画像情结
  17世纪的荷兰是当时整个欧洲经济最富裕和文化最进步的国家,人们的思想和言论都很自由,出现了很多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荷兰的美术比欧洲其他地区更早脱离宗教和政治的束缚,出现了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也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荷兰小画派,他们要求绘画艺术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服务,天主教会和宫廷贵族的束缚成为他们要求摆脱的对象。资产阶级的贫民出身决定了他们不喜欢贵族化的宏大题材,他们比较喜欢身边有生活情趣的事物,荷兰画派很多艺术家们的绘画主题开始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表达现实的情感愿望。
  几乎每个画家都会有自觉或不自觉做自画像的经历。因为绘画对象的特殊性,作自画像一来可以帮助画家研习人体的结构与特点,掌握绘画的色彩与造型规律;二来可以通过对自我这一个体的深入研究,充分表达对象的精神、气质与情感等。
  纵观西方绘画史没有人像伦勃朗那样频繁、执着和深刻地描绘过自己。伦勃朗始终执着于研究自己,不仅研究他自我形象的解剖结构、表情及情感等,还不断变换自己的姿态,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通过伦勃朗的一系列自画像,我们看到了一种乐观向上、不屈不挠地执着于艺术生命的伟大精神。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也是古典画派贺加斯所要传递给现代画家的真理:如果你想使别人感动流泪,自己必须首先悲伤,这样别人才能感到悲伤。在那样一个绘画戏剧性的时代,伦勃朗怀着坚定的信念去创作,他一生都投身到自己的艺术中去,凭借自己超凡脱俗的判断力与强烈生动的情感,通过自我塑造,成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了他一生不同寻常的历程。
  二 伦勃朗自画像传递的情感体验
  伦勃朗一生可以说是非常曲折的,从青年时期的风华正茂到老年时期孤寂的歌者,从事业和财富的顶峰到失败落魄的低谷,可以说是大起大落。他的自画像不仅展现了他的生命历程和对错综复杂人生的感悟,而且还述说着他那非凡的艺术追求。
  1 艺术成熟准备期
  伦勃朗具有独立意义的自画像的创作在他艺术生涯的早期就开始了。17世纪20年代中后期开始到17世纪3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很多艺术创作为伦勃朗绘画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称之为艺术成熟准备期。1626年,伦勃朗的自画像是在他初到阿姆斯特丹时期完成的,也是第一幅具有独立性质的自画像。此时的伦勃朗还是一个莱顿大学生,画面中的他年轻、帅气、富有朝气。伦勃朗发现那个随叫随到有求必应的模特正是他自己,在他的脸孔上他不断寻找和发现不一样的面部表情,在稍显做作的模仿中得到了比从很多模特那里都要多得多的东西。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方面充分显示了伦勃朗对解剖结构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于各种人间愁苦悲欢的面部表情的探索及与之对应的心理情感的刻画。
  比起后期作品的深刻,伦勃朗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多注重外在因素的描绘,尤其强调通过光线造成强烈的明暗对比来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在1629年的自画像中,伦勃朗面容平静,画家头发梳理整齐,少了些许之前的稚气。伦勃朗穿着的黑色皮衣质感表现非常强烈,白色的衫衣领子露在外面,形成黑白对比。那一束强光和浓重背景的强烈反差更加烘托出他的形象,表现出伦勃朗的坚毅与执着。
  2 艺术成熟期
  17世纪30年代初至17世纪40年代初是伦勃朗艺术创作的成熟期。17世纪30年代初,伦勃朗定居于阿姆斯特丹,和萨斯基娅·凡·厄伊伦博尔赫成为夫妻,这一时期的他生活富裕,感情幸福,事业上也取得了极大成功。这期间伦勃朗创作的《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使得伦勃朗一夜之间在阿姆斯特丹声名远扬,这幅画也成为伦勃朗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1634年的自画像描绘的是27岁正值青年时期的伦勃朗,画面满满的都是爱与温情。从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的伦勃朗生活比较富裕。画家穿戴讲究,肩部还挂着一条闪着金光的链子,五官线条分明,目光妩媚,留着淡淡的胡须,丝绒小帽下的头发非常浓密,发型考究。画家显得英姿飒爽,相当帅气。伦勃朗这时期的自画像数量很多而且基本都传递着幸福感。此时的伦勃朗对人生的态度是充满希望的,他借着各种带有戏剧意味的服饰,扮演着各类人物。这些作品既表现了不同人物身份及心灵,也阐述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的追求。伦勃朗这一时期的绘画注重技术的巧妙,注重线条的表现力,对于光的明暗应用比较谨慎,与后期作品相比缺乏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层思索。
  3 艺术成熟后期   17世纪40年代初到50年代中期,伦勃朗步入人生的中年时期,不惑之年的创作开始带有更多的现实意味,我们称之为艺术成熟后期。妻子去世,事业上也步入低谷,加上他的大肆挥霍导致1656年他的破产。经济上的一贫如洗使得画家的生活痛苦不堪,然而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更深层的痛苦在于他精神文化方面的危机,他的艺术追求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夜巡》是伦勃朗著名的代表作,这幅画也使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妻子的离世和买主们的打击使得伦勃朗步入了事业和生活的低谷。尽管后来一位女仆闯进了他的感情怀抱,心灵稍有慰藉,但是依然敌不过多方的非难。
  1657年的自画像中,伦勃朗紧紧皱着眉头,一双眼睛直视着前方,神态显得非常庄严。现实生活的无奈使得伦勃朗眉头紧锁,但那坚定的眼神又显示出他是个不向命运屈服的强者。生活和事业上的不如意不仅没有挫伤他的艺术创造力反而更加旺盛,他更加痴迷于描绘自己这张脸,因为只有这张脸不会让他违背他的艺术追求,不会对他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诗穷而后工”,从艺术创作的动力来看,负面的情感体验比喜悦欢快之情所产生的力量大的多。这在中国美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屈原被放逐而有离骚“发愤以抒情”;司马迁受宫刑更是“发愤著书”;韩愈“不平之鸣”等,悲剧似乎有着比喜剧大得多的力量。由于身体和灵魂所遭受的一系列打击和苦痛,17世纪50年代伦勃朗创作了许多注重心理表现的肖像画,手法概括、简洁,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透过自己布满皱纹的面庞和平静而忧郁的眼神,他直面自己伤痕累累的灵魂。
  4 艺术顶峰期——灵魂剖析时期
  伦勃朗生命的晚年时期,在经历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大起大落之后,艺术上已经达到了顶峰期,深刻地剖析了自我的灵魂。这一时期的自画像,光线暗沉,笔触沧桑有力。画面中的形象神色显得沉静忧郁,画家体态凝重,这一切充分反映了艺术家内心的困苦与寂寥。苏轼诗中说道:“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伦勃朗晚年的作品似乎在向人们诉说一位老态龙钟的艺术家充满困苦与艰辛的戏剧人生。
  1656年,伦勃朗破产之后显得落魄潦倒,艰苦的岁月、苦难的历程使得那张脸愈发憔悴。作于1660年间的自画像,就是他此时生活的真实写照。画面上满头白发的憨实人物形象显得朴实、稳重,透出一种画家不屈不挠的气概,虽历尽坎坷仍坚定如初。作为背景的墙上有两个弧形与其之前对绘画背景的处理方式不太一样,简单的形象更加衬托出艺术家的尊严与崇高感。随着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他的自画像所传达的东西也愈加深刻,特别是他的后半身经过一系列现实生活的磨砺越发使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更加关注内在气质,注重个性表现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潜在内心语言。
  1661年,伦勃朗创作了一幅扮成圣保罗的自画像。经历了各种生活的磨难,伦勃朗似乎显得有点无奈,这幅自画像表现了画家晚年时期情人和儿子相继离他而去的悲凉心情。画面中画家侧着身子坐在那里,头上包着头巾,除了脸部的一束暖光之外其他一切都处于暗部。55岁的伦勃朗面容显得憔悴,精神萎靡,只有那对眼睛还炯炯发光。他表情十分严肃,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这幅画的背景采取了淡化处理,笔触阔大概括,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他那历尽沧桑的复杂内心情感。他把自己打扮成圣保罗,一方面有点讽刺意味,另一方面也有点借助宗教形象展现自己的意味,彷佛要告诉世人:伦勃朗的艺术像神一样的存在着!
  生活的无奈没有阻止伦勃朗在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进的脚步,在其人生的最后几年显得更加坚定,许多作品也更加深刻。生活的重压使得伦勃朗过早的衰老,身体也越来越差,他的视力从17世纪60年代起严重衰退。这一切在一个执着于绘画艺术的伦勃朗那里都显得微不足道,他继续着他的创作。在这幅具有总结意义的自画像里他的画风更加老练沉稳、用笔苍劲有力,厚涂的色彩如同铜铸亮闪闪的。画中的伦勃朗背也驼了,显得尤其苍老,破旧的衣衫,充满着哀愁眯缝着的眼睛,微微张开嘴巴,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苦笑。生活与事业的连续挫折,铸就了画面上的那个坚定的伦勃朗形象。他垂老的身躯虽然动作迟缓仍然没有停止绘画的脚步,反而愈发雄浑严谨。
  三 结语
  达芬奇指出对于一个人比起他的名字更基本的是他的形象,图像会引起更高的虔诚。伦勃朗通过自画像这种特殊的图像形式,让我们得以深刻、直观地认识和理解他。无论是充满信心与活力的年轻莱顿大学生,还是具有顽强与坚毅性格的各式人物;无论是中年时期具有现实意味的形象,还是老年时期灵魂的歌者,伦勃朗始终执着于把生命由盛而衰的真实变化作为艺术描摹的对象,将人生的悲喜哀愁全部诠释,他的自画像也因此拥有了更多意味悠长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 朱伯雄:《世界美术史》(第七卷),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3] 张志强、白玉青:《镜子里的伦勃朗——以“图像学”解读伦勃朗自画像》,《美与时代》(中),2010年第12期。
  [4] 王胜选、刘凤霞:《缺失性体验铸就艺术大师——从伦勃朗自画像中看其精神元素》,《美术之友》,2008年第5期。
  [5]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倪井如,河池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摘要:作为经典的爱情故事,《卖油郎独占花魁》通常被认为反映了商人阶层崛起所引起的择偶观念的变化,体现了两性关系中男女平等相待的新意识,对于话本小说中出现的这些新倾向,论者往往以宋、元、明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或冯梦龙的“情教观”来加以解释,但是,结合故事情节过程来看,他们爱情体现的重建是对被战争倾覆的日常生活秩序和人伦秩序的重建。因之,《卖油郎独占花魁》与其说是受编者思想影响或者经济发展
期刊
摘要 纵观两宋词的发展演变轨迹,错综交合,复杂微妙。北宋经俗柳与豪苏的对峙,出现了兼擅柳、苏以辞情并胜的秦观,后继者周邦彦则集三者之大成;南宋辛弃疾接力于东坡,姜白石词远承清真,近师稼轩,含苏词之神韵,为一代词圣;苏辛同为“豪放”,周姜二人又同具有清旷、超逸的品格,周辛二人则共有深厚之气格。这些都构成了宋词错综交合的态势。但探究其发展嬗变的轨迹,却无处不显露着“美”与“善”相结合的审美趋向。  关
期刊
摘要 《弱点》是根据美国橄榄球员迈克尔·奥赫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的电影,这部电影采用了小说中的其中一条线索为出发点来阐述故事情节。电影将橄榄球的艺术魅力进行了全面的展现,橄榄球在电影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美国国家的人种来说,他们的身体强壮,在橄榄球的比赛中形成的对抗力量也是相当大的,所以电影又为我们展示了橄榄球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与团结合作精神的魅力,使这种竞技性比较强
期刊
摘要 张艺谋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从1988年拍摄《红高梁》至今,张艺谋导演创作了诸多让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女性银幕形象,尤其是巩俐塑造的女性形象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本文以巩俐饰演女主角的影片为例,探讨张艺谋导演成功塑造女性形象的原因。  关键词:时代精神 艺术规律 自我慰籍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阐述张艺谋导演塑造女性形象成功的原因,为当下正寻求突破困境的中国少壮派导演的创作提供一些有
期刊
摘要 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是明示-推理交际观,反对传统的代码交际模式,更多关注非言语符号因素的交际作用。作为非言语形式,谐音在显化和隐化的研究领域迄今没有成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谐音在文学文本中创造出独特的语境效果,也是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本文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理论依据,对比分析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闵福德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对不同谐音现象的显化和隐化处理,以期为显化和隐化理论的解释性研究和非言语形式的翻
期刊
摘要 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电影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早期的无声电影到如今分门别类的各式电影;从早期单纯的音效到如今面面俱到丰满的音乐织体,音乐在电影中一直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伴随着一部部经典的影片,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也广为流转。在这些经久不衰的乐声中,由音乐剧改编创作而成的电影,以其完美的文学剧本、出众的舞台戏剧效果、优美动听的音乐,在电影艺术中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其音乐旋律
期刊
摘要 舒伯特是一位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音乐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忧伤而孤独的诗人,他发自灵魂的自白可让人领略到他内心的忧郁感伤。他首创的浪漫主义音乐富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并同时辅以新颖的旋律,钢琴声部充满诗意气氛,使艺术歌曲富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文章选《冬之旅》第一首《晚安》为例,对歌曲演唱速度、力度、语气、德文咬吐字等进行探讨分析,根据演唱教学的心得进行总结,为准确诠释舒伯特的艺术类歌曲提供提示与帮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单簧管《第一狂想曲》的曲式结构出发,着重研究其“曲式附属结构”。通过对附属结构的和声、调性、织体、材料运用及发展方式等音乐语汇的分析,阐明其在构成该作品极高的艺术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其附属结构的分析,论述该作品曲式结构与传统奏鸣曲式的区别。以此为例,进一步探究印象主义音乐“曲式附属结构”的特征。  关键词:印象主义 曲式 附
期刊
摘要 《园冶》是中国古典园林匠作思想的百代标程,其用典引文蕴含了古代士人看待园林功能的态度,以及对休闲的认识。晚明士人形成了身体上纵情娱乐而心神上放空松弛的群体特征。闲乐与隐逸是贯穿于《园冶》用典引文过程的两大主题,折射出独特的休闲意象。  关键词:《园冶》 典故 诗文 休闲意象  《园冶》用典浩瀚,引文精妙,上至羲皇下接赵宋,涵盖领域广泛。本文仅经梳理将与休闲相关的典故、趣谈及诗章分类举出,并根
期刊
摘要 中国画尤为讲究意境,而画中所体现的意境被称为“诗意”,诗意是国画之魂,诗画互补的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特点的体现,中国历代著名画家不仅在书法方面有所成就,而且还具有和诗人一样丰富的情感,使他们创作出许多传世名画。本文首先对国画中的诗意进行粗略的分析,然后讨论如何将诗意融入国画,而达到国画意境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国画 诗意 诗  在中国古代,汉族习惯用毛笔蘸水、墨、彩在帛、绢、宣纸上进行绘画,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