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课堂活动教学,让新课程理念落地生根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一节为例,简述了教师利用简易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方案,将基本工具由“微观、抽象”的静态知识变为“可见、具体”的模拟活动,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探究;限制酶;DNA连接酶;核心素养;模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重实践”,即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利用简易材料,开展活动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和动脑,从而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积极参与科学探究。
  1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部分的“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是基因工程的第一节。转基因技术是生物科学的前沿技术,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其应用也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基因工程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及其作用都是分子水平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传统的教学依赖于文字、图片和学生的想象,学生学习起来是困难的,教学效果比较差。教师如果能够使用简易材料对分子水平的工具进行模拟,让学生在活动中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模拟操作,将抽象、微观的知识具体化、宏观化,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教学目标及其突破策略
  《新课标》对该部分内容要求的描述是“阐明DNA重组技术的实现需要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载体三种基本工具”,其重点是“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及其特点。为此,笔者尝试将本节的相关知识都“活化”成相关的课堂模拟活动,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
  3教学前期准备
  为了能顺利开展课堂活动教学,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
  教师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8组、制作学生课堂活动单、打印并裁剪几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带有某种限制酶识别序列的质粒、剪刀、订书机等。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初步了解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及其特点。
  4教学过程
  4.1创设情境,激发思考:通过一组图片的对照,初步了解“基因工程”需要的工具
  教师首先展示受虫害严重的“普通棉”和具有抗虫特性的抗虫棉的图片,并提出问题:科学家培育“抗虫棉”,要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细胞内的“抗虫基因”转入棉花植株细胞中,需要哪些步骤呢?需要哪些分子水平的工具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问题引导和学生讨论活动,教师简单明了地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4.2模拟活动1:“剪一剪”——组内合作,阐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及特点
  教师提供资料:已知几种常见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如下:EcoR I识别序列“GAATFC”,切割位点在“G与A”之间,BamH I识别序列“GGATCC”,切割位点在“G与G”之間,Sma I识别序列“CCCGGG”,切割位点在“G与C”之间,Apa I识别序列“AGCT”,切割位点在“G与C”之间。并准备剪刀(贴上限制酶名称)若干、不同颜色(代表来源不同)的彩纸打印出来的DNA片段若干(图1),分别发放给不同小组。
  学生分小组,仔细观察本组DNA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各组合作、讨论,利用所提供的剪刀(代表相应的限制酶)在相应位置进行DNA的剪切。各组将剪切后得到的“末端”展示,分别说明本组的“末端”类型,并比较不同小组的“末端”,部分成果如图2所示。
  为加深学生对限制酶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限制酶的识别序列有什么特点?②限制酶剪切的化学键名称是什么?③酶切后形成的末端有哪几种?
  通过以上模拟活动,学生在动手“拿起”限制酶“剪切”DNA的过程中,能很好地理解限制酶的作用、作用特点及作用结果,效果良好。
  4.3模拟活动2:“连一连”——组间合作,体会DNA连接酶的作用
  教师准备订书机两个(分别贴上E·coh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要求学生各组在班级内寻找与本组所得的“末端”能连接的“末端”,尝试将不同来源(不同颜色)的DNA片段进行“拼接”,拼接成功后选择相应的“DNA连接酶”——订书机进行连接。学生活动时,教师观察学生选择的DNA连接酶是否正确。
  各组将连接成功的新DNA分子(两种颜色)展示,部分结果如图3所示。
  教师提问:①DNA连接酶“缝合”形成的化学键的名称是什么?②两种DNA连接酶的作用有什么区别?
  本活动中,通过组间合作,学生在寻找“末端”、选择“DNA连接酶”和连接“末端”等过程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收获合作的成果。
  4.4模拟活动3:“拼一拼”——组内合作,体验将“抗虫基因”与质粒“拼接”的过程
  教师用彩纸打印含“抗虫基因”的DNA片段(两端有EcoR I的识别序列)若干、白纸打印含EcoR I识别序列的质粒(剪成纸环)若干、剪刀、订书机等,如图4所示。要求学生利用所给材料将“抗虫基因”插入到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并展示。
  各组限制酶“剪切”后,抗虫基因和质粒如图5所示,经DNA连接酶作用后,连接情况如图6所示。
  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将抗虫基因剪切下来需要切断几个磷酸二酯键?②“质粒”作为载体,应具备哪些条件?③抗虫基因与质粒的连接有几种情况?抗虫基因都能正常表达吗?
  通过以上动手模拟活动,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加深了对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作用的理解,同时尝试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为下一节的学习埋下伏笔。
  5教后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条件,开展课堂活动教学,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探究”,培养了“科学思维”,收获了对“生命观念”的认识。
其他文献
大家对热都很熟悉,夏天,人们都会说:“真热,”可热是什么呢?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就让刘老师来告诉我们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以“神经调节”复习课为例,简要说明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过程,通过对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尝试提出一些基于大概念教学和核心素养落地的方法和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大概念 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生物课程中,大概念包括了对原理、理论的理解,处在生物学科的中心位置。教学中,教师围绕着生物学大概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能提高教学效益
在“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中,我们学到了不少基本图形,而这些基本图形又各自包含着属于自己的结论,我们只要能在复杂图形中识别出基本图形,就可使解题过程变得简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成指导者,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变成合作者。笔者所在学校的生物组率先采用了“学一议一展—评”教学模式,以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学”是指利用学案完成自主探究,“议”是指学生构建学习小组对学案进行交流讨论,“展”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评”是指各学习小组这间对学习成果的互评。现以人教新课标
连写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常会用到,同学们会解此类不等式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转眼几年过去了,动画片《天眼》中的小主人公香凌开始了充实而又忙碌的初中生活,这天的数学课上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晚上香凌开始认真地做老师留的课后作业,但由于最近上课总爱走神,香凌做作业时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只好虚心地向甜筒请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
有关“有理数”这一章,考试都会考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认真看看刘老师的总结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世人都知道血液循环理论是威廉?哈维发现的,但其中不为人知的是,血液循环理论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不止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还经受了科学的检验、批判和完善。本文通过介绍威廉?哈维的生活背景和血液循环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而分析了血液循环理论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他的局限性,并从中探究其蕴含的科学思想。  关键词:血液循环理论 发现过程 影响及局限 科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R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在本刊2010年第6期“触摸科学”栏目里我们曾见过一个神奇的气球(如图1),它被竹签穿透了还没有破.不过,鲁老师却有办法把它弄破.更让人吃惊的是,鲁老师所用的工具仅仅是橘予皮而已.不相信?那就来瞧瞧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
摘要:以“哺乳运动物的运动依赖多个系统的配合”专题复习为例,立足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创设生活情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希沃教学助力手”课堂生成问题情境,发挥“问题串”在复习上的作用,教师借助板书形成有逻辑性的思维导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生命健康,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和迁移。  关键词: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多元化 生活情境 问题串 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