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邮差

来源 :民族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时收发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一种享受和便利,就像世界上最快的跑车从你身边掠过,迅捷到令人不可思议。但电子邮件原来也可以变得很慢——英国伯恩茅斯大学的两位计算机艺术的教育工作者保罗·史密斯和薇琦·爱思丽却从事起了一项“乏味研究”:让活着的蜗牛担当邮差,以它“蜗牛般”的速度,为人们传输世界上最慢的电子邮件。这件在爱沙尼亚当代艺术展上的最新“艺术品”,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和持久的讨论。
  在英语里,“蜗牛邮件”(Snail Mail)是电子邮件诞生之后,用来嘲讽“传统邮件”的俚语。当信息时代到来之后,电子邮件立即让传统的纸质邮件黯淡无光,失去了生命力。网络、手机让我们的信息传送越来越便捷,邮递员则越来越少见。和电子邮件相比,所有传统邮件到达速度最快的要两三天,最慢的则长达数月,谁还会用这种慢吞吞的蜗牛邮件?但这件创新的艺术品正改写着蜗牛邮件的意义,让人们重新反思C时代中“慢下来”沟通的意义。
  在伯恩茅斯大学的实验室里有一群养尊处优但辛勤工作着的蜗牛。蜗牛们的家是个大花园,有假山、草地,空气新鲜,环境宜人,蜗牛们吃着鲜嫩多汁的绿色食品,悠闲地散着步。花园里共有20来个大大小小的蜗牛,背上用白色的笔写着非常醒目的编号。现在的编号已经从010起开始排列,有9头蜗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辛劳的一生。
  每个蜗牛邮递员都被史密斯和爱思丽起了好听的名字,阿尔法、瑞恩、奥利弗、乔安娜……同为蜗牛,每个邮递员却有着不同的脾气和个性,有些更勤劳,有些则更慵懒,有些不停在爬着寻觅食物,有些则一动不动地呆在那里,似乎陷入了冬眠。当谈起“蜗牛电邮”这件作品时,爱思丽脸上充满了兴奋和神采奕奕。
  爱思丽说:“我们让每个蜗牛邮递员都驮着一个20mm大小的无线射频(RFID)芯片,就像制作‘宠物护照’那样进行身份注册,让它们可以被识别。在玻璃缸制成的花园围墙中,我们在墙体内嵌入了一个信号发射装置和信号接收感应装置。当希望体验的观众通过我们的网站填写完毕需要发送的邮件内容后,等待就开始了。每个蜗牛都有编号和对应的芯片,发射器将包含邮件内容的指令集,发射到处于任务空闲状态的蜗牛身上,蜗牛就承担起了运送邮件的任务。当蜗牛在花园里散步,只有它们偶然靠近花园里的信号接收感应装置时,无线射频芯片才会被激发,最终通过传统网络的方式将信息发送出去。每封写完的新邮件都在等待列表上,只有之前的邮件被所有的蜗牛发送完毕时,这些邮件才有机会被投递。”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崇拜速度,仿佛这样更具有优势。快捷的速度有时候是件好事情,但速度太快让我们精疲力竭。电子邮件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我们每天都在快速地回复邮件,因为收件箱里不断有新的邮件涌入,必须提高速度才能处理完毕,因为书写过快或者转发过快而造成的误解和尴尬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我们希望创造出世界上最慢的电子邮件系统,为每个人的生活加速器安装一个刹车,可以快也可以慢,不想做的时候就选择不去做,包括电子邮件在内。在行业内,我们并非第一个倡导者,IBM的高级执行官曾经发起一项“慢邮运动”,建议每天检查电子邮箱的次数不超过两次。包括英特尔和德勤在内的公司则尝试过无电子邮件日。芝加哥的喜来登酒店还帮助客人把智能手机锁在保险箱里,克服“邮件瘾”,就像一个“戒毒”康复室。
  蜗牛邮件的速度到底能有多慢?
  爱思丽说:“这些小邮递员每小时最快只能爬行50米——这个速度达到了1997年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即世界上最快的蜗牛爬行速度。你可以想象一个蜗牛从伦敦爬到纽约需要171年40周零2天。哪怕就在这个小花园里,当它们爬到那个接收感应装置的时候,至少过了几天,也可能过了几个星期、几个月。在我们最初创办起这个发邮件网站的时候,有一个叫奥斯丁的蜗牛仅仅花了1.96天就送了10封信,它实在是太快了,但是那只叫缪埃尔的蜗牛却毫无负疚感地背负着用户的邮件散着步。到现在为止,这些蜗牛平均传递一封邮件需要的时间是17天14小时19分22秒。那只叫瓦伦丁的蜗牛创造了我们的纪录,他的最慢投递时间需要122天1小时51分27秒,干得非常好。不过不论哪只蜗牛为你服务,系统每个月平均处理邮件一般不超过81封,在服务器上排队等待发送的时间已经需要花上742天16小时46分7秒了。”
  那些传递邮件非常慢的蜗牛邮递员常常让人感到沮丧。爱思丽说:“对一些人来说,这的确有点沮丧,而且我们不能保证每封邮件都能在有效期前传到收件人的手上,尤其是那些送出祝福和愿望的人们。但它让我们用另外一个视角去审视时间的意义,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和时间划过的痕迹——事实上,很多时候,即使你用最快的速度做完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后,也会恍然觉得,其实它们远没有之前想象得那么重要。”
  这个作品鼓励每个人都能够慢下来,回归生活应有的速度,凝思科技的作用,反思现代生活的节奏和与人沟通的真谛。
  

其他文献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我出生在牧人家里……”  当夕阳落下,牛羊入圈时,辉映在霞光里的蒙古包,就像镶嵌在草原上的珍珠。这就是那悠远歌声里的毡房,它留存在孟根其其格的记忆里,念念不忘。  和大多数蒙古人一样,孟根其其格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拥有固定的房屋。但如果有机会,她还是愿意再回到大草原上,搭建一座蒙古包,与天地相拥,与牛羊为伍……  告别蒙古包  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巴勒森道尔吉和孟根其其格
期刊
沙发配上小木桌,空间宽敞,往旁边走,还有餐桌、微波炉。台湾的台铁“客厅车”内观设备就像住家客厅,加挂在列车后,让民众包车观光,过去就有人包车娶新娘,没想到台铁“客厅车”却变成了“移动性爱”包厢。日本A片“痴汉电车”在台铁列车真实上演。  在2月19日下午2时30分,一行共25人,男的穿西装、女的穿套装,前往台北车站北三门集合,搭上附挂在第521次“莒光号”的“客厅车”,七堵到高雄的班次。车内有冰箱
期刊
赫赫有名的拿破仑,是举世公认的军事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拿破仑真正看重的是科学家。作为法兰西科学院至高无上的145位院士的其中的一员,他是一名货真价实的科学家。尽管他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从事军事行动,但他更喜欢与科学为伍——在他的身边总是簇拥着数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即使在行军作战时,他也总是兴致勃勃地跟学者们讨论科学问题。“尊敬的院士们,”拿破仑说,“让我给你们出一道题,不用直尺,仅用圆规
期刊
半夜饿了,嚼口香糖,煲电话。随手画了张画,让另一头的符郁随便配点文字,二十分钟后她发了过来,如下:  有一种东西,不知道是谁发明的:  初尝时甜,嚼得几口,便寡然无味;  虽然无味,仍会习惯性地嚼下去,非要两腮酸痛、累到极点,才肯放弃;  价格低廉,容易到手;  品种丰富,且不断翻新,有清爽如薄荷、甜蜜如柑橘、腻人如香蕉……甚至有出人意料内藏夹心果酱的,惊喜多多。  有的人品牌忠诚度极高,只偏好—
期刊
旧社会,“十里洋场”的上海法租界内,有一座远近驰名的“大世界”游乐场。它的创始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商业资本家黄楚九。这里讲一讲他早年制造一种“补药”的一段传奇故事。  这种“补药”叫“艾罗补脑汁”。  黄楚九,1872年生于浙江余姚,祖辈行医,16岁那年来上海的时候,包里揣着祖上传下来的一本药书,在城隍庙的春风得意楼前,黄楚九摆起了药摊,按着书里的药谱卖起了药丸。  二十世纪刚开始的时候,上海是土洋
期刊
穷人太想改变现状,往往就有投资的冲动。而几乎所有教导穷人致富的书,为了迎合穷人的心理,也都异口同声地劝穷人投资。其实,投资并非灵丹妙药,很多穷人都是被投资整得更穷的。  中国的投资渠道就那么几条,炒股是条捷径,可是有几个人是炒股炒发了的?神话倒是听了不少,具体到自己头上,不亏就已经是万幸了。有的大户、中户,一百万炒成了三十万,五十万炒成了二十万,本来还算个富人,这下也要在穷人的边缘徘徊了。散户就更
期刊
法国的“明天超市”是一家很大的公司,在同行业属于一流的。但超市开业初期,却很不景气。大家找了许多原因,始终得不到一个合理的答案。  董事长费尔一筹莫展,有一天,他将自己的苦恼告诉朋友凯恩。凯恩是一位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凯恩来到“明天超市”转了一圈后,认为是通道出了问题,超市里的通道过于宽敞,建议费尔将店里的所有通道由宽变窄。  费尔大惑不解,但还是照做,重新布置了通道。没想到,这一看似不起眼儿的改
期刊
本来她已经做好了分手的打算。她不知道自己哪来那么大的脾气,鸡毛蒜皮的琐事,也会令她大动肝火。吵完架后照例是一个人抹泪,咬牙切齿地尽想着他的不是。有一段时间,她看街上的每一个男人,都比他顺眼。  我们劝她,不行就分手吧。  她说好。却总是拖下去,“我仍然是爱他的,不过这样下去,分手是早晚的事。”同事聚会的酒宴上,她边抹泪边诉苦。  吵完了,和好,抱头痛哭一番;几天过去,再吵,再和好,再抱头痛哭山盟海
期刊
“视窗”(WINDOWS)无疑是上世纪最伟大的产品之一,这个无形的神奇玩意儿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生活与工作。而假如没有比尔·盖茨,就可能没有这个神奇的发明。这个20岁辍学创业的小伙子,31岁时成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从39岁开始连续12年“霸占”世界首富位置。几十年间,盖茨统领下的微软帝国以对数字技术的创新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国家,而盖茨本人则成为无数
期刊
那时候,她只有20岁。太多时候她感到自己的生活很静,静得自己可以听得见自己血液的流动。  11岁时,父母出去旅游,发生车祸,就那么走了,她被奶奶带大,供她考上这所大学,家里已捉襟见肘。  他是她的老师,化学老师。那时他还年轻,刚刚40岁吧,有着学者的儒雅,也有着学者所没有的健朗。  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见他。那天,阳光如同隔了一层薄纱似的,朦朦胧胧地过滤过来。树上的叶子打着旋飘落一地,落英缤纷,星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