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诗坛上的闺怨诗就如诗中那一个个多情哀怨的女子一样让人怜爱、让人回味。诗中的闺妇或是寂寞怀春的少女,或是饱受离别相思之苦的少妇,或是被无情的丈夫抛弃的弃妇。诗歌一般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展现女子们在特定生活境遇下复杂的情感世界。每当读其诗,总能见其人,总能被其哀怨的情感触动和震撼。下面就来剖析一下永远让人追忆的闺妇的情感世界。
  
  一、居于深闺的寂寞、冷清
  
  闺怨诗表现闺中女子的寂寞之情最为突出。欧阳修的《蝶恋花》写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首诗抒写了幽居深院的少妇的寂寞情怀。不写佳人先写佳人居处。三迭“深”字,则佳人禁锢高门,内外隔绝、闺房寂落之况,可以想见。树多雾浓、帘幕严密,愈见其深,闺中少妇的寂寞冷清的情怀已可见一斑。居住在这样与世隔绝的深闺,如有丈夫相伴也不至过于落寞,可惜的是丈夫整日在 “游冶处”流连,可见闺中女子的感情世界之凄凉。望所欢而不见,佳人眼中之景,不免变得暗淡萧索。感花摇落而有泪,含泪而问花,花乱落而不语。伤花实则自伤,佳人与落花同一命运。落花无情,春光无情,丈夫无情,社会无情,叫人如何不寂寞?叫人如何不伤心?整首词如泣如诉,凄婉动人,女子的孤单寂寞情怀充满了字里行间。
  深宫里宫女在被高墙深院锁着,一待就是一辈子,一般都要老死于这寂寞冷清的皇宫里。一部分宫女进宫后,连皇上的面也没见过。她们的寂寞情怀可想而知。杜荀鹤在他的《春宫怨》里就描写了这样的一位宫女:“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诗的首联,寥寥十个字,生动地表现了宫女希望恃貌取宠而结果却幽闭深宫的怨愤情绪。诗中主人公正在后悔不迭啊,原以为自己长得漂亮,进宫可以获宠的,哪晓得于今竟过着这样清冷寂寞的生活,真是误人青春。所以对着镜子,也无心去梳妆打扮了。是真的怨恨自己长得漂亮吗?不是,而是怨恨那有眼无珠、不识美丑的皇帝。这一句真是石破天惊之语!第二联说:既然不能以容貌取悦于君王,哪还要去修饰什么仪容呢?而第三联,则对春天悦耳的鸟鸣、浓密的花影进行描绘,既起到了春怨的点题作用,更重要的是,把宫女的幽怨和这美好的春光进行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宫女的寂寞和凄凉。鸟儿是这样的欢欣,花儿是这样的盛开,而宫中美女呢,竟是如此的哀怨和忧伤,这该是怎样的不幸和不平啊!
  唐代元稹的《行宫》写道:“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几个在玄宗天宝年间进宫的老宫人,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她们被禁锢在古行宫中,红颜憔悴,成日价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闺中女子的孤单寂寞情怀,怎一个“凄绝”了得。
  
  二、对丈夫的思念、盼望
  
  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王昌龄的《闺怨》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想那在春日里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闺中少妇,原本也是站在丈夫立场上的,原本也是希望丈夫能够封侯归来,好让自己在人前人后光彩。然而,在那春日陌头杨柳色的感召下,她却幡然悔悟了:这一派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致,正应该是自己亲爱的丈夫陪着青春年少的自己一同欣赏的;可是花儿明年可以再盛开,柳树明年可以再抽芽,而自己的红颜美貌却只会逐渐消逝,永远也不会再回来。这春日的美景唤醒了少妇内心深处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夫妇比翼相处的渴望之情。
  唐代金昌绪的《春怨》写道:“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生动地写出了一位妙龄少妇的思夫心情。黄莺在古诗中是可爱之物,声音清脆动听。可这位女子却听得心烦火起,竟要将它赶走,岂不令人奇怪?原来是因为这只黄莺鸟光顾自己没完没了地鸣唱,只懂得卖弄自己清脆的喉咙,而全不理会屋里的女子正在午睡之中,并且还正做着好梦,梦中她来到辽西,正同远征中的丈夫相会呢!这只黄莺鸟真是太不知趣了,竟然吵醒了女主人公,惊破了她日夜以求的美梦,将她从与丈夫相聚的甜蜜的美梦中拉回到孤身独处的严酷现实里,岂不要恼杀了她吗?所以,她要“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可见她是多么珍惜和丈夫相聚的时光啊,对丈夫思念关切之情是多么深重啊!
  陈陶《陇西行》用沉痛的笔墨描绘了这一情形:“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闺中妻子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想念自己那已成白骨的丈夫,还在梦境中盼他早日回来团聚。春闺女子对远方征人的这种思念盼望之情,真乃凄楚之极。
  
  三、对征人的关心、牵挂
  
  李白的《子夜吴歌》中对此有出色的描写:“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呈现出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长安城内的家家户户,凡是有丈夫戍守在边关的妇女们,都趁着这月明之夜为远方的征人赶制冬衣,对丈夫的关心牵挂之情已从吹不尽的玉关情中得到了体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这是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诗。此诗提到了寒衣,更提到了自己对丈夫的担忧。我们可以想象:在紧张而忙碌的缝衣过程中,历经了千针万线,每一针每一线缝进去的不仅仅是丝棉, 而是她们对丈夫的缱绻相思之情,更是她们对远方征人的关怀和体贴。除了赶制寒衣这一个特定的细节外,唐代还有许多著名的闺怨诗,通过一些意想不到的生活细节,细致入微地写出了闺中少妇对远方征人的牵挂之情。元代姚遂的《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诗句用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一个闺中少妇为丈夫寄寒衣时的矛盾心情。同时,那种对丈夫的关怀、体贴之情也溢出纸外。
  
  四、郁闷中产生的后悔、怨恨之情
  
  男子们为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王昌龄的《闺怨》诗中一个“悔”字倒出了女子满腔的怨恨之情。以前,一心要丈夫早点博取功名,一个人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愁闷,可现在登上楼头不经意地看到,路边的杨柳树早已是一片葱翠,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这就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后悔之情。
  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诗以白描手法,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一个商人之妇的怨情。丈夫经商长年在外,自己独守空房,想到潮水涨落有规律,后悔当初没有嫁给随潮水出没的弄潮儿,长年独守空房郁闷让女子后悔不已。
  李商隐的《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首句先说人和环境均佳,人为无限娇女,环境有云屏相围,可以说青春美貌富贵荣华均已具备。次句又继之说居地和气候皆好,即身在京都,且适逢冬寒去尽。照理说在这样十全十美的条件下,这对夫妇应能尽情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然而不能,却要“怕春宵”。这究竟是为什么?后两句以“无端”这种带嗔怨、不满口吻的词语为导语,引出了原因。原来是因为丈夫须早起上朝,这样做妻子的就不能同丈夫同拥香衾,共享好梦,这岂不要恼杀人也么?丈夫一去,这金碧辉煌的屏风摆在那里还有什么意思?住在繁华的京城里又怎么样?春暖花开的美景带给人的恐怕更多的是烦闷,丈夫纵然能佩得金龟袋,地位显赫一时,可现在人去楼空,让妻子独居于此又有什么意思?嫁得金龟婿的女子尚且后悔不已,何况那些一直被遗忘在家中或者被丈夫遗弃的不幸女子呢?
  闺怨诗中那种哀怨的情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闺妇们独居深闺的寂寞情怀,对丈夫的深切思念,离别相思辛酸,被丈夫抛弃的痛苦,怎一个“凄绝”了得。这种哀怨凄绝的情感会永远让我们追忆不已。
  (作者单位:淮安市清江中学)
其他文献
一、女人和狗的前世今生  像以往那样,她将汽车驶向山腰那块隐蔽的洼地,然后熄了火。她打开驾驶室的门,却并不急于下车。从右边座位上拿过香奈尔化妆包,取出里面的小镜子,她看到了一张并不让她满意的脸——作为三十三岁的女人,这张瘦削的脸已显出老相,皮肤粗糙,黄里透黑,窄小的额头上有了细密的皱纹,天生下垂的眼皮,更是变本加厉地耷拉下来,就像一棵生病的大叶树,透着无精打采。  曾经,她从不在乎这些,甚至都忘记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靠活动。“实践”是新课程教学的生命所在,“活动”是新课程最直观、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开展好大型综合性实践活动外,我觉得开展好小活动更灵动活泼一些,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开展好课前小活动,为课堂创设良好的氛围    课前小活动,可根据单元教学每周设计一个主题,如课前诗歌背诵,故事演讲,名言积累,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因循守旧,作文教学课型单调,学生写作与教师讲评两大板块机械循环,导致学生提不起写作兴趣,甚至把写作当成一件苦差事。那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呢?我认为应多管齐下,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写作知识寓于平日讲课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既然课文有这样好的示范作用,我们就应充分利用好这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何阅读文本一直是语文老师们研究探讨的话题。小说是多方面、细致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且具有丰富意蕴和价值。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三个要素。小说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就是指学生在教
古诗词鉴赏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其中写景状物类诗词鉴赏总是倍受命题者的青睐,可谓是重中之重。我们只要查看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便能发现,在各省命题中此类诗词出现的频率最高。以2011年为例,全国17套高考试题中考查写景状物类诗词的就多达11首。  笔者以为,如果掌握了此类诗词的鉴赏要领,那么对试题中古诗词鉴赏便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那么这类诗词在解读时重点应关注哪些方面呢?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找准鉴赏
很多人都知道压力大、心情长期烦躁会长皱纹。中医认为,烦心事太多会导致肝气郁结、血行不畅、经脉受阻,不能滋养全身,这时肌肤也会得不到营养,容易出现皱纹。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脉交会之处,重点点揉此穴可通畅三经、益气养颜。  取穴 三阴交位于小腿脚踝内侧突出的骨头尖上方四横指处,被称为女人的“不老穴”。  具体方法 用力点揉三阴交穴,点按1分钟后可略微放松,然后改为点揉,1分钟后再换回点按法,如此反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频繁出现,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故乡》一文深刻地概括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更不是件易事。如何引领学生
数十年的写作生涯极少遇到这样的事情:采访期间,竟然遇到领导班子的重大调整:2016年底,佳木斯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安庆华奉命调往大庆市任职;从黑河市调来的李晓龙出任副市长、公安局局长。  不过,这也让我领略了一种中国特色:忠诚、坚守与创新,让警服的深蓝迸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手记一、中国警察的“三无服务”  刚写完长篇报告文学《国之盾》——那是我一生中流泪最多的一次写作,又来写佳木斯公安
新课程要求更多关注学习方法的转变。当前语文教学研究中,对学生课堂学法涉及较多,而对课外学习方法关注不足,即使谈及也只囿于课外“阅读”。下面笔者略谈课外转变学生学法的实践和感受,抛砖引玉。  一、以“专题学习”化解课外学习的无序  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多得益于课外学习。这个现象揭示了一个反向事实:大部分学生课外学习效果不佳,处于盲目和随意的无序状态以及教师导学的“失控”状态。课外学习只在少数学生身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论述中指出,“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  文化是一个民族强盛的根脉,更是一支军队强大的灵魂,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必须勇于担负起强军文化使命,让“军营文化”为战斗力提供不竭的思想精神动力。新的历史时期,打造具有军味的军营文化是实现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更是部队不断提高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