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建筑物不同绿化形式西墙面温度的实际测试,得出不同的绿化形式对建筑物的热工状况、建筑物的室内环境影响很大,从而影响到建筑物的能耗,只有采用适宜的设计手法,才能达到建筑降温节能效果。
【关键词】热效应;建筑节能;绿化设计
绪 论
建筑西晒严重的影响了使用者的室内热环境,减少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本文通过对建筑物西墙面温度的实际测试,分析了它们对建筑本体的热效应,提出建筑西墙面绿化设计的方法,为住区建筑绿化计提供有益参考。
1 测试地点、内容、及方法
1.1 测试地点
测试地点位于西安市南郊,选择某住区1栋三层商业用房。西墙有五分之一被爬山虎覆盖,郁闭度达95%以上;五分之三是裸墙面;西墙前5m左右处有两颗成熟的落叶乔木,其树荫能覆盖五分之一的西墙。时间2011年7月26日14:30~7月27日。天气预报为多云间晴24~35℃。但26日16:00以前多云间晴16:00以后天气变阴,27日天气变阴起风。测点分别布置在裸露的西墙面、爬山虎西墙面(图1)、树阴西墙面(图2)中间以及空气中,共4个测点,测点布置在中间以防边界效应的影响。
1.2 内容及方法
西墙壁面、爬山虎西墙壁面、树荫西墙壁面的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室外阳光下1.5m高的空气温度。
测量仪器采用上海大华仪表厂产的温度巡回检测仪,型号PROCOS.Ⅶ。为了避免环境辐射对空气温度热电偶的影响,用反射系数较大的铝箔罩着所有空气温度热电偶,以防止周围环境温度辐射。记录仪每一小时记录一次数据。
2 测试数据分析
此三层商业用房,是普通砖混结构,东西朝向。为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选取第二层西面相同家具布置、相同面积的3个房间,一间的西外墙被爬山虎覆盖、一间的西外墙裸露、一间的西外墙外5m处有两颗大树。测点分别布置在每个房间西外墙中部的同一高度处,测量空气温度的热电偶放在阳光下地面上1.5m高度处,热电偶分别用反射系数较大的铝箔包裹住。测试时关窗、关门,在没有自然通风的状态下测试。
图3为西墙壁面、爬山虎西墙壁面、树荫西墙壁面温度以及空气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实测曲线。
从空气温度曲线可以看出,西墙外壁面最高温度为43.3℃,最低温度为26.8 ℃,昼夜温差达16.5℃;爬山虎西墙外壁面因有爬山虎的覆盖避免阳光的直接辐射和周围因素的影响,其最高温度为41.7℃,最低温度为30.2 ℃,昼夜温差为11.5℃,比裸露的西墙面昼夜温差小5℃;树荫壁面因有高大乔木的遮荫,树木吸收了大量的阳光直接辐射,并排除了周围因素的影响。其最高温度为24.8℃,最低温度为22.5 ℃,昼夜温差仅2.3℃,温度变化幅度平缓,比裸露的西墙面昼夜温差小14.2℃。相比较昼夜温差,树荫是最有效的缓解墙壁外表面昼夜温度的巨变绿化方式,其次为爬山虎壁面。
由于7月26日16:00之前天气晴好,曲线图上表明爬山虎壁面温度明显低于气温,西墙裸露壁面高于气温,这与以往的研究成果:墙面绿化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相符。但16:00之后,天气转多云,且室外能感觉到微风,所以西墙夕嗮很弱,其壁面温度没有出现午后的升温而是与空气温度相差不大。随着气温的降低,西墙壁面温由于没有任何遮盖,有利于空气对流,所以其温度下降较快。由于7月27日的阴雨,气温降低。此时,爬山虎壁面由于树叶的覆盖,对流减弱,减弱了墙面的热传递,其壁面温度则出现了比西墙壁面高的情况,出现了升温的“逆温”现象。而据以往研究爬山虎具有一定的降温效果。
3 结 论
对上述实测温度曲线分析结果还表明爬山虎墙面比树荫墙面降温效果差、墙壁外表面昼夜温差大。相比而言,树是较好的绿化形式。如果在西墙外一定距离支一网架,爬山虎缠绕其上,使之与墙面形成空气层以加强对流换热,如此的绿化墙面才能在任何天气的状况下起到降温效果。
树虽然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但距离建筑太近,影响建筑的采光,距离太远则起不到降温作用。所以树木种植距离建筑足够远、种植长的不高的中、小乔木以防太高阻当冬季的日光;或者靠近房屋,采用树杆高,树冠大的高大乔木,树干的中心尽量偏离窗口以加强通风。根据西安冬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hS (hS=32.3?),取树杆高为h,房屋第一层窗台距室外地面高为1.5米,(包括室内外高差)种植距设为L,由于树枝对阳光的吸收作用较大,所以只要保证最低太阳高度角穿越树干照射到一层窗台处,则L=(h-1.5)/tghS,其余冬季的阳光均可照射入房间。所以在静风(夏季平均风速2.1m/s)较大的西安地区南侧适种植的树木要距离房屋足够的远。房屋宜采用北退台,以保证树木有良好的日照。(图4);北侧基地植常绿树以阻挡冬北风,引导风流,起屏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其标.林燕.赵维稚.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4
[2]涂逢祥.建筑节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北京,2001.7
[3]吕爱民.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9
[4]金涛,杨永胜.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5]荆其敏,张丽安.城市绿化空间赏析[M].科学出版社,2001.12
[6]叶歆.建筑热环境.[M].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7]吕爱民.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9
【关键词】热效应;建筑节能;绿化设计
绪 论
建筑西晒严重的影响了使用者的室内热环境,减少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本文通过对建筑物西墙面温度的实际测试,分析了它们对建筑本体的热效应,提出建筑西墙面绿化设计的方法,为住区建筑绿化计提供有益参考。
1 测试地点、内容、及方法
1.1 测试地点
测试地点位于西安市南郊,选择某住区1栋三层商业用房。西墙有五分之一被爬山虎覆盖,郁闭度达95%以上;五分之三是裸墙面;西墙前5m左右处有两颗成熟的落叶乔木,其树荫能覆盖五分之一的西墙。时间2011年7月26日14:30~7月27日。天气预报为多云间晴24~35℃。但26日16:00以前多云间晴16:00以后天气变阴,27日天气变阴起风。测点分别布置在裸露的西墙面、爬山虎西墙面(图1)、树阴西墙面(图2)中间以及空气中,共4个测点,测点布置在中间以防边界效应的影响。
1.2 内容及方法
西墙壁面、爬山虎西墙壁面、树荫西墙壁面的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室外阳光下1.5m高的空气温度。
测量仪器采用上海大华仪表厂产的温度巡回检测仪,型号PROCOS.Ⅶ。为了避免环境辐射对空气温度热电偶的影响,用反射系数较大的铝箔罩着所有空气温度热电偶,以防止周围环境温度辐射。记录仪每一小时记录一次数据。
2 测试数据分析
此三层商业用房,是普通砖混结构,东西朝向。为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选取第二层西面相同家具布置、相同面积的3个房间,一间的西外墙被爬山虎覆盖、一间的西外墙裸露、一间的西外墙外5m处有两颗大树。测点分别布置在每个房间西外墙中部的同一高度处,测量空气温度的热电偶放在阳光下地面上1.5m高度处,热电偶分别用反射系数较大的铝箔包裹住。测试时关窗、关门,在没有自然通风的状态下测试。
图3为西墙壁面、爬山虎西墙壁面、树荫西墙壁面温度以及空气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实测曲线。
从空气温度曲线可以看出,西墙外壁面最高温度为43.3℃,最低温度为26.8 ℃,昼夜温差达16.5℃;爬山虎西墙外壁面因有爬山虎的覆盖避免阳光的直接辐射和周围因素的影响,其最高温度为41.7℃,最低温度为30.2 ℃,昼夜温差为11.5℃,比裸露的西墙面昼夜温差小5℃;树荫壁面因有高大乔木的遮荫,树木吸收了大量的阳光直接辐射,并排除了周围因素的影响。其最高温度为24.8℃,最低温度为22.5 ℃,昼夜温差仅2.3℃,温度变化幅度平缓,比裸露的西墙面昼夜温差小14.2℃。相比较昼夜温差,树荫是最有效的缓解墙壁外表面昼夜温度的巨变绿化方式,其次为爬山虎壁面。
由于7月26日16:00之前天气晴好,曲线图上表明爬山虎壁面温度明显低于气温,西墙裸露壁面高于气温,这与以往的研究成果:墙面绿化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相符。但16:00之后,天气转多云,且室外能感觉到微风,所以西墙夕嗮很弱,其壁面温度没有出现午后的升温而是与空气温度相差不大。随着气温的降低,西墙壁面温由于没有任何遮盖,有利于空气对流,所以其温度下降较快。由于7月27日的阴雨,气温降低。此时,爬山虎壁面由于树叶的覆盖,对流减弱,减弱了墙面的热传递,其壁面温度则出现了比西墙壁面高的情况,出现了升温的“逆温”现象。而据以往研究爬山虎具有一定的降温效果。
3 结 论
对上述实测温度曲线分析结果还表明爬山虎墙面比树荫墙面降温效果差、墙壁外表面昼夜温差大。相比而言,树是较好的绿化形式。如果在西墙外一定距离支一网架,爬山虎缠绕其上,使之与墙面形成空气层以加强对流换热,如此的绿化墙面才能在任何天气的状况下起到降温效果。
树虽然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但距离建筑太近,影响建筑的采光,距离太远则起不到降温作用。所以树木种植距离建筑足够远、种植长的不高的中、小乔木以防太高阻当冬季的日光;或者靠近房屋,采用树杆高,树冠大的高大乔木,树干的中心尽量偏离窗口以加强通风。根据西安冬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hS (hS=32.3?),取树杆高为h,房屋第一层窗台距室外地面高为1.5米,(包括室内外高差)种植距设为L,由于树枝对阳光的吸收作用较大,所以只要保证最低太阳高度角穿越树干照射到一层窗台处,则L=(h-1.5)/tghS,其余冬季的阳光均可照射入房间。所以在静风(夏季平均风速2.1m/s)较大的西安地区南侧适种植的树木要距离房屋足够的远。房屋宜采用北退台,以保证树木有良好的日照。(图4);北侧基地植常绿树以阻挡冬北风,引导风流,起屏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其标.林燕.赵维稚.住宅人居环境设计[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4
[2]涂逢祥.建筑节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M].北京,2001.7
[3]吕爱民.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9
[4]金涛,杨永胜.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5]荆其敏,张丽安.城市绿化空间赏析[M].科学出版社,2001.12
[6]叶歆.建筑热环境.[M].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7]吕爱民.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