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立意:历史微课设计的关键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m2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微课,主题立意,工业革命,工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3-0056-05
  “微课”,自2010年从广东佛山兴起以来,受到各级各类学校和各学科的关注,不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积极参与到“微课”的建设和评选活动中。笔者所在的学校不仅举行了校级各学科师范生的微课比赛,还参加了华东师大的C20慕课联盟微课比赛。作为指导教师,对微课,笔者经历了从关注到了解再到粗浅认识的过程。目前对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和实施层面,较少从设计层面去进行研究,而事实上,微课的设计才是最为关键的。
  目前有诸多关于微课的解释,如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①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②前者将其定义为教学资源,后者将其定义为课程。微课,从字面意思看,微者小也,相对于普通的课,其时间短,内容少,其本质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资源。
  微课常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载体,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基于此,微课的设计除了主线突出、重点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外,有高远的主题立意是微课设计的关键,也是获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基础。笔者以人教版必修Ⅱ《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微课设计为例,略作阐述。
  历史必修Ⅱ主要是世界经济史内容。从宏观上讲,就是按时序描述和阐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审视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经济增长的实绩、经济交往以及各民族经济在历史上的冲突与融合。人教版必修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单元包括: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本单元从全球史的视角,展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新航路的开辟,使基本处于隔绝和孤立状态的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早期殖民扩张,以一种血腥和野蛮的方式,强行把落后地区拽进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历史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跨越,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展;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也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除了通过商品货币交换关系建立起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外,还有欧洲人在亚洲、非洲、美洲的野蛮掠夺和屠杀。在这个市场体系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居于主导,因此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摧毁各种阻碍,确立其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无疑是本单元非常重要的一课。
  课标要求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即要求学生在掌握工业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教材三个子目: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子目是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和主要成果;第二子目是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第三子目是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很显然,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的主题应该是: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那么,工业革命又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呢?这是本课的难点。珍妮机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它不仅使纺织产品迅速增加,还引发了能源、动力领域的革新。蒸汽机出现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随着机器的增多,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的巨变,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新面貌,带动着整个社会快速地演变,国家向城市化社会迈进。
  新航路开辟前,英国市场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即11世纪以前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前市场”时期、11世纪初到13世纪中叶的“领主市场”时期和13世纪50年代至14世纪50年代开始的“农民—市民市场”时期。①但整体来看,这一阶段的市场仅限于国内。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优质的商品通过航运的汽船、畅通的铁路,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各大洲的贸易来往也日益频繁,国际性的贸易开始出现,世界越来越按同一市场机制运行,由此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它(大工业)的历史不再是英国的历史,它的历史已成为欧洲的历史了,后来又成为全世界的历史。”②所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首次真正开创了“世界历史”。
  伴随着蒸汽动力,英国生产能力和商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它的工业品运销到世界各地,并通过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把世界更多的地区卷入世界市场之中,英国俨然成为了“世界工厂”。据统计,1854—1856年间,英国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了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英国出口的工业商品,从日常消费品到各种机械生产设备,几乎无所不包。③
  主题立意愈来愈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以怎样的立意来引领教学内容,便决定了这节课的教学内核和教育价值。立意分为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和价值观立意。知识立意是基础,能力立意是发展,价值观立意是历史教学设计为之追求的主要目标。
  人教版必修Ⅱ《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包括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内容较多。鉴于微课教学时间短,且要主题突出,线索清晰。在有限的时间里,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出来,选择切入点和设计教学主线尤其重要。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制度的出现,意味着生产场所和生活场所的分离,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工厂常常建立在交通、资源等条件优越的地区,于是,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工厂不仅带来地区经济的繁荣,更衍生了一大批服务于工业的行业,越来越多的人也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进而形成了新的社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从而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空间面貌。基于工厂制度的形成对社会的重大影响,本微课以“工厂”为切入点,微课名称为:工厂时代的来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工厂”作为切入点,教学主线便围绕工厂制度的形成和影响而展开,并进一步说明工厂制度的建立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从而深化本课及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微课设计1如下:
  导入:先来看一组图片(各式各样的瓷器)。今天我们在拍卖会上或博物馆看到的晶莹剔透的精美瓷器,大都是古代皇家贵族使用的,而普通老百姓使用的瓷器又是怎样的呢?在当时普通百姓大都是用一些粗糙的土碗。那么在今天,这些精美的皇家瓷器是如何走进千家万户的呢?这便是工厂的魔力。其实,不仅仅是瓷器,包括我们今天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大都是通过工厂制造出来的。
  问题探究1:什么是工厂?工厂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用品(瓷器)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工厂的魔力。运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切入,既容易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进入本课的正题:什么是工厂?工厂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集中学生的关注点。
  18世纪80年代,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也叫万能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蒸汽机的发明广泛运用于生产,促进了冶金、采煤业、机器制造业的发展,而这些行业也出现一系列大的发明。蒸汽机可以说为机器大生产的发展解决了动力问题,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工厂有许多巨大的车间,传输动力的皮带或传递线遍达各个车间;又有精细有力的机械设备使它充满活力;更有遵守纪律的雇佣工人在紧张的劳动。机器,好像把他们一起带进了气喘吁吁的节奏声中去了。
  【分析】课堂教学时,常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殖民扩张、圈地运动和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方面等方面分析工业革命的背景。而本微课因以“工厂”为切入点,直接介绍工厂产生的背景,即蒸汽机为机器大生产的发展解决了动力问题,是导致工厂出现的直接原因。随后,出示材料,解读“工厂”这一概念。运用权威书目《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对工厂的定义,既间接推荐了参考书目,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提炼、归纳和抽象历史概念的能力。
  工厂:把近代生产的全部设备包含在城垣之内并把近代生产原则本身表现为显著形式的特有建筑物。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问题探究2:18世纪后期,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那么,工厂与手工工场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手工业,工人使用自己所有的简单工具,在家中或小店铺中从事小规模生产。工场主,拥有织机、原料、机房。织工各有专门技术,在工场主的统一安排下,在固定的工场里简单分工协作,以手工操作为主。
  工业革命开始后所发明的生产机器,大都构造复杂,体积庞大,而且价格昂贵,不是一般工人所能购置。富商巨贾就乘机建筑厂房,购买机器,储积原料,招雇工人,聘请工程师等,组成一个生产单位,从事大规模的生产,工厂制度因此产生。工人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为确保工厂机器的正常运转、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利润的最大增长,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
  出示材料:机器经营在一个产业部门牺牲旧有的手工业或手工制造业而扩大时,它的结果确实是这样的,好比一个持新式枪炮的军队,一定会把一个用弓箭作武器的军队打败一样……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分析】通过对工厂概念的阐释和工厂与手工工场的对比,学生便能准确理解工厂与手工工场根本不同点:大规模机器生产,从而认识工厂是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变化的直接成果。
  问题探究3: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又有何影响呢?
  (1)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用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统计表》中我们看到,英国、法国、德国三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棉纺、铸铁、煤、机械力等第一代工业的生产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物质生产能力。商品的极大丰富可以说是市场扩大的基础条件,因为有了更进步的生产力,才有更多的生产剩余,才有更多的商品,市场才会在此基础上扩大。另一方面,商品的增多也使生产者主动地寻找市场。总之,生产力的提高是世界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
  (2)为满足国内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时也推动了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中还提及,由于近代大工业具有这种特殊的改造能力,正是由于它的设备在迅速不断的改善中所起的作用,它才能预料到需求,能够调整需求,有时还能创造需求。而这一系列的生产需求、销售需求直接推动了殖民扩张运动。
  (3)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因其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现代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连接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史蒂芬孙制造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富尔顿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汽船、19世纪法国巴黎奥尔赛火车站,还有拓展了的欧洲、美洲铁路网。交通的发展,密切了国际间的交流,传播和吸收了各地文明。
  (4)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分工也更具体。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世界工业、世界贸易也得以不断发展。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分析】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既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微课立足于从“工厂”切入去认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一方面突出微课的主题:工厂时代的来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另一方面,从工厂的出现、手工工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到分析工业革命给世界市场带来的物质基础、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去感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最后引用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的言论,说明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真实写照。
  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逐放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了。
  ——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分析】本微课设计通过问题链:什么是工厂?工厂与手工工场的区别是什么?“工厂”的出现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怎样影响?在较短的时间里,以丰富的信息展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关系,即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最为主要的推手。而这一切变化,均来自于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拥有了科学技术,谁就拥有了世界,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便是证明,这就是本微课设计的立意所在。从蒸汽机的革新、工厂组织形式的变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无不渗透着科技革命推动世界发展的立意思想。
  从以上微课设计,我们认识到立意是教学的灵魂,没有立意的课堂教学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提升教学立意,是教师孜孜的追求。那么,如何提升教学立意呢?回归历史本原,寻找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解读历史概念,结合史学研究动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确保教学立意的科学性与适切性。
  【作者简介】袁从秀,女,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课程教学和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摘要]晚清民国西学东渐,但熟悉新式教育的教师匮乏,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基督教学校亦是如此,师范教育尤为必要。以协调全国基督教教育为已务的中华基督教教育会对于师范教育不遗余力,利用自身覆盖全国的地方教育会网络,将自晚清以来逐步清晰的师范教育理念变成现实,通过全国及地方不同层面的“三年”“五年”及“区域性”教师培训计划,期待为基督教教育培养师资。然在内有协调机制的乏力与外在民族主义的双重压力下,教育会
摘 要 在清代民间的日常生活中,因牛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保证耕牛数量维持在健康的水平线上,具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政治意义。于是民间的屠牛食牛生活习俗被来自官方的立场与声音漠视,致使今人往往存有“古人吃不吃牛”的争论。事实上,屠牛食牛生活习俗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在清代同样如此。自清末以至民国,由于制度控制力的松弛与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屠牛食牛生活习俗得以显现,印证着生活与制度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关键
百年来,袁世凯一直被很多人视为民元“北京兵变”的主谋,然而却没有一条可信的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被研究者广泛征引的刘成禺《民元北京兵变内幕》其实是一条假材料。而透过其他许多可靠材料,可以看出,南方在永久首都和临时政府地点问题上做出了重大妥协,因此袁为“争都”而策划兵变没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亦可看出,袁对南下就职的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起初因有后顾之忧不愿立刻南下,而后随着局势变化,逐步变为积极行动
高考命题思路围绕学科主干知识,鲜明地突出能力与素养立意。研究高考试题,切实改进教学,进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逐渐成为共识。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如何提升能力?从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25题答题情况来看,我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细化。   试题如下: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
[关键词]补贴,价格,常平仓,保险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3-0025-04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国家;而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人类。”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美国建立之初,是“以农立国”起家,而且一直是农产品出口大国,
[关键词]思想,专业素质,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1-0030-05    新课程启动后,武汉市教科院教研室决定组织一次高一新课程历史教学研讨展示活动,由武汉市第12中学的刘芃老师主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笔者和当时在美国的汪学毅老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基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寻找材料、设计问题,试图以“材料·问题”的教学模式展开
甲午战争前,日本报纸开始对中国海军进行报道。观其报道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关中国海军主要是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舰队对朝鲜出兵的军事动向,如6月13日《支那的北洋舰队》,6月14日《清兵和北洋舰队》,6月20日《支那军舰的停泊地》《支那军舰果真会来吗》,6月21日《清舰五艘》,6月27日《清舰的指挥官》,6月28日《福建舰队北行》,6月30日《支那舰的煤炭缺乏》《广东舰队的北行》《仁川港停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持續推进网络提速降费,更多惠企利民。  会议部署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推动网络提速降费,提升网络和服务质量。  一是大力推进5G和千兆光网建设应用。开展千兆光网升级和入户改造,推动城市基本具备固定和移动“千兆到户”能力,今年实现千兆光网覆盖家庭超过2亿户。推动宽带网络实现行政村普遍覆盖,并向生产作业区、交通要道沿线等重点区域延伸。  二
[关键词]神入,想象,情境,同理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7-0020-03    今年5月19日,广州市中学历史老师《资治通鉴》读书会本学期第二次活动,仍在铁一中学进行。会上我们读了刘备伐吴,为陆逊所败,到白帝托孤的这一段。    夷陵道陆逊破敌    魏文帝黄初三年,即公元222年,刘备伐吴大军进至夷陵,与吴军相拒。刘备使出诱敌之
2017年高考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第12题,以近年来轰动国内外、引发学术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并持续热议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葬考古发掘成果为切入点,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2017版考试大纲,以最新考古发掘材料及相应评价观点与经典传世史料和学术研究结论等相结合,搭建试题情境,突出体现包括对史料的理解、认知,对历史事实与历史分析(解释)的联系与区别、对经典传世文献记述与最新考古文物材料的关系及其客观评价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