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性中的“视域”

来源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x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能揭示事物的真实本性,而思维是我的活动,因此事物的真实本性只是我的精神的产物。外在的一个事物,它的客观性并不是由于它自身,而只是因为它符合了某种思维规定。更简明地说:康德的客观性是主观活动中思维具有的客观性,而黑格尔的客观性是思维自身规定自身的客观性。
  【关键词】 经院哲学 客观性 思维 存在
  黑格尔(Hegel)在《小逻辑》中“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指出:“真理的问题都是对思想和客观性两者关系的说明。因此,考察这二者关系,不仅是理解哲学史的核心,更是厘清和阐述黑格尔自己真理观的关键。”[1]
  黑格尔主要考察了三种客观性认识
  a.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旧形而上学
  b.以经验为认识基础的经验主义和批判哲学
  c.直接知识
  黑格尔在“梳理”这些态度之时更是让我们清楚地窥见其内在的逻辑张力,而不失于其“文字”之隔。从a-b-c遵从一个内在显隐的线索,进而在康德那里“置界”,在“越界”的冲动下阻拦陷入虚无。从康德的“置界”限度内考察其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才为“越界”的尝试中留有一点可理据的间隙。
  1. 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旧形而上学
  旧形而上学这种“阴影之谷”的基本论调是:思想可以把握一切存在,凡是被思维所思维的,本身已“涵摄”入其思。换句话说,客观性的获取可以直接通过“思”来领悟。思维与存在不做任何区分。
  旧形而上学论述的思想主要试图用一些名词概念表达无限的存在。用谓词来叙述“主体”,从命题的逻辑形式上来说,是一种抽象的知性规定。例如“上帝是存在的”对于此命题我们在一种知性的概念中来叙述上帝的属性,但这种属性本身是出自之主体的有限之为,而在叙述中遗忘了理智主体本身的界限—“有限”。这种试图从有限的概念来冲出其自身的维度,势必“僭越”其理性的能力。
  对于旧形而上学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著作中已作出了系统的批判。康德认为,认识和思维之间有“隙崖”,不可混而视之。思维可以是无条件的,思可以思之一切物,没有限制性。在这里有点像胡塞尔的“意向性”的结构,但胡塞尔是先验的我—我思—思之物,只是摒弃了“先验的我”。但“思”是自由的可以指向任何物。而认识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即是我们首先必须为认识的可能性寻找理据,简而言之,我们的认识何以可能,必须首先对认识何以可能作出解释说明。谈到以前旧的形而上学,康德认为,他们在使用知性概念之时却遗忘了对知性概念的考察和审判以及对这一运用过程的合法性作出相应的解释。康德在先验辨证论中指出:知性范畴只能是经验的使用而不可脱离现象世界而运用于超验领域,否则就会造成“先验幻相”。“上帝”“世界”“灵魂”等都属于先验理念,沒有任何直观的基础,属于超验领域,不是知性的对象。而旧形而上学对知性概念的这种不经批判的运用却是其致命的缺陷,因此康德认为以前旧的形而上学都是不合法的。
  我们再来看黑格尔,黑格尔在《小逻辑》表达了和康德类似的观点。黑格尔指出,旧形而上学的思想只是抽象的知性概念,从形式上的无限跳跃到本质上的无形,这一跳显然是致命的,试图从形式上的无限来遮蔽本质上的有限。换句话说,旧形而上学的思想虽然从形式上来说是无限的,但是知性的抽象同一性把事物的特殊性排除在外,因此从本质上仍然是有限的。而真理的对象,即客观性本身,乃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思”去把握无限理性对象,结果必然是不能认识。“这种哲学未能达到具体的同一性,而只是固执着抽象的同一性。”[2]但是,黑格尔也同时指出(康德也是这么认为的),这种哲学其实在显隐中按揭了一种本质:只有思想才是存在着的事物的本质。这种按揭的思想就是黑格尔后来思想的源头。企图从外物的直接来昭揭客观性是注定要“夭斩”。这在接下来的经验主义部分有很详细的阐述。
  2. 以经验为认识基础的经验主义
  面对旧行而上学的的问题,经验主义开始寻找补救之道。它需要一种具体实在的内容,为抽象的理论不能囊的个体性提供“证词”;而且,既然纯粹知性概念不能通达而把握无限的对象,那么,就必须寻求一个“据点”去证明认识一切事物的可能性。经验主义的这个“据点”就是感官意识的确定性在场。经验主义者认为:事物为我的管觉而知觉,我知觉的就是事物本身。我的知觉意识是确定的、可靠的。反之亦然,任何真的东西也必定在现实世界中为感官在场而感知,不在缺席中来弥补这种“意向”。面对经验主义的这一条核心原则,黑格尔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与经验主义一样,哲学也只认识什么是如此。凡是仅是应如此,而非是如此的事物,哲学并不过问。”
  如果我们“顺水推舟”在此经验原则中再往前迈一步,问题就会“昭然若揭”。单就知觉造成的认识和对象的不一致性早在笛卡尔哪里已经言说清楚。且在知觉判断的本身而言。知觉后的判断不可能还原为绝对单称本身,一旦你“叙述”一个全称的命题,内在的逻辑间隙开始向你发出质问:你从单一个别的事实如何过渡到个别事实之上的全称?休谟显然已经注意到内在逻辑的倒置进而把经验主义埋进了怀疑主义的墓冢之下。现实中我们为“类”正名,抽象的“类”已经超拔于经验的个体,可忘却了经验本身是无能为力的。
  经验论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坚定不移地向着逻辑的彻底性迈进。休谟在贯彻经验主义的原则时同时在为经验主义挖掘“坟墓”,这种经验主义的“毁灭”是内在经验逻辑所致。更从另一侧面证明了企图通过外在的方式证明客观性的方式永远是徒劳的。换句话说,休谟以“隐”的方式为形而上学指出了另一“自我求救”式的契机。康德的批判哲学正是在此开始他的伟大征程,经验主义和就形而上学对他不无启示性。
  3. 批判的哲学
  事物对我我们的经验无非就是两种形式:一是个别的感性杂多,另一个超验的直观形式如时空范畴。从经验主义原则的立场否定其后,“其理正当”。换言之,经验主义只是在感知的维度中进行“说话”,并不否定知识中普遍必然的成分。但是强调客观性存在于在感知的维度中。   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康德作了别样的思考。即:康德和经验主义一样坚持知识起源于经验。但是康德又说知识发源于经验但不止于经验,在这里他作了“现象”和“物自体”的划分。其一:这种知识是对于现象界的知识,不是对事物本身的知识,其二知识中普遍与必然的成分不是来自外物,而是人的先天结构是源自先天的能力。人用这种先天的感性形式知性形式的“渔网”去网罗外在事物,才获得对于事物的客观性认识。此时也就是说,客观性乃是我們内在的先验的知性形式,是我们思维的先天功能。
  关于第一点,康德强调知识是对于现象的知识而不是事物自身的认识。这一点对于理解和认识康德哲学的客观性很重要,也是认识康德哲学和经验主义不同的要核。康德的哲学和经验主义就在这一“现象”之隔,一个“隔”字,让“物自体”落入信仰的场地而只单单保证它对认识主体的刺激感官经验之效。经验主义失于“隔”即是我们思想认识到的事物乃就是事物自身,客观性自然就是事物的客观性。面前的物,它本身就是客观的,因为我们能感知到它的存在。而康德认为:我们能思维它的存在,但不能认识到它的存在。我们观物,我们只能认识到物呈现给我们的部分,即表象,它的颜色,它的广延等等。但是,物背后的那个东西是我们不能认识的,或者说物自体,它是不能被认识的。康德这种学说是和他的哲学立场相关的:能否认识某物取决于是否对认识的合法性作出说明。我们对于物的表象的认识是和我们先天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用先天的概念运用于感觉经验质料是能够得到说明的,但是我们对于物本身的认识,物存在的认识,超过了我们认识的范围,在我们的认识能力范围之外。
  关于第二点。这是康德先验哲学的核心。康德认为,我们对于先验感性直观认识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外在的感性材料的刺激,另一部分是我们先天的感性形式。这两者统摄而成的部分又成为知性概念这一先天形式的思想材料。而认识的材料和先天形式这两部分,后者又是绝对根本的。因为先天形式是普遍的、必然的、客观的,它和认识材料一起构成的综合判断才是客观有效的,即先天的。
  在这里我们进而发问:康德的客观性指的就是这种先天认识形式(时空知性范畴)吗?黑格尔持反对态度。黑格尔曾深刻的指出:康德讲的先天形式虽然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因此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只是深植于主体之内,但是究其实质,仍是主体内部的一种主观的活动,也就是说,它仍是在主体和客体对立的基础之上讲的主体内部的一种客观能力。联系到物自体,康德的客观性其实只有物自体,它才是真正客观的。人的先天能力的客观性只是在这个现象和物自体对立基础之上谈到的人内在的一种属性,虽然相对于事物的表象是客观的,但是相对于物自体仍然是主观的。黑格尔说,康德不仅仅没有扩大客观性的范围,反而缩小了它。他把经验的两个成分(杂多的材料和先天形式)都包括在主观性之内了。
  据此,黑格尔说,康德哲学虽然更深地道明思维应该自己考察自己认识能力的限度,以此确定客观性的依据这一伟大洞见。但是康德对于思维范畴的考察,却存在一个根本的缺点:就是他没有从思想范畴的本身去考察它们。而只是从这样的观点去考察:它们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因此,康德虽然认为思想范畴具有客观性,但是这个客观性不是思想范畴自身的,而是人给予的。比如,因果之间的客观性,康德认为只有人的因果范畴是客观的,但因果关系之间本身却没有客观性。到最后,客观性仍然是一种主观性。
  黑格尔指出,康德关于感知的事物是主观而内在思想是客观的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它颠覆了传统关于主客观的说法,但是,它仍然存在上述的不足,因此,黑格尔要求继续推进这种思想,即,要把这种对于思维的考察转变为思维自身对自身的考察,以最终认识到:只有思维才是真正客观的。在这里黑格尔指出:因为思想能揭示事物的真实本性,而思维是我的活动,因此事物的真实本性只是我的精神的产物。外在的一个事物,它的客观性并不是由于它自身,而只是因为它符合了某种思维规定。更简明地说:康德的客观性是主观活动中思维具有的客观性,而黑格尔的客观性是思维自身规定自身的客观性。可以看到,黑格尔不仅解放了康德的主观思维,而且更为隐蔽的一点是:他把康德的物自体也思维化了,转化为一种历史的运动。一切外在的客观都转化为思维自身的客观,一切都是绝对精神运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 <<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局.1956.P215-218.
  [2] 苗力田.<<黑格尔通信百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P48.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大学新生英语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分析了可能的原因。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英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现、分析这些问题,旨在可以“对症下药”的解决,从而扫清大学英语教学的障碍。  【关键词】 过度 衔接 阅读量 升学率  每年九月,大学新生欢天喜地地在父母的陪同下走进大学校园,这个令他们心驰神往的地方。作为大学的教育工作者看到年复一年,一批又一批的满脸稚气的学生,
期刊
【摘 要】 在大力加强和推进高校素质教育过程中,民族文化以其独特的内容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歌民俗教育有利于构建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升大学生大学生思想素质;优秀民歌民俗作品蕴含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民歌民俗教育为促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新鲜素材,让核心竞争力更显特色优势。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歌民俗 素质教育  民歌民俗是中华
期刊
【摘 要】 师生关系是高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大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影响了和谐校园建设。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 師生关系 和谐 调适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两大主体。师生关系是学校内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是其他一切关
期刊
【摘 要】 如何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唤醒 学生 管理 创新  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为何要创新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大学应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
期刊
【摘 要】 本文就以美术课训练创新思维这一课题的主导思想及实施方案推出了1+3美术课工程,其中就如何完善创新型事物认知结构、树立和培养创新的三体事物观的教学切入要点、认知图式和事物属性观、训练思想及方略作了较为深入、理性的科学阐释。  【关键词】 认知结构 图式 逻辑图式化 属性 运算结构图式 三体事物观  1为对创新型事物认知结构的丰富和完善,3为对三体事物观的树立和培养,1+3美术课工程是美术
期刊
【摘 要】 依照教育部“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要求,针对现有医学方向毕业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缺点,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卓越医生应具备的相应素质与能力,提出了卓越医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并进行了实施和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 卓越医生 创新 能力  进入21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使医学专业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如何在教学实践
期刊
【摘 要】 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的主体,也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民工的构成特征和诉求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因素,而且由于农民工缺乏在城镇的稳定长期住房,农村“减人不减地”的现象已经极大威胁了土地安全问题。本文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几条关于解决农民工城镇长期住房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 城镇 长期 住房  农民
期刊
【摘 要】 目前,大学的任务就是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校园,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贡献力量。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人的和谐是关键、事的和谐是核心、物的和谐是保障、景的和谐是窗口、情的和谐是基础五方面入手抓起。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建设 和谐校园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十七大
期刊
【摘 要】 创造是一种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或个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创造力也是反映个体在解决任务中有效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兒童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
期刊
【摘 要】 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对数学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建构适应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需要的能力结构。结合时代特征,数学教师新的能力结构应主要包括基础能力、数学能力、数学教学能力和拓展能力。  【关键词】 现代数学教师 能力结构  现代数学教师能力结构的构建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数学教师被赋予了新的角色,自然应该具备相应的新的能力结构,以适应课程改革、教育发展的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