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而提出培养问题意识的对策。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问题意识 培养
问题意识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通过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形成思考、怀疑等心理状态的意识,另一个是学生通过老师向提问而获得答案的意识。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和升华。
一、目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在普遍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采取单向传输的方式独自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根本不考虑、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反应。这常常会造成许多问题,比如学生会因为听不懂而产生厌学情绪,或因为某一问题没有获得及时释疑而影响了接下来其他问题的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大多停留在不断做题和死记硬背的层次上,未能掌握学习数学的科学方式,对数学课的兴趣也很难提高。在心态上,学习数学在很多人看来是为了考试的需要,因而数学课便成为他们应付考试的一种“负担”,丝毫无乐趣可言。问题意识既没有为教师所广泛采用,同时也被甘于现状的学生不断放弃,问题意识的生存土壤缺少必要的养分。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便是老师高高在上、一讲到底,课堂中缺少“问”的意识和实际操作。虽然最近几年以来,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被挖掘和提出,但付诸课堂实际的依然是屈指可数。
(二)教师思想认识的落后。
不少数学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数学课的教育精髓和教育目的,在他们心中,数学课本就是一门特别枯燥、特别艰涩的课程,因而放弃了尝试那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机会,固步自封地维护着现状,缺少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
(三)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
“学习为了考试”这些认识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而学校对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极度重视,则又变相加剧了这种意识的实际操作状态。数学老师们为了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不顾学生感受,以“题海战术”强迫学生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极低。
二、培养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
问题意识思维创新的源头活水。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则能快速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性就越高,数学成绩必然也会得到很快提升。
(一)正确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应该充当一种“辅助者”的角色来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是替代学生占据其主体地位。因此作为初中数学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心理诉求出发,将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统一到一处。教师不应简单地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更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的塑造。要让学生自己自觉地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欲望,指导和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探索数学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的协助点拨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数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发问、质疑,增强学生“问”的意识和胆量。对于不合理的“问”,不应冷淡地拒绝,而是变相地赞扬、鼓励,并引导到正确的问题上。如在学习几何、三角函数变换等内容时,就应该不断鼓励学生想象、提出心中的疑问,进而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所学内容,建构起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转换过程。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课堂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问”的意识,并将内心的“问”大胆地说出来,以获得相应的答案。
如生活经验法。在讲“圆”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在自己的生活中,都能看到哪里“圆”的现象。在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圆”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如何画才能画出一个真正的“圆”等。再如创设情境法。在数学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各种情境,制造冲突和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索其解决方式。以学生的既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引入情境和问题,导入新课内容后,再让学生自行思考问题的解决路径。这些情境的设置要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问题的设置要能诱发学生产生解疑的意识和冲动,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和应用问题意识。例如在讲三角形时,课前先准备好一张三角形剪纸,并撕成包含三个角的三片。课上,一片一片依次向学生展示,然后拼装成一个三角形后,启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内角总和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三角形剪纸,并引导其撕开三个角后将三个角放在一起,学生便能轻松发现其内角总和应该是180度。
(三)注重过程,循序渐进。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注重过程。在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对“问”的频次、“问”的层次要建立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既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之上,切忌拔苗助长、操之过急。“问”的太多,学生便会心烦;“问”的太深,学生怎么想都想不出答案,这样便失去了“问”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一个问题之前,应考虑全面这个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学生是否能够给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从“不问”到“问”的培养中过程中,要注意“善问”、“敢问”、“想问”等方面的培养。要在了解学生性格、数学知识基础等问题的前提下,有区别、有层次地向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并以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鼓励,以全面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向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问;而较难的,则向成绩优异的提问,这样便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问”的积极性,从而为解决他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提供机会、条件与空间。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初中数学课堂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问题意识培养的好,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发现、探究和创新的能力,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数学老师的教学负担,这是一个共赢的局面。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关注并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对于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十分重要,广大教师应予以一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施林其. 浅谈培养初中学生數学问题意识的必要性[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4) .
[2] 徐浩. 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 辽宁教育,2009(05) .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问题意识 培养
问题意识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通过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形成思考、怀疑等心理状态的意识,另一个是学生通过老师向提问而获得答案的意识。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和升华。
一、目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在普遍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采取单向传输的方式独自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根本不考虑、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反应。这常常会造成许多问题,比如学生会因为听不懂而产生厌学情绪,或因为某一问题没有获得及时释疑而影响了接下来其他问题的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大多停留在不断做题和死记硬背的层次上,未能掌握学习数学的科学方式,对数学课的兴趣也很难提高。在心态上,学习数学在很多人看来是为了考试的需要,因而数学课便成为他们应付考试的一种“负担”,丝毫无乐趣可言。问题意识既没有为教师所广泛采用,同时也被甘于现状的学生不断放弃,问题意识的生存土壤缺少必要的养分。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便是老师高高在上、一讲到底,课堂中缺少“问”的意识和实际操作。虽然最近几年以来,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被挖掘和提出,但付诸课堂实际的依然是屈指可数。
(二)教师思想认识的落后。
不少数学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数学课的教育精髓和教育目的,在他们心中,数学课本就是一门特别枯燥、特别艰涩的课程,因而放弃了尝试那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机会,固步自封地维护着现状,缺少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
(三)教学目标定位的偏差。
“学习为了考试”这些认识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而学校对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极度重视,则又变相加剧了这种意识的实际操作状态。数学老师们为了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不顾学生感受,以“题海战术”强迫学生接受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学习兴趣极低。
二、培养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方法
问题意识思维创新的源头活水。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则能快速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性就越高,数学成绩必然也会得到很快提升。
(一)正确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应该充当一种“辅助者”的角色来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是替代学生占据其主体地位。因此作为初中数学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心理诉求出发,将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统一到一处。教师不应简单地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更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能的塑造。要让学生自己自觉地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欲望,指导和鼓励学生科学合理地探索数学知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的协助点拨解决,从而不断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数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发问、质疑,增强学生“问”的意识和胆量。对于不合理的“问”,不应冷淡地拒绝,而是变相地赞扬、鼓励,并引导到正确的问题上。如在学习几何、三角函数变换等内容时,就应该不断鼓励学生想象、提出心中的疑问,进而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所学内容,建构起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转换过程。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初中数学课堂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问”的意识,并将内心的“问”大胆地说出来,以获得相应的答案。
如生活经验法。在讲“圆”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在自己的生活中,都能看到哪里“圆”的现象。在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圆”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如何画才能画出一个真正的“圆”等。再如创设情境法。在数学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各种情境,制造冲突和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索其解决方式。以学生的既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引入情境和问题,导入新课内容后,再让学生自行思考问题的解决路径。这些情境的设置要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问题的设置要能诱发学生产生解疑的意识和冲动,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和应用问题意识。例如在讲三角形时,课前先准备好一张三角形剪纸,并撕成包含三个角的三片。课上,一片一片依次向学生展示,然后拼装成一个三角形后,启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内角总和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三角形剪纸,并引导其撕开三个角后将三个角放在一起,学生便能轻松发现其内角总和应该是180度。
(三)注重过程,循序渐进。
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注重过程。在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对“问”的频次、“问”的层次要建立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既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之上,切忌拔苗助长、操之过急。“问”的太多,学生便会心烦;“问”的太深,学生怎么想都想不出答案,这样便失去了“问”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一个问题之前,应考虑全面这个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学生是否能够给出自己想要的答案。同时,从“不问”到“问”的培养中过程中,要注意“善问”、“敢问”、“想问”等方面的培养。要在了解学生性格、数学知识基础等问题的前提下,有区别、有层次地向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并以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鼓励,以全面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向成绩较差的学生提问;而较难的,则向成绩优异的提问,这样便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问”的积极性,从而为解决他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提供机会、条件与空间。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初中数学课堂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问题意识培养的好,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发现、探究和创新的能力,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数学老师的教学负担,这是一个共赢的局面。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关注并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对于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十分重要,广大教师应予以一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施林其. 浅谈培养初中学生數学问题意识的必要性[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4) .
[2] 徐浩. 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 辽宁教育,20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