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街往事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xyvpf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很少去算计时间,只不过一个年头一个年头地,他也能感到握在手上的有一大把日子了。青春如荒草,到他手上,变成了指缝里的流沙,他到底是握不住的,而握得太紧的话,就硌得手掌痛了。有一些夜晚,他会想起豌豆街,想起那些颓败的弄堂,就像推开了一扇冬天的窗户那样,陈年的风雪遥远地吹了过来,重重叠叠的一张张面孔,都只剩下模糊不清的轮廓。他禁不住问自己,是否还记得她的脸。
  冬天窗户上雾蒙蒙的水汽,他们坐在教室的两边,叶北用手指推开窗户上的雾气,写他的名字。他在教室的这边,嬉闹的人群,二氧化碳让空气变得有些暖和,他的眼睛是双镜头的相机,就为记录她的脸,和那些风雪。
  12月,最末的星期天,空荡的教室,太阳照进窗户里面,照亮冰冷的空气,叶北身后满满的黑板文学: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从未懂过分别,诗人的忧愁,装点十八岁的尾巴。叶北坐在他对面,低头算数学题。他反反复复地背线粒体叶绿体,还有到毕业也没弄清楚的显微镜结构。他抬起头,眼睛里住进她的脸,她身后有诗: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后来,有好几年,当他从灯光昏暗的图书馆里走出来,一头撞进宽阔无际的夜色里,寒冷像树叶一样扫到身上的时候,他总能想起那些年他的眼睛里,她的脸。她好像永远坐在十八岁的教室里,俯身专心做一张试卷,她不知道阳光在她脸上跳舞,在他眼睛里跳舞。他想,也许那年的阳光从未照到他身上,于是他总是这么猝不及防地,一次次被黑暗与寒冷包围。
  他在夜色里学会沉默寡言。她是他心里的花田与刺,花朵摇曳必然会带动浑身的刺,刺痛他腹脏,那个时候他不知道,它们是带刺的花朵。他独自练习遗忘的本领,却发现那片花田并没有在年月里走向颓败,它们还在生长,原来,靠一个春天的阳光,雨水,笑容,目光,它们就能源源不断地生长。虽然说,他也并不确定,说不定哪一天,它们就会成群结队地向他转过身,借助一阵风,向他道一声再见,从此就不知去向。也说不定,他哪一天想起来,才发现它们已经枯萎很久。
  他不知道,它们会在他心里,住这么久。而再次再回到豌豆街,已是十五年后了。
  他直接来到麦地餐厅,一个人点了一份鱼一份青菜,从下午坐到了现在。一直目睹整个黄昏被换上夜幕,一直到喝完一杯龙舌兰酒。
  餐厅老板已经不是当年的络腮胡大叔,这盘酸菜鱼倒还是店里的招牌菜,他背后的书架上,也照旧放着半新的书,仍多半是诗集,摄影,小众杂志。不知道这里还是不是和那时候一样,是豌豆街上周末学生悠闲放风朝圣一般的去处。这靠窗的位置不变,只不过落地窗外面都已是新建的繁华大厦,如果不仔细找,麦地餐厅的狭小店面几近要淹没了。
  要不是去结账的时候跌跌撞撞碰翻了一把椅子,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有些醉了。仿佛是大学时代突然被扔进夜色里一样,一走出餐厅门他几乎有些不知所措。漆黑的风吹在脸上,似乎是吹散了一些酒意。
  他想到了豌豆旅馆,豌豆街很简单,一路笔直,否则十多年过去,他恐怕早不记得路了。不知道是不是学校周边从来就发展得慢,竟然很多旧时店面都还在。店铺有些破败了些,有些换了新的装潢,即便如此,也还是十多年前那个调子,十五年人老了一批,豌豆街却跟坐在了时间的背面一样,仿佛是不愿意动一动。他像撞见了一出不曾改动过的老折子戏,调子依旧还是十五年前的调子。
  豌豆旅馆在一条弄堂里面。走进一条弄堂,在三分之一处装着两扇大门,门楣上是毛笔书写的“豌豆旅馆”四字,旁边两盏灯,黑色灯框,做旧的精致韵味。门内就是旅馆了。
  他不知道自己会这么熟门熟路地走进这家旅馆,然后准确无误地找到那个朝西的房间,时隔十五年,他不再是当时那个忐忑恐慌,不知出路的少年,龙舌兰酒还在烧他的身体,他几乎倒头就睡,这样,就不会做梦了吧。
  他的母校Y中就坐落在豌豆街。其实用笔直来形容豌豆街也不太准确,在有些地方,豌豆街也是弯弯曲曲,东躲西藏的。Y中在豌豆街的西边一侧,往里还有几百米路,如果不仔细看,会以为那是从豌豆街身上延伸出去的另一条路,会通往一个彼处。但是Y中严严实实地堵在了另一头,这样豌豆街的地形就像是一个没有出口的袜子形状,说话都像有了回声,难以消散干净。
  也许正因为如此,豌豆街的发展才不至于追随迅疾的时代,而几乎像前朝遗老一样,对于外边的热闹喧哗,有些漠不关心。
  Y中传承了豌豆街的温顺脾气,Y中的人也是。虽然同市里的两所高中一样叫做重点中学,而Y中的生源,师资力量都大大不如那两所学校。Y中的学生中考排名都在两千名以后,几乎大都是中考落榜的,但是又不至于沦落到乡镇中学,于是就齐聚在了Y中。至于师资力量,只要考虑到豌豆街到市中心唯一的那一班破破烂烂的公交车,就没有多少人想来这里了吧。
  所以尽管校长在每周的晨会上总要拖着硕大的身躯,用一口夹杂方言的普通话,在“我们要提高警惕,注意加强旁(防)火旁(防)电......”中间,照例要提到几句“树立信心,缩小与×中×中的差距”之类的。而底下听的学生们,一个个心不在焉,从没人上过心。
  他们那时候都还是十六七岁的少年,都还未真正看到过世界,远方像是一颗羞涩的糖果,藏在口袋里不敢拿出来。谁都知道三年过后他们就会消散于豌豆街,就像跑进黄昏里的孩子一样,永远不会再出现了。只不过那之后又是去哪里,是否有人一道离去,总是不知道的,总是不敢承诺的。像无心无肺的孩子,玩笑开着,情话说着。但说到未来,又恪守沉默是金的格言。毕竟都还一无所有,毕竟还没有领教过“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校长还在念着演讲稿,一大片灰色校服之下,笔直的正在骨骼拔节的少年,所有树一样不饰外表的生命,抬头望天望云,望升旗台后面朝阳下的湖。而当时叶北站在早操队伍的前面,散会后往教学楼涌去的拥挤人潮里,他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她的背影。
  他们那届校服格外与众不同,灰灰的颜色,无端具有厚重感,区别于之前之后几无例外的黄白条纹格式,几乎一年四季都能穿。夏秋之际,晨晚凉意起,就往T恤外边一套,再往后穿在毛衣外边,冬天出操,直接套在大衣外边。他们灰蒙蒙地三五成群地走在Y中,走在豌豆街,分不清那些穿黄白条纹校服的究竟是学长学姐还是学弟学妹,因此对迎面擦肩同样身穿灰色校服的人格外具有认同感。早晚相见,脸熟得特别快。再加上年年换班,那一届平均每个人认识的同届同学都比往年多许多。他校服右肩上是叶北画的图案,是一只乐呵呵的猪,他就顶着这只猪,每天在豌豆街来回游荡。   大概因为豌豆街实在地址偏僻,学校对于学生进出校门倒也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离市区远,整条街也只有一家网吧,几乎出不了什么事。若是赶上作业少,傍晚他们溜达着溜达着就出了Y中,走上十多分钟就到了麦地餐厅。那时候麦地刚开,在豌豆街率先引领了小资的潮流。彼时它夹杂在两边的小吃店文具店中间,整个木头构架的店铺全部漆成暖黄色,独具一格,使人难免注目。
  他们坐靠窗的位置,对面是分不清年代的房子,门面上写着豌豆街××号,中间往往隔着一条弄堂。他的背面就是书架,他抽出一本摄影集子给叶北,自己看一本台湾诗选。在某种意义上,麦地对于Y中学生造成了一种隐秘又显而易见的影响,比如那些期期看《读者》看《意林》的学生,他们基本是从来不来麦地的,而那些开始看《摄影中国》看《城画》,开始听小众摇滚的,基本把空闲时间都泡在了麦地。
  叶北那时候刚刚得到一个相机,对拍照显示出了无穷无尽的兴趣,等他们对着杂志上的照片揣摩清楚景深,曝光,光圈,快门速度这些专业名词后,才发现这些都是单反才用得到的数据,对于叶北手上那个傻瓜机,几乎没有什么用处。那时候校园民谣正红,麦地放朴树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他们听着朝生暮死的悲伤啊,因为你在身边,只要你在身边。
  叶北字迹漂亮,每当他读到戳中心脏的落拓诗句,就把本子递给她,她读上一遍,就能百发百中地把他看中的那几行诗摘抄下来。那个本子如今已不知去向,他仍然能背得出那些诗句,他看着她俯身在本子上抄夏宇的诗,他在旁边默念:比昙花短,比爱情长。配她长发落纸的身影,暖黄色的灯光,谁在唱歌谣。比昙花短,比爱情长。不知道这就是绝句。
  豌豆街上大概有七八条弄堂,有些是青石板路,有些浇着水泥。也有一些,已经坑坑洼洼,一下雨就非常难走,得贴着墙七跳八跳才能走过。有弄堂的房子,多半是老房子,墙壁灰白,比人高一点的地方,开着漆成朱红色的窗户,夏天站在弄堂中间,两头是光,中间阴凉,好像和时代,隔了几十年。
  每到周末,那些距家路程远,留校下来的学生,不是把时间消耗在那家网吧,就是穿梭在这些弄堂中间,Y中的学生,被豌豆街延长了少年时代,也延长了与世界隔着面纱的时间。他们也许上午还在和无数相同岁数的人一样做着有机化学题一样背着《赤壁赋》,他们的下午也许就在豌豆街的某条弄堂里飞檐走壁一样地躲避开水坑,一直走到另一头的山脉,是的,豌豆街没有出口,豌豆街的每条弄堂的尽头就是青色的山脉。
  那些山有些有路,有些没有,他们爬到一半再也没有路,往上只有长满刺的灌木丛。他们往下返回,脚下泥土簌簌往下掉,叶北抓着他的手,不敢往下挪步。“叶北你要想象你抓着一件固定的东西。”他说,他迈着八字步,紧紧抓住她的手。叶北手忙脚乱地摇头:“可是你又不是固定的。”身后响起哄笑声,是苏南他们,在后面等着他们往前走。他懊悔不该带她走这么危险的路,就她一个女生,满足他冒险的愿望。
  “我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遇到你。”那个本子上,她写过这句话。他不知道是谁的句子。
  三年,可以熟悉一条街道的每个角落,虽然之后是永无止境地离开。他从没有去过那家网吧,却对旁边的动漫店无比熟悉,每次大考小考之后,每次难过快乐之后,他们都走向那里。甚至发生过,在那儿遇到语文老师这么小说般的剧情。老师转过头,惊讶转换成尴尬,立即又露出坦然的表情。是他们喜欢的老师,麦地老板的儿子,年纪轻轻。
  如今的节奏大师,换在当时,就叫做炫次方吧,叶北最爱,也最擅长的一个游戏。她似乎无比合拍黎明的《越夜越有机》,每次放到这首,就能无数次地过关,一直打到手掌痛得握成拳头,还在砰砰地打。他在另一边,投篮球。有时候一直过关,有时候一局就丢了命。三个人玩开车,一共六辆车,他们排倒数三名,在他们前面的,是三个小孩子。叶北遮着脸,赶紧逃开。苏南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两个大男人给你垫底呢。
  叶北打电动放肆的样子,就像身边一个人都没有似的。虽然说除了他和苏南,这儿多半就是小孩子了。“妈的,一个穿校服的都没有。”苏南说。“都在隔壁呢,你们怎么不去啊?”叶北说。“陪你啊。”苏南说,叶北脸红了。
  ”是啊,陪你啊。“他笑着说。
  苏南是他的室友,高一开学不久就是运动会,那次他们班的乒乓球队进了决赛,全班都在田径场上看短跑,他去体育馆看苏南打球,叶北那时候负责给他们班拍照,他拉上她,”去看乒乓球啊,决赛了都,这帮人八强都进不了。“他朝田径场扬了扬头。叶北脖子里挂着相机,跟在他身后走。体育馆看乒乓球的没多少人,苏南赢一个球,他们俩就狂乱地拍手喝彩,那阵势估计给对手造成不少干扰。那次,苏南他们拿了冠军,他们班唯一的一个冠军项目,他看着冲洗出来的照片,在苏南面前啧啧赞叹,”真他妈帅,我给你找来的摄影师啊,怎么样,要不要请吃饭。“
  苏南请他和叶北吃饭,他们第一次去麦地,他从书架上找到一本摄影集,立即寻到宝似的递给叶北。”苏南,叶北以后绝对是牛逼的摄影师,往后让她给咱们多拍几张,你说,我是不是赚啦。“他说。酸菜鱼上来了,腾起的热气一下子模糊了眼镜片,他看到苏南热烈的表情黯淡了下去。他就这样拥有她三年。朴树一字一字地唱”都会好的,都会有的,关于未来,就请你坦然......“然后用相机给两人照一张合影,忧愁而快乐的笑容,他们当时谁也不知道,豌豆街是一条没有出口的路,也是一条难以回去的路。他们往来时的方向作鸟兽散,一路拐了太多弯,这条笔直的街道,就在千里之外了。
  他们多像海浪呀,在岸边无休无止地拍打了三年,不知道刻刻破碎之间,欢笑与疼痛之后,他们已经不是三年前的形状了。
  当他在旅馆床上醒过来时,头依然隐隐作痛,十多年前的那一晚的回忆伴着疼痛清晰起来。那晚他在整条豌豆街上疯了一样找叶北。他突然发现除了豌豆街外他对叶北一无所知,他甚至不知道她住在哪里。他拨过去的电话在那头被一次次地挂断,他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这样绝望看她走。他书包里装着第二天通往北方的机票,他不知道豌豆街的一切是不是就这样结束了,他19岁,不知道在前途和爱情面前应该选择什么。他说了一个夏天的谎,终于会露馅的。他想要她等等他,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资格这样说。
  那时候他在卫生间里软弱无能地痛哭,诺基亚手机被砸在地上,脱去了金属边框。“可是我以为,这是另一种程度上的不自私。”他打好这条短信,又删去。一个夏天,好像他不说,这件事情就会不存在似的,他骗了她,还不如说尽忠职守地骗了自己。
  他一夜未睡,看着天空一点一点地擦亮窗户。“我就这样失去了你吗。”他看见镜子里自己红肿的眼睛,走出旅馆房间,坐上回家的车,再过几个小时,他就在去远方的路途上。
  他明白自己曾经做出过权衡,他骂自己混蛋但也仍然狠心做过权衡,他比较过她和所谓的梦想,他是自己做了选择的。虽然后来的日日夜夜都在证明他做错了决定。被世界骗得义无反顾地掉进它的圈。做完了所有的蠢事,回头又怎么会有人等在那里呢。她是世界给他唯一的礼物,他却不甘心远处或许还有更好的风景。而她当然会知道,他做过这些权衡。
  “叶北,我是不是比苏南快了一步。”
  “不是,你比他慢。”
  三年里,他一直都想问她:“为什么是我?”他却一次也没有问过。有些话,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说了。问了,说了,于结局有些不同吗。他不知道,只是那些时刻被时光无限地推远,于如今,显得再也没有意义了。此生如果再有机会坐在叶北的面前,如果他说起那晚未发的那条短信,她恐怕只会嫣然一笑记也记不清楚了吧。
  自从那天晚上在Y中教学楼里楼上楼下地跑了好几圈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这里。有不少次同学会他都推掉了,不管岁月如何老去,他在她面前仍然学不会伪装自己,他是无法面对她和别人在一起。
  他们之间,流逝了这么多年,可是又有什么意义呢。他已经不再是豌豆街上的少年。他不能留下来,也不能带她离开。
其他文献
“读书,就像舞会刚开始,一次恰逢其时的邀请。读书,在博雅塔下,就着微风,字句都浸染着花的浅香。”这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的读书活动公告,向北大师生做出读书的“邀请”。  在古色古香的北大图书馆大厅,“书读花间人博雅”——阅读摄影展被安置在醒目的位置。这是一组“对比+模仿”形式的摄影展,照片一共30组。每一组都是摄影图片+图书简介的形式。这个展览的精巧之处在于,每组摄影图片中都有一位北大女生手执书本,
期刊
“感觉剥夺”实验  上学的时候,有天教授说:“大家同学了这么久,一起来做个游戏吧。”他让我们用黑布把眼睛蒙上,再让其他人领着自己,上上下下,在教学楼里走上几层。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做十几分钟盲人,让同学做自己的眼睛。最后他又说:“如果觉得受不了,可以把布掀开。”  每个人在被蒙上眼罩之前,都对自己信心满满:上这么多年学了,在教学楼里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然而当黑布真的蒙在自己眼睛上时,一种突如其来的
期刊
一只有故事的“虫子”  “甲壳虫是德国经济的活化石”——“甲壳虫”文化。  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在他的著名小说《我的世纪》中曾经用一个章节专门介绍了“甲壳虫”在德国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可思议的事。当初“甲壳虫”问世时,它只是解决“买得起”的问题,讲究的是可靠性,价格在1000马克之内。这样的思路,有人给它起了个车名叫“人民车”。用今天的要求来看,这是极
期刊
柠檬时期 (2007)  导演:岩田由纪  制片国家/地区:日本  简介:  有一些画面,是心里最柔弱的底线。  那些用铅笔涂在本子上的歌词,飞驰的脚踏车,有着幽幽淡淡香味的皮肤、唇膏、手帕、汽水玻璃瓶、头发,在风中一页页翻动的课本,夕阳染红了雪白的衬衫,公车里两个隔着过道距离的少年在飞逝的夜色中沉默,想哭又强忍住的嘴角,风中的发梢和睫毛,干干净净的手和指甲,吉他、钢琴、篮球,所有年轻俊美的侧脸…
期刊
入夜,在巍巍大别山脚下,数百盏孔明灯缓缓升空,仿佛是繁星满天。在安徽毛坦厂中学的东门,站满了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和陪考的家长,大家齐刷刷地仰望着天空,默默地祈福。每年六月,毛坦厂中学都会上演这一幕。这所建在安徽省六安市的一个小乡镇上的中学,高考本科上线率连续四年都在80%以上,这确实是一个神话,因此,它被很多人称为“高考工厂”。“高考工厂”在不知不觉中走上历史舞台,昏天暗地的生产加工着高三学子。  
期刊
9月27日 星期六 多云 第一站:英雄之城南昌  寻一抹红色的“八一”记忆  刚到南昌,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来到位于南昌心脏地带的八一广场。作为南昌的“窗口”,广场四面是通往城市四方的直通大道,不论你来自何方,都要经过此地。解放前这里一片荒芜,建国后几十年来几经改造,如今绿草成茵,华灯成行。  耸立在广场中心的纪念塔被誉为“英雄城的城徽”,正面镌刻着叶剑英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鎏金大字,
期刊
“前几天偶然翻到中学时的同学录,赫然发现自己在个人档案里‘最大的理想’一栏中,写着‘出版我的作品全集’……”   时至今日,苏小懒仍记得同学们看到这个理想时,或大笑或揶揄或带着点敬佩的样子。那时的他们,包括苏小懒自己,大概都想不到吧,多年后她已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写作是治疗自卑的方法   也许可以这么说,苏小懒的写作,每一步都“正逢时”。她在学生时代便开始写作,第一篇文章发表在
期刊
我喜欢听故事。   在公交车上,我会默默观察旁人,偷听他们聊天的内容:背着沉重书包放了学的小姑娘在抱怨语文老师讲课无聊:一上语文课,我好像就看见一颗巨大的安眠药走进教室。这话让我差点笑喷;满面风尘的男人,对着电话不厌其烦地解释:借你的钱回头就还你,工头拖欠我们工资。言语背后,我大概了解到他生活的不易。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也许我的行为在有的人看来有些无聊,但我觉得那很有趣。与
期刊
前些天,在福州读研的猴哥打电话说他正坐在布达拉宫前的石阶上,是和朋友结伴骑车去拉萨的,我听了震惊不已,要知道五年前的他还是个每天为弯腰系鞋带叫苦不迭的胖子。我一边听着电话那头猴哥的各种感叹,一边抚摸着书桌上一脸无害笑容的“大嘴怪”。   五年前,我刚入大学就出名了,仅仅因为手中捧了一个海贼王图案的存钱罐。永远也忘不了当时的场景:我的一只脚刚下校车,身旁一位小个子师姐便用她高八度的嗓音大喊:“信息
期刊
地铁,一个坚硬的名词,却流动着温暖和活力。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在或急或慢的脚步声中,那是带着希望出发的驿站,是满载收获的归途,也是永久的离别或者短暂的相聚。透过地铁风驰电掣而去的车厢,能看见一晃而过的或善意或冷漠的面庞,一位白衣少女倚窗凝神读书,还有相互依偎的年轻情侣……每一条线路的地铁都是城市运行的血脉,载着你我,让一个个目的地都能安全准时地抵达。  在黑暗中坚守,平凡中有不平凡   凌晨4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