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当前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探索和研究“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和模式,对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工匠精神”教育融入人文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创新实践等培养模式,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工匠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5-0100-02
1 概述
“工匠精神”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是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它追求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精湛技艺的专业能力。[1]
“工匠精神”代表着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代表着内心的执着与坚持;代表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卓越与完美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当下,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大背景下,需要千千万万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也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我国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国从全球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2]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这种优秀的职业素养,对个人、集体和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
“工匠精神”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指导,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会有力的促进学校教学内涵的提高,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 高职计算机专业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计算机专业教育是将计算机技术的逻辑严谨和创新思维紧密结合在教学中,通过开发者自身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实现知识产品的创作。计算机专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既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也引领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4]IT企业职员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与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一样重要。只有培育“工匠精神”,从而引领计算机专业人员提升精神追求和敬业精神,确保信息产品的高质量。
3 高职计算机专业培育“工匠精神”的策略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高,自学能力不强。[5]这种现状造成高职学生往往容易对学习产生倦怠,且只愿意学习他们认为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对职业素养、人文修养等重视程度较低。[6]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奉献和主动服务的意识淡薄。[7]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学习对学生专注、持续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理解能力、认真细致的态度等要求很高。因此,培养高职计算機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非常有必要,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树典型,弘扬“工匠精神”。计算机专业中不乏学习优秀的学生,例如成绩优异、专业技能突出,或在知名IT企业就业良好等。可以在本专业中选取几名优秀毕业生,树立典型榜样,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
其次,精神培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安排能力突出的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从专业技术角度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发掘自身的专业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学习。
最后,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协同育人。一方面,我们要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校企合作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专业实践和教学创新中培养“工匠精神”,重点培养其在计算机专业开发中精益求精、认真细致、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精神。
4 高职计算机专业培育“工匠精神”的模式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将工匠精神的精髓贯穿于“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在共同努力下取得成效。[8]
首先,要融合计算机专业技能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让高职学生产生对工匠职业的认同。这就要求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方案里融合“工匠精神”,建立培养人文知识、专业能力、职业技能为一体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高理论。[9]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需要结合工作任务制定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并在教学实施中融合真实工作情境下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方式,特别要设计好教学环节,使得“工匠精神”融入项目任务中。
其次,要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课堂教学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讲解,而企业实践则注重对专业技能的训练,两个教育实施主体培育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通过在真实的专业实践中不断淬炼,追求更加精湛的技术。
再次,要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融合“工匠精神”培养,培育学生优秀的品格。
如果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仅仅注重专业学习,是不够的。还应该把“工匠精神”培养跟人文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匠德”。这既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工匠的一种境界。
具备“匠德”的工匠,才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的标准把产品或服务质量做到极致水准。[10]
最后,要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创新实践,培养工匠与时俱进的勇气。
只有把“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创新实践中,才能培育高职学生与时俱进的勇气,才能在未来的专业岗位上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前进。工匠既需要有高超的专业技术,也需要大胆革新的勇气,以创新为引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技艺水平。[11]
5 结论
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工匠精神”是升华后的职业精神。计算机行业的特点也决定了,高职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新技术,善于创造新,并且工于专技、忠于岗位。只有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融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学生才会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为自觉地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做好本职工作。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融合“工匠精神”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用之才的基本保障。为此,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中,因材施教,夯实基础,磨炼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计算机专业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05):92-97.
[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8):54-59.
[3]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16-20.
[4]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30.
[5]陈沛捷.中德设计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思想评述[J].設计,2017,30(5):94-95.
[6]曾明星,等.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02-108.
[7]Gossweiler, McDonough,Lin, et al.Argos: Building a Web-Centric Application Platform on Top of Android[J]. PervasiveComputing, 2011,10(4):10-14.
[8]祝智庭,刘名卓.“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3):36-43.
[9]Gavalas, Damianos, Economou. Development Platforms for Mo-bile Applications: Status and Trends[J]. Software. 2011,28(1):77-86.
[10]Yougui Liu, Baoxing Bai. Research on GPRS vehicle locationnetwork service system[A].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Computer, Mechatronics, Contro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CMCE). 2010:401-404.
[11]刘杨钺.MOOC:传统型大学面临的新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6-26.
【通联编辑:王力】
收稿日期:2019-09-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高职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改革与“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17A0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恒(1979-),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梁晓娅(1981-),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
关键词:高职;工匠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5-0100-02
1 概述
“工匠精神”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是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追求卓越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它追求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精湛技艺的专业能力。[1]
“工匠精神”代表着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代表着内心的执着与坚持;代表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卓越与完美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当下,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大背景下,需要千千万万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也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我国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国从全球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2]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具备“工匠精神”这种优秀的职业素养,对个人、集体和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
“工匠精神”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指导,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会有力的促进学校教学内涵的提高,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 高职计算机专业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计算机专业教育是将计算机技术的逻辑严谨和创新思维紧密结合在教学中,通过开发者自身逻辑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实现知识产品的创作。计算机专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既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也引领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4]IT企业职员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与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一样重要。只有培育“工匠精神”,从而引领计算机专业人员提升精神追求和敬业精神,确保信息产品的高质量。
3 高职计算机专业培育“工匠精神”的策略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高,自学能力不强。[5]这种现状造成高职学生往往容易对学习产生倦怠,且只愿意学习他们认为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对职业素养、人文修养等重视程度较低。[6]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奉献和主动服务的意识淡薄。[7]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学习对学生专注、持续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理解能力、认真细致的态度等要求很高。因此,培养高职计算機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非常有必要,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树典型,弘扬“工匠精神”。计算机专业中不乏学习优秀的学生,例如成绩优异、专业技能突出,或在知名IT企业就业良好等。可以在本专业中选取几名优秀毕业生,树立典型榜样,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
其次,精神培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安排能力突出的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从专业技术角度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发掘自身的专业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学习。
最后,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协同育人。一方面,我们要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校企合作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专业实践和教学创新中培养“工匠精神”,重点培养其在计算机专业开发中精益求精、认真细致、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精神。
4 高职计算机专业培育“工匠精神”的模式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将工匠精神的精髓贯穿于“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在共同努力下取得成效。[8]
首先,要融合计算机专业技能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让高职学生产生对工匠职业的认同。这就要求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培养方案里融合“工匠精神”,建立培养人文知识、专业能力、职业技能为一体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高理论。[9]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需要结合工作任务制定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并在教学实施中融合真实工作情境下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方式,特别要设计好教学环节,使得“工匠精神”融入项目任务中。
其次,要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课堂教学侧重于对专业知识的讲解,而企业实践则注重对专业技能的训练,两个教育实施主体培育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通过在真实的专业实践中不断淬炼,追求更加精湛的技术。
再次,要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融合“工匠精神”培养,培育学生优秀的品格。
如果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仅仅注重专业学习,是不够的。还应该把“工匠精神”培养跟人文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匠德”。这既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工匠的一种境界。
具备“匠德”的工匠,才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的标准把产品或服务质量做到极致水准。[10]
最后,要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创新实践,培养工匠与时俱进的勇气。
只有把“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创新实践中,才能培育高职学生与时俱进的勇气,才能在未来的专业岗位上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前进。工匠既需要有高超的专业技术,也需要大胆革新的勇气,以创新为引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技艺水平。[11]
5 结论
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工匠精神”是升华后的职业精神。计算机行业的特点也决定了,高职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新技术,善于创造新,并且工于专技、忠于岗位。只有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融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学生才会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为自觉地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做好本职工作。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融合“工匠精神”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用之才的基本保障。为此,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中,因材施教,夯实基础,磨炼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计算机专业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庄西真.多维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内涵剖析与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7(05):92-97.
[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8):54-59.
[3]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16-20.
[4]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30.
[5]陈沛捷.中德设计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思想评述[J].設计,2017,30(5):94-95.
[6]曾明星,等.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102-108.
[7]Gossweiler, McDonough,Lin, et al.Argos: Building a Web-Centric Application Platform on Top of Android[J]. PervasiveComputing, 2011,10(4):10-14.
[8]祝智庭,刘名卓.“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3):36-43.
[9]Gavalas, Damianos, Economou. Development Platforms for Mo-bile Applications: Status and Trends[J]. Software. 2011,28(1):77-86.
[10]Yougui Liu, Baoxing Bai. Research on GPRS vehicle locationnetwork service system[A].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Computer, Mechatronics, Contro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CMCE). 2010:401-404.
[11]刘杨钺.MOOC:传统型大学面临的新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6-26.
【通联编辑:王力】
收稿日期:2019-09-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高职计算机专业现代学徒制改革与“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17A0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恒(1979-),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梁晓娅(1981-),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