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qing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历代书画大师都是文化学养深厚之人。自宋元文人画成熟并自成体系以来,文化学养更是从事书画创作之人最为重视的积累。近现代以来,新的美术学院教育模式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书画家,他们逐渐成为当代画坛创作的主流力量。苏金成博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果从学习的经历来看,朋友中唯苏金成让我刮目相看。他自幼受家庭熏陶,随父学习书法,对书法诸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对书法的临摹及书学理论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他大学的专业是美术教育,因此,他受过专业的国画、油画、版画与雕塑的训练,造型基础的扎实是他后来从事创作的前提。后来他又接受了两年的国画专业学习,对国画山水、花鸟、人物进行了工笔与写意多方面的系统学习。大学毕业后,苏金成进入大学工作,教授书法与国画。这些都为他后来的绘画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2001年,他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作访问学者,在著名画家杜大恺教授与刘巨德教授的指导下专攻水墨人物画创作。期间更是受到清华名师张仃、吴冠中、李燕、王玉良、戴顺智等名师的教诲。学习期间的创作颇受老师好评,杜老有意收他为自己的研究生。清华的访学不只是让苏金成的绘画技法得到了一次提高,同时,北京浓厚的文化氛围,众多博物院、美术馆的展览和收藏也让他的眼界得到了开阔,学养上得到了丰富。他意识到笔墨只是中国画的一种媒介,真正优秀的画家还必须要具备丰厚的学识修养。北京的学习让他对北方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因此,在学习结束之后,他就决定南下求学。
  他于2003年考入位于古都南京的东南大学艺术学专业,跟随著名民艺学家陶思炎先生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在攻读学位期间,苏金成选择了与以前学习的文人书画相距甚远的专业——民间美术与宗教美术,之所以选择了这个方向进行研究,就是因为他深刻意识到眼界开阔的重要性。六年期间他的研究范围涉及艺术史、艺术考古、艺术批评、民俗艺术、设计艺术、公共艺术等领域。他尤其专注于宗教艺术,为了深入感受佛学的深厚义理与奥妙所在,博士录取通知书刚收到,他就搬进白鹭洲公园鹫峰禅寺挂单,一住就是两年。几年来他对佛学的研读与参悟,是他最大的收获,他对佛学的信仰与感悟,让他的心性与修养更是与众不同,可以说这影响了他后来的为人处世及艺术创作。
  博士毕业后,苏金成来到了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成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的首位进站博士后,在国际著名的明清美术史研究专家任道斌先生指导下从事明清宗教美术史研究。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更是让他在学养上达到了个高度。
  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结束之后,苏金成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一边继续在上海大学指导美术学专业的研究生,一边进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作访问学者,随著名学者朱青生先生研究汉画和当代艺术。作为中国人文第学府,北京大学的文化氛围将苏金成的学术品格推向了一个高度。进入北大访学不久,他被选拔进入文化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先生工作室的精英班与首届学术理论班,有幸成为沈鹏与曾来德先生的弟子。同时,因为他个人品质的优秀,他还被中国国家画院杨晓阳院长聘为国家重点课题《中国画院史》课题组学术助理之职。这样的学习经历是让一些朋友为之羡慕的,从北京到南京,再南下到杭州、上海,最终又回到北京。这就是他的学习路径之“圆”。苏金成曾说明自己选择这条学习之路的初衷:北京让他开阔了眼界,南京让他能安静于学术研究,杭州让他在西子湖畔得到了心性的陶冶。南方和北方的学习,让他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有着个人切身的体会和理解。他认为只有这样,了解了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了解了传统与现代不同的文化领域和艺术创作观念,以及政治、经济对艺术的影响,才会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中尽可能不狭隘、不自闭。因为狭隘与自闭及由此导致的自高自大、自我满足是学者和艺术家常常犯的毛病。
  苏金成的兴趣广泛,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美术学与设计学两大学科。他对书法、国画、油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有较深的见解。几十年的书法学习使他对中国书画的线条与笔墨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他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时,作品就受到众多教师的称赞,他能将书画融合,同时在形式上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设计意味。苏金成每年都要赴西北进行考察,对敦煌、龙门、云冈石窟的考察研究是他学术研究的重点。近几年他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多集中在佛教美术研究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苏金成的视角只是集中在传统的文化艺术领域,事实上,他在大学曾经教授过多年产品设计与景观设计课程,他对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景观设计等课程的教学有着个人的特色和成果,他指导的研究生也是涉及美术学及设计学的公共艺术专业。苏金成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书法与国画两个方面,而研究则集中在中国美术史与公共艺术两个领域。这些看似学科不同的专业,在他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早已将界限打破,将美术与设计统一于造型与设计美学的范畴下,这是他学养深厚并灵活融通的结果。
  苏金成早期创作的都是典型传统中国画面貌的作品,而2002至2011年这十年间,他看得更多,画得很少。2012年博士后出站之后,他的绘画风格与创作思想都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他要求自己的创作是随性而发,创作中完全任由自己的感觉而行,不去考虑别人怎么看,不去想画廊和藏家是否认可,这当然也是他厚积薄发的结果。他为自己而画,抒胸中之逸气。他的画讲究书法用笔,追求墨分五色,但又不失丰富的色彩。他认为学院美术教育与传统绘画教育应该是不相抵触的。如果没有笔墨,就不能称其为中国画,但若是将学院教育中对西画的认识与训练全部抛弃,也是不应该的。融会贯通,开拓创新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
  苏金成的作品有着学院训练的影响,又是学养积累的结果。因此.他的艺术成长过程可以说是当代画坛学人书画创作的一个缩影。我们看苏金成的绘画作品,轻松愉快,没有压力。他的作品松动、自由、明快、清雅。这是他心性的抒发,本质的展露。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从这幅画石作品题款上就能看出他的心之所向,他向往心性的自由,他的性情如他笔下的灵石一样,坚毅而有灵性。他的工笔画《雨荷清韵》将整幅作品的色调处理成变化丰富的绿色调,画幅正中间两朵盛开的荷花成为整个画面的焦点。而《月荷清辉》整幅画面则笼罩在朦胧而神秘的蓝色调中,这种处理方法很少见到,从中可以见到苏金成技法与造型基础的深厚,又能看出他是受过中西两种艺术训练的影响。他的山水画作品《夔门天下雄》《峡江烟云》等作品是他深入大自然写生的创作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写生能力相当深厚。而从他近两年的花鸟画小品又能看出他对笔墨神韵有着熟练的把握。
  十余年的求学经历,坚持不懈,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正的艺术大门就是为这样执着的艺术家而开放。现在,苏金成定居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他将前些年的学习与工作积累进行了整理与思考,重新定位,对未来书画的创作与学术研究方向确定了目标将文化学养融入笔墨之中,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具有个人独特面貌的书画作品。能够书画兼擅,并能熟练进行多种绘画形式的创作,是苏金成多年来受到较好的艺术训练分不开的,他是将创作与理论较好的融合在起,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就是苏金成博士的绘画特色和成功原因。
  近几年,苏金成除了个人从事书画创作与学术研究之外,还策划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活动。这与他儒雅的性情与综合的修养有关。苏金成性情淡泊,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因此,他的朋友很多,这因为他有着较为开放的胸怀和开阔的眼界,不至于犯下书画界很多人常有的坐井观天和心胸狭窄甚至门派之争的弊病。这也是他书画作品面貌醇雅的原因所在,更是他佛学研究的结果。
  苏金成就是这样个人:善良、真诚、达观。一个艺术家应有的优秀品质他全部具有。这样的学习经历和学术品格,这样深厚的积养和性情,我相信他的艺术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其他文献
林顺文  林顺文,1965年生于广东普宁。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艺术中心主任、理事,《广东美术报》执行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岭南美术院副院长、广东商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市教育局美术教育专家库专家。先后于美国、日本、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新西兰、泰国等国及香港、台湾、澳门、北京、上海、山东、广州、太原等地举办画展。作品《致富农家》《雨林记游》《雨林·雾浓》《尖峰
期刊
日前,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先生主编的《历史记忆与民族史诗——中外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中国国家画院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此书的出版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毋庸置疑,此书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关于重大题材研究的系统性专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是构成中外美术史最重要部分之一,也是美术史研究一直关注的重要内容。但把中外重大题材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把中国古代重大题材绘画
期刊
对于当代人的国画创作,特别是山水画创作,最基本的要求是洋气!洋气这个词很难界说,但一张画是否洋气,一眼就看得出——那是一种感受,这个感受是当代人才有的,是当代人的美感、意趣、感觉和精神状态所决定的,是一种时代感,一种现实感,多少还有一点点超前感。它的对立面,是土气,是俗气,是陈腐气,是匠气。当代人画的画儿,是给当代人看的,所以它必须洋气。这一点可以看作对所有造型艺术的要求,无论什么材质,无论什么艺
期刊
一  他的画,包容万物,有人物山水,有谷穗松鼠,有禽鸟荷花,而无论是什么作品,皆清新明丽,灵动传神,生动而自然,传造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和内在的精神气度于笔端。他,就是晁谷,一个难得的全才画家,一位从厚重的传统中走出的当代艺术家。  晁谷的人物画,以形写神,强调传神,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山水画,强调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将大自然的美与中国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他的花鸟画则托物言志、借物抒怀,通过赞美
期刊
崔树强近年来在书法史论、美学、批评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出版了十多部著作,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同时,还主持完成过国家社科和教育部课题,显示出他在书法这一领域辛勤耕耘的成果。其代表性著作《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对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审美范畴“气”进行了系统地理论梳理,提出了很多启人深思的观点,深受学界好评。  中国书法表现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它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哪些艺术
期刊
本刊讯 2020年6月2日下午,由江苏省文联、共青团江苏省委、省书协指导,江苏省青年书协、溧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江左风流奖”江苏省第九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开幕。  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上将,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省文联主席章剑华,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瞿超,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王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孙晓云,共青
期刊
内容提要:明末清初,摹古盛行,恽南田却是一位能够冷静地回避潮流,另辟蹊径,通过取法“写生”来构建自己的笔墨造型体系,他对明末清初的花鸟画创作有“起衰之功”,被尊为“写生正宗”。恽南田的花鸟画创作以写生入画,使“写生”在泥古的环境下重新被激活,“惟能极似,才能传神”“求形则神在矣”,并创造了一种既能注重物理形似,又强调主观传神,笔法透逸,设色明净,格调清雅的“恽体”,成为一代宗匠,并对后来和当下的艺
期刊
本刊讯 2020年6月6日,由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无锡市美术家协会、无锡博物院主办的师法造化·元气淋漓—— 纪念徐风诞辰120周年特展在无锡博物院举办。  徐风(1900年-1988年),原名耀山,字乐山,号仁斋,江苏无锡人,祖籍常州。系徐悲鸿美术教育体系的优秀实践者和传承者,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无锡近现代画家群体代表人物之一。1927年徐风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首届艺术系,得徐悲鸿及著
期刊
内容提要:日本人形艺术在传统艺术逐渐没落的当今仍然蓬勃发展,不论是日本本土市场还是旅游市场,销售量都十分可观,市场的繁荣又刺激了人形艺术水平的提高,使民间艺术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与此相比,中国的民间美术却是市场难以打开,许多作品艺术性不高。本文通过剖析日本人形艺术发展与民俗保留的关系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提出思考。  关键词:人形艺术;民俗;民间艺术  日本人形艺术起源于江户时期(1603-186
期刊
采访时间:2019年9月23日  采访地点:苏州文采园  采访对象:王伟林(苏州科技大学教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采访人:冯错  冯:王老师跟瓦老是怎么认识的?  王:在苏州,瓦老是很知名的一位文艺家,我跟瓦老认识是因为工作关系。瓦老是我们苏州市书协的老顾问。我从1999年调到苏州市文联工作,在书法家协会任驻会秘书长,在担任秘书长工作期间跟瓦老保持了一种紧密的关系。当然,如果从我本人跟瓦老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