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形艺术的发展对中国民问艺术的思考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min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日本人形艺术在传统艺术逐渐没落的当今仍然蓬勃发展,不论是日本本土市场还是旅游市场,销售量都十分可观,市场的繁荣又刺激了人形艺术水平的提高,使民间艺术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与此相比,中国的民间美术却是市场难以打开,许多作品艺术性不高。本文通过剖析日本人形艺术发展与民俗保留的关系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提出思考。
  关键词:人形艺术;民俗;民间艺术
  日本人形艺术起源于江户时期(1603-1867),其造型精巧、表情生动、服饰华丽、发饰讲究,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民间艺术。在经济繁荣的日本市场上,在传统艺术逐渐没落的现今时代,日本人形艺术依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日本人形艺术是怎样能够如此的良性发展,很好地保存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呢?
  日本人形艺术具有丰富的题材和文化内涵,其种类多样,有仕女和儿童,也有武士和神佛,还有艺伎和歌舞伎,他们栩栩如生、倩笑盼目。各种形态的人形生动地表现了各种民俗、歌舞伎、浮世绘、宴乐等场面,同时反映出日本的服饰文化、戏曲文化,代表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众多方面。在日本,人形艺术的出现和发展是与传统文化以及传统节日的出现和发展紧密相关的。在传统节日仍然被完整继承、传统习俗仍被完整保留的情况下,再加上人形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日本政府的大力扶持,日本的人形艺术蓬勃发展。
  日本旅游市场上人形吸引着各国游客的眼球,实惠的价格使之成为旅游者常购的纪念品,但如果要买最正宗、最有艺术感的人形,还是要到当地的人形一条街去购买。
  大坂的松屋町是一条专门销售人形的街道,小小的街道两边都是人形商店,里面各种人形琳琅满目,这不是针对旅游人群的市场,所出售的人形都是为了满足日本的传统习俗所准备的。日本传统上有三月人形、五月人形、风俗人形和市松人形等众多种类,而这些种类很多都是伴随着日本的民俗习惯而产生的。
  “三月三”是日本的女儿节,这个具有600多年传统的节日直到今天还被完整的保留着。每年的三月女儿节,日本的女孩们都会在桃花树下穿上民族传统的和服赏花,祝愿来年健康幸福的生活,而家长们则会在家里给她们摆上漂亮的人形和桃花,一起喝糯米酿成的甜酒,表达对女儿的美好祝愿。因此,每年的三月三前后,商店里的古装人形都备受青睐,每年的销售额高达1000亿日元左右。正是因为人形在这个节日中的重要作用,这个节日也叫做“人偶节”。这个传统源于江户时代,那时人偶是纸制的,随着这一风俗的形成,后来出现了布制人偶,从明治时代(1868-1911)开始,人偶开始商品化,人形的制作也作为项手工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完整保留使人形艺术很好地保留下来,并逐步发展。
  五月人形是和男孩联系在一起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中所使用的菖蒲在日语中与尚武的发音相同,因此,五月初五就变成了习武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摆放武士人形,现在日本政府把五月初五定为男孩节,和女儿节类似,家里也要摆放五月人形,五月人形包括有武士盔甲、弓箭、剑、鼓和旌旗等,象征着男孩的强壮和勇敢。
  除此之外,还有作为结婚礼物和房屋装饰物的风俗人形,这种人形面部基本相似,通过不同的服饰和配饰作为区分,展示出日本的服饰文化、发饰文化。这些人形通过配饰的不同反应出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持三味线人形表现了艺伎形象,她们体态袅娜、手持做工精巧的传统乐器三味线,身着美观雅致的和服,面容楚楚动人、略带忧郁,隐隐流露出艺伎生活的辛酸与苦辣。折扇常常被当作礼品相送,象征着前途光明,持扇人形常常配合着典雅的传统服饰和发饰,寄寓着人们美好的祝福。
  人形艺术茁壮成长有赖于日本政府对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的重视。二战以后,日本制定了《国民祝日相关法律》,通过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实现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使之实现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文化大国迈进的目标。日本通过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振兴民族文化,使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品质、民族操守在现代社会得以保留和传播,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民族艺术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壮大。
  中国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民间文化知识的结果,是对主流文化的补充,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他的产生和发展与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文化、风俗习惯息息相关。民间艺术是其他艺术的基础,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但是现时代由于风俗习惯的改变和城市化的进程,民间艺术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市场上充斥着变身为旅游纪念品的“民间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一般来说做工粗糙,艺术价值比较低,对于一些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却由于客户市场较少,价格过高处于尴尬的局面,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如果市场萎靡,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民间艺术的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日本人形的蓬勃发展所依托的是民俗文化的保留和发展,优秀的作品在市场繁荣的情况下愈加具有发展空间,民间艺术的发展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形成了文化与艺术互相促进发展的局面,而一旦民间艺术植根的土壤变得贫痞,只靠旅游市场的发展是无法使得民间艺术真正壮大发展的。因此,从日本人形艺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民间艺术要发展壮大,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民间文化和民间习俗的保留,这种保留不是形式上放几天假的保留,而是民俗文化植根于内心的文化保留和文化认同。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韩天衡将草篆印发扬光大,并以之入印,使其成为其篆刻的重要特征,是其以印入书、以书入印的印书同源思想的结晶。  关键词:韩天衡;草篆;印书同源  一、草篆书、印的源流  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曰:“汉《祀三公山碑》中‘屡’字,下半带行草之势。”这是目前篆书趋于草化的较早碑刻。而草篆作为一种书体,始自明代赵宦光。他创造性地将草书的笔法融入到篆书中,形成一种带有写意特征的篆书新面貌。虽后世
期刊
几十年在外省谋生,与刘云泉先生缘悭一面,只能隔着迢递的山海,寄送我的神往。回川数年,多有机会亲炙拜谒,观其谈艺、作画,大致也印证了我的猜想。  云泉先生作画的时候,颇似1940年代《新民报》副刊圣手程沧,“不写文章的条件多得很,及至他提起了笔,那就泰山崩于前而不惊,什么他都不管,整个的生命都交给了那一支笔……唯有他才有这样一双冷眼!”  观其作画,有出尘之想;赏味其题跋,但觉奇气、壮气、山水气扑面
期刊
林顺文  林顺文,1965年生于广东普宁。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艺术中心主任、理事,《广东美术报》执行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重彩画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岭南美术院副院长、广东商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市教育局美术教育专家库专家。先后于美国、日本、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新西兰、泰国等国及香港、台湾、澳门、北京、上海、山东、广州、太原等地举办画展。作品《致富农家》《雨林记游》《雨林·雾浓》《尖峰
期刊
日前,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先生主编的《历史记忆与民族史诗——中外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中国国家画院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此书的出版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毋庸置疑,此书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关于重大题材研究的系统性专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是构成中外美术史最重要部分之一,也是美术史研究一直关注的重要内容。但把中外重大题材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别是把中国古代重大题材绘画
期刊
对于当代人的国画创作,特别是山水画创作,最基本的要求是洋气!洋气这个词很难界说,但一张画是否洋气,一眼就看得出——那是一种感受,这个感受是当代人才有的,是当代人的美感、意趣、感觉和精神状态所决定的,是一种时代感,一种现实感,多少还有一点点超前感。它的对立面,是土气,是俗气,是陈腐气,是匠气。当代人画的画儿,是给当代人看的,所以它必须洋气。这一点可以看作对所有造型艺术的要求,无论什么材质,无论什么艺
期刊
一  他的画,包容万物,有人物山水,有谷穗松鼠,有禽鸟荷花,而无论是什么作品,皆清新明丽,灵动传神,生动而自然,传造物的外在形貌特征和内在的精神气度于笔端。他,就是晁谷,一个难得的全才画家,一位从厚重的传统中走出的当代艺术家。  晁谷的人物画,以形写神,强调传神,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山水画,强调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将大自然的美与中国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他的花鸟画则托物言志、借物抒怀,通过赞美
期刊
崔树强近年来在书法史论、美学、批评方面的研究,均已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出版了十多部著作,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同时,还主持完成过国家社科和教育部课题,显示出他在书法这一领域辛勤耕耘的成果。其代表性著作《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对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审美范畴“气”进行了系统地理论梳理,提出了很多启人深思的观点,深受学界好评。  中国书法表现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它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哪些艺术
期刊
本刊讯 2020年6月2日下午,由江苏省文联、共青团江苏省委、省书协指导,江苏省青年书协、溧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江左风流奖”江苏省第九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开幕。  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上将,江苏省委原副书记顾浩,省文联主席章剑华,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瞿超,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王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孙晓云,共青
期刊
内容提要:明末清初,摹古盛行,恽南田却是一位能够冷静地回避潮流,另辟蹊径,通过取法“写生”来构建自己的笔墨造型体系,他对明末清初的花鸟画创作有“起衰之功”,被尊为“写生正宗”。恽南田的花鸟画创作以写生入画,使“写生”在泥古的环境下重新被激活,“惟能极似,才能传神”“求形则神在矣”,并创造了一种既能注重物理形似,又强调主观传神,笔法透逸,设色明净,格调清雅的“恽体”,成为一代宗匠,并对后来和当下的艺
期刊
本刊讯 2020年6月6日,由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无锡市美术家协会、无锡博物院主办的师法造化·元气淋漓—— 纪念徐风诞辰120周年特展在无锡博物院举办。  徐风(1900年-1988年),原名耀山,字乐山,号仁斋,江苏无锡人,祖籍常州。系徐悲鸿美术教育体系的优秀实践者和传承者,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无锡近现代画家群体代表人物之一。1927年徐风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首届艺术系,得徐悲鸿及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