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路径探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en65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提出初中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即优化问题设计,打开思维空间;注重史料教学,拓展思维尺度;巧用历史解释,引领思维成长。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培养;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3-0038-0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與合作探究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就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学生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在遇到问题时就会迷失方向,就会以假为真,难辨是非。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中将批判性思维称为 “反思性思维”,认为反思性思维是对观点和被认同的知识所采取的主动的、持续的、仔细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支撑,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主动思考和研究上的高阶思维。历史的学习离不开批判和质疑,也不能缺少理解和阐释,这正是历史批判性思维的价值所在。
  一、优化问题设计,打开思维空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引子,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批判性思维源于问题,是一种把知识当作问题反复提出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主动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因此,优化问题设计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首要环节。独具匠心的问题设计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愿,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需要指出的是,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问题设计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并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进而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二是问题的设计应该有趣并且有效。所谓有趣,指的是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谓有效,指的是问题具有较大的探究价值,是教师基于基本史实设计的,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质疑和批判中深入思考,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比如,教师在教学《鸦片战争》中发现,教材对于《南京条约》的影响并未做出具体表述,有的学生对于《南京条约》的认知也仅止步于对中国的主权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提出问题:“签订《南京条约》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通商口岸是当时封建落后的中国最先接触开放的地区,成为中国近代商业、工业、文化业、交通运输业的中心,由此推动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近代化进程,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打开,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五口通商,在认识到五口通商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的基础上,又看到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尽管这种交流是建立在一种不平等的基础上的,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下,学生拓宽了思维空间,形成了批判性思维。
  有的教师讲到签订《南京条约》的影响时,往往会着重强调其屈辱和消极的一面。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使其意识到殖民侵略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破坏,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南京条约》的签订促使部分士大夫阶层开始觉醒,中国被迫重新打开了国门。正是通过问题的优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二、注重史料教学,拓展思维尺度
  问题是思维的引擎,真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仅仅提出有效的问题还不够。史料的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维发展的广度,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史料教学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中的作用。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史料指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事件的痕迹与材料。史料的内涵极为丰富,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教师在引用史料时要精挑细选,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遴选出恰当的史料,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材料要进行转述,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思考和论证的过程。解决基于史料而提出的问题,学生仅凭机械式记忆是难以做到的,需要独立思考、客观分析和严谨论证,这在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增加学生思维深度的同时,为批判性思维的生发和形成提供了条件。
  比如,在讲到“戊戌变法”时,教材中对于戊戌变法的影响和评价的介绍是比较简要的,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教师出示了以下三则材料。
  材料一:维新运动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双重性质,但变法主张的公开提出,起了主要是积极的政治影响。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
  材料二: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缘由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详细战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呈现一个使变法胜利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络的强大的促进变革的政治和经济力气。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
  材料三: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英国政治家罗伯特·赫德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谈一谈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在对史料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和看法。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材料一侧重于从政治方面介绍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明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具有进步性的思想启蒙运动。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能够启发学生对不同的历史叙述进行甄别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又如,在讲到“繁荣一时的隋朝”时,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加批判性地认识大运河的影响,可以以两首评论大运河的古诗作为素材,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隋朝大运河的认识,并进一步掌握评价史实的正确原则和方法。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涛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在诗中,胡曾和皮日休都针对大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述,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并说一说哪位诗人的评价更为中肯。学生通过讨论认为,胡曾把隋朝的灭亡完全归因于大运河,这是有失偏颇的;而在皮日休的诗中,“千里赖通波”指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共禹论功不较多”也肯定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同时作者也敏锐地指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由于“水殿龙舟事”,即隋炀帝巡游江都的腐化。因此,皮日休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全面,评价也比较恰当。教师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隋朝亡于隋的暴政,并非亡于大运河的影响。
  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呈现了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从中辨析大运河的影响,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和思考,在对两位诗人观点的比较和辨析中,学生对大运河的评价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且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三、巧用历史解释,引领思维成长
  批判性思维指向的是一种高阶思维,它不仅表现在对被认可的观点提出质疑,更在于通过分析和讨论对这种疑问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这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式的探究,全盘把握和思考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合理化解释。在对历史问题进行合理化解释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批判性思维。
  比如,在讲到“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北京人是否会制造火”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和解释。有的学生认为,根据从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燃烧过的炭屑痕迹,可以推断出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火了;有的学生认为,这些炭屑痕迹不一定能证明北京人会制造火,因为这些火有可能是雷击引发的,也有可能是地下的火山爆发引起的;有的学生则认为,如此厚的灰烬证明北京人能够控制火;有的学生反驳称,如此厚的灰烬恰恰证明北京人不会制造火,他们为了保存来之不易的火种,不停地往火堆里加燃料,所以才出现了这么厚的灰烬;有的学生则另辟蹊径,认为北京人在制造石器的过程中会发现石头之间能碰撞出火花,他们或许早就学会了这种制造火的方法。
  总而言之,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历史学科的思辨性为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天然的“土壤”。“批判性”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一种思辨式的评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为起点,并以史料论证和分析推理为手段,最終得出客观、全面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然会形成和得到发展。
  (责任编辑    谭斯陌)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素养是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实施法治教育,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形成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法治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
[摘 要]文章针对目前实施思想政治课活动型学科课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落实核心素养,引领活动开展;创设真实情境,建构活动载体;挖掘有效议题,引导活动开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助力活动开展;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优化活动开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
[摘 要]文章对高中政治教学信度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高中政治教学信度的基本策略,以使学生对政治课程产生信赖和认同,充分体现政治学科的德育主导地位,进而提升政治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政治;信度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40-02  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属性,决定了
[摘 要]有文化底蕴、有思想内涵的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流。高中生正处于形成各种思想观念的重要阶段,以英语课堂教学为途径,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联系单元主题,根据当代高中生的思想品行现状,精选优质的文化素材,引入高中英语课堂,打造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英语课堂,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积极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学习探索的动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从根本
[摘 要]文章通过深挖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內容,提出了实施劳动教育的路径,即参与劳动体验,感悟劳动价值;注重价值引领,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发挥榜样力量,升华劳动精神。通过上述路径可促使高中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培养劳动情感、锻炼劳动意志、形成劳动习惯。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内容挖掘;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四自”教育,即自豪、自重、自知、自信教育,能够开辟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天地,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文章以《延续文化血脉》的教学为例展开论述.
将“化学习题”改编为“化学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延伸,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促使学生精准地理解概念与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动手能力.文章将“钠与盐溶液的反应现象”习题改编为“Na与CuSO4溶液反应”实验,探讨了Na与不同浓度CuSO4溶液反应的产物.
[摘 要]在英语中考备考中,教师应明确“一个中心”,抓好“两个根本”,重视“三个坚持”,不忘“四个牢记”,正确地指导学生备考,提高备考复习效率,同时让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关键词]初中英语;中考;备考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1-0030-02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充分
[摘 要]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与互动、创新的理论方法和策略、先进的资源配置、良好的课堂气氛等,缺一不可。教师需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借鉴教学成果,不仅要夯实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还要做到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吸引学生的法宝,激情上课,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率更高。文章以高中地理课堂为例,从情景设计导入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由于教育理念的偏差、课时少任务重等原因,在实际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为了更好地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章对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其培养策略进行综述和解读,以期为广大一线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