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两部《孔子》读孔子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老夫子的形象扎根于炎黄子孙的心底,孔老夫子的形象外观于各种庙堂殿内,有画像、印制、刻石、雕塑等几十种类型;孔老夫子的形象出现在戏剧舞台上;孔老夫子的形象在文学创作中除了诗词中的描写外,还有用小说形式刻画的。
  用小说形式描写孔子,最有影响的应首推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长篇小说《孔子》,他创作的这部小说是继以中国古代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天平甍》、《楼兰》、《苍狼》、《敦煌》等之后的又一展现中国远古文化多姿历史的佳作,获得“野间文学奖”。他七十岁开始读《论语》,获得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到八十岁完成作品,八年间六次到山东、河南实地考察,其中两次走进鲁都曲阜,四次踏入河南中原,甚至为了搞清一个地位,特地到信阳郊外,探寻叶公问政于孔子的城镇负函,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他以巨大的魄力,超越二千五百多年的时空,用沉默而透彻的眼睛,力图把人类文明史初期的结晶化为“通向廿一世纪的希望之书”。书中通过虚构人物蔫姜的叙说,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历史、社会的沧桑巨变的心灵的呼喊。他企图在孔子和儒家的巨大思想文化宝库中寻觅一种透明的纯洁,把人类从痛苦、不幸、矛盾、灾难的相克中拯救出来。他把孔子作为一个“人”来描写。为了写人物,才借来“历史”这个场景,又借人物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心灵深处奔腾着的历史长河。这是一部富有哲理意义,又有艺术价值的“大书”,读后无不为之震颤。
  中国历史小说家杨书案笔下的《孔子》,是表现中国古代文化氛围和文化心理,充满中国社会风情和生活色彩的艺术典型,迥异于井上靖笔下的孔子,作家把史书上的断简残篇和孔子的片言只语,化为有声有色的故事和生动感人的艺术情节。作者在对孔子这个人物的把握上,避免了过去对孔子的所谓“阶级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而是从研究具体历史环境出发,把孔子作为活生生的人,由此而把握孔子的性格。作者在开掘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方面下力气,把孔子置于春秋战国后期的社会历史环境和传统文化氛围之中,表现出孔子的社会理想和文化心理。从而使《孔子》富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理性内涵。
  在杨书案的《孔子》中,涵盖着浓重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从“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的悲剧历程。
  如果说井上靖先生的历史小说《孔子》中,虚构的人物蔫姜在深山寒林独居三十二年的孤独、与内心对话的岑寂正是作者对历史感情的浓缩,美学观念的抒发,那么,在杨书案的历史小说《孔子》中的孔子的一段内心独白,又何尝不包含着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美学观念的阐发呢?
  孔子和他的几位弟子“周游列国”,困在陈国和蔡国的边界上,一连七天没有饭吃,只得用野菜充饥。孔子不馁,仍然采取乐观的态度,“弦歌不绝”。随同出游的学生子路和子贡困惑不解,便问孔子道:“我听说,为善的人天报以福,做坏事的人天降以祸,夫子一向积德行义怀美行,为什么总是受穷困呢?”孔子回答说:“你把问题看得太绝对,想得太简单。有才智的人都能被任用吗?那么王子比干为什么被商纣王剖心而死呢?忠心的人都能见用吗?那介子推为什么抱木焚死?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的多着呢!难道只我仲尼一人?贤与不肖素质不同,遇与不遇时机不同,生不逢时贤才无用武之地。姜太公八十才遇文王,当了周的军师!管仲囚于槛车,遇到齐桓公才为相。芷兰在深山之中,人不见也就不知道它的芬芳,所以君子好学,修身端行,以待其时。”孔子对子路、子贡的这番话,包含着孔子对人生的理解,也透露出孔子的悲剧命运是时代使然。
  井上靖的《孔子》中同样潜藏着悲剧气氛,较杨书案的《孔子》来说,这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井上靖把人生中年喻为一条干涸的“白色的河床”(《猎枪》),孤独悲凉的气氛如同一根主线贯穿在他的小说创作主题之中,显示出绘画色彩的轮廓的一面,映现出作者心象世界里流动的阴翳,形成井上文学的模式原型。耄耋之年所著的《孔子》里,无疑依然“流淌”着这一条干涸的人生的河道,泛着白光,而且它的境界在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中更加沉潜拓宽。
  孔子属于整个世界。把“人类的导师孔子”(美·克里尔)“爱人”的思想洒遍人间,是孔子哲学思考的终极。
  孔子是乱世造就的古代(公元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井上靖)他(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如此而已。
  小说毕竟是文学创作,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原样照搬,即高于生活,所以两部《孔子》中的孔子形象未必正如其人,在《孔子》中,寻觅到的只能是他的影子。还是孔子的那句话说得最地道,权且引来以作结:“人所相信的莫过于自己的眼睛吧,而有时候眼睛还不可信。人所能依靠的莫过于自己的心吧,而有时候心的判断还不可靠。可见,知人实在不易呀……”
其他文献
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学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和皮连生教授提出的,它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我国教学实践的产物。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从世界中所习得的知识性质是不同的。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由于不同类型的知识习得的内外条件不同,所以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语文教学中陈述性知识的教
记得李白坚在一次讲座上说过,李白在喝了酒后诗兴大发,很多作家也会在“腾云驾雾”(捏着一支烟)间捕捉写作灵感,更有作家到外采风的……想说的是,写作要有灵感,要有话可说,有事可记,有情可抒。那么,我们的学生,面对千篇一律的生活,何来灵感?何况我们在写作课上,一般都是先给个题目,不管学生爱不爱写,还得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一篇规定字数的文章。结果学生写得难受,老师改着千人一面的作文也叫苦连天。如何激发学生的写
本文综述了乳制品与糖尿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乳制品对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无不良影响,甚至有一定降低风险的作用。乳制品中的乳糖不会快速升高血糖,其反式脂肪
目的:观察食用燕麦对患高胆固醇血症中老年妇女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参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的判断标准,筛选高胆固醇血症中老年妇女111名,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燕麦组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灿若星空。它以华美隽永的语言、光彩照人的形象引人注目,让人痴迷,启人深思。而其中的女性形象就是这浩淼波光中的一粒粒珍珠,耿耿星河中的一颗颗明星。她们政治地位低下而不失尊严,她们生活负担沉重而报以勤劳,她们孝敬长辈、忠于爱情,她们自尊自强、富于责任感。古往今来,女性的优秀品质铸就了中华妇女的美德,她们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一、中国古代社会完全是一个男权社会,女
爱情是人类社会普遍和永恒的内容,也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唱赞美的主题。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之一舒婷,她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致橡树》就是一首备受人们推崇的优美的爱情
对于学生阅读能力不强、阅读题目失分较多这一现象,有人搬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只是让学生多读文章,多做题。这些做法多停留在教学的外在形式上,侧重教与学的步骤和方法。而学生的读的思维过程却被忽略了。语文新课标规定:“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很多人都习惯于从头到尾按顺序边读边归纳概括的阅读方法,
一、新课改中语法的地位    从2003年开始的中小学语文课改中,我们在许多课堂上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教师往往采用“初步赏析—品味语言—拓展阅读—自身体验”这样的套路,在这些环节中,对学生的发言以鼓励表扬为主,至于对错与否点拨不多。这样处理课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及想象力,但是在加强了学生体验感悟的同时,却忽略了对文本具体语言的理解,更是忽略了文本中所涉及到的语文知识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代谢产物雌马酚对人前列腺癌细胞DU145的生长影响,并在生理浓度下比较其与大豆异黄酮主要成分金雀异黄素、大豆素的体外抗增殖活性。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