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美术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既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指导下,根据学校的性质、特点和条件,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环境提供的美术课程资源,在学校内部开展满足学生美术素养的实践研究。校本化实施的效度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明确。
《课标》中的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年段目标相对来说比较概括、抽象。为此,课题组结合《国家美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课题研究,开展了教学目标“四级细化”的研究工作。我们将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定为一级目标,将“领域目标”定为二级目标,将“学段目标”定为三级目标,将具体到某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四级目标,并逐级细化,形成目标细目表(表一)。
《课标》既是美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的依据,又是美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标》对美术课程总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在这个总目标的统领下展开的,因此,解读美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梳理二级、三级、四级目标的基础。
二级目标:《课标》中不同领域的目标
《课标》“分目标”的内容是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的。如:《课标》中有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分目标设定了三条。其中,第一条要求“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些分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体悟,这样在具体教学中,才能根据学习领域的特质和要求进行变通。
三级目标:《课标》中不同学段的目标
《课标》是按照四个学段来划分阶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以游戏、参与、感受和体验为主,第二、三、四学段在学习要求上有递进关系。我们以“欣赏·评述”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表二)。
不难看出,虽然阶段目标是研制组根据四个年段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征确立的,并力求体现出循序渐进的课程原则,但并没有按九个年级制订标准,这就为学校的教材编写者细分年级、学期要求以适应具体对象,创造性地发展课程留下了调整空间。另一方面,这样设计也在提醒美术教师,虽然《课标》允许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个性化的发挥和调整,但阶段目标是纲,所有的调整都要紧紧围绕“纲”展开。
四级目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以上三级目标的梳理,最终都要回归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课时目标上来。由于国家美术课程的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表述的,因此美术课堂教学的课时目标也可以围绕“三维”拟订与表述。
下面以枝江一中徐少艳老师执教湘教版高中美术《摄影摄像·留住身边的精彩瞬间》前对教学目标的两次梳理为例,谈谈教师在教学目标维度和表述方式上的变化与进步,以及拟订目标时要注意的问题(表三)。
第一,目标的陈述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学目标”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目标表述的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师要做什么。
第二,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审美教育体现为“润物细无声”的潜效应。从这个意义来说,美术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并提供了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具体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及技术训练的问题,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指导。从上表可以看出,教师在第一稿中过分强调了“知识、能力”目标,忽略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而第二稿中就反映出教师对教学方法清晰具体的思考。
第三,学习程度的表述要贴切。学习程度的表述与教学效果评价息息相关。如:知识技能的程度表述为“了解”“理解”还是“学会”,就需要教师结合三级目标认真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词语。第一稿中“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个情感目标显得大而空洞,第二稿中“学习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捕捉、记录身边的精彩瞬间,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生活的认识”就比较贴切。
总之,我们力图通过四级目标的梳理,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从而帮助教师在国家美术课程的理想目标和每一节课的目标之间搭建起梯子,使教学有根,让课堂有效。
《课标》中的总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年段目标相对来说比较概括、抽象。为此,课题组结合《国家美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课题研究,开展了教学目标“四级细化”的研究工作。我们将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定为一级目标,将“领域目标”定为二级目标,将“学段目标”定为三级目标,将具体到某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四级目标,并逐级细化,形成目标细目表(表一)。
《课标》既是美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的依据,又是美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标》对美术课程总目标做了如下表述:“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在这个总目标的统领下展开的,因此,解读美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梳理二级、三级、四级目标的基础。
二级目标:《课标》中不同领域的目标
《课标》“分目标”的内容是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的。如:《课标》中有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分目标设定了三条。其中,第一条要求“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些分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体悟,这样在具体教学中,才能根据学习领域的特质和要求进行变通。
三级目标:《课标》中不同学段的目标
《课标》是按照四个学段来划分阶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以游戏、参与、感受和体验为主,第二、三、四学段在学习要求上有递进关系。我们以“欣赏·评述”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表二)。
不难看出,虽然阶段目标是研制组根据四个年段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征确立的,并力求体现出循序渐进的课程原则,但并没有按九个年级制订标准,这就为学校的教材编写者细分年级、学期要求以适应具体对象,创造性地发展课程留下了调整空间。另一方面,这样设计也在提醒美术教师,虽然《课标》允许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个性化的发挥和调整,但阶段目标是纲,所有的调整都要紧紧围绕“纲”展开。
四级目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以上三级目标的梳理,最终都要回归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课时目标上来。由于国家美术课程的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表述的,因此美术课堂教学的课时目标也可以围绕“三维”拟订与表述。
下面以枝江一中徐少艳老师执教湘教版高中美术《摄影摄像·留住身边的精彩瞬间》前对教学目标的两次梳理为例,谈谈教师在教学目标维度和表述方式上的变化与进步,以及拟订目标时要注意的问题(表三)。
第一,目标的陈述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教学目标”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目标表述的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师要做什么。
第二,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审美教育体现为“润物细无声”的潜效应。从这个意义来说,美术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并提供了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具体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及技术训练的问题,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指导。从上表可以看出,教师在第一稿中过分强调了“知识、能力”目标,忽略了“过程与方法”目标,而第二稿中就反映出教师对教学方法清晰具体的思考。
第三,学习程度的表述要贴切。学习程度的表述与教学效果评价息息相关。如:知识技能的程度表述为“了解”“理解”还是“学会”,就需要教师结合三级目标认真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词语。第一稿中“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这个情感目标显得大而空洞,第二稿中“学习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捕捉、记录身边的精彩瞬间,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生活的认识”就比较贴切。
总之,我们力图通过四级目标的梳理,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从而帮助教师在国家美术课程的理想目标和每一节课的目标之间搭建起梯子,使教学有根,让课堂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