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谙夺胎换骨之法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zhen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其渊博的知识,温庭筠在创作词时,对古代典籍了然于胸,古代典籍为其任意“驅使”,转化为其词中的妙句隽语。这种不囿于文体的借用,颇可玩味,反映出词这一文体在发展过程中的特色。
  关键词:温庭筠词 古代典籍 融通
  笔者根据杨景龙《花间集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①注释部分,将温庭筠词话语体系之来源进行了梳理,并统计如下:
  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一取决于作品本身独特的情感内涵、叙事艺术等,二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而作品是否能被读者所认可,则取决于作品中所传达的美感,是否与读者的心理期待有契合之处。接受美学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是对传统的完全颠覆,其中须有“文学引喻”,即文学作品对已有作品中的现成故事、人物形象或者语言词汇的挪用或者挪移,从而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一个“相遇点”。②而这种契合,不能是完全雷同,即作品所传达的是不是读者完全意料之中的。因为如完全雷同,读者则会产生“不过如此”的失望。当“文学引喻”将读者带入熟悉的语境中时,它们在原作中的有效性就被悬置了。③温庭筠词对古代典籍的继承与变通,则可从这一层面做出解释。温庭筠深谙夺胎换骨之法,以中国古代典籍为语料库,其词对古代典籍有着广泛的继承关系,这种继承使得其词具有淳厚、渊雅的文化底蕴,而且这种继承并非生硬的挪用,是善于借之为自己的词增色,达到词所具的“要眇宜修”之美感,且整首词浑然圆融。这种美感的达成,是通过如下手法得以实现的(为了表述之便,分述各种艺术手法,有时各种艺术手法之间会有交叉)。
  一、对古代典籍语法结构的调整,增强情感的张力
  有时,温词对古代典籍的语法结构进行调整。或调换典籍中各句子成分之间的位置,使之陌生化,将平铺直叙的描绘转化为强调描述对象,达到强调某一要素的效果。或将典籍的一句扩展为两句或两句以上。或将原典籍中的几句诗融合在一句词或一首词中。
  有时将古代典籍中的诗句加以拓展。如温庭筠《更漏子》其六:“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亦见于南朝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但温词提取了何诗、白诗中的重要要素“夜雨”(秋雨)、“空阶”“梧桐”并加以熔铸,扩展为五句,更加细腻、绵邈,温词将“梧桐树”与“雨”两种意象叠加使用,用了叠字“叶叶”“声声”,提升了情感的张力。深秋时节,万籁俱静之际,为情所困的女主人公,“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女子迁怒于梧桐雨,滴滴答答,彻夜未停,苦况倍增。其雨是深秋时节的雨,是打在枯桐上的雨,是叶叶、声声的煎熬,雄浑而低沉。与白诗相较,白诗中此景为烘托之作用,而温词中梧桐雨被拟人化。如果将该词排成MTV,女主人公是主演,那么梧桐雨则为其中的主要配角。学者们对此词中“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情感内涵及其对后代文学的作用,给予很高评价。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八指出:“‘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语弥淡,情弥苦,非奇丽为佳者矣。”④刘坡公《学词百法》:“小令结语,如温庭筠‘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正是用重笔也。此等句法,极锻炼,亦极自然。故能令人掩卷后,犹作三日之想。”⑤陈廷焯《云韶集》卷一:“遣词凄绝,是飞卿本色。结三语开北宋先声。”⑥的确如此,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与此词的意境极为相似。元人白朴《梧桐雨》等更是对梧桐雨进行了全方位的描摹。谭献用书法之技巧类比“梧桐雨”数句:“‘梧桐雨’一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⑦上下联之间回环往复,脉络分明。再如温庭筠《杨柳枝》其六:“两两黄鹂色似金。袅枝啼露动芳音。”华钟彦《花间集注》:“以黄鹂衬出柳枝,与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意同”⑧。与杜诗不同之处在于,温词将杜诗的一句拓展为两句。杜诗的结构为:主语(两个黄鹂) 动词(鸣) 状语(翠柳),客观地描摹了黄鹂在翠柳间嘤嘤其鸣。而温词将之扩展之后,描摹了黄鹂的颜色、声音及形态:“色似金”的黄鹂,与柳色相互映衬,在袅娜含露的柳枝间穿梭着,时时婉转鸣唱。成双成对的黄鹂、嫩黄的柳色与思妇形成强烈的反衬,凸显出思妇的孤独无依。温词对黄鹂声音的描摹,则熔铸了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张祜《筝》“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中的语句。
  有时将原典籍中的几句诗融合在一句当中,加以浓缩。同一句词,有时是借用同一作家的作品。如《遐方怨》其二:“花半拆,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宿妆眉浅粉山横。约鬟鸳镜里,绣罗轻。”其中,“梦残惆怅闻晓莺”凝结了唐金昌绪《春怨》词意。金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诗中的女主人公本想在梦中与丈夫相会,但黄莺在枝头叽叽喳喳,惊断了美梦。女子迁怒于黄莺的不知趣,赶走了它。词中女子泼辣、奔放。“黄莺儿”与“梦”,在金昌绪整首诗中得以铺叙。金昌绪在诗中先叙赶走黄莺,再释原因。而温庭筠则用一句词得以浓缩,用倒叙的笔法:先叙“梦残”,再叙情感体验,最后叙梦残之原因:因“梦残”,故产生“惆怅”的情感体验。“梦残”的原因即在于“闻晓莺”。且因“惆怅”“闻晓莺”之后“惆怅”愈浓烈。短短的七个字里,容纳了复杂的内涵,既有叙事,亦有抒情。再如《杨柳枝》:“停梭垂泪忆征人。”化用李白《乌夜啼》“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其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挪用李白诗上联的结构——连动式结构及主要语词:“停梭”“忆”,并将其诗下联中的语词——“泪”,挪移至该句中,变白诗中抽象的“怅然”为具体可感的“垂泪”。这句与“织锦机边莺语频”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正在织锦的女子,耳边频频传来黄莺的鸣叫声,想起塞外的丈夫,顿时心绪不宁,停下梭子、泪流满面。此时此刻女子的心神飞入塞门。但展现在女子面前的则是这样一番景象:三月的塞门绝缘于春天,依然萧索冷寂。整首词情感的脉络有迹可循。   用来激发情思。温庭筠的词善于“意用事”。“意用事”……它的功能是诗歌语言学的。这些典故在诗歌中传递的不是某种要告诉读者的具体意义,而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这种感受也许是古往今来的人们在人生中都会体验到的,古人体验到了,留下了故事,凝聚为典故,今人体验到了,想到了典故,这是古今人心灵的共鸣,于是典故便被用在诗中。这样,典故的色彩与整个诗的色彩,典故的情感与整个诗的情感便达到了协调,典故也因此成为诗歌语言结构的有机部分而“淡化”了本身的“特殊性”。所以,既不能把它从诗歌中分解出来,也不能用其他意象去“置换”。{17}温词对古代典籍中的情感内核加以改变加工,表现出新人耳目的美感。
  温庭筠《杨柳枝》其八:“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首二句熔铸苏惠织锦典故、李白诗。语若己出,由织锦,自然引出停梭。女主人公以织锦纾解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不料,黄莺的鸣叫声平添了丝丝惆怅,女主人公无法按捺心中的思念,暗自停梭垂泪。《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18}后遂以“织锦回文”借指妻子的书信诗简,亦用以赞扬妇女的绝妙才思。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暗用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整首词自然而浑成,未因用了典故而影响阅读,反因用了典故,增强了情感的厚重感,情感的脉络清晰可寻:院子里,柳树成荫,黄莺婉转歌唱,好像在呢喃着,好像在与思妇聊天,以解其孤寂之情,但却徒增思妇的烦恼。这种情绪愈演愈烈,只好停下手头的活儿,暗自垂泪。恍恍惚惚中,思妇的思绪飘到了塞门,此时的塞门萧飒凄凉,纵有几株垂柳泛出些许绿意,但仍然感觉不到春的和煦。一切景语皆情语,思妇感知到的边塞春景,无不浸染着对征人的关怀与思念。
  清平乐其一:“新岁清平思同辇”,政治清净,上阳宫的宫女们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恩宠。此处反用典故:《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婕妤》“成帝尝欲与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乎?’”{19}班婕妤从国家兴衰、礼仪规范的角度出发,拒绝了成帝同辇的要求,其识见不同流俗。此词中的宫女形象,则反其道而行之,强烈希冀得到天子的眷顾。但长安路远,已为皇帝所疏远,故同辇化为惘然。
  四、借用古代典籍中的词汇营造一种情境
  温庭筠善于运用古代典籍中的词汇营造一种情境,使得其词更具感染力。
  如河传其二:“湖上。闲望。雨萧萧。烟浦花桥路遥。谢娘翠蛾愁不销。终朝。梦魂迷晚潮。荡子天涯归棹远。春已晚。莺语空肠断。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闻郎马嘶。”其中,“闲望”,即悠闲地眺望。化自刘禹锡《览董评事思归之什因以诗赠》“欹枕醉眠成戏蝶,抱琴闲望送归鸿”,但温词却将“闲望”作为领字,统领全词,全词摹写了思妇望归。思妇望中所见:细雨、云雾弥漫的烟浦花桥,迢递无极。“烟浦”化自李贺《钓鱼》“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烟浦”容易触发人们的离愁别绪。温词将之作为情境展开的背景,为如下情感的发生埋下了伏笔。“花桥”即繁花映照的桥,化自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给人一种恍若隔世之感。
  再如《菩萨蛮》其六开篇“玉楼明月长相忆”,是古典诗词中望月怀人的模式:《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老心悄兮”、三国魏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句作为开篇,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温庭筠在作词时,不以词这种文体为藩篱,凡是能为其词增色的古代典籍均纳入其词当中,能够做到融会贯通、词若己出。能为他所用的古代典籍,范围极其广泛,囊括了诗经、楚辞、汉魏晋诗赋、南朝诗赋、唐代诗文、史书、对各类事物进行诠释之作、地方志、地理类、民俗类、小说。时间之久远、体裁之多样,蔚为大观。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小说为词,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词的初始阶段,而且在词的发展史上,每当词走向狭仄的胡同时,文人们总是借用其他文体的内容、表达手法、意境来创作词,从而为词坛吹来一缕新鲜的风。词虽然是不同于诗文的文体,但诗文为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① 杨景龙:《花间集校注》第一册,中华书局2014年版。
  ②③ 王丽丽:《历史·交流·反应:接受美学的理论递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2页,第153页。
  ④ 刘荣平:《赌棋山庄词话校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2页。
  ⑤ 刘坡公:《学词百法》,中国书店2014年版,第45页。
  ⑥⑦ 史双元编著:《唐五代词纪事会评》,典山书社1995年版,第275页,第274页。
  ⑧ 华锺彦:《华锺彦文集(上)》,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⑨ 陈廷焯《词则·闲情集》卷一。
  ⑩ 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32—133页。
  {11} 韩林德:《境生象外 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52页。
  {12} 特论斯·霍克斯:《论隐喻》,昆仑出版社1992年版,第94页。
  {13} 朱祖延:《汉语成语辞海》,武汉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719页。
  {14} 喻学才、贾鸿雁、张维亚、龚伶俐:《中国历代名建筑志》(上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217页。
  {15} 杭州大学中文系《古书典故辞典》编写组:《古书典故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16} 王兆鹏:《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17} 葛兆光:《汉字的魔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18} (唐)房玄齡等:《晋书》(卷一至卷一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83页。
  {19} (汉)班固:《汉书》(下册),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1486页。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文化身份和创伤视角解读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所做的《无声告白》中“模范少数族裔”面临的创伤和难处。书中,父亲詹姆斯、女儿莉迪亚和儿子内斯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族裔身份危机,而女儿莉迪亚不堪幼年心理创伤重负,走上轻生的道路。伍绮诗娓娓道出了華裔缠绕交织的身份危机和家庭创伤,是“模范少数族裔”光鲜背后的阴暗面,是美国和中国读者不曾设想的精神灰色地带,值得深思。  关键词:《无声告白》 伍绮诗
摘 要: 《异乡人》中主人公默尔索的悲剧命运折射出古典精神与现代伦理的冲突,他在非理性的状态下犯下的枪击杀人的罪行可视为“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失衡的结果。然而法庭的“公正”审判也暴露出世俗生活与现代理性精神的重重隔阂,流露出荒诞的意味。加缪还通过描写默尔索临刑前对神父的激烈反抗批判宗教伦理对真实人性的回避,揭示出看似合理的现代文明的内部缺憾。  关键词:《异乡人》 希腊神话 现代性 悲剧  一
摘 要:元和五年至十四年元稹歷经十年贬谪,其间三次自编别集。元和七年在江陵编二十卷诗集是对个人作品的首次编纂,展现出独特的体类观念和立言意识。元和十年编六卷作品集是他初到通州时对身边留存作品的整理,很可能纯为诗歌。他在病危之际将文集托付白居易,表现出对文章功业的格外珍重。元和十一年进献权德舆诗文集,是他在梁州疗疾期间临时编纂的自选集,表达对身为文坛盟主之上司的钦敬,并借此传递诉求、展示才华。三次自
摘要:蛇作为原始先民重要的崇拜图腾,在随着神话的逐渐演变中,褪祛了原本的动物属性,上升为一种象征符号,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原型意象。本文根据《啥利波特》这部魔幻小说的作者在小说中对“蛇”这一形象的描写,通过荣格原型理论,追溯其神话原型并解读其深层内涵。  关键词:《哈利波特》蛇 神话原型  荣格一生中最重要的理论就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原型”。集体无意识是原始先民遗留给我们的,是集体、普
摘 要: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仅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却获得了“风景独好”般的发展,是时下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四驾马车之一。艾瑞咨询2019年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分别从概览、现状、产业链、用户画像和前景展望等五大方面论述网络文学出海情况。本文拟分别就以上方面的问题结合该报告,分析研究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新进展,以期摸清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的新情况和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文学 网
摘 要:唐寅的《落花诗》三十首是一曲曲生命的悲歌,他以落花写生命的陨落,主要是表达自己的人生经历带来的痛彻心扉的悲哀。采用借景抒情、因事缘情、咏史言情和哀景哀情的抒情方式,能与读者共鸣,诠释了一个不甘心沉沦,不愿意接受命运摆布的生命的倾诉。  关键词:唐寅 《落花诗》 抒情方式  “诗者,吟咏性情也。”唐寅三十首《落花诗》是把人世的沧桑变故、自然节气的变化和联想到的历史事件,三者结合起来抒写的艺术
摘 要:《雨巷》作为戴望舒的代表作,深受读者喜爱。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丁香姑娘、油纸伞、雨巷等凄清哀婉的意象渲染了诗歌的寂寥惆怅,其回环的结构运用表现出诗人身处困境的迷茫彷徨,虚实意境的勾勒营造了朦胧缠绵的诗歌空间令人遐想。  关键词:意象 结构 虚实之境  20世纪20年代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凭借一首极具象征主义特色的诗歌《雨巷》蜚声诗坛。叶圣陶先生曾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
摘 要: 从表面看,《仲夏夜之梦》讲述的是一个充满了欢笑和戏谑的爱情故事,似乎没有阴郁、忧愁和悲苦。然而,如果在权力视域下重新审视,它就露出了人世现实的残酷一面:矛盾和冲突、压迫和抗争、屈服和妥协。剧中人文主义者似乎摆脱了封建旧思想对人性、人权的束缚和压制,实现了个性的解放,获得爱情婚姻的自主权,然而,所有这一切的胜利是建立在女性和他者的抗争最终被霸权、王权、父权和男权镇压而不得不妥协和屈服基础之
摘 要:作为医生作家,施雨的小说创作在新移民文学中独树一帜。她的小说描绘新移民的跨文化体验,展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及新移民进行文化协商的过程。她笔下的医生叙事将文化表现置于医院这一异托邦空间中,将异托邦空间叙事与文化叙事相融合,从而写出了新移民群体独特的文化伦理困境及其文化协商策略。  关键词: 新移民小说 异托邦 医生书写 文化伦理 文化协商  《下城急诊室》与《刀锋下的盲点》是新移民女作家施雨
摘要:巴金的小说《家》内合一条尚未被揭示的隐秘线索,即作者对高公馆中健忘情形的描述及评说。在小说谈及的健忘病症中,“麻木之忘”是心灵麻木之后对自身无意识地忘记,“冷漠之忘”是因精神冷漠而对旁人不闻不问,“妥协之忘”是因人格不独立而做出的苟且选择。三者正是人性中健忘的深层结构,它们不仅勾勒出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更是对普遍人性之中麻木、冷漠、妥协的深度揭露。从这一层面来说,《家》具有跨时代价值以及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