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周恩来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happy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天早晨护送我到周恩来的司令部去的,就是列宁儿童团的一个团员。司令部原来是一个不怕轰炸的小屋,四面围着许多同样的小屋,(1)农民都若无其事地住在那里,尽管他们是处在战区中间,而且他们中间还有个东路红军司令。我心里不由得想,红军能够这样不惹人注目地开进一个地方,是不是红军受到农民欢迎的原因?附近驻扎一些军队似乎一点也没有破坏农村的宁静。
  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2)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我到了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到来的时候,周恩来正伏案在看电报。
  “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周恩来说,“我们知道这一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给我这样自由活动的诚意,我是有一点惊奇和怀疑的。我原来以为即使允许我到苏区去旅行,对于拍照、搜集材料或访问谈话等总会对我加以一定的限制的。他的话听起来太理想了;总归有什么地方会出毛病的……
  关于我的“报告”,显然来自共产党在西安的秘密总部。共产党同中国的所有重要城市,包括上海、汉口、南京、天津等处,都有无线电的交通。他们在白区城市内的无线电台虽然经常被破获,国民党要想长期切断他们与红区的通讯联系,却从来没有成功过。据周恩来告诉我,自从红军用白军那里缴获的设备成立了无线电通讯部门之后,(3)他们的密码从来没有给国民党破译过。
  周恩来的无线电台设在离开他的司令部不远。他靠了这个电台和苏区里所有各个重要的地方,各个战线都保持联系。他甚至和总司令朱德直接通讯,那时朱德的部队驻扎在西南数百英里外的川藏边境。在西北的苏区临时首都保安有一个无线电学校,大约有九十个学生正在那里受无线电工程的训练。他们每天收听南京、上海和东京的广播,把新闻供给苏区的报纸。
  周恩来盘腿坐在小炕桌前,把无线电报推开一边——据他说,其中大多数是对面山西省黄河沿岸红军东线各地驻军的报告。他动手替我起草一个旅程。写完以后,他交给我一张纸,开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这是我个人的建议,”他说,“(4)但是你是否愿意遵照,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我认为,你会觉得这次旅行是非常有趣的。”
  但需要九十二天!而且几乎一半的日子要花在路上。那里究竟有什么可以看呢?难道红区有这样辽阔吗?我嘴里没有作声,但是心里对这旅程是有保留的。可是,实际结果是,我花的时间比他所建议的还长得多,随后我还舍不得离开,因为我看到的太少了。
  周恩来答应让我骑马到保安去,有三天的路程,并且给我安排好第二天早晨就动身,因为我可以跟着回到临时首都去的一部分通讯部队同行。我听说毛泽东和苏区其他干部都在那里,周恩来同意打一个电报给他们,告诉他们我就要来到。
  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5)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我从周恩来的一位以前的同学那里,从外国人称为中国“国民革命”的一九二五到二七年的大革命时代中与他共事的国民党人士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周恩来的情况。但是从周恩来自己身上,我后来还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他使我感兴趣,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6)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表现出有突出的文学天赋。但是,像他同辈的许多其他人一样,他在民族觉醒的时期里受的教育,使他的兴趣从文学转移到别的方面去了。第一次革命(一九一一年)以后,中国的单纯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有了比较严重的产物萌芽,这时周恩来便被卷到了社会革命运动中去,这个运动将使中国受到触及灵魂深处的震动。
  他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南开大学是天津得到美国教会支持的一所大学。他在班上成绩优异,在南开的三年都靠奖学金维持。接着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全国爆发起义,产生了争取民主和社会改革的运动,最后是一九一九年的学生运动。周恩来作为學生领袖,遭到逮捕,在天津关了一年监牢。
  周恩来获释后去了法国。他在战后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他在巴黎学习了两年,到英国去了几个月,又回到法国,接着又到德国学习了一年。他在一九二四年回国,已是个著名的革命组织者,回国后立即在广州与孙逸仙汇合,后者当时与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合作,准备发动国民革命。
  周恩来二十六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做了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布留赫尔将军当时是黄埔军校的第一号俄国顾问,现在是苏联远东红军司令。对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来说,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是个克星。但是蒋介石还是不得不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那是因为周恩来在激进的学员中间影响很大。
  一九二五、二六、二七年进行了北伐,周恩来奉命去上海组织起义。一九二七年三月举行的上海罢工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声有色的一次政变。   当蒋介石几天以后到达上海近郊时,发现他已不战而胜,可以进入南市,从获胜的工人军手里接受政权。这样,在一个月以后,蒋介石发动他的右派政变,开始杀害激进分子时,他的黑名单上名列第一的就是这个把胜利送给他的危险青年,因为这位总司令明白,这个青年也可能把胜利从他手中夺走。这样就开始了周恩来作为国民党手中的逃犯和第三次革命——在中国举起红旗的那次革命——领导人的生涯。
  这个造反者先逃到武汉,又到南昌,参加组织著名的八一起义,这是中国红军的历史性开端。接着他去了汕头,那里的红色工人已经占领了华南这个大海港,在周恩来领导下守了十日,抵御外国炮舰和地方军阀部队的进攻。后来他又去了广州,组织著名的广州公社。
  广州公社失败后,周恩来只得转入地下活动——一直到一九三一年,他终于“闯破封锁”,到了江西和福建的苏区。他在那里担任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政委,后来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在我见到他时他仍担任这一职务。他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付轰炸机、坦克、装甲车,对付作为敌人后援的大城市全部财力,这一英勇的努力是为了要保住小小的苏维埃共和国,它没有海港,甚至没有盐吃,不得不用铁的意志来代替;后来他又身罹重病,九死一生,终于长征到了西北的红色新根据地。
  (7)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我暗自想,周恩来一定是个狂热分子,因此我想寻找这必有的神色。但是如果说有这种神色的话,我却没有发觉出来。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
  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他似乎很像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周恩来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标题为编者加)
  点评
  《红星照耀中国》(也叫《西行漫记》)属于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这段文字就是记录周恩来形象的珍贵资料。
  周恩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阅读全文,再从重点画线句(1)~(7)来归纳,周恩来是一位亲民平和、节俭朴素、机智能干、谈吐安详、深思熟虑、温和大度、头脑冷静、思维缜密、吃苦耐劳、不屈不挠、具有进步思想、开拓进取、博学睿智的人,绝不是国民党宣传污蔑的“无知土匪”“强盗”的形象。
  周恩来的形象具有崇高美。尼采说,崇高多半表现为伟大的正义。周恩来身上所有的美德,正是源自他的博大和崇高的正义性。因为内心有正义性,在面对是非善恶的去从选择时,才会体现得明确而坚定,无私而广阔。
其他文献
写作与阅读不分家。我们先来看看平时学生所做的各种文本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关于景物描写类的考题:①开头写景有什么作用?②请赏析颔联的写景手法。③赏析文中画线句子(一般都是写景)的艺术特色。④小说开头(写景)有什么作用?  以上题目的答案,我们总能教会学生答出个一二三四点来。也就是景物描写几乎在诗词、散文、小说、人物传记等所有类别的文本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作家安排位置的不同,作用也各不相同。这
期刊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写作中,抒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有经验的作者往往能运用各种方法,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情思和感受,让读者时而心有戚戚,时而潸然泪下,时而拍案惊奇。  正如《礼记》中所言:“情欲信,辞欲巧。”以情动人的前提条件是情感要真实。矫情也好虚情也罢,纵使声嘶力竭,最终也不过是无病呻吟,让人生厌。  我们较为熟悉的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例如老舍先生《想北平
期刊
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这是中国新时代的标语。它不禁使我们反思,长征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我想,它已不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影响生活的文化现象。  如今,人们纪念长征的形式变了。少了口头的歌颂,多了亲身的实践。学校每年都举办“40公里模拟长征活动”,为的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红军战士的艰辛。附近的小学也发起了模拟长征的远足活动,公里数不多,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却远超过了步行本身。长征文化体现在
期刊
卡夫卡说:“能把生活过成城堡还是废墟,全看个人的心态。”而电影于我,也成了调节心情的甜品,还带了点小小的启迪。  《摔跤吧!爸爸》在电脑中播放,一幕幕都这样清晰而铭记于心。  影片中,父亲把为国家赢得奖牌的夙愿寄托在女儿身上。他在女儿幼时夺走了所有她们喜欢的东西,比如甜食、辣椒,他剪掉她们乌黑秀丽的长发,却想尽办法给她们更珍贵的东西,比如鸡、肉。他总是充当坏人的角色,而似乎父亲都是这样的形象。曾经
期刊
一  亲爱的武汉学友:  你好!  此刻,你们那里的天气还好吗?  或许你不知道,我们这里下雪啦。你能想象吗?就在昨夜,没有月光,当所有路灯都点亮的时候,推开窗,你会听见雪子打在雨棚上的声音,噼里啪啦,像跳跳糖炸开在舌尖,有一丝丝惊喜。  我打开窗,一股股冷气就像游走的毒蛇钻进我的领口。我呼吸一滞,心脏瑟缩,就莫名想起王开岭写的一句话:“雪是哀的。”  我突然能想象他落笔的情景,我如他一样为这念头
期刊
每天,只要学校没什么事,孙少平就一个人出去在城里的各种地方转:大街小巷,城里城外,角角落落,反正没去过的地方都去。除过几个令人敬畏的机关——如县革委会、县武装部和县公安局外,他差不多在许多机关的院子里都转过了——大多是假装上厕所而哄过门房老头进去的。由于人生地不熟,他也不感到这身破衣服在公众场所中的寒酸,自由自在地在这个城市的四面八方逛荡。他在这期间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甚至觉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
期刊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而一双手还在颤抖,一声声叹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那点点剔透的水珠儿在扉页上开出了无色的哀花……我思忖着多久没为一个故事而潸然泪下了,耳畔仿佛《梁祝》绵绵不断,如絮语呢喃,滑入心海。脑中反复出现李清照的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心中也是“最难将息”。满腹的悲楚,竟不随大江而东流去。  初看书名,我以为其内容和伊斯兰教
期刊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盼望快点长大。而长大了的我们,却总是想念小时候。时间悠远,谱写了美丽的篇章,亦留下了伤心的角落。过去的时光,有可亲可爱的人,亦有生活中不想遇见的黑点。  读完书,最让我感触的莫过于陆之昂所说的话:  我们总幻想着,如果人生能够倒退,就能回到某一个点上,去改变些什么,从而让一切都截然不同。但人生,不是一盘录满歌曲的磁带,随时可以倒回最初的位置。真正的人生,没有快进,没有后退,也没有
期刊
在中国,你若问一个人,他所在县的县委书记姓甚名谁,他也许不甚了了;但你若问起曾经的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一个半个世纪以前就去世的中年男人,一个在兰考县只任职了475天的县委书记,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县委书记焦裕禄”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或者,更直接明了地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读焦裕禄?怎样读焦裕禄?  一、我们为什么读焦裕禄  毋庸置疑,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基层干
期刊
合上这本“最具灵性光辉的生命笔记”,抬头,看到身边的同学或奋笔疾书,或冥思苦想——都在刷题。高三的日子一日少一日,在最初的豪情壮志被苦闷的生活磨去棱角后,有些丧气话已经渐渐听得到了。  “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一声哀叹,揉一揉酸痛的手腕,低下头,又淹没在题海中了。  我合上摘记本,瞥见《病隙碎笔》中的一句话:“无聊的人总是为皈依标出一处终点,期求着一劳永逸的福果……”  再过五个月,我们高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