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中考题引发的思考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ri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不仅在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能考查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能指导我们平时的教学行为,分析了2014年部分地区的中考题,其中南通市一道新颖的估测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笔者结合这道题的深层价值,谈谈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教学策略.
  原题(2014年南通中考)学校运动会上举行“双摇跳绳”比赛,“双摇跳绳”是指每次在双脚跳起后,绳连续绕身体两周的跳绳方法.比赛中,初三某同学1 min内摇轻绳240圈,则他在整个跳绳过程中的功率约为
  A.120 WB.400 W
  C.600 WD.1000 W
  由于笔者执教于江苏南通,我的学生从考场中一出来,都在议论这道题目,笔者在考试后发现这道题目,仔细分析,反思我们的教学,确实有很多环节是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关注的.
  第一、阅读处理信息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阅读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能获取文字信息,还要学会获取图像信息、表格信息、符号信息等能力.在通过阅读获取信息以后,学生还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筛选和处理信息,即结合阅读信息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筛选,把能服务于问题解决的信息进行筛选,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处理,这就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处理信息能力,也是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和训练的能力.
  以本题为例学生首先获取的信息是“双摇跳绳”,虽然学生在平时的体育训练过程中进行过“双摇跳绳”的训练,但是结合物理应用给出明确的定义却是第一次,学生之所以在这个环节易产生混淆的原因是因为平时的理解和文本中的信息表达不一样,原本理解的是跳一次,手要摇动绳子两周.而本题提供的是指每次在双脚跳起后,绳连续绕身体两周的跳绳方法.且最终告知学生的是数据信息是1 min内摇轻绳240圈,此时学生要理解的第一段文字即原本生活中对“双摇跳绳”的解释,而后面的数据信息就是要告诉学生一分钟跳了几次,此时学生阅读和处理后获取的新信息应该是一分钟共跳了120次.作为学生而言,再次还要关注题目中一个非常严谨的信息字眼,那就是“学校运动会上”,这几个字眼告知学生,在比赛中,成绩都要比常态的达标训练要优秀一些,所以这里的一分钟120个双跳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第二、生活经验整合能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估测能力提出了以下几个明确的目标,如能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等等,而本题的考查方式更注重学生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基础之上,注重对生活已有经验的整合,在学生已经采集到正确信息的前提下,考查学生对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的分析能力.学生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经常训练单个跳绳的功率,学生会结合每分钟跳的高度和个数,及自己的重力.而此时遇到的是“双摇跳绳”,题目已经获知了每分钟跳的个数,此时让学生迷失的是双摇跳绳跳的高度应该是多少?对于这样一道题目,很多教师都会做错,原因是教师没有“双摇跳绳”的经验,或者已经多年没有跳绳了,失去了“双摇跳绳”的经验感知,更无法准确感知双摇跳的过程中所跳的高度.而对于一个初三学生而言,如果有参加“双摇跳绳”的比赛经验的话,而且要在1分钟内跳120个,平均1秒钟内跳2个,这个数据不允许运动员跳得太高,不然是来不及完成想要的成绩的,但是又不能跳得太低,因为在脚离地到脚再次着地,需要让绳子在脚底下超越两次,此时即使没有很丰富的“双摇跳绳”的经验,也可以结合原有单个人跳绳的经验和分析获知“双摇跳绳”的跳跃高度,从而锁定标准答案.由此可见,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是解题的前提,而解题的过程中,更需要学会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采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
  第三、知识迁移变通能力.再仔细分析南通市的这道中考题,从表面上分析,这是估测类的考查题目,但其考查的形式又不同于其他常见的估测题.常见的估测题如下.
  例题(2014年巴中)下列说法中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是
  A.小明同学在1分钟内骑自行车行驶了300 m
  B.一位中学生的体重正常情况下约为500 N
  C.一盏家用日光灯正常工作的电流约为3 A
  D.人体感觉最适宜的温度约为23 ℃
  类似的题目从考查目的上分析,是基础题,有时被认为是送分题.从表象上分析,这样的题目会失去考查学生估测能力的价值和意义,从实际的教学策略和中考的指导价值去分析,这样的题目还会误导我们很多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会误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比如,我们经常看到部分老师整理好常见类似的估测值,只要初中阶段可以涉及到的物理量,甚至包括跳绳的功率、正常速度上楼的功率等等,这样的题目让很多学生把原本结合知识与技能进行估测类题目变成死记硬背的识记类题目,把自然学科中的正常的逻辑思维和合理分析应用完全埋没,取而代之的是部分文科知识中的教条记忆.但是2014年南通市的这道估测类题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对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变通能力,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并再次提醒教师平时的教学,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确实,我们的教学不能仅是把单纯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也不是把简单的操作要领和细节手把手的告知学生,然后通过机械化的强化训练来达成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升,而这种能力一旦遇到真正的应用类问题就完全迷失方向,或者是遇到应该要去解决的实际应用类问题的时候,应试能力也永远停留在笔纸考试的束缚中,而实际可以提升的能力却被埋没在无知的应试教育行为中.而南通这道中考题正是提醒了我们每位物理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应试而教育,素质教育改革一定会利用当下的笔纸考试最大限度地提升素质教育考查现状,通过笔纸考试制度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指导我们平时的教学行为,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来顺便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在中国当下的社会体制和实际现状下,我们暂时无法改变笔纸考试的现状,但是我们可以不断提升笔纸考试的考查形式和考查内容,最大限度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以考试内容为航标,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在物理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宽更广,让学生的成长真正服务于社会的需求,服务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其他文献
在新高考模式下,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以更好新
一、语法教学的目的及其在教学中所占地位    在这个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是。单词是建筑材料,语法是建筑的骨架,骨架很重要,结果教师花很多时间教语法规则,并要求学生们记住,结果学生学得很死,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上不去,还会感到语法课枯燥无味。这是传统英语教学的一贯顷向;另一种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全部过程应当是听说读写活动,语法可以不教。尤其是近些年来(九三年秋季新教材的使用是个分水岭)
科技发展的迅速,现代的生活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科技产品应运而生,如电脑、投影仪、摄像机等多媒体产品已逐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物理作为一门与科技联系紧密的学科自然应该首当其冲地将各种多媒体应用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将身边的多媒体资源应用到教学中,为教学服务,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这是我们教师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一堂课如果多媒体运用恰当则教学效果会出现锦上添花、事半功倍的效果,若使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新课的导入上要多花心思,多动脑筋,力求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日前,远在海南打工的程进,拿出手机在微信二维码上一扫,进入大冶市招录微信网络信息平台,便知儿子被大冶一中录取。该市教育局开通微信平台,创新便民、利民快捷方式,打通服务群众“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情境学习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英语课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列入课程教学目标。另外,教学方式、强调协商、情感交流的方式来习得语言、即对情境学习教学进行设计。不但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情境学习的发展。    一、情感和情境的内涵、特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创新教育中,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已在英语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加强对学生听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现就听力训练中的策略设计和运用提出以下见解,供同行参考。    一、加强词、句听力训练    新课标要求听力教学要让学生过听力训练的三关,即单词、句子和语篇关。英语学习中最基本的语言元素是英语词汇。词汇学习是语言输入的第一步,只有信息输入达到一定量
期刊
初中地理课堂大多运用课文,实践活动,纪录片等方式,来培养地理的核心素养,用有效的方式来使学生提高对地理的认知水平,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尽管近几年来教材在变,大纲在变,高考也在变,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路不会变,它们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而主干知识又是物理知识体系中的最重要的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环境当中古代文学学科逐渐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其教育教学已经不可否认进入了一种窘境.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诗意”课堂;利用“自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