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马秋风唱大歌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jo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下这样的标题介绍一位新加坡摄影家,似乎让人感到很突兀,因为一提到新加坡,就会使人想到那花园般精巧的城市;一提到新加坡摄影,就会使人想起那温文尔雅的光线所营造的一种浓郁的沙龙气氛。


  我与美寅先生的相识缘于书画,他是新加坡著名的收藏家,而且非常热衷于艺术事业的推广,出画册、办展览,艺术界的朋友很多都得到过他的资助。在我的最初印象中,他是一个精通书画,热心公益的收藏家。
  一次在他新加坡的寓所艺林堂相聚,好友古琴家陶艺鼓琴助兴,茶香袅袅,琴韵悠悠,谈古论今中他突然话说想学摄影,我以为他是当着我这个拍照片的人开玩笑,也未当真,哈哈一笑,就此打住。
  没想到这果然成了真事,短短六载,黄山、长城、九寨沟,在他的镜头里有了崭新的表现,迥然不同于新加坡的摄影传统。在国际摄影界也得到认可,仅就美国摄影学会世界排名,1997年他获世界第25名,1998年获世界摄影十杰称号,排名第10名,1999年获世界摄影十杰,排名第1名。可见美寅先生创作之勤奋,进步之迅猛,天资之聪颖,成绩之突出。
  我所接触的海外华人摄影家很多,虽地域不同,表现题材各异,大多与中国传统文化丝丝相连。新加坡的华人摄影圈则又多了一些英国文化的影响。他们讲究在午后温和明媚的阳光下,三五知己相聚,一杯英国红茶,几块巧克力,欣赏着哈苏或徕卡典雅的造型,待一缕斜阳将老人头上的银发或牧场深处的炊烟染成金黄时,清脆的快门声营造了一种特有的精致,创作教程有如英国绅士在高尔夫球场上的优雅,其作品也赏心悦目的好看,但缺乏的是让人血脉膨胀的生命旋律和发人深思的文化内涵。美寅先生历时三载寒暑拍出一辑《九寨情缘》于近日出版,细细品味之后不禁击掌感叹。他说只想开一个头,作一点尝试,让新加坡的摄影从沙龙中走出来,脚踏在真实的土地上去讴歌大自然蓬勃的生命。


  金秋十月,我们一同作坝上草原之行。看惯了杏花春雨江南的美寅先生,到了骏马秋风的塞北,兴奋异常,一迭声地说:“太美了!太美了!这样的美景不用说拍,就是看看也好!”。灿灿黄叶,猎猎西风中响着他朗朗笑声;蓠蓠秋草,蒙蒙细雨中我们促膝长谈。他早年经历坎坷,做过卖面包的小贩,扛麻袋的码头工人,贫穷使他失学,然而聪明和勤奋使他历经三十年的努力而成为新加坡商界有影响的人物,天性对于艺术的喜爱,使他收藏了大量威信中外的艺术佳作。长期沉浸于书画的薰陶,对视觉形象的表现有了深刻的感悟。
  在坝上草原十天的拍摄过程中,美寅先生的心态平和。拍风光片都是看天吃饭,老天爷睁眼你就有机会。看到天气不好时摄影家经常会怨天尤人,神情沮丧。而美寅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随缘,看看也好!”心态、心境难道不也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吗?在现代社会的浮躁气氛中,在摄影这样一种寓静于动的艺术活动中,如果没有一种沉雄大气的修养,精敛深遂的内涵,摄影创作也就成为一种追求时尚的行为艺术了。
  “杏花春雨得心境,骏马秋风唱大歌。”张先生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新加坡摄影的新面貌,他必将还会有更新的东西给我们看。◆
其他文献
山妹 燕翔摄妆牛恒立摄串串香甜 林国瑞摄晨妆 张志浩摄牧王学林摄纺织女工 顾珊红摄雪趣 孙善明摄乡情 卫 平摄寒冬热卖 那昱华摄古街逢春   石广智摄冰糖葫芦甜  陆 岩摄炉台闪响曲  胡小平摄顽童闹春 杨济淮摄沐  刘为强摄天池初雪 周鸣民摄山寺流金月照时 焦文华摄高原之晨 肖殿昌摄花落知多少 周桦摄日落 靳瑞祥 摄大画家 应利民 摄
期刊
著书立说流芳百世自古是文人们的终极愿望,身处读图时代的摄影人比他们的前辈具有太多的优势,拍摄空间日益扩大,技术条件日趋完善,目前又处于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真可以说是机会无限。瞧,正在消逝的历史有待记录;报刊杂志期待各类图片新闻;婚纱影楼的浪潮热遍大小城镇;推销产品的厂家正在为广告图片到处搜罗;各类摄影比赛的投稿箱虚席以待……  摄影师做久了自然想把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编辑做久了自然结识许多朋友
期刊
吴砚华:“卫卫工作室”现在已经成为浙江摄影出版社的一个名牌编辑室了,2000年你编辑出版的几本书(《麦客》、《流坑》、《漫游徽居》、《伦敦的日子》)都受到了普遍好评,其中《麦客》、《流坑》都上过《大众摄影》“好书推荐”栏目。但我发现你把书分成了派系。  葛卫卫:象《流坑》、《漫游徽居》属于中国摄影文化系列画册中的“历史留痕”部分;而《伦敦的日子》属于“影人自叙”部分。划分的依据是内容,把纯粹客观地
期刊
《魅力摄影》是我独立完成的第一本书。  一个合格的摄影师与作家不一样,作家出一本书就要全心全意为这本书思考,努力。摄影师每天都在工作,出书只不过是将他优秀的作品编辑结集,所以没那么深刻。让时尚广为流传出书是个好办法。因为是时尚摄影作品,就更不能所谓“厚积薄发”,摄影师的思考与时间应该是同步的,只思考,没有实践,那么,本来很时尚的东西,放一放就落伍了,不要让时尚过时。  其实出书也是摄影师赚钱的一个
期刊
陈铎简介:生于1939年,在上海敬业中学读书时开始业余摄影。1958年开始在中央广播电视剧团当演员。1960年开始在中央广播电视剧团从事专业摄影工作,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舞台等剧照拍摄工作,并为电视节目提供节目预告照片。同年加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62年,兼任中央广播电视剧团摄影组长。1979年在中国广播艺术团、电视剧团任业务秘书、演员兼摄影组长。1982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现为电视主持
期刊
2000年7月,正是“流火”季节,秦军校来西安送给我一本《婚俗与丧俗》画册,接过书沉甸甸的。因他另有应酬,相互没有交流。可我能感到他很热,像西安的天气。  当我再翻这本书时,已是隆冬,窗外飘着雪花。这一热一冷,突然使我感到秦军校拍摄与自编婚俗与丧俗的良苦用心。人生在世,虽说只有生死二字,却由此引发了说不清的生命谜,数千年的文明史。  在中国人一生中,结婚与丧葬是天大的事情。一喜一悲,一红一白,就像
期刊
某摄影理论研讨会上,大家正为金牌效应争得面红耳赤。其时,一位学摄影不久的老同志突然提出如何衡量、认证摄影家“果位”的问题,场上顿然一片宁静,“金牌之争”好象变得毫无意义,“淡出屏幕”。  老同志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称摄影家?摄影家的标准是什么?获个金牌就可以称摄影家吗?  初看问题很简单,实则谁也难以做出权威的回答。  笔者当时在场,不揣冒昧贡献愚见:金牌只是对某作品一定层次和范围的认可。张三是不是
期刊
美国摄影家埃利奥特·彼特(1901-1990年)从十三岁就拿起相机,但在大学期间完成了医学专业的学习之后,开始从事医学工作,直到1939年,才全身心地投入摄影创作,成为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摄影家之一。1941年,埃利奥特就采用彩色感光材料进行摄影艺术创作。他用彩色胶片,表现自然界各种物体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微妙细致的色彩,例如羽毛、岩石、树叶。1979年,埃利奥特的彩色系列作品首次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
期刊
贾国荣  1954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69年从军入伍;  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3年任中国新闻社编辑,后担任摄影记者  香港回归前夕任香港分社任摄影部主任;  2000年返回北京,现任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主任;  2001年出版新闻摄影作品集《难忘的中国》。  记者:虽然你这本书只是一本个人新闻摄影作品集,可是当我最早在香港见到它的打样时(此书由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发
期刊
《切片》  多年前黄永玉先生曾给我讲了一件事:在他主持毛主席纪念堂内设计时,庞熏琴教授设计了一幅绒绣画,当工艺厂的女工绒绣制作完成以后,虽然与庞教授的画稿丝毫不差,但他仍不满意又不知道原因,于是请黄先生去看看。黄先生看了绒绣画以后,把它翻了过来请庞教授看背面,由于绒绣女工在制作时只注意了画面的平整,而背面的线头被剪得长短不齐,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庞教授惊呆了。  庞教授说:这是反面呀!  黄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