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编辑部:关于教师的角色,自古有许多解读。韩愈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陶行知认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使命。从教20多年来,教师这一角色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陈铁梅:做一名教师,于我而言,意味着信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用“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诠释美之于不同的人存在着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往往反映着不一样的审美情操。据此观照教师的职业目的。第一种是以牟利为目的的功利欲念,第二种是以谋生为目的的器物功用,第三种是超越了前两种的以审美为目的的人生情怀。我作为社会人,当然不排除也不能排除前两种,但作为一名潜心教育的教师,我努力用行动超越前两者,去追求第三种——做一个葆有教育情怀的教师。我全部的教育理想都在课堂。我的课堂可以很大,这里流动着美的气息,学生在这里会成为一个奇迹,他有无限伸展的可能,可以越过千山万水欣赏自然美,可以洞察平凡世界中的生活美,可以成为缪斯女神品味艺术美,可以手执“神笔”创造想象美,可以拥有悲悯情怀悦纳生命美。
做一个扎根教学现场的教师。教育永远是实践的哲学,答案永远在现场。教师只有站在课堂,才能面对教育的真实情境;只有与学生在一起,才能让教育真正发生;只有翻遍图书馆,才能真正超越教材建立课程。所以,我在一节节课、一次次对话、一场场反思中,寻觅着知识的本源、思维的路径、教育的本质价值以及理想世界。在实践过程中,我努力积累着教学艺术,沉淀着教育智慧,升华着自己的教育理想,继而让自己的身心有所“皈依”。
做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教师。信仰,是人超越自身现实存在的一种永恒的努力和冲动。从无意中“撞进”教师队伍,到现在视教师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不仅因为我在其中深切地体验着源源不断的幸福感,更因为我能时刻觉察到自己的成长。这固然包含着学生、学校、社会各方面对我的肯定,但这外在的褒扬不是我的目标,它们只是对我的成长的一种额外奖赏。我所看重的,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我自己,找到了行走的路线和方向——我坚信,做教师,才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使命。
本刊编辑部:许多名师以教学主张打开了专业成长的“天眼”。您在2008年也提出了教学主张“审美人生教育”,您对教师们提炼教学主张有何建议呢?
陈铁梅:人,之所以是世界上不可复制的唯一,是因为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教师也是如此,尤其是优秀教师。他之所以优秀,一定是有着与众不同的密码,例如对教育问题的聚焦和剖析,对学科特质的把握梳理,对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对教育本真的追索等。他在丰富变幻的教学情境中做一种独特的表达,就可以形成有价值、有内涵的教学主张。
因此,教学主张是一个教师的思想精髓,也是专业影响力的核心所在。一个教师拥有教学主张,就能从认识自己到追求教育本真,从求知规划到自我定位,从开发潜能到止于至善,教育的风向就会明晰、清朗,继而在别人都停下来的时候再努力一下,在别人都停下来的地方再前进一步,看到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尼采说:“人应该有新的荣耀,你的荣耀不在于你来的地方,而在于你将要去的地方。”教学主张,要明确“新的荣耀”在哪里,要明确自己的教学将走到哪里去。
提出教学主张的路径不一而足,但可以从“对话”中探寻。
与自己对话。教学主张,植根于教师的个体密码以及人生追求,是对“我的教学是什么样的”“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哲学问题穷追不舍的追问并不断尝试解答的结果。从懵懂入职到不断摘获省、全国评优课和基本功奖项,再到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言说,就是在解答一个问题:我的美术教学,会给学生的当下和未来带来什么?是技能?是知识?是素养?还是人生?“审美人生教育”这一教学主张的提出,就是与自己对话的成果之一。
与教学对话。教学主张一定是从教学中而来。唯有从教学现场中提炼出来的教学主张,才有研究的价值,才有发展的空间。而教学案例是教学主张最重要的凭证和解读,一方面教学案例为教学主张提供了充足的、可考证的依据,另一方面教学案例是对以象征符号为特征的教学主张的最好注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于自己的教学案例一定要多总结、多反思。
与学生对话。学生是教学主张的首席参考。“教师要铭记自己的学科专业,但不够,还要有超越学科专业,具有在先性、前瞻性、统领性、牵引性的第一专业,即儿童研究。”(成尚荣)我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个专业人士,心中必须有儿童。要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就必须不断思考学生是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发展的。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根植于儿童,帮助儿童从符号世界走进生活世界。
与高人对话。教学主张的提出,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是学习名家理念,在丰富的理论知识中积累底蕴,为教学主张的提出做文化准备。二是创造机会,直接与名家对话;高屋建瓴的引领最能激荡思维。然后通过教学实践演绎、专题研讨对话、課题研究驱动等各种形式,表达、拓展、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主张。
当然,教学主张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过程中充斥着纠结、徘徊甚至怀疑,然而这也是最真实、最具生命力的。
本刊编辑部:从教20多年来,您自己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您对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着诸多积极的影响。您是如何带动学校教师一同成长的?
陈铁梅:毕业20多年来,我从未离开过东洲教育集团,即使7年前从东洲中学调任到了东洲国际学校,那也是因为校区之间的工作需求使然。在享受学校培养教师的红利的同时,反哺学校也是应然之举。从教科室主任到分管教师培养的副校长,我统筹运作,分层引领,尽力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鼓励卓越教师自由行走。东洲国际学校不乏卓越教师,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敏捷,是教学研究、课程改革的领军人物。对于他们的成长,我带着他们共同阅读,我们一起在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书籍中丰厚底蕴;我与他们共同设计课程,与他们一起跳出学科看学科,着力打破学科壁垒,达成知识融合;我关注并参与他们的教学实践,与他们一起走进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厘清教学理念,生成教学主张……在追求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面前没有条框约束,只有信任、保护和鼓励。 帮助全体教师幸福行走。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生命的意义和使命,是我们的最高目标和方向。”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方式中,一部分教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职业倦怠。为了帮助教师走出困境,我与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一起,召开各层面联席会议,听取教师的成长困惑和需求,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听取年级部和教研组规划和设想,听取名师和导师评估和顶层设计,构建教师成长课程。于是,基于普适性培训和个性化培训的“相约月中”职后研修方案出台,“我的教学理念”“我的班级特色课程”“我最得益的一本书”“我的课堂精彩瞬间”“我的专业成长叙事”“我的交流心得”“我聆听窗外声音”7大维度的讲述帮助教师从不同视角寻找职业幸福感。教师们在实践中领悟李吉林老师的箴言:“我没认为我的工作是重复的,因为我生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创造。”
督促青年教师快速行走。我在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发展中心,通过教研、共读、专题研修等方式,促使这一成长联盟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每个青年教师在这里都有各种可能,他的生命的幸福完整都可以在这里实现。
本刊编辑部:名师工作室已经成为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重要途径。您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来自区域内各学校的成员在您的带领下进步显著。您能跟我们聊聊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吗?
陈铁梅:2009年末,经过海门市教育局组织的三番遴选,以我的教学主张冠名、以我为领衔人的“审美人生教育”名师工作室成立了。2011年,通过南通市教育局和南通市名师导师团的严格筛选,“审美人生教育”名师工作室成为南通市首批17个中青年名师工作室中的一个。
工作室成立之初,我便定下了工作室宗旨,“美美相生,美美与共”。十位工作室成员跨越了学前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希望通过相互勾连和协作形成一个完备的美术教育教学系统,影响每一个学生,达成师生生命成长的互惠共赢。
我用一朵菩提花、一枚菩提叶作为我们工作室标志的基本图形,用拈花一笑的禅意诠释我们的生命哲学——名师工作室,应当是一个精神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是优秀教学成果、丰富教学智慧的集散地、辐射源,是学科教学的开发区、示范区,是教师展示卓越风采的T型台、大擂台,是教育科研行为的智囊团、指挥部。
草根行动:每月一事,砥砺而行。我构建了“每月一事”和“十个一”行动系统,为共同前行积蓄力量。(1)一次活动,即“每月一事”。迄今已开展60次活动。(2)一堂课。迄今为止,工作室共开设了113节研讨课。(3)一个讲座。每次活动都安排一个讲座,目前已形成“走向卓越”“走近专家”“我型我秀”三大系列。(4)一场研讨。每一次活动必定有“课堂诊断”环节。(5)一次观摩。工作室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外出观摩。(6)一本书。每学期“慢阅读”一本书。(7)一趟采风。工作室每年组织去美术馆、博物馆“朝圣”。(8)一个微信平台。我建立了工作室微信平台以便教师及时交流、研讨。(9)一项课题。我们共同投身到“审美人生教育”的研究中。(10)一辑《简报》。每一次活动都设计一辑图文并茂的《简报》。
制度辅翼:目标卷起行走力量。一是目标分解。我用清晰的目标追求为成员立下行动标杆。思想成长、教学成长、专业素养、科研成长、发展目标等被细化到每一年甚至每一个月,以此作为倦怠时的鞭策、困顿时的提醒。二是制定规则。我们共同研讨制定了工作制度,包括学习制度、研讨制度、交流制度、经费制度、奖惩制度、考核制度等。三是分工明确。赫德认为,共同理想和集体责任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担负集体责任的方法就是分工担当。我以自愿申报为原则进行职责划分,策划部、通联部、课题部、设计与博客部、档案部各司其职。
蜕变之歌:生命潜能一夜醒来。“水相荡而成涟漪,石相擊而发灵光。”工作室每一个成员身上都在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他们的专业荣誉称号都在原来的基础上上升了两三个台阶。但他们的收获不限于此,更大的收获是生命的觉醒。一是驱动力,他们深知:不进则退;二是引领者,我来自一线,我的存在就是他们成长的范例;三是成长平台;四是发展机遇。更可喜的是,我们唤醒了一大批教师的成长意识,我们的周围已经形成一个成长“共同圈”。工作室在历年考核中均获优秀,并被评为南通市优秀教师群体、南通市优秀学科基地。工作室还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多家报刊相继做了报道。而我,则收获了一种俏也争春的内驱力和一个共铺锦绣的共同体。
在与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受到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战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巅,海潮般的愉悦和满足在心灵深处释放、延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洁净、安详、和谐。我品尝到自己与教育、与孩子、与教师的生命相融的永恒与无限,没了阻隔,忘了自我,精神顿悟,心灵共舞,从容漫步。
陈铁梅:做一名教师,于我而言,意味着信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用“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诠释美之于不同的人存在着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往往反映着不一样的审美情操。据此观照教师的职业目的。第一种是以牟利为目的的功利欲念,第二种是以谋生为目的的器物功用,第三种是超越了前两种的以审美为目的的人生情怀。我作为社会人,当然不排除也不能排除前两种,但作为一名潜心教育的教师,我努力用行动超越前两者,去追求第三种——做一个葆有教育情怀的教师。我全部的教育理想都在课堂。我的课堂可以很大,这里流动着美的气息,学生在这里会成为一个奇迹,他有无限伸展的可能,可以越过千山万水欣赏自然美,可以洞察平凡世界中的生活美,可以成为缪斯女神品味艺术美,可以手执“神笔”创造想象美,可以拥有悲悯情怀悦纳生命美。
做一个扎根教学现场的教师。教育永远是实践的哲学,答案永远在现场。教师只有站在课堂,才能面对教育的真实情境;只有与学生在一起,才能让教育真正发生;只有翻遍图书馆,才能真正超越教材建立课程。所以,我在一节节课、一次次对话、一场场反思中,寻觅着知识的本源、思维的路径、教育的本质价值以及理想世界。在实践过程中,我努力积累着教学艺术,沉淀着教育智慧,升华着自己的教育理想,继而让自己的身心有所“皈依”。
做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教师。信仰,是人超越自身现实存在的一种永恒的努力和冲动。从无意中“撞进”教师队伍,到现在视教师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不仅因为我在其中深切地体验着源源不断的幸福感,更因为我能时刻觉察到自己的成长。这固然包含着学生、学校、社会各方面对我的肯定,但这外在的褒扬不是我的目标,它们只是对我的成长的一种额外奖赏。我所看重的,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我自己,找到了行走的路线和方向——我坚信,做教师,才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使命。
本刊编辑部:许多名师以教学主张打开了专业成长的“天眼”。您在2008年也提出了教学主张“审美人生教育”,您对教师们提炼教学主张有何建议呢?
陈铁梅:人,之所以是世界上不可复制的唯一,是因为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教师也是如此,尤其是优秀教师。他之所以优秀,一定是有着与众不同的密码,例如对教育问题的聚焦和剖析,对学科特质的把握梳理,对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对教育本真的追索等。他在丰富变幻的教学情境中做一种独特的表达,就可以形成有价值、有内涵的教学主张。
因此,教学主张是一个教师的思想精髓,也是专业影响力的核心所在。一个教师拥有教学主张,就能从认识自己到追求教育本真,从求知规划到自我定位,从开发潜能到止于至善,教育的风向就会明晰、清朗,继而在别人都停下来的时候再努力一下,在别人都停下来的地方再前进一步,看到一个全新的教育世界。尼采说:“人应该有新的荣耀,你的荣耀不在于你来的地方,而在于你将要去的地方。”教学主张,要明确“新的荣耀”在哪里,要明确自己的教学将走到哪里去。
提出教学主张的路径不一而足,但可以从“对话”中探寻。
与自己对话。教学主张,植根于教师的个体密码以及人生追求,是对“我的教学是什么样的”“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哲学问题穷追不舍的追问并不断尝试解答的结果。从懵懂入职到不断摘获省、全国评优课和基本功奖项,再到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言说,就是在解答一个问题:我的美术教学,会给学生的当下和未来带来什么?是技能?是知识?是素养?还是人生?“审美人生教育”这一教学主张的提出,就是与自己对话的成果之一。
与教学对话。教学主张一定是从教学中而来。唯有从教学现场中提炼出来的教学主张,才有研究的价值,才有发展的空间。而教学案例是教学主张最重要的凭证和解读,一方面教学案例为教学主张提供了充足的、可考证的依据,另一方面教学案例是对以象征符号为特征的教学主张的最好注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于自己的教学案例一定要多总结、多反思。
与学生对话。学生是教学主张的首席参考。“教师要铭记自己的学科专业,但不够,还要有超越学科专业,具有在先性、前瞻性、统领性、牵引性的第一专业,即儿童研究。”(成尚荣)我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个专业人士,心中必须有儿童。要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就必须不断思考学生是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发展的。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根植于儿童,帮助儿童从符号世界走进生活世界。
与高人对话。教学主张的提出,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是学习名家理念,在丰富的理论知识中积累底蕴,为教学主张的提出做文化准备。二是创造机会,直接与名家对话;高屋建瓴的引领最能激荡思维。然后通过教学实践演绎、专题研讨对话、課题研究驱动等各种形式,表达、拓展、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主张。
当然,教学主张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过程中充斥着纠结、徘徊甚至怀疑,然而这也是最真实、最具生命力的。
本刊编辑部:从教20多年来,您自己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您对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着诸多积极的影响。您是如何带动学校教师一同成长的?
陈铁梅:毕业20多年来,我从未离开过东洲教育集团,即使7年前从东洲中学调任到了东洲国际学校,那也是因为校区之间的工作需求使然。在享受学校培养教师的红利的同时,反哺学校也是应然之举。从教科室主任到分管教师培养的副校长,我统筹运作,分层引领,尽力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鼓励卓越教师自由行走。东洲国际学校不乏卓越教师,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敏捷,是教学研究、课程改革的领军人物。对于他们的成长,我带着他们共同阅读,我们一起在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书籍中丰厚底蕴;我与他们共同设计课程,与他们一起跳出学科看学科,着力打破学科壁垒,达成知识融合;我关注并参与他们的教学实践,与他们一起走进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厘清教学理念,生成教学主张……在追求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面前没有条框约束,只有信任、保护和鼓励。 帮助全体教师幸福行走。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生命的意义和使命,是我们的最高目标和方向。”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方式中,一部分教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职业倦怠。为了帮助教师走出困境,我与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一起,召开各层面联席会议,听取教师的成长困惑和需求,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听取年级部和教研组规划和设想,听取名师和导师评估和顶层设计,构建教师成长课程。于是,基于普适性培训和个性化培训的“相约月中”职后研修方案出台,“我的教学理念”“我的班级特色课程”“我最得益的一本书”“我的课堂精彩瞬间”“我的专业成长叙事”“我的交流心得”“我聆听窗外声音”7大维度的讲述帮助教师从不同视角寻找职业幸福感。教师们在实践中领悟李吉林老师的箴言:“我没认为我的工作是重复的,因为我生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创造。”
督促青年教师快速行走。我在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发展中心,通过教研、共读、专题研修等方式,促使这一成长联盟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每个青年教师在这里都有各种可能,他的生命的幸福完整都可以在这里实现。
本刊编辑部:名师工作室已经成为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重要途径。您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来自区域内各学校的成员在您的带领下进步显著。您能跟我们聊聊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吗?
陈铁梅:2009年末,经过海门市教育局组织的三番遴选,以我的教学主张冠名、以我为领衔人的“审美人生教育”名师工作室成立了。2011年,通过南通市教育局和南通市名师导师团的严格筛选,“审美人生教育”名师工作室成为南通市首批17个中青年名师工作室中的一个。
工作室成立之初,我便定下了工作室宗旨,“美美相生,美美与共”。十位工作室成员跨越了学前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希望通过相互勾连和协作形成一个完备的美术教育教学系统,影响每一个学生,达成师生生命成长的互惠共赢。
我用一朵菩提花、一枚菩提叶作为我们工作室标志的基本图形,用拈花一笑的禅意诠释我们的生命哲学——名师工作室,应当是一个精神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是优秀教学成果、丰富教学智慧的集散地、辐射源,是学科教学的开发区、示范区,是教师展示卓越风采的T型台、大擂台,是教育科研行为的智囊团、指挥部。
草根行动:每月一事,砥砺而行。我构建了“每月一事”和“十个一”行动系统,为共同前行积蓄力量。(1)一次活动,即“每月一事”。迄今已开展60次活动。(2)一堂课。迄今为止,工作室共开设了113节研讨课。(3)一个讲座。每次活动都安排一个讲座,目前已形成“走向卓越”“走近专家”“我型我秀”三大系列。(4)一场研讨。每一次活动必定有“课堂诊断”环节。(5)一次观摩。工作室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外出观摩。(6)一本书。每学期“慢阅读”一本书。(7)一趟采风。工作室每年组织去美术馆、博物馆“朝圣”。(8)一个微信平台。我建立了工作室微信平台以便教师及时交流、研讨。(9)一项课题。我们共同投身到“审美人生教育”的研究中。(10)一辑《简报》。每一次活动都设计一辑图文并茂的《简报》。
制度辅翼:目标卷起行走力量。一是目标分解。我用清晰的目标追求为成员立下行动标杆。思想成长、教学成长、专业素养、科研成长、发展目标等被细化到每一年甚至每一个月,以此作为倦怠时的鞭策、困顿时的提醒。二是制定规则。我们共同研讨制定了工作制度,包括学习制度、研讨制度、交流制度、经费制度、奖惩制度、考核制度等。三是分工明确。赫德认为,共同理想和集体责任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担负集体责任的方法就是分工担当。我以自愿申报为原则进行职责划分,策划部、通联部、课题部、设计与博客部、档案部各司其职。
蜕变之歌:生命潜能一夜醒来。“水相荡而成涟漪,石相擊而发灵光。”工作室每一个成员身上都在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他们的专业荣誉称号都在原来的基础上上升了两三个台阶。但他们的收获不限于此,更大的收获是生命的觉醒。一是驱动力,他们深知:不进则退;二是引领者,我来自一线,我的存在就是他们成长的范例;三是成长平台;四是发展机遇。更可喜的是,我们唤醒了一大批教师的成长意识,我们的周围已经形成一个成长“共同圈”。工作室在历年考核中均获优秀,并被评为南通市优秀教师群体、南通市优秀学科基地。工作室还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多家报刊相继做了报道。而我,则收获了一种俏也争春的内驱力和一个共铺锦绣的共同体。
在与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受到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战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巅,海潮般的愉悦和满足在心灵深处释放、延展,伴随着高峰上的洁净、安详、和谐。我品尝到自己与教育、与孩子、与教师的生命相融的永恒与无限,没了阻隔,忘了自我,精神顿悟,心灵共舞,从容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