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洲疾病没有杀死欧洲殖民者?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j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控制疫情的办法,“群体免疫”就是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招数。何谓“群体免疫”呢?顾名思义,这是指一个群体经受瘟疫的“洗礼”,使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锻炼”出对于病原的抗体。那么,整个群体就具备了对于病原的免疫效应。
  看起来,“群体免疫”是不可靠的,我们不能指望用这种方式来对抗新冠肺炎。然而,从科学和历史的角度看,“群体免疫”却并不完全荒唐——欧洲人殖民美洲的过程中,“群体免疫”就曾使欧洲人和美洲土著人走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屠杀”土著人的元凶


  大约两万年前,在距今最近的地球冰河期,美洲大陆还杳无人烟。一些在西伯利亚游荡的黄种人偶然通过冰封的白令海峡抵达了美洲大陆,而后慢慢散布到了美洲大陆的各个角落。不久,冰河期结束,白令海峡变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于是,美洲的黄种人从此便与欧亚大陆和非洲人开始了长达一万多年的隔离,而且彼此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欧洲殖民者与美洲原住民最早的接触

  500年前,人类进入航海时代,哥伦布跨越大洋发现了美洲,大量欧洲人开始移民,美洲土著人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欧洲人刚刚踏上美洲大陆时,这里生活着2000万到5000万土著人,仅仅100年后,土著人人口只剩下不到100万。然而,造成这场人类史上最大人口伤亡的主要元凶并不是枪炮,而是欧洲人带来的疾病。
  比如,根据历史记载,1520年,西班牙殖民者曾与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作战,有一个患天花的西班牙人被杀死。两周内,天花就在阿兹特克人中形成了瘟疫。1年之后,在阿兹特克首都,天花使得土著人的人口从30萬锐减到15万。在天花和其他疾病面前,类似的灾难不断上演,原本人丁兴旺的美洲土著王国,一个接一个被打垮。
  残忍的欧洲殖民者也渐渐意识到,天花对于美洲土著人而言是一种致命的武器,他们便故意向土著人传播天花,打起了病菌战。每当欧洲军队与土著人作战受阻时,欧洲人就提出议和,把天花病人沾染过的枕头、被子作为礼物送给土著人,使其染病。随着欧洲人占领越来越多的土地,由欧洲传来的腮腺炎、麻疹、霍乱等疾病也接踵而至,这些疾病杀死了数千万甚至上亿美洲土著人。

“群体免疫”的功劳


  欧洲人带入的疾病几乎灭绝了美洲土著人,为什么美洲疾病却未对欧洲人造成致命杀伤呢?科学家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欧洲人驯养动物已经有数千年的时间了,欧洲人的身体进化成可以抵抗动物身上大部分的疾病,相反,美洲土著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动物驯养并不普遍,所以动物病菌与美洲土著人“较量”的机会并不多,不会让土著人得到“锻炼”。
  其次,欧洲人居住密集程度超过美洲土著人。当人类居住环境达到一定密集程度时,会出现食物紧缺和污水集中等问题,人体暴露在病原体中的机会就会增大,疾病传播速度就会加快。所以,欧洲人的身体不得不进化以适应这些疾病,长期斗争后存活下来的人们,免疫系统会更加可靠。
  第三,在与“旧大陆”隔离的美洲土著人独自“过日子”的时候,欧洲、非洲与亚洲的各色人种并没有闲着,他们通过迁徙、贸易、战争等活动,一直在交流着彼此的文化、基因以及人体中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细菌和病毒。交流越频繁,疾病也就越容易传播,免疫系统也理所当然地得到进化。
  这三点原因总结起来就是,欧洲人通过“群体免疫”,使自己有能力抵抗很多严重的疾病,而这些疾病正是杀死许多美洲土著人的罪魁祸首。相反,美洲土著人没有经历过“群体免疫”,缺乏对抗天花等疾病的能力,在疾病和战争的双重威胁下,只能等待死亡。

“群体免疫”并非上策


  不得不承认,“群体免疫”使得欧洲人拥有了更强悍的对抗疾病的能力。但是,“群体免疫”并不是对抗疾病的上策。事实证明,欧洲人殖民美洲的过程中,美洲原住民的一种病毒也传入了欧洲,对欧洲人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那就是梅毒。
  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第三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市的军营里就爆发了梅毒。原来,梅毒爆发的源头来自于侵略美洲的西班牙军队,然后梅毒又传到了法国和意大利,直至整个欧洲。
  梅毒在欧洲的首次爆发,就杀死了数百万欧洲人。直到1942年,治疗梅毒的特效药——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因此获得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实现大批量生产,欧洲人才得以摆脱梅毒的折磨。所以说,消极的“群体免疫”并不是什么好方法。科学与医疗,才是对抗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其他文献
在动物的身体中,脂肪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能量,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所以,当动物挨饿时,脂肪细胞通常都会缩小。这些脂肪叫“白脂肪”——以与下面要介绍的另一类脂肪相区别。白脂肪可在动物的皮肤下和内脏周围找到。  最近科学家发现,我们的骨髓中有一种脂肪,它的行为与其他脂肪大异其趣。当我们挨饿时,它不但不缩小,反而胀大。这意味着,相对白脂肪,它是一种不同类型的脂肪,科学家建议称之为“黄脂肪”。  让人惊讶的是
期刊
苍蝇、蚊子、蝗虫、蟑螂,这些恼人的小生命生活在我们周围,每当我们小心翼翼地准备一掌拍死或一脚踩死它们的时候,它们“呼啦”一下就飞走了,只留下我们的拍得通红的手掌和跺得麻木的腿脚。这时候你也许会感叹,造物主为什么要将翅膀赐给这些讨厌的昆虫呢?要是它们不会飞就好了!那么,昆虫的翅膀是怎么获得的呢?强壮的“胸肌”变来的?  昆虫是地球上最早获得飞行能力的动物,比爬行动物和鸟类获得飞行能力早了至少5000
期刊
摘要:应用本科院校的女学生在当前激烈就业的竞争下,面临的挑战比较大,如何提高应用本科院校女学生就业能力,是需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的。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就应用本科院校女学生就业的主要特征体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然后提出女学生就业优化的措施,希望能为本科院校女学生就业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应用本科;女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所以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就业的问题,应用本科院校的女学
期刊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因多脏器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2021年年初,媒体报道袁隆平院士还亲自去稻田里开展工作,为什么会突然间病逝呢?原来,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7日,转到长沙住院治疗,5月22日逝世。从跌倒到去世仅仅2个多月!  跌倒对年轻人来说不算大事,但对老人可不一样。老人摔倒比你想的
期刊
探险者,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鲍威尔,一位来自英国的探险家,就曾经历过没有水喝的危险。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人在口渴时,却长时间得不到水喝,会怎么样?初遇挑战  2016年,38岁的鲍威尔尝试独自徒步穿越非洲的赞比西河,冒险之旅就从赞比亚境内的源头开始。他沿着河流走了两个月,到达了赞比亚和津巴布韦边界的峡谷。该峡谷长约200千米,到处都是陡峭的斜坡悬崖。显然,穿越峡谷相当困难。  当时是8月,是当地
期刊
“伽利略号”在太空中曾遇到冷焊的麻烦  说起焊接,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火花四溅的场景,通过加温或加压破坏金属原先的原子键,冷却后再形成新的原子键,从而实现两种金属材料的连接,这是最常见的焊接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不仅比较危险,焊接过程中产生的辐射、烟尘对人体和环境很不友好,焊接后的材料还会出现气孔、夹渣、裂纹等缺陷,使材料寿命缩短。  长久以来,人们想了很多方法去克服这些缺陷,包括在焊接池中充入惰性
期刊
我们对进化的理解始于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学说。这一学说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个体能够生存下来,而另一些却被淘汰。接着,遗传学解释了其背后的机制:生物体的变化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突变是随机的,没有方向性的;自然选择像一双看不见的手,选择出最能适应环境的个体。  现在,事情正在再一次发生变化,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和其他领域的发现,正不断地丰富这个迄今最伟大的学说,并为其增添新的复杂性。1、
期刊
时间平移对称性  一直以来,人类都希望有这样一些“永动机”:马儿一直奔跑,不用停下来吃草;不用换电池的闹钟能永远“嘀嗒”转动;汽车不用加油也能永久地行驶……但是,以上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它们都明显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19世纪,包括迈尔、焦耳、亥姆霍兹在内的多个科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独立发现了能量守恒定律。但当时的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经验科学规律,它是科学家们在“能可以转化为功、功也可以转化为能
期刊
大禹治水是个家喻户晓的上古传说,关于它的故事,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但是,它只是个传说吗?找到了洪水的证据?  2016年,一个中美科研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古代一场超级大洪水的科学证据。这一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灾难性大洪水。  尽管很多人认为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一定事实基础,但此前一直没有发现这场大洪水存在的科学证据。  早在2007年,该科研
期刊
摘要:单纯从理论角度分析简谐振动容易感到较为抽象,开展小车-弹簧-小车简谐振动过程实验,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结合角度理解相关概念。基于此,通过分析简谐振动理论,开展了简谐振动过程实验,发现在利用轻质弹簧连接小车,形成的系统可以做简谐振动,运动位移按正弦变化,说明小车在变力作用下将开展变加速运动,整个系统可以维持能量守恒。  关键词:小车-弹簧-小车;简谐振动;实验分析  引言:在高中物理的运动学知识中
期刊